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鼠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及迁移。 方法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将其分成梗死后1、3、7、14、28 d组,对照组为假手术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大鼠脑内5-溴脱氧尿苷嘧啶(BrdU)、巢蛋白(Nestin)的表达。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室下区及海马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在脑梗死后1 d开始增加(P<0.05),7d达到高峰,14 d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28 d后接近正常水平;室下区及海马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经胼胝体向对侧迁移。 结论脑梗死可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原位增殖及迁移。  相似文献   

2.
经鼻给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大鼠脑梗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鼻给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脑梗死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对照组(n=12)、bFGF组(n=12)。对照组和bFGF组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第1-6天,分别经鼻给予等渗盐水(30μl)或bFGF(每天30μg,30μl)。在术前及术后第1、7、14、21、28天对脑梗死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采用苏木素染色法测定脑梗死大鼠在术后第7、28天的脑梗死体积;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术后第7和28天缺血侧室管膜下区(SVZ)及纹状体5-溴脱氧尿核苷(BrdU)阳性细胞数;激光共聚焦观察第7天时BrdU与doublecortin(DCX)的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FGF组从术后第7天开始,大鼠神经功能就显著恢复,术后第1、7、14、21、28天,对照组mNSS评分分别为8.7±1.0、7.2±0.8、6.7±1.0、6.2±0.8、5.8±1.2;bFGF组分别为8.8±0.8、6.2±0.8、5.3±0.8、5.0±0.6、4.3±0.8。两组间各时间点相比,P值分别为0.756、0.044、0.033、0.016、0.028,显示了其明显的正性干预作用。而对照组与bFGF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差异无显著性。假手术组大鼠无梗死灶。BrdU免疫组化显示,术后第7和28天,经鼻给予bFGF组大鼠在SVZ和纹状体区域BrdU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第7天时,SVZ的大部分BrdU阳性细胞共标不成熟神经元标记物——DCX。假手术组大鼠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经鼻给予bFGF,能够诱导脑梗死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经鼻腔给予bFGF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脑梗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后对成年小鼠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梗死对成年小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梗死组(各24只),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梗死后7、14、21及28 d时,损伤侧SVZ区、纹状体、皮质BrdU阳性细胞数及BrdU分别与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DCX)、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双染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MCAO术后7d,脑梗死组损伤侧SVZ区、纹状体、皮质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假手术组与脑梗死组分别为45.0±5.6和245.0±26.l、0和201.9±21.3、0和159.3±16.4,14d后开始下降(P<0.05).脑梗死组MCAO术后7和14d,可在小鼠损伤侧SVZ区、纹状体观察到BrdU和DCX阳性细胞;术后28 d,损伤侧纹状体可见BrdU和NeuN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5),BrdU和GFAP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梗死可促进成年小鼠损伤侧SVZ区、纹状体及皮质的BrdU阳性细胞数增多,并诱导SVZ区干细胞向纹状体迁移且分化为神经细胞,从而促进SVZ区的神经发生.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治疗大鼠脑缺血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经尾静脉注射治疗大鼠脑缺血的干预效果,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体内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16只健康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上清液低浓度组、上清液高浓度组.模型制作24 h后各组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 标记处于增殖状态的神经前体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缺血后7 d脑组织BrdU、BrdU+NSE、BrdU+GFAP阳性细胞数.结果 脑梗死后7 d侧脑室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区BrdU、BrdU+NSE、BrdU+GFAP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多,上清液高浓度组的上述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和低浓度组(P<0.05).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可以促进脑梗死大鼠损伤原位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脑梗死大鼠双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内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成功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随机分为丹参注射液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2只,每组再分为治疗7 d、14 d两个亚组。治疗前和治疗后7 d、14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NSS)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另随机选取12只SD大鼠为假手术组。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SVZ内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神经特异核蛋白(Neu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NeuN双标阳性细胞。结果治疗7 d和14 d后,丹参注射液组mNSS评分较生理盐水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丹参注射液组双侧SVZ内BrdU/NeuN双标阳性细胞较其他两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够促进NSCs向神经元分化及改善神经功能,对脑梗死后神经重塑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脑内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情况及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1组、模型2组、模型3组各6只,后三组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3、7、14 d处死;假手术组除不以尼龙线阻塞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外,其他操作与模型1组相同。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细胞及巢蛋白(Nestin)、GDNF阳性细胞表达,BrdU/Nestin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NSCs变化。