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痤疮与肾阴不足有关“痤疮的发生不仅与肺胃血热有关,而且与素体肾阴不足导致冲任不调或相火妄动有密切关系。”这是由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国维教授主持完成的“中药消痤灵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国维等人...  相似文献   

2.
李映琳主任医师治疗痤疮用药经验丰富且独特,继承金起凤教授理论,认为痤疮乃“血热郁滞不散”而致,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为大法,佐以祛湿、解郁、通腑。治疗时谨守病机,多角度论治,分别从肺胃、胃肠、痰瘀、冲任、肝论治,并按中医证候将痤疮分为五型,即肺胃蕴热型、胃肠湿热型、痰湿瘀滞型、冲任不调型、肝郁气滞型,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李映琳主任医师治疗痤疮用药经验丰富且独特,继承金起凤教授理论,认为痤疮乃"血热郁滞不散"而致,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为大法,佐以祛湿、解郁、通腑.治疗时谨守病机,多角度论治,分别从肺胃、胃肠、痰瘀、冲任、肝论治,并按中医证候将痤疮分为五型,即肺胃蕴热型、胃肠湿热型、痰湿瘀滞型、冲任不调型、肝郁气滞型,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冯宪章教授是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从医50多年来,在皮肤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痤疮方面,冯教授认为肺热血热,肺经之血热蕴阻肌肤,或过食辛辣油腻食物而生湿蕴热,循经外越肌肤。脾气不健,运化失调,水湿内停,湿热内生,热与痰凝阻于肌肤而致本病;或肌腠不密,用化妆品刺激皮肤乃是发病的诱因。总之,肺血热、痰,脾胃蕴湿热,外之毒邪凝滞肌肤所致。临床将痤疮辨证分为3型:肺胃湿热证、气血瘀滞证、痰瘀互结证,并制订了自己的经验方,临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中药内服治疗痤疮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痤疮的发病机理基本趋同于以下四个方面[1]:(1)雄激素作用与皮脂腺功能亢进;(2)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3)毛囊皮脂单位中微生物的作用;(4)炎症免疫反应。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有效内服方剂综述如下。1从肾论治氏等[2]强调补肾阴在治疗痤疮中的重要性。认为痤疮患者除有肺胃血热和肠胃积热外,尚有素体肾阴不足,相火过旺。故在临床各型中,均采用了女贞子、旱莲草以补肾阴。并认为益肾滋阴药可以调节人体性腺内分泌功能。杨氏[3]以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痤疮。基本方: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各15g,茯苓、泽泻、丹皮各10g…  相似文献   

6.
痤疮的发病除与肺胃有关外,其根本则为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过旺,致肺胃血热,上熏面部而成。故治疗以滋阴清热、调理冲任为要,据此选方用药治疗,临床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面部及胸背部。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疤痕等多种损害。相当于中医学的“粉刺”。其病机主要是由于先天肾阴不足,相火过旺,加之饮食失节,肺胃火热上蒸于头面,血热瘀滞而发病。笔者近年来应用自拟桃红消痤汤加减治疗痤疮90例。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痤疮是发生于面颈、胸背部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素体血热偏盛而发病,饮食不节,外邪的侵袭,血郁痰结使病情复杂深重。笔者将痤疮分为四型:肺经风热型、肺胃湿热型、痰瘀结聚型、冲任不调型辩证施治,达到内外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胡学军教授运用加味桂枝茯苓丸从痰瘀论治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胡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该病晚期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先为肺气虚,渐及脾肾心诸脏,标实多为痰瘀互结,故胡教授从痰瘀论治,拟方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辨脉论治痤疮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建忠 《中医杂志》2000,41(6):342-342
痤疮,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好发于发育期青年男女面部及胸背等处,有碍美容。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面鼻属肺,肺与大肠相表里,痤疮的发生主要由肺经血热,上熏头面,肠胃湿热,蕴结肌肤,及外感风邪所致。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本病发于肝、肾者远较发于肺、胃者为多,同时体会到辨脉论治痤疮有着较好的疗效,介绍如下。1 脉见大象,肾水不足这类患者,以青年男性为多。脉见大而虚弦,应指有力而缺少柔和、潜藏之象,尤以尺脉虚大不藏为明  相似文献   

