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毅  林佳  徐丽珍  杨世林 《中草药》2007,38(6):823-825
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系败酱科甘松属植物,其干燥根及根茎作为甘松入药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甘松别名甘松香,气味芬芳,味辛、甘,性温,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的功能,用于脘腹胀痛、呕吐、食欲不振的治疗,外治牙痛、脚肿[1]。国内外研究报道甘松具有降  相似文献   

2.
禹州漏芦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毅  李铣  张鹏 《中草药》2005,36(2):309-311
禹州漏芦为菊科蓝刺头属植物蓝刺头Echinopslati-foliusTausch及华东蓝刺头E.grijisiiHance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排脓止血、消痈下乳的功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后称药典)收载品种。此前,禹州漏芦(蓝刺头)曾与漏芦属祁州漏芦Rhaponticumuniflorum(L.)DC.一起作为漏芦收载于药典中。近年的研究已证明两者的化学成分及疗效各不相同,因此药典1995年版将祁州漏芦称漏芦,禹州漏芦另列作为独立品种。禹州漏芦一般用于治疗疮痈脓肿、皮肤热毒和乳汁不通等症。研究证明禹州漏芦中含有大量的噻吩类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19,(7)
目的研究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的化学成分。方法甘松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甘松新酮二醇(2)、(+)-1-hydroxypinoresinol 4′-O-β-D-glucopyranoside(3)、(+)-1-hydroxypinoresinol 4″-O-β-D-glucopyranoside(4)、咖啡酸(5)、对羟基苯甲醛(6)、异甘松新酮(7)、甘松新酮(8)、5,3′-dihydroxy-7,4′-dimethoxyflavanone(9)、7-O-methyl naringenin(10)。结论化合物9~10为首次从甘松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中药甘松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松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的干燥根及根茎,为国家二级保护藏药,藏、汉医药典籍对其有详细的记载,药用历史悠久。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甘松进行了大量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对甘松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后续甘松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及甘松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编中药志》(第5卷)出版了,作者有幸先睹全书,感到这部著作对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以肖培根院士为主编的《新编中药志》凸显常用中药,收载品种范围大致与《中国药典》一部相仿。第5卷的内容,共分5部分:第1部分主要介绍2005年版《中国药典》新增的28个中药材;后4部分则是对前4卷的品种增补修改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与进展相关的文献。综览全书,有以下的特点:1新:中医药的文献日新月异,而且近年来在中....  相似文献   

6.
两种甘松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匙叶甘松和甘松两个品种甘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比较其在化学成分以及含量上的差异。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甘松和匙叶甘松地下部分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匙叶甘松挥发油得率不足0.5%,从中鉴定出21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75.83%;甘松挥发油得率为2%,从中鉴定出36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88.02%;两者共有成分11个。结论不同品种甘松挥发油含量不同,化学成分数目存在差异,但共有主要成分均为水菖蒲烯(Calarene)、β-马里烯(β-Maaliene)。  相似文献   

7.
亳菊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瑶华  秦民坚 《中草药》2006,37(12):1784-1786
菊花为常用中药,具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解疮毒的功效[1]。亳菊主产于安徽亳州、涡阳一带,有200~300年的栽培历史。亳菊与贡菊、滁菊、杭菊被《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于菊花品种中。研究发现,菊花因产地和品种的不同,其形态有所分化,化学成分也不尽相同,亳菊原植物经安徽中医学院教授王德群研究定名为新栽培变种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 cv.`boju'[2]。关于杭菊、滁菊、贡菊的非挥发性化学成分已有报道,对亳菊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对亳菊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从中分得15个化合物,分别为金合欢…  相似文献   

8.
运用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和纯化方法,从蜘蛛香乙酸乙酯部位中共分离得到173个化合物。应用一维和二维NMR,UV,IR,MS等波谱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化合物类型涉及环烯醚萜、倍半萜、单萜、三萜、木脂素、黄酮、简单芳香类等,其中新化合物77个。前期已对68个新化合物和25个已知化合物进行了报道。该文报道余下9个新化合物(1-9)和71个已知化合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valeriotriate A(8a)的结构修正,以及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  相似文献   

9.
对败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败酱属植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龚复俊  卢笑丛  陈玲  王有为 《中草药》2006,37(11):1634-1635
西藏木瓜和皱皮木瓜同为蔷薇科木瓜属植物。西藏木瓜Chaenomeles thibetica Yü是我国特有名贵药食两用果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藏、川等省,储量丰富。木瓜为常用中药,具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肿疼痛、霍乱、大吐泻、转筋、脚气水肿等症。但是《中国药典》2005年版仅收载了皱皮木瓜,市场上除此之外,还有西藏木瓜等作药用。为更好开发利用西藏木瓜这一资源,本实验分析测定了西藏木瓜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其深入研究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1仪器与样品6890A/GC-HP5976MSD/MS气相色谱-质谱联…  相似文献   