结果模型2组损伤侧脑室下层(SVZ)BrdU阳性细胞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3组与假手术组相似;模型2、3组皮层梗死灶周围BrdU阳性细胞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1、0.05);模型1、2组皮层梗死灶周围Nestin阳性细胞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均<0.01),BrdU/Nestin免疫荧光双标显示BrdU阳性细胞几乎均为Nestin阳性;模型2、3组皮层梗死灶周围GDNF阳性细胞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均<0.05)。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3~14 d内源性NSCs增殖加快,GDNF表达增加可能对其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对双侧颈总动脉闭塞成年大鼠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prague-Dawly大鼠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essel occlusion,2VO)组和T3干预组,每组5只。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术制作慢性脑缺血模型。模型制作后7d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新增殖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SVZ BrdU阳性细胞。结果 假手术组、2VO组和T3 干预组BrdU阳性细胞数量分别为174.8±18.5、325.0±51.0和499.4±30.8个,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F= 101.68,P<0.001),T3干预组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2VO组和假手术组(P均<0.001),2VO组亦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01)。结论 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成年2VO大鼠SVZ神经祖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肢体缺血预处理(LIP)对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缺血再灌注组(MCAO组)24只、肢体缺血预处理组(LIP组)24只,MCAO组和LIP组根据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分为3d、7d、14d、21d组,每组6只。于各相应时间点观察各组大鼠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LIP组各时间点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较MCAO组减低(P0.05);MCAO组各时间点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阳性细胞数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5或P0.01),LIP组各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多于MCAO组(P0.05),且LIP组BrdU的高峰值(14d)较MCAO组(7d)延长(P0.05)。结论反复短暂的无创性肢体缺血预处理可以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且可激活脑缺血再灌注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大鼠模型时间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时间窗。方法分离、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经Nestin免疫荧光鉴定,Brdu标记;25只SD大鼠制作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5组(1、2、3、4d移植组、模型组),分别在造模后第1、2、3、4d移植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于脑出血大鼠的患侧侧腔室下区(SVZ),模型组不移植,测试大鼠运动功能,14d时处死,取全脑固定、冰冻切片、Brdu免疫荧光染色,Brdu阳性细胞计数。结果各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2d移植组明显优于其他组(P〈0.01);2d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其它组(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能有效改善脑出血动物运动功能;脑出血后2d可能是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间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及电针对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RHRSP),电凝法制备MCAO模型。随机分为MCAO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MCAO后各组分别于1d、7d、14d、28d进行神经前体细胞(NPCs)标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电针治疗,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取脑行病理学处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并观察各组各时间点病灶周围5-溴脱氧核苷尿嘧啶(BrdU)、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阳性细胞数。结果电针组7d、14d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模型组(P〈0.05),两组均于28d恢复正常。急性脑梗死灶周增殖细胞数目明显增加,且梗死灶边缘Nestin、GAP-43及GFAP细胞在7d为高峰期。各时间点电针组BrdU、Nestin及GAP-43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1周末达到高峰。MCAO后各时间点病灶周围GFAP细胞数均增加(P〈0.05),7d时电针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仍在1周时细胞数最多。结论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障碍在4周可恢复,电针治疗1~2周有促进作用。脑梗死及电针治疗后神经前体细胞、神经干细胞及生长相关蛋白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发生相应变化,构成神经功能可塑性的物质基础,可能是各种治疗措施发挥作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g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讨其促进神经发生的作用。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缺血组及人参皂甙Rg1治疗组。用Longa线栓法制作成年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处于增殖状态的神经干细胞,用免疫单标及双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人参皂甙Rg1对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下区BrdU免疫活性及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标免疫活性的影响,并计数作定量分析。结果脑缺血后侧脑室下区存在BrdU阳性细胞分布;应用人参皂甙Rg1后,上述部位及周边脑区BrdU阳性细胞数及双标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1)。结论人参皂甙Rg1能诱导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提示其具有促进神经发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改良型生物硅胶膜对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与分化的影响,为选择NSCs培养载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孕16d胎鼠的大脑皮质作为细胞来源,建立胚胎NSCs的体外培养体系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接种于改良型生物硅胶膜上、对照组接种于普通培养皿中。