11.
马丽俐认为肝与青春期后痤疮的病因病机密切相关。肝郁在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起病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病机为肝郁化火、肝郁脾虚、肝郁血瘀、肝肾阴亏等,同时可见湿、热、痰、瘀、虚等多种病理因素相互错杂,其病位涉及肝、肺、脾、肾等多个脏腑。在治疗中可从肝论治,补虚泻实,辨证论治,并注重内外同治,调摄身心,临证多得佳效。  相似文献   

12.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发病率高,多发于颜面部、胸背部等皮脂发达的部位。本病属于中医"肺风粉刺"范畴,中医传统治疗一般多从肺、脾、胃的湿、热、痰、瘀辨证论治,但我们在临床中发现从肺、脾、胃治疗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相似文献   

13.
赵斌  张香花 《中医研究》2009,22(11):32-33
痤疮是一种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以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好发于青少年颜面部位,且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创伤。截止到目前,中西医学对此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针对痤疮患者肾阴不足,相火偏旺,肺胃热盛,蕴积成毒,上熏于面,瘀阻经络的病机特点,制订了清解肺胃热毒、活血祛瘀、软坚散结为主,滋肾潜阳为辅的三黄二甲一草汤。  相似文献   

14.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美观与社会生活质量,中医治疗痤疮有其独特优势。笔者认为痤疮的辨证当重视皮损的色泽、形态特点与分布部位,在治疗上清热是关键,且需重视湿、瘀、痰等兼夹病理因素,而酌加引经药物直达病所,结合现代药理中西医结合论治也对提高临床效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痤疮的治疗,古代医家多从风、热、湿、瘀论治较多,近现代医家将痤疮分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冲任不调三型,但临床上部分患者疗效甚微,或迁延难愈,或反复发作。吾师黄莺教授借助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总结前人对痰邪认识的基础上,认为痰邪与痤疮的发病息息相关,临床上多使用化痰的方法从脾虚痰凝、热盛痰瘀方面治疗难治性痤疮,每每达意。  相似文献   

16.
痤疮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病程长而反复,万晓刚教授对痤疮的治疗有独到的经验及见解,万教授认为,痤疮发病,痰瘀互结贯彻始终,风湿热毒、脾胃湿热、脾肾阳虚为其标,治以逐瘀化痰,兼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健脾燥湿、温脾补肾为法,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通变附子理中汤治疗顽固性痤疮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令昭 《北京中医》2007,26(9):606-606
痤疮是常见皮肤病,若反复发作,留有疤痕,变生坚硬结节或囊肿,即成顽固性痤疮。中医一般认为,痤疮由湿热、血热、风热引发,治疗上往往从热论治。然而,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这些顽固性痤疮,越从热治,则病情越重,以致迁延日久,不能痊愈。  相似文献   

18.
介绍杜怀棠教授从气、痰、瘀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经验总结。分别从气虚和痰瘀论治其理论基础及临证用药,对于肺脾气虚和肺肾气虚患者,常以益气,调补肺脾肾等药同用;对痰瘀阻肺证患者,常以宣降肺气化痰,温肺理气化痰、破血行气化瘀药同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郭静  霍艳丹  秦悦思  刘瑶 《新中医》2012,(1):128-129
痤疮,属中医学肺风粉刺范畴,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多见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伴有皮脂溢出等症状。笔者根据临床所见及文献研究,认为痤疮的发生病因总归为热、湿、痰、瘀,而根据具体发病部位的不同,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对痤疮进行分部论治,可收到较好疗效,现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痤疮为常见皮肤病之一,脏腑功能失调可致本病,肾为五脏根本,阴阳之根,肾阴肾阳亏虚必然导致其他各脏腑阴阳失衡,也是痤疮发生的根本原因。痤疮从肾论治,以滋肾或温肾为大法,每能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