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汗液、关节液等),具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正如《灵枢.决气》篇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津液耗损,就会导  相似文献   

2.
刘渡舟“人体津液链学说”的临床意义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渡舟医学全集》曰 :“中医学认为体内有一种比较重要的物质叫津液。实际上它包括了血液、精液、髓液、汗液、唾液……它们皆可统称之为津液。津液是一个相互联接又能相互转化的有机体 ,好像一条链联在一起 ,所以 ,我把它叫做津液链。”津液的来源 ,是从饮食分解出来的。例如 :《灵枢·邪气篇》说 :“五谷入于胃 ,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可见饮食变成津液而带有原始物质的意义。严格地讲 ,津与液还有分别。《灵枢·决气篇》说 :“何谓津 ?腠理发泄 ,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为液 ?骨入气满 ,淖泽注入骨 ,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 ,皮肤…  相似文献   

3.
谈谈人体的津液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一种比较重要的物质叫津液.实际上它包括了血液、精液、髓液、汗液、唾液……,它们皆可统称之为津液.津液是一个相互联接又能相互转化的有机体,好像一条链联在一起,所以,我把它叫做津液链. 津液的来源,是从饮食分解出来的,例如:《灵枢·邪气篇》说:“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可见饮食变成津液而带有原始物质的意义.严格地讲,津与液还有分别,《灵枢·决气篇》说:“何谓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为液?……谷入气满,淖泽注入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相似文献   

4.
谈“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及其在体內的生化概况“津液”是指人体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它是人体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体內一切水液的总称。它的組成是水分以及飲食物中精微物質,是維持机体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質。“津液”在概念上原是两种东西。《內經》說:“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谷入气滿,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洩泽补益脑髓、皮肤潤泽是謂液”;“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又說:“夫水也,循  相似文献   

5.
治汗刍言     
汗是人体极为重要的津液,为五液之一。《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汗为津液所泄,津液化生心血,大汗必伤津而损及心血。《灵枢·决气篇》:“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素问·阴阳别论》云及作汗的机理:“阳加于阴谓之汗”。景岳进一步阐明:“然汗发於阴出於阳,其根本则由阴中  相似文献   

6.
血和水同属阴液,均为饮食水谷精气所化,它们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脏腑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必须得到血、水的充养滋润,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血证论·吐脓篇》说:“血得气之变蒸,亦化而为水。”指出在生理状态下,一部分血液经过脏腑气化作用,渗出脉外,遍布于组织间隙之中而成为津液,血足则津液亦充,如出血过多,则可影响到津液,即所谓“血不足以济水则气热。”另一方面,《血证论》说:“水与血相为倚伏”,血水“互相维系”,提示水能生血。《灵枢·邪客篇》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灵枢·痈疽篇》亦云:“津液和调,  相似文献   

7.
正1补液充髓与养脑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基础。《灵枢·决气》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可知,精气血津液资于五谷,五谷运化于中焦,而精气血津液又各有部主,各自有其主要濡养的脏器。《灵枢·决气》云:"何谓液,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医基础理论将液定义为: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  相似文献   

8.
略谈中医之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熊杰 《江西中医药》1999,30(4):60-60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之阴谓之汗。”汗为五液之一,是阳气蒸腾津液从腠理出于体表的代谢产物。而汗出是机体功能活动中的生理现象,如《灵枢·决气篇》所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兹就生理、病理之汗等浅谈如下:1 生理之汗《素问·评热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言谷气化为精,精气胜乃为汗。可见汗为津液所化生,以津液为物质基础,是津液的组成部分。有云:“汗为心液。”源于《素问·宣明五气》:“心为汗。”乃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所泄,故大汗不但散热过多而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损于心血。…  相似文献   

9.
浅谈温病治疗中的养阴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邪为病 ,本易损伤津液 ,若有治疗不当 ,更可劫阴耗液。而阴液存亡关系到疾病的转归、预后。吴瑭“热病未有不伤阴者 ,其耗之未尽则胜 ,尽则阳无所流恋 ,必脱而死亡”。故临证用药之际 ,须毋忘津液二字。今不揣浅陋 ,试谈养阴之法如下。1 邪盛津未伤 ,当先防之 温病常为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以及疫疠之气侵害人体所致 ,其邪性热属阳 ,最易伤津。风热之邪具有外散疏泄之特点 ,侵害人体首先犯及肺卫皮毛 ,发泄腠理 ,汗出伤津 ;暑热为害 ,性酷热 ,伤正气 ,耗阴液 ,阳邪燔炽于阳明 ,阳明之热蒸扰机体内外 ,迫津外泄 ,气伤液脱 ;湿热为病 ,…  相似文献   

10.
芦少敏  张雅娴 《新中医》2014,46(4):241-243
<正>中医学认为,汗属阴液,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津血化生而来。关于汗液,古人论述颇为详尽。如《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汗者,精气也";《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心为汗";清·徐定超《内经注》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津渗于孔窍,留而不行者,是为液",故有"津血同源"、"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又"肺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心主血脉","脾统血","肾  相似文献   

11.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五液之一,是阳气蒸腾津液从腠理出于体表的代谢产物.而汗出是机体功能活动中的生理现象,如《灵枢·决气篇》所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现就生理、病理之汗等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津液是人体內一切正常有机活动所需的水液的总称,也可以理解为人体新陈代謝的一种主要的液状营养物質。津属阳,液属阴。津是較为稀薄的,散而不留;液是較为浓厚的,留而不散。凡能弥散敷布于全身,潤