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的异常改变与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8例为观察组,同时期我院收治的非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20例为对照组。均行头颅MRI平扫、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观察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基底动脉(basal artery,BA)影像学改变及测定VA、BA收缩压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压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用以评估椎基底动脉的走行及结构的变异;并对影响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Vs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Vd、Vm、PI、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8例患者发生VA、BA血管异常改变的有112例(87.50%);对照组120例VA、BA血管异常改变者48例(4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管径异常[比值比(odd ratio,OR)=5.118,95%CI (2.356,7.315)]与走行异常[OR=7.398,95%CI (3.168,9.511)]是影响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与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尤其与走行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治疗前后TCD检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TCD检查.并观察时间积分平均流速(Vm)和血管搏动指数(PI)的变化情况.结果:15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中,治疗前TCD异常率为84.81%(134/158),其中血管流速减慢113例(占71.52%),血管流速增快44例(占27.85%),有或伴有血管张力异常54例(占34.18%);治疗后TCD异常率为20.89%(33/158),与治疗前比较,低流速的血管血流速度增加(P<0.05),高流速的血管血流速度下降(P<0.05),血管博动指数(PI)有不同程度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CD检查是较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有利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基于MR血管成像(MRA)血流动力学预测椎-基底动脉交界处裂隙型开窗患者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随机收集40例经头部MRA诊断的椎-基底动脉交界处裂隙型开窗患者,将其中20例伴后循环脑梗死归为脑梗死组,20例无脑梗死者纳入对照组。基于MRA建立椎-基底动脉模型,以开窗汇合处为A位,开窗左侧血管支为B位,开窗右侧血管支为C位,开窗起点处为D位,分别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血流速度(V)、梯度振荡数(GON)、振荡剪应指数(OSI)、壁面压力(WP)、壁面切应力(WSS)及动脉瘤形成指数(AFI)。采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椎-基底动脉交界处裂隙型开窗患者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以之建立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单一独立危险因素及回归模型预测椎-基底动脉交界处裂隙型开窗患者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效能。结果 脑梗死组V(A)、V(B)及WSS(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三者均为椎-基底动脉交界处裂隙型开窗患者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以V(A)、V(B)及WS...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对伴发眩晕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头颈部血管进行检查,分析其血管异常病因,掌握其发病规律.方法 对138例伴发眩晕的PCI患者入院后给予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MRI、DSA,分析患者血管异常与PCI的因果关系.结果 138例患者,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者8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49例,综合所有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者86例,考虑与PCI病因有关,有12例患者明确有心脏痛心房颤动,考虑与后循环脑梗死病因有关,其余40例患者病因不明确.结论伴发眩晕的PCI患者的血管异常病因为:①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变异;②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的后循环出现低灌注状态或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脑血流测定仪对3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栓通注射液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血流速度等进行对比观察。方法:所有病例均用血栓通注射液1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周。治疗前后用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检测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记录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及搏动指数。结果:治疗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加(P<0.05),搏动指数降低(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普通型偏头痛发作期及发作间期TCD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减少个体差异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更准确判断偏头痛各期脑血管功能状态。方法 对18例普通型偏头痛患者分别在头痛发作期、发作间期进行TCD检查。结果 发作间期颅内颈内动脉系统平均血流速度(MFV)明显增高;椎-基底动脉系统无明显变化;颅外段颈内动脉不受累及。发作间期双侧半球指数较发作期明显增高。结论 偏头痛发作间期颅内颈内动脉系统血管持续性收缩而发作期处于相对扩张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对伴发眩晕症状的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伴发眩晕症状的重度颈内动脉狭窄并行颈动脉支架术治疗患者12例纳入研究,根据术后疗效分为症状消失组与症状减轻组。比较术前术后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平均流速(MFV)。结果:颈动脉支架术后,眩晕症状基本消失9例(症状消失组),较前明显减轻3例(症状减轻组)。治疗后,2组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症状消失组评分高于症状减轻组(P<0.05)。术后症状消失组和症状减轻组椎动脉、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MFV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症状消失组椎动脉、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MFV显著低于症状减轻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术有利于眩晕症状的缓解与脑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改善继发的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随着MFV的下降,眩晕症状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及其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临床确诊114例脑梗死患者和94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观察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同时检测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水平。