普通倒置显微镜及电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发育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NSCs及诱导分化细胞进行鉴定,四甲基偶氮唑蓝(MTr)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培养2d后,显微镜下两组均可见神经细胞球生成,贴壁良好,细胞球边缘有突起呈辐射状向外发出,神经球NSCs特异标志物神经巢蛋白均呈阳性;培养7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贴壁分化的神经元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分别为25.14%±1.98%、24.67%±2.0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率分别为59.48%±2.07%.60.87%±1.08%,组间比较,P均〉0.05;两组生长曲线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型生物硅胶膜对NSCs的生长、增殖及诱导分化无明显影响,但能促进细胞之间突起的增长,可作为培养载体用于研究力学因素对NSCs增殖、诱导分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后,缺血核心神经细胞的死亡不可避免。成年哺乳动物脑室下层(SVZ)和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SGZ)等保持着神经发生。脑梗死可促进神经发生。存在于这些部位的神经干细胞(NSC)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近年来,NSC的激活和向梗死灶周围迁移等机制逐渐为人们所认识,采取适当的措施激活脑内自然的神经发生、移植外源性NSC治疗脑梗死的研究,给脑梗死后缺损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修复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淋巴引流途径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和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枕大池内新鲜自体动脉血二次注入法建立成年大鼠SAH模型,用颈淋巴管结扎和颈淋巴结摘除法制作大鼠脑淋巴引流阻断(cerebral lymphatic blockade,CLB)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AH组和SAH+CLB组(n=10),各组再分为3 d和14 d组(n=5).应用5-溴脱氧脲嘧啶(5-bromodeoxytridine,BrdU)标记增殖的神经干细胞,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检测大鼠皮质、海马和室下区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t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源性分化蛋白(neurogenic differemiation,NeuroD)~+、多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因子(polysialic acid-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PSA-NCAM)~+细胞,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计数.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H组BrdU~+细胞、NeuroD~+/BrdU~+细胞、GFAP~+/BrdU~+细胞以及PSA-NCAM~+/BrdU~+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或0.01);与SAH组相比,SAH+CLB组BrdU~+细胞、GFAP~+/BrdU~+细胞有所增加(P<0.05或0.01),而NeuroD~+/BrdU~+细胞、PSA-NCAM~+/BrdU~+细胞显著减少(P<0.05或0.01).结论 脑淋巴引流阻断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但不利于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和可塑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清热化瘀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9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清热化瘀组3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大鼠(MCAO)模型,观察大鼠缺血损伤后缺血半暗带区的细胞增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2 d、4 d、7 d、14 d、21 d五个时间点巢蛋白(Nestin)及5-溴脱氧尿苷(BrdU)免疫活性的变化.结果 清热化瘀组大鼠在第2天、第4天、第7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缺血半暗带Nestin和BrdU阳性表达分别于再灌注7 d和14 d达高峰(P<0.05),以后表达逐渐减弱;清热化瘀组可以明显增加缺血再灌注后第4天、第7天、第14天大鼠的Nestin阳性细胞表达(P<0.05);并可以明显增加缺血再灌注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大鼠缺血半暗带的BrdU阳性细胞表达(P<0.05).结论 脑缺血损伤可激活神经干细胞,促使其增殖和表达.清热化瘀方可以促进MCAO大鼠缺血半暗带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维生素C(Vc)和碱性成纤维因子(bFGF)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增殖培养,移植到脑梗死大鼠体内后,在脑内的存活情况。方法①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分离大鼠BMSCs。按培养液中加入的不同因子分为4组:对照组、Vc组(50μg/m1)、bFGF组(1μg/L)以及Vc+bFGF组(50μg/ml Vc和1μg/L bFGF),在体外对BMSCs进行培养并观察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MT丁比色法分别于培养第1、2、3、5和7天,测定细胞在450nm波长处的吸光度(A)值;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96h后的细胞周期。②采用线栓法制备20只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h模型,并随机分为2组:联合Vc+bFGF培养的BMSCs移植组(10只)和对照BMSCs移植组(10只)。将相应组别的BMSCs细胞移植人脑梗死24h后的大鼠体内。分别于移植后第1、2和3周,制备大鼠脑组织切片并行BrdU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形态学观察显示,Vc+bFGF组的BMSCs增殖最快,对照组则相对缓慢。②各组细胞的A值于培养第2天开始增加,Vc组和bFGF组在第3天达到高峰(F=728.52和F=197.18,P〈0.05),Vc+bFGF组在第5天达到高峰(F=1771.32,P〈0.05),第7天均有所下降。第2天起,bFGF组、Vc组与bFGF+Vc组的A值均高于对照组;第3天起,Vc+bFGF组高于Vc组与bF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Vc组、bFGF组与Vc+bFGF组细胞处于增殖期(s+G2+M期)的百分比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BMSCs移植后第2周,联合Vc+bFGF培养的BMSCs移植组大鼠脑组织切片中BrdU阳性细胞计数较对照组高;第3周两组阳性细胞计数均有下降,但前者仍较后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rdu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梗死灶周围。结论Vc与bFGF均可促进大鼠BMSCs的增殖,二者联用较单用其一的效果更好;脑梗死大鼠移植增殖培养后的BMSCs,其在脑组织中的成活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7.
The subventricular zone (SVZ), lining the lateral ventricular system, is the largest germinal region in mammals. In there, neural stem cells express markers related to astoglial lineage that give rise to new neurons and oligodendrocytes in vivo. In the adult human brain, in vitro evidence has also shown that astrocytic cells isolated from the SVZ can generate new neurons and oligodendrocytes. These proliferative cells are strongly controlled by a number of signals and molecules that modulate, activate or repress the cell division, renewal, proliferation and fate of neural stem cells.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cellular composition of the adult human SVZ (hSVZ) and discuss the increasing evidence showing that some trophic modulators strongly control the func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in the SVZ.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