11.
枇杷叶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李维林  吴菊兰  张涵庆 《中草药》2006,37(11):1632-1634
枇杷叶系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的干燥叶,是一味常用中药,收载于历版《中国药典》供临床使用。枇杷叶归肺、胃经,具清肺止咳、降逆止呕作用,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气逆喘气、胃热呕逆、烦热口渴[1]。目前已经从枇杷叶中分离出三萜酸[2~5]、黄酮类[6,7]、多酚[8]、倍半萜及其苷类[5,9,10]等成分,其药效主要集中在三萜酸的抗炎[2]、降血糖[4]和抗病毒[5]活性方面。日前日本科学家发现其新三萜皂苷具有抗癌活性。为进一步寻找与其药理活性相吻合的有效成分,探求有意义的活性成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药材资源,笔…  相似文献   

12.
<正>槲寄生属植物(Viscum)作为传统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性平、味苦,归肝、肾经。它主要寄生在槲、榆、梨、杨、桦、苹果、枫杨、枫香、赤杨及椴属植物上。2005年版《中国药典》仅收载槲寄生Viscum coloratura(Kom)Nakai一种。枫香槲寄生Viscum liquidambaricolum Hayata.来源于桑寄生科(Lorantheceae)槲寄生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地区,资源丰富。槲寄生主含黄酮苷类、三萜类,皂苷以及槲寄生毒肽、壳多糖结合蛋白、多糖等成分。槲寄生作为抗癌天然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表明,它可用于治疗宫颈癌、乳腺癌、胃癌、直肠癌和结肠癌等,在欧洲多种槲寄生制  相似文献   

13.
达乌里秦艽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婕  马骥  周东星  何兰 《中草药》2006,37(2):187-189
秦艽为常用中药,是众多祛风湿方剂的主要原药材。其来源于龙胆科龙胆属(Gentiana L.)秦艽组植物。该组植物全世界约20种,我国有17种,作为药用的有12种,《中国药典》2005年版将其中的秦艽Gentiana m acrophy lla Pall.、麻花秦艽G.stram inea M ax im.、粗茎秦艽G.crassicau lis  相似文献   

14.
肿节风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肿节风为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的干燥全株,又名草珊瑚,九节茶,观音茶,接骨金粟兰等。主要分布于江西、浙江、广西等地;朝鲜、日本等国亦有少量分布。《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其为常用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消斑、祛风通络的功效。用于血热紫斑、紫癜、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早期文献多次报道了国内外学者对肿节风化学成分以及药理活性的研究,但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报道并不多见。本实验对肿节风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从其正丁醇层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南板蓝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煜秋  钱斌  张荣平  邹澄  刘光 《中草药》2005,36(7):982-983
南板蓝根为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的常用中药,来源于爵床科马蓝属植物马蓝S trobilanthes cusia(N els)B rem lk.的根及根茎(茎)。《中国药典》自1995年版起将其作为新增中药品种收载。南板蓝根性寒、味苦,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用于温病发斑,丹毒;流感,流脑等。南板蓝根的化学成分报道有白桦脂醇、羽扇豆醇、羽扇烯酮和大黄酚等[1,2]。笔者目前从石油醚部分得到3个甾醇类化合物和1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醇-5,22-二烯-二烯-3,β7β-二醇(Ⅰ)、豆甾醇-5,22-3,β7α-二醇(Ⅱ)、β-谷甾醇(Ⅲ)和羽扇烯酮(Ⅳ)。其中前两个化…  相似文献   

16.
宽羽鳞毛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瑜  桂伟 《中草药》2006,37(9):1315-1317
宽羽鳞毛蕨Dryopterisc ryoitoana Kurata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该属全世界有400多种,其中我国有300多种,主要分布于中南及江苏、安徽、浙江、贵州、江西、福建、四川等地。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气喘、便血、痛经、钩虫病、烧烫伤。《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录了同属植物粗茎鳞毛厥(绵马贯众D.crassirhi-zoma Nakai)入药。该属植物所含的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抗病毒和杀菌作用。为研究该植物的活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得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  相似文献   

17.
败酱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靖宇  陈建民 《中草药》1994,25(2):101-105
我国改酱属植的有10种及3个亚种和2个变种,主要入药的有败酱和墓头回。对本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镇痛、止血、抗菌、抗病毒、免疫、抗肿瘤和保肝利胆等药理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收载品种达4615种的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起执行。2010年6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实施中国药典有关事宜发布公告。  相似文献   

19.
笔者翻阅《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册》、《中药大辞典》、《中药材真伪鉴别彩图大全》等书籍,马兜铃科属中药共计29种,其中果实种子1种,占3.45%;全草叶(株)7种,占24.14%;根茎类21种,占72.41%。其中含有小毒者8种,占27.59%;无毒21种,占72.41%。临床常用的9种,占31.03%,不常用的20种,占68.97%。其性味共同点为性味苦辛、温或微温,异同点为无毒与小毒,功能均能祛风、散寒、止痛、消炎。  相似文献   

20.
防己类中药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屠梅芳  李水福 《中草药》2005,36(2):286-288
2004年8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关于加强广防己等6种药材及其制剂监督管理的通知”,取消广防己(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Aris-tolochiafangchiY.C.WuexL.D.ChouetS.M.Hwang的干燥根)药用标准,凡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有广防己的中成药品种应于2004年9月30日前将处方中的广防己替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的防己(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tetrandraS.Moore的干燥根)。鉴于防己类中药同名异物或名称类似者多,为此,笔者查阅有关资料,结合20多年工作经验和市场实况,对防己类中药进行综述,并对健全防己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