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危机作为一种全球性危机,是人类漠视自然、奴役环境的物质恶果,生存危机作为一种哲学思考,是现代科技使人类丢掉本真、远离真理、失去家园的精神失落。要解决这两项危机,除了运用法律和政策手段规范人类的行为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将道德延伸到自然界,通过协调各方利益,调整、规范人类的环境态度和行为,重建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保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这种人类对环境的道德关怀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理论依据,也有中国儒道哲学的文化支持。面对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人们不禁在苦苦追问:人与g#的关…  相似文献   

2.
略论生命道德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道德是医学伦理学的关键问题之一 ,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 ,对其进行了探讨。1 生命道德的内涵道德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是非、善恶评价的标准 ,也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生命道德就是人们对生命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是人们处理有关生命问题时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对其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是广义的生命道德 ;二是狭义的生命道德。广义的生命道德泛指人们对宇宙一切生命进行评价和相处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 ,人是整个世界的主宰 ,人…  相似文献   

3.
张希圆 《西部医学》2011,23(10):2068-2069
儒家义利观特别是理学义利观在社会舆论中普遍存在误读,其实质是指向贵族和士族修养论。当代医患关系呈现出紧张现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市场经济条件、高科技环境以及医患双方权利义务失衡。而儒家义利观或可以作为缓解当代医患关系紧张的道德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文化作为人们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共有知识和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从而在建构和维系社会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共有知识和观念对人的行为进行引导,让全世界人民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共有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通力合作,共建人类未来美好社会。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动是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开放包容平等的文化交流环境和完善的世界文化交流机制有利于世界各国尊重彼此文化差异,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认同,凝聚共识,在“求同存异”中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  相似文献   

5.
我院实验动物福利工作简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而实验动物则是生物医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它总是作为人类的替身在科学研究中去探索生命起源,揭示遗传奥秘,攻克癌症堡垒,研究各种疾病与生物体衰老的机理,监测公害与环境污染,承担新药、新技术的安全评价和效果试验。可以说实验动物是人类的替难者,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先驱和基石,是人类健康的阶梯,在道德和情义上应该受到人类的关爱。重视并保障实验动物福利即是自然科学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生命科学研究走向世界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建设人类精神家园的需要,是全人类共同的…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环境伦理史上,“动物权利”的话语一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派别都对动物权利进行过深入探讨。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动物没有道德权利;开明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动物是否拥有道德权利并不能作为人类是否对动物负责的充分理由,人对动物的道德义务是对人类行善的练习;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与动物的道德权利不过是程度之差,而没有本质之别。当前,在人类生存和发展遭遇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对动物权利问题的伦理探讨,既有助于人类正视和客观应对灾疫中的动物伦理问题,从而转变人的价值观念,警示人类对自然界保持敬畏;又有助于人类对因滥食“野味”引发的问题进行伦理反思,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及其传播提供必要的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7.
人的道德意识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道德意识是人对具体的社会存在状况的反映。人的道德意识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来源: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本能,包括人的自爱利己之心、仁爱利人之心和同类怜悯之心,它们分别根源于人的物质属性、生存需要、尊重需要、社会属性和归属需要。以及种类繁衍需要和同类怜悯心理;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感悟。包括反思自己和观察别人。逐渐明白怎样的手段和行为才是好的、恰当的手段和行为,能够使人们的相互关系实现协调和睦;人在接受别人言行的道德影响、社会风尚的道德熏陶和社会管理者的道德教育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成长是对人类经验的普遍关注,是一个反复而又古老的话题,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典型的黑人成长小说,奶娃阶级、种族、道德意识的成熟和觉醒主要构成了作品的成长主题。与此同时,奶娃的成长犹如破茧而飞的蝴蝶,需要长期的酝酿和适当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马利军 《医学与社会》2007,20(12):48-50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道德哲学家麦金泰尔在其著作《德性之后》中开列了一份现代国家中道德分歧的清单,表明了现代国家如何被各种对立歧义的价值撕裂成为碎片世界,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似乎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其实早在20世纪之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就曾表示,各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剧烈冲突是“诸神之争”,在他看来,这种悲剧式的冲突是人类永恒的命运,而在现代社会尤甚。  相似文献   

