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TX)和环孢素A(CsA)在体外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干扰素-γ诱生蛋白-10(IP-10)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12名正常对照和20例不同SLE活动性评分(SLEDAI)的SLE患者其PBMC在体外与CTX和CsA共温48 h后,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清中IP-10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同时还检测了36例SLE和12名正常对照的血清IP-10水平。结果随着SLE-DAI增大,IP-10和IFN-γ浓度相应升高,且两者之间的CsA 植物血凝素(PHA)、PHA及无药对照具有相关性(P<0.05)。在SLEDAI≤10分时,CsA抑制PBMC分泌IP-10,而CTX促进PBMC合成和分泌IP-10。在SLEDAI>10分时,与CTX明显促进SLE患者PBMC分泌IP-10不同,CsA仅轻度刺激PBMC分泌IP-10。SLE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IP-10水平分别为(179.46±14.40)pg/m l和(53.37±9.58)pg/m 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sA抑制SLE患者PBMC合成和分泌IP-10的作用明显优于CTX。SLE患者血清IP-10的浓度与SLEDAI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沈建雄  薛志忠  夏丰  何玮 《检验医学》2003,18(4):225-226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γ-干扰素(IFN-γ)与白血病发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0例正常对照和60例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的IL-2、IFN-γ和血清中sIL-2R的水平.结果白血病患者治疗前IL-2、IFN-γ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而sIL-2R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IL-2、IFN-γ水平高于治疗前,而sIL-2R水平低于治疗前,二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IL-2、sIL-2R和IFN-γ的测定在白血病的治疗监测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分泌的细胞因子、血清细胞因子以及血脂水平对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AD患者血液样本100例以及健康对照者血液样本100例,抽提PBMC,在PHA刺激下培养48 h,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α、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同时检测血清IL-1α(sIL-1α)、血清IL-6(sIL-6)、血清IL-10(sIL-10)、血清TNF-α(sTNF-α)及血清IFN-γ(s IFN-γ)水平和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6周后AD患者重新采样检测。结果 AD组PBMC分泌的IL-1α、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D组sIL-6及s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D组血清TC、TG及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D组6周后重新采样的检测结果与第1次一致。结论在PHA刺激下PBMC的IFN-γ等细胞因子分泌水平、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血脂水平异常可能与AD发病相关,其中PHA刺激的IFN-γ及sIL-6、sTNF-α、TC、TG、LDL-C水平检测对AD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D134/CD134L共刺激分子对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在过敏性紫癜(HSP)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活动期HSP患者10例,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新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成:(1)对照培养组;(2)单纯刺激组;(3)抗CD134组;(4)地塞米松(Dex)组。另选取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测定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水平。结果 (1)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前,活动期HSP患者PBMC培养液上清分泌的IL-4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IFN-γ低于健康对照组;(2)在PHA刺激下,活动期HSP患者PBMC分泌的IL-4又较刺激前明显增加;(3)抗-CD134单抗可使经PHA刺激的HSP患者PBMC分泌IL-4水平显著下降,导致IFN-γ水平增高,免疫应答朝TH1方向偏离;(4)Dex能显著抑制PHA刺激的原代培养PBMC中IL-4、IFN-γ的分泌水平。结论糖皮质激素的抗炎机制具有多重性,对TH1、TH2细胞因子的作用并不均衡;抗-CD134单抗对减轻HSP患者PBMC的异常活化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武汉市汉口医院就诊的SLE患者218例(SLE组)及体检健康者50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另根据SLE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将SLE患者分为活动组和缓解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各血清炎症因子与SLEDA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LE组血清IL-2水平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缓解组相比,活动组血清IL-2水平降低,血清IL-4、IL-6、IL-10、TNF-α和IFN-γ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血清IL-2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504 4,P0.05),SLE患者血清IL-4、IL-6、IL-10、TNF-α和γ-IFN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0.610 0、0.437 4、0.501 4、0.702 6、0.777 9,P0.05)。