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报告4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提出本病发病与外伤有一定关系。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帮助。对颅骨缺损直径在30cm以上的单发病灶可在手术切除的同时进行颅骨修补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SEG)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和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方法:通过对8年来收治的11例SEG病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均证实为嗜酸性肉芽肿,其中有6例随访2~7年,未见复发,结论:SEG具有某些类似肿瘤样的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为嗜酸性肉芽肿,其中有6例随访2~7年,未见复发,结论:SEG具有某些类似杀的临床表现,确诊主要靠病理学检  相似文献   

3.
曾家良  张长风  谢飞  叶永强  陈志远 《四川医学》2010,31(12):1808-1809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方法对我科6年来临床收治的12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多量的Langerhans cell增生和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预后好,无复发。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为良性病变。CT及X线在诊断中有重要诊断价值。手术能加速病变痊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讨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嗜酸性肉芽肿常出现硬膜浸润,彻底清除病灶及对硬膜的恰当处理是手术治疗的关键.激素和抗肿瘤药物可以控制病情发展.本病对放射治疗较敏感,对多发病变广泛者,经活检证实后应进行放射治疗,一般用6~9Gy小剂量照射即可.病变较小者可行手术切除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6.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Skull Eosinophilic Granuloma,SEG)是一种溶骨性疾病,其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明确,常首发于颅骨的额、顶部,进展缓慢,可侵犯全身骨骼。本病在临床上并不罕见,我科从2006-09~2012-10共收治9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病人,均行手术治疗,现对其临床表现及其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颅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溶骨性疾病,在颅骨中以单发病灶最多见,近期我院收治1例多发性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11例胃嗜酸性肉芽肿,临床表现无典型特征,术前均误诊。全部病例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减少误诊,作者提出了本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并就避免不必要的根治手术,建议术中快速切片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9.
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24例,多发17例,单发7例。腮腺区13例,颈部6例,颌下区5例,其中侵犯全身的3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5例,皮肤症状13例,局部肿块8例。有全身症状、不规则发热、盗汗2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2例,嗜酸性粒细胞(EC)增高16例,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CC)增高23例。误诊为慢性淋巴结炎2例,淋巴结核3例,腮腺瘤2例,恶性肿瘤1例。手术+放疗7例,治愈5例,复发1例,失访1例;化疗3例均复发后失访;口服强的松肿块消失后行放疗4例均治愈;单纯放疗10例,其中治愈7例,复发1例,失访2例。根据病程较长、壮年男性好发,局部皮肤瘙痒、溃疡,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下肿块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EC明显增高可确诊。临床表现不典型时,须进一步行ECC检查。治疗以放疗为主。  相似文献   

10.
<正>1病历摘要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不多见,我科自2000年来接诊1例。患者男,32岁,因发现左侧头顶部头皮包块逐渐增大3个月,于2017年3月11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自述于3个月前发现左侧头顶部有一针尖大包块,包块逐渐增大,伴局部皮肤轻度麻木,无疼痛、无发热、无抽搐。门诊行B超检查提示:头皮下颅骨旁异常回声,考虑为脂肪瘤。要求手术切除入院。  相似文献   

11.
1临床资料例1,男,46岁,腹胀返酸,消瘦3月余,上腹部疼痛10天入院。查体:发育正常,消瘦,左腹股沟蚕豆大淋巴结,其余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腹部平软,无明显压痛。胃镜检查结果:①慢性反流性食管炎;②窦部病变:胃癌。上消化道钡餐提示:胃内大量潴留液及食物...  相似文献   

12.
13.
作者总结经病理证实为胃嗜酸性肉芽肿15例,均为术后确诊,全部施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无复发,作者认为,胃出血,溃疡,恶变是其主要并发症,手术所见与胃癌有区别,勿盲目施行全胃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1例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钡餐检查15例,诊断为胃癌10例,胃溃疡5例;胃镜检查18例,诊断为胃癌8例,胃溃疡6例,确诊胃嗜酸性肉芽肿4例;11例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行胃大部分切除术15例,胃癌根治术6例。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确诊10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2例,胃癌根治术9例。结论胃镜活检及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可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5.
胃嗜酸性肉芽肿是嗜酸性细胞侵犯胃壁的一种炎性增生性疾病 ,术前诊断困难 ,极易误诊为胃癌和胃溃疡。我院自 1 994年 6月至 2 0 0 2年 1 2月共收治胃嗜酸性肉芽肿 1 3例 ,全部误诊。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3例中男 8例 ,女 5例 ;年龄 2 7~ 6 3岁 ,平均 3  相似文献   

16.
17.
分析16例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接受了手术和放疗,11例行单纯放疗。结果5年生存率为100%,至末次随访时有3例治疗失败,占18.8%。提示嗜酸性肉芽肿行手术加放疗或单纯放疗后的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8.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利荣  林兰英 《浙江医学》2001,23(5):298-299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好发于颌面部软组织和淋巴结的肉芽肿性疾病。1937年我国外科医生金显宅等首先报道并称之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我院1978~1998年间共收治65例 ,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笔者通过对65份病历资料进行分析 ,结合有关文献 ,从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面介绍我们的体会 ,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男性49例 ,女性16例 ,男女性之比为3∶1。年龄7~68岁 ,中位年龄36.5岁。其中20~40岁40例 ,占61.5 %。2.发病部位腮腺区36例 ,占55.4 % ,其它依次为颌下12例 ,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2月重庆市新桥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28例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1例行CT平扫,2例行MR平扫,5例行MR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28例均为单发病灶,发生于额骨20例,顶骨8例;病灶呈圆形或类椭圆形,边界清晰,病变直径0.5~3.5 cm。CT表现为颅骨的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无骨膜反应,部分病灶内可见残存的小骨片,病灶内并可见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形成,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晰;MR表现为颅骨局限性的长T1、长T2信号影,信号不均匀,T2WI可见斑点状低信号影,增强扫描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充分结合CT及MR检查有助于提高对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资料。观察指标:病灶数目、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或信号及强化程度。结果单发15例,其中额骨6例,顶骨5例,枕骨3例,眼眶1例;多发1例共3个病灶,分别位于额骨、枕骨及斜坡。额骨、顶骨及枕骨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眼眶及斜坡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晰伴有硬化缘。X线表现为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楚,多边缘无硬化,仅眼眶及斜坡处病灶局部有硬化缘。CT主要表现为颅骨内外板类圆形骨质破坏,眼眶及斜坡病灶呈不规则侵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无骨膜反应;其中6例单发病灶及1例多发病灶均见骨质破坏内残留小点及细条骨片;软组织肿块部分呈均匀等密度,增强后软组织部分轻度强化。MRI均见骨质破坏区向颅骨内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其中11例11个病灶T1WI呈低信号,4例6个病灶呈中等信号,1例1个病灶T1WI见斑点状高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均呈高信号,信号均匀;病灶软组织肿块均呈显著性强化。结论 X线结合MRI有助于诊断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