11.
人类继续生存, 社会继续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调整, 需要一定社会秩序的维系, 人类总体文明的积累发展就是建立在秩序的基础上的.道德、法律都作为社会秩序的载体, 在维系社会存在的同时, 两者也存在联系, 在满足人类生存目的的最低限度方面, 两者的要求更有着惊人的相似, 甚至在人类历史的早期, 法律和道德浑然一体, 人们必须遵循共同道德做或不做一定行为, 才能被群体接纳.故而法律与道德关系源远流长, 两者既有一致的地方, 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行为)是脑功能活动的产物,而人类的大脑又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人脑在漫长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使自己趋向高度分化、集中化、精密化,达到更加完善的地步,以便更准确、更迅速、更有效地适应外部世界各种复杂环境和千变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医学工作者(包括从事医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和担负临床、预防工作的医务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修养和必要的有关知识,才能较好地胜任科学工作。一、科学修养本讲座所说的科学修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道德修养科学工作者的道德修养也可以称为科学道德。道德是人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为了共同生活而制定的行为准则。道德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是非标准评价人的行为与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道德观念是在长期的人类进步和  相似文献   

14.
医德 ,是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们在其医务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和准则。医德是人类社会道德的一部分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进行医德教育才易使医学生接受 ,并产生良好的成效 ,是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本文根据我院多年来在毕业生产实习生中进行医德教育的情况 ,就道德功能及如何发挥道德功能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作简要论述。1 发挥道德的规范功能道德的规范功能 ,即通过自身学习 ,加深对道德理论的理解 ,并在社会实践中检查自己的道德水平 ,校正自己的道德感情偏差 ,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陶冶情操 ,从…  相似文献   

15.
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应该是造福于人类,而不应有损于人类。一个人的道德培养应自幼开始,一个医生的医德培养应自医学生开始。一、浅谈道德与医德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论语》《墨子》《孟子》等著作,论述了深执的伦理观念。做为一个大国的公民也应具有好的社会公德及个人道德。而医德乃医务人员的职业使命,救死扶伤本身就蕴含着高贵的医德。医生行医,必行其德,医与德之关系就如鱼儿离不开水,  相似文献   

16.
道德需要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是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原动力 ,道德需要与人们的利益不是对立的 ,而是统一的 ,道德需要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公民自觉自愿的追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道德需要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内在动力。“道德需要”理论强调在道德活动中主体的需要、能力、评价居核心地位 ,从而突出了人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道德需要”理论同样强调道德建设中的实事求是原则 ,着眼于大多数群众的现实道德状况和道德需要 ,体现了道德建设向现实世界回归的趋势 ;“道德需要”理论着眼于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 ,着眼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刘霞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6):65-67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环保意识应作为一种战略思想或理念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尤其应该贯串于医用化学教学的始终,加强环保道德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能从环保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浅析当前防治艾滋病的道德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博  韩跃红  高辉 《医学与社会》2007,20(12):19-21
所谓道德环境,是影响、制约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活动、道德行为以及道德品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其主要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风气、习俗、社会舆论、习惯、教育等各个方面,是这些因素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道德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人们进行道德活动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道德环境一旦产生并稳固下来,就会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风尚习俗等,成为对人们行为和活动的一种精神文化约束,从而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基因科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希望,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道德伦理的困惑,面对科技发展与道德伦理的冲突,人类应该寻求和依靠理性,既要大力发展高科技,又要维护人性与人权,实现技术上和道德观念上的跨越.  相似文献   

20.
略论人类健康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理念随社会的发展而变迁。通过回顾人类健康历程,可以看出,健康是一种目标状态,是一种相对慨念,而适应环境、调适心态、防卫其生则是3条可供今人借鉴的经验。尤其是调适心态,可以看作是一种调适性质的道德或是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