结论 SLE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显著且与疾病活动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男性不育患者中支原体感染情况及精浆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关系.方法 采用支原体培养方法了解支原体感染情况,生物素双抗体ELISA夹心法测定IL-4、IFN-γ含量.结果 31例男性不育症患者有20例感染支原体、感染率64.5%(20/31),其IL-4和IFN-γ含量分别为7.8+0.9pg/ml和49.1&#177;16.4pg/ml,较男性正常生育组(3.4&#177;1.62pg/ml、30.4&#177;12.8pg/ml)为高(P&lt;0.01).结论 男性不育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IL-4和IFN-γ检测有助于男性不育症支原体感染与否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载量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拉米夫定治疗前后的CHB患者HBV DNA和PBMC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分泌IFN-γ和IL-6的水平。结果CHB患者治疗前PBMC分泌IFN-γ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分泌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拉米夫定治疗后HBV高、中载量组分泌IFN-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分别为P<0.01和P<0.05),分泌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分别为P<0.01和P<0.05),治疗后中、低载量组分泌IFN-γ水平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低载量组分泌IL-6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INF-γ水平变化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0.89,P<0.001),IL-6水平变化与HBV DNA载量和ALT呈正相关(分别为r=0.92,P<0.001;r=0.74,P<0.001)。结论CHB患者PBMC分泌IFNγ-、IL-6水平可作为判断拉米夫定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LN)患者血清核小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核小体水平,并分析其与SLEDAI、血清补体水平、尿蛋白水平的相关关系. 结果LN活动组、静止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核小体水平分布为(32.7±6.9)、(28.2±3.4)、(12.5±9.4) pg/mL,组间比较,活动组较静止组、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01);LN患者血清核小体水平与LN患者蛋白尿水平、SLEDA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血清补体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结论LN患者血清核小体水平增高,并与SLEDAI呈正相关,提示核小体参与了SLE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以作为评价疾病活动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王建芳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0):1642-1643
目的:观察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FN-γinducible protein 10,IP-10)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入选子痫前期患者共40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22例,重度子痫前期18例;早发型子痫前期12例,晚发型子痫前期28例;同时随机挑选同期血压正常的晚期正常妊娠妇女20例,同期血压正常的非妊娠育龄妇女20例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测定所有病例血清IP-10水平.结果:(1)正常妊娠组IP-10水平高于育龄组[正常妊娠组(118.8±29.0) pg/mL vs育龄组(94.8±14.5) pg/mL,P<0.05];(2)晚发型子痫前期组IP-10水平较正常妊娠组明显升高[晚发型子痫前期组(172.2±27.4) pg/mLvs正常妊娠组(118.8±29.0) pg/mL,P<0.05];(3)IP-10水平在轻度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轻度子痫前期组(174.9±29.8) pg/mL vs重度子痫前期组(162.8±27.8) pg/mL,P>0.05];(4)IP-10水平在早发型子痛前期组与晚发型子痫前期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早发型子痫前期组(161.0±31.0) pg/mLv5晚发型子痫前期组(172.2±27.4) pg/mL,P> 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血清IP-10水平升高,可能与其介导炎症反应及抑制血管新生有关,从而导致子痛前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诱骗受体3(DcR3)与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IFN-γ/IL-4)分泌模式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免疫紊乱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6例SLE患者和32例健康者血清中DcR3、IL-4和IFN-γ的水平。结果 SLE患者血清DcR3、IFN-γ和IL-4水平显著升高(P<0.01);DcR3与IL-4呈正相关(r=0.340,P<0.05),与IFN-γ无明显相关关系(r=-0.105,P>0.05),与IFN-γ/IL-4呈负相关(r=-0.332,P<0.05)。结论 SLE患者血清DcR3水平显著升高,可能参与SLE的发生发展过程;SLE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分泌模式复杂,不同患者可能分别表现为Th1细胞或Th2细胞优势;SLE中DcR3具有一定的促Th2偏移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细胞核仁嗜银蛋白(AgNORs)和T细胞亚群及辅助性T细胞亚群(Th)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PBMC经多克隆T细胞活化剂刺激,以图像分析法检测AgNORs区面积与细胞核仁面积的百分比(I.S%);以微量细胞毒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ELISA法检测血清中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水平以来评价辅助性T细胞亚群活性。