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退黄洗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退黄洗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03例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随机分3组,观察组(93例):常规西医治疗+退黄洗剂外洗;对照组1(59例):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2(51例):常规西医治疗+退黄口服液,比较3组退黄时间及退黄效果(日均胆红素下降值)。结果: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及退黄时间在观察组虽不及对照组2(P<0.05)但明显优于对照组1(P<0.05)。结论:退黄洗剂对新生儿黄疸有一定治疗作用,可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血胆红素水平,尤其适用于新生儿黄疸早期治疗、早发性母乳性黄疸的治疗及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国内报道在40%~50%。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简便、安全、疗效好、见效快的方法,已为儿科学界所公认,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订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方案建议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首选治疗方法。临床应用舒适护理,降低新生儿光疗时的不愉快感,使其安静、舒适地配合光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茵栀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用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光疗、鲁米那、地摩水松等治疗,观察治疗后黄疸消退的程度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黄胆消退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茵栀黄对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是由多种原因所致体内胆红素增高引起巩膜、皮肤黄染的现象,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病理性黄疸中以血清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浓度增高所致最多见,严重者可发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手段,由于其操作简单且无明显的远期副作用而被广泛采用。2006年1月~2007年3月,我科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10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病人表现黄胆出现早并进行性加重,血清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重者病人黄疸进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会合并胆红素脑病,我院近2年来采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现象,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及巩膜发黄,某些重症黄疸,能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甚至可以危及患儿生命。根据血清胆红素浓度及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后者又称为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报道有20%~30%的新生儿会出现可见性黄疸。近年来,由于母乳喂养的推广及其他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我院自儿科住院部成立两年以来,采用经皮测胆仪(TCB)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动态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更好的对患病新生儿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联合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的疗效、血清胆红素水平以及黄疸消退的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05,P=0.8106);治疗后总有效率、黄疸消散时间、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在临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中较一般药物治疗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仅为成人的1%~2%,易出现黄疸,若不及时治疗,其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新生儿的神经损伤。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简便、疗效好、见效快的方法。临床应用舒适护理,降低新生儿光疗时的不愉快感,使其安静、舒适地配合光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母乳性黄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莉 《临床荟萃》2009,24(12):1101-1102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约60%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大部分黄疸可自然消退,但由于胆红素的毒性,少数患儿可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损害和功能残疾,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危害。新生儿由于其肝脏胆红素负荷大,肝脏清除胆红素能力羞等原因,大约60%的足月儿和80%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蓝光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22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2组患儿均接受基础疾病和酶诱导剂等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蓝光治疗,12h.d-1,连续5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注射液1~2mL.kg-1.d-1,静脉滴注,连续5d。对2组患儿的疗效、皮肤黄疸消退时间,血清总胆红素浓度(TBiL)、未结合胆红素浓度(IBil)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胆红素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蓝光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确切,黄疸恢复正常的时间短,是值得在基层单位推荐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黄疸在新生儿期很常见,大约有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在生后第1周观察到黄疸。新生儿期黄疸大多数属生理性,可自行消退,不需治疗;也有少数新生儿黄疸可成为高胆红素血症,甚至胆红素脑病,  相似文献   

12.
茵桅黄联合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献忠 《临床医学》2011,31(9):81-82
目的探讨茵桅黄与妈咪爱联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桅黄静脉滴注和妈咪爱口服。结果治疗5 d时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达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妈咪爱与茵桅黄联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安全,可明显缩短病程并预防核黄疸发生。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较常见的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核黄疽,引起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伤。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簧方法。我科对11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蓝光治疗,并加强护理措施。110例患儿全部治愈,无核黄疽及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黄疸     
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严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由于新生儿黄疸病因多样,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处理方法也  相似文献   

15.
重视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雪华 《新医学》2001,32(5):261-261,300
1 引 言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现象,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出现皮肤、黏膜、巩膜黄染。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病理性黄疸是指黄疸出现早、进展快、消退迟。高胆红素血症指胆红素超过205 μmol/L,严重者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可危及新生儿生命,存活儿也可能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致残。我国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占住院新生儿的首位,高达50%至55%。本病可早防早治。在发达国家,对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预防性治疗,发病率已很低。我国是该病的高发区,但对此仍未引起足够的…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 ,60 %的足月儿和 80 %的早产儿可以见到黄疸。在全国 8省市新生儿黄疸情况调查中发现 ,2 0 8%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发生胆红素脑病 ,0 5 9%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死于胆红素脑病。为减少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的危害 ,应该对黄疸患儿给予积极适宜的治疗。1 光疗胆红素对光线有两个吸收峰 ,一个在 2 3 0~3 0 0nm ,另一个在 45 0~ 460nm ,前者处于紫外线波段 ,临床不能使用。目前主要使用波长 42 0~ 480nm的蓝光进行光疗。近年来证实绿光照射也具有良好的降低胆红素效果 ,绿光的波长为 5 1 0nm ,…  相似文献   

17.
<正>新生儿黄疸是指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的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少数患儿可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损害和功能残疾。我们采用口服妈咪爱、思密达和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取得较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与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992年1月至2001年12月收治资料完整的1360例高胆红素血症病例按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占同期住院病例42.7%,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依次是:围产期因素30.9%,新生儿溶血病19.6%,感染16.1%,母乳性黄疸16.0%,其他因素4.1%。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占住院新生儿病例数较20世纪80年代有所下降,围产因素仍为发病的首要原因,预防和改变这些因素有可能会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母乳性黄疸的主要特点为新生儿母乳喂养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出现黄疸。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近年研究表明,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提高而上升。我们根据胆红素的代谢机制,在采取一般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母乳性黄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溶血病是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者可出现重度黄疸、贫血及胆红素脑病,甚至死亡。我院2001年1月-2005年7月应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