结果 (1)脑梗死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脑梗死组脑血管血流速度异常率、搏动指数(P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梗死-胰岛素抵抗组的血流速度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梗死-非胰岛素抵抗组(P<0.01),梗死-非胰岛素抵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梗死-胰岛素抵抗组的动脉PI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梗死-非胰岛素抵抗组(P<0.01),梗死-非胰岛素抵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梗死组中,胰岛素抵抗与血流速度降低呈负相关(r=-9.19,P<0.05);与血流速度增高呈正相关(r=0.806,P<0.05);与正常血流速度无相关(r=-0.063,P>0.05);与搏动指数呈正相关(r=0.974,P<0.01)。结论 TCD可以对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脑血管状态提供客观的信息。联合检查患者胰岛素抵抗和TCD对于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治疗、预防评估起到重要作用,可作为脑梗死早期诊断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腔隙性脑梗死后脑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后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测10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10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记录颅内血管MCA,ACA,PCA,ICA,BA和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病例组颅内各组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减低(P<0.05),病例组双侧MCA与ICA血流速度不对称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后脑血流平均速度减慢,脑血流对称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
背景颈曲值在相当程度上反应了颈椎退行性变的过程.目的手法恢复颈椎曲度已在临床上得到认同,探讨手法对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况的影响.设计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脊柱骨科及外科,一所中医学院的骨伤科研究所门诊.对象研究对象来自1999-01/2001-12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脊柱骨科,第一附属医院外三科,广西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所门诊收治的颈椎病患者60例,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每组30例.另选30例健康者做对照组.方法颈椎病组施行手法治疗.观察对比颈椎病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颈曲值和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它们的相关系数.主要观察指标①颈椎病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颈曲值.②各组治疗前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值的变化.结果颈曲异常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普遍降低,各血管收缩峰值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和颈曲正常组(P<0.05).治疗后,3条血管的血流速度有明显提高,治疗前左椎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基底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变化与颈曲值呈相关性,治疗后左椎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与颈曲变化值相关.结论颈曲对椎基底动脉有内在的致病作用.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联合疏血通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脑血流速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84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倍他司汀治疗)与观察组(42例,采用倍他司汀+疏血通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脑血流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的收缩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1%,略高于对照组的21.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疏血通治疗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脑血流速,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方法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血管结构异常类型、好发部位,探讨其对血管病变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03-01/2004-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临床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住院患者86例,全部进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好发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8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49例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单纯前循环病变10例;后循环病变39例,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0例,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余37例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②不同血管受累分布情况:颈内动脉受累21例,锁骨下动脉6例,椎动脉31例,基底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4例。结论:各种类型的血管形态异常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前庭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的复合病变发生率最高,单纯颈内动脉狭窄也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超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用惠普HP85 0 0彩超检测 6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动脉指数、血管结构及走行 ,并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患病组血流速度 (Vm )减慢、阻力指数 (RI)增高、血管内径缩小 (与对照组比较P <0 0 1) ,3 0 0 %血管迂曲走向异常。结论 :二维超声、脉冲多普勒及彩色像相结合技术为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有价值的客观指标 ,是一种可靠的无创检查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由椎动脉狭窄所致。  相似文献   

14.