结果:(1)13例稳定期和17例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PBMC中活化T细胞AgNORs表达分别为(5.14±1.06)I.S%和(3.21±1.40)I.S%,与正常对照组(6.69±1.30)I.S%相比,均显著下降(分别有P<0.05,P<0.01);活动期显著低于稳定期(P<0.01);(2)与稳定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4+T细胞计数(23.5±7.8)%和CD4+/CD8+比值(0.58±0.31)显著降低(P<0.01),CD8计数明显升高,为(37.4±12.1)%(P<0.05);(3)与稳定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活动期SLE患者血清IL-4水平明显升高,为(37.2±2.7)pg/mL,(P<0.05),IFN-γ分泌为(17.9±2.7)pg/mL,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与稳定期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免疫活性低于正常水平;(2)活动期患者血清IL-4分泌水平增高,IFN-γ水平降低,提示Th1类活性降低,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存在Th1/Th2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CD5+B细胞水平和红细胞I型补体受体(CR1)表达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36例SLE患者和20名正常人群外周血CD5+B细胞和红细胞CR1进行检测. 结果 SLE患者CD5+B细胞水平较正常人高(P<0.05),活动期较稳定期明显增高(P<0.01);SLE患者CR1表达显著低于正常人(P<0.001),活动期较稳定期明显降低(P<0.01);SLE患者CR1与狼疮活动积分呈负相关(P<0.05);CR1与CD5+B细胞呈显著负相关(P<0.01);CD5+B细胞与SLEDAI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活动期SLE红细胞CR1明显降低,CD5+B细胞明显升高.两者存在明显相关性,并与SLE疾病活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γ-干扰素含量测定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检测结核性胸膜炎及恶性胸膜炎患者血清与胸水中γ-干扰素(IFN-γ)水平,探讨IFN-γ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链免疫吸附法检测40例结核性胸膜炎、40例恶性胸膜炎患者血清及胸水和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的IFN-γ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IFN-γ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价值。结果①结核性胸膜炎组与恶性胸膜炎组胸水中IFN-γ浓度分别为(448.96±191.97)pg/ml和(47.77±27.67)pg/ml,结核性胸膜炎组的IFN-γ浓度水平显著高于恶性胸膜炎组(P<0.01);结核性胸膜炎组与恶性胸膜炎组血清中IFN-γ浓度分别为(42.63±18.35)pg/ml和(38.43±18.80)pg/ml,与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FN-γ浓度(39.19±17.96)pg/ml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IFN-γ在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最佳临界值是145.9 pg/ml,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2.5%、100%和93%。结论IFN-γ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可为临床鉴别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提供有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外周血中Th1/Th2/Th3型细胞因子网络平衡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54例SLE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水平。结果(1)SLE患者血清IL-4、IFN-γ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TGF-β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IL-4/IFN-γ的比值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SLE血液系统受累组TGF-β的表达水平低于血液系统未受累组(P<0.05);抗ds-DNA阳性组IFN-γ的表达水平高于抗ds-DNA阴性组(P<0.05),IL-4/IFN-γ比值及TGF-β的表达水平低于抗ds-DNA阴性组(P<0.05)。结论SLE患者的IL-4、IFN-γ表达水平增高,TGF-β的表达水平降低,存在明显的细胞因子网络平衡失调,Th1/Th2/Th3细胞因子网络出现异常在SLE的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腔积液(TPE)与恶性胸腔积液(MPE)中相关生化指标变化及对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淄博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92例,其中TPE患者52例(TPE组),MPE患者40例(MPE组).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胸腔穿刺术留取5 mL胸水,常规检测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间皮/组织细胞、总蛋白、乳酸脱氢酶、葡萄糖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3(ID13)、r干扰素(IFN-γ)、趋化因子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结果]TPE组患者胸水白细胞数目显著高于MPE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胸水中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间皮/组织细胞、总蛋白、乳酸脱氢酶和葡萄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PE组中IL-1β、IP-10、IL-13和IFN-γ水平显著高于MPE组(P<0.05),MPE组中bFGF水平显著高于TPE组(P<0.05);两组患者胸水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最佳阈值分别为IL-1β 5.5 pg/mL、IP-10 4005 pg/mL、ID13 7.9 pg/mL、IFN-γ 100.5 pg/mL和bFGF 2.4 pg/mL时,对TPE与MPE具有鉴别诊断价值(P<0.05).[结论]IL 1β、IP-10、IL-13、IFN-γ和bFGF变化在TPE和MPE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雷公藤对激素抵抗性哮喘患者Th1/Th2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谢友华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4):4221-4222
目的:观察雷公藤对激素抵抗性哮喘(SR)患者外周血Th1/Th2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35例SR哮喘发作期患者和25例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经植物血凝素(PHA)、PHA+Triptolide 1(6 ng/mL)、PHA+Triptolide 2(0.6 ng/mL)诱导后,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4(IL-4)和γ-干扰素(γ-IFN)含量.结果:SR 哮喘患者PBMC经PHA诱导后产生的γ-IFN、IL-4量与健康成人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PHA+Triptolide 1诱导组患者PBMC产生的γ-IFN、IL-4量及γ-IFN/IL-4比值均明显高于单纯PHA诱导组及PHA+Triptolide 2诱导组(P<0.01),PHA+Triptolide 2诱导组患者PBMC产生的γ-IFN量及γ-IFN/IL-4比值均明显高于单纯PHA诱导组(P<0.01),而IL-4水平则降低(P<0.05).结论:雷公藤可明显促进SR哮喘患者PBMC 产生γ-IFN和IL-4,剂量大更显著,在促进Th细胞成熟的同时上调Th1细胞功能,改善SR患者Th1/Th2功能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丙二醛(MDA)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120例(观察组),其中角膜上皮炎82例,角膜基质炎38例;另选取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IFN-γ和MDA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IFN-γ[(12.02±2.01)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21.01±3.2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MDA[(8.02±1.10)nmol/mL]明显高于对照组[(3.81±1.02)nmol/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角膜基质炎患者血清IFN-γ[(9.10±2.02)pg/mL]明显低于角膜上皮炎患者[(13.40±1.9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角膜基质炎患者血清MDA[(10.55±1.23)nmol/mL]明显高于角膜上皮炎患者[(6.88±1.03)nmol/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FN-γ和MDA呈负相关(r=-0.239,P0.05)。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血清IFN-γ水平降低,而血清MDA水平升高,与角膜炎类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i R-21在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干扰素-γ(IFN-γ)与白介素-17(IL-17)的影响。方法:采集60例1型糖尿病患者及60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q RT-PCR检测两组PBMC中mi R-21的表达;向PBMC中转染mi R-21,ELISA检测PBMC分泌IFN-γ与IL-17情况。结果:1型糖尿病患者PBMC中mi R-21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加1型糖尿病患者PBMC中mi R-21的表达,IFN-γ与IL-17的分泌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5或<0.01)。结论:mi R-21在1型糖尿病患者PBMC中的表达下降,并可抑制PBMC中IFN-γ与IL-17的分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CD8+T细胞CD28共刺激分子等功能相关性标志物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三色或四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27例胃肠道癌患者及16例正常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标志如CD3+、CD4+、CD8+表达水平及CD4+/CD8+比值差异无显著性;CD8+CD28-T细胞显著增加(P<0.01),而CD8+CD28+T细胞显著降低(P<0.05).表达HLA-DR的活化CD8+T细胞显著增加(P<0.01),分泌IFN-γ的CD8+T细胞(Tc1)明显增多(P<0.01),而分泌IL-4的CD8+T细胞(Tc2)则正常人和肿瘤患者均很低.患者CD8+T细胞CD28及IFN-γ的表达变化与肿瘤分期无关.结论胃肠道癌患者中CD8+T细胞存在系统性活化的表现,其机制可能与CD28/B7以外的信号传递有关.胃肠道癌患者体内Tc1细胞的增加与肿瘤的分期缺乏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湿疹患者血清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转录调节因子3(FOXP3)阳性的天然调节性T细胞(Tn,CD4+CD25+Foxp3+)、NKT细胞(CD3-/ CD16+CD56+)数量的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IL-4、IFN-γ水平变化以及Tn、NKT细胞数量与湿疹发病的关系,分析其在湿疹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患者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湿疹患者、对照组血清IL-4、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及PBMC中Tn、NKT细胞数量分别进行检测.结果 湿疹患者血清IL-4、IFN-r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BMC中Tn细胞数量降低、NKT细胞数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湿疹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Tn数量降低减弱了对Th2细胞的抑制作用,成为湿疹发病的重要原因,患者体内同时存在较强烈的NKT细胞激活和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