背景:颈曲值在相当程度上反应了颈椎退行性变的过程。目的:手法恢复颈椎曲度已在临床上得到认同,探讨手法对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况的影响。设计: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脊柱骨科及外科,一所中医学院的骨伤科研究所门诊。对象:研究对象来自1999—01/2001—12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脊柱骨科,第一附属医院外三科,广西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所门诊收治的颈椎病患者60例,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每组30例。另选30例健康者做对照组。方法:颈椎病组施行手法治疗。观察对比颈椎病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颈曲值和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它们的相关系数。主要观察指标:①颈椎病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颈曲值。②各组治疗前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值的变化。结果:颈曲异常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普遍降低,各血管收缩峰值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和颈曲正常组(P&;lt;0.05)。治疗后,3条血管的血流速度有明显提高,治疗前左椎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基底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变化与颈曲值呈相关性,治疗后左椎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与颈曲变化值相关。结论:颈曲对椎基底动脉有内在的致病作用。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头晕或眩晕患者TCD检测血管狭窄率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分析头晕、眩晕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及其与高血压、糖尿病及年龄的关系。方法:通过TCD检测2159例以头晕、眩晕症状就诊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率。结果:头晕患者血管狭窄率为13.42%,眩晕患者血管狭窄率为17.35%,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眩晕组椎-基底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头晕组(p<0.000),两组患者血流速度减低率分别为9.16%、6.85%,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中107例颅外血管狭窄,208例颅内血管狭窄。前循环血管狭窄173例、28例后循环狭窄。诊断为Moyamoya病患者3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33例。高血压患者颅内血管狭窄较常见。而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系统及颅外各血管受累多见。年龄因素对颅内外各血管的狭窄及血汉速度减低均有相关性。结论:我们认为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头晕患者。两组患者血流速度减低率以后循环为主。血管狭窄以前循环及颅内血管更常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3-03/2004-1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襄樊医院收治的30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以32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所有被试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还进行神经心理学检测(包括简明精神状态评定量表,总体衰退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62例被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异常情况:异常率为91﹪,其中颈内动脉系统异常率为56﹪,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率为52﹪。脑血流双侧下降18例,单侧下降8例,两侧不对称7例。②脑血流速度: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低于正常对照组[(43.6±8.9),(58.7±9.9)cm/s;(28.6±5.1),(38.7±8.1)cm/s,P<0.05]。③两者神经心理学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①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已出现局部脑血流的下降,但并非全脑血流下降。②经颅多普勒超声对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病因学研究及早期诊断及干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分析其与脑血管造影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10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53例无脑梗死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和(或)高脂血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颈部血管彩超和TCD对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中重度以上狭窄、不稳定型斑块的检出率。以脑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分析颈部血管彩超和TCD的诊断一致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 0.05)。颈部血管彩超联合TCD对中重度以上狭窄检出的敏感度为93.75%,特异性为88.46%,准确率为92.45%,一致性较高(Kappa=0.801);对不稳定型斑块检出的敏感度为87.67%,特异性为87.88%,准确率为87.74%,一致性较高(Kappa= 0.72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和TCD诊断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准确、无创、便捷,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病因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偏头痛发作间歇期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120例偏头痛患者,在发作间歇期进行了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观察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两侧血流是否对称,是否出现血管杂音,并与6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患者组TCD异常率52%,异常改变主要为平均血流速度增高(27%,32/120),两侧血流速度不对称(16%,19/120)及出现血管杂音(40%,48/120),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有先兆和无先兆偏头痛两组之间异常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CD检测显示偏头痛发作间歇期患者脑血流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非结段性增高,血流速度明显不对称和出现噪声性血管杂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单纯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与宾斯旺格病(binswangerdisease,BD)脑血流动力学及局部脑血流的变化,探讨LA和BD是否存在经颅多普勒(TCD)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异常改变程度上的不同和异常部位的不同。方法:对49例LA和18例BD和30例正常老年人均行TCD检查,观察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并对其中10例LA和9例BD患者行SPECT检查,观察局部脑血流灌注(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情况。结果:①单纯LA组与BD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2.98~5.64,P<0.01),BD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平均血流速度又显著低于单纯LA组(t=2.67~5.40,P<0.01),BD组椎基底动脉系统平均血液速度显著低于单纯LA组及正常对照组(t=2.69~4.80,P<0.01)。②SPECT检查发现所有BD患者均存在白质rCBF减少,而单纯LA组患者只有5例存在rCBF减少,其减少程度亦较BD轻。结论:①BD患者的脑血流低灌注程度较单纯LA重。②单纯LA患者脑血流低灌注主要表现在颈内动脉系统,而BD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均存在严重的脑血流低灌注。  相似文献   

20.
经颅多普勒对精神分裂症及神经症患者脑血流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的器质性基础及神经症患者脑血管舒缩功能与脑血流的关系,旨在改进其治疗的问题。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A组)及100例神经症患者(B组)的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和椎动脉-基底动脉(VA-BA)血流速度,以及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并与60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B组3条大脑动脉的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加快,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呈A组减慢、B组加快。检查结果异常者在A组有81%(81/100),在B组有89%(89/100);而PI和RI值均属正常。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神经症患者3条大脑动脉的血流速度均加快,提示脑动脉痉挛;精神分裂症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可导致脑供血减少。这些血流动力学上的特征可能为进行改善患者脑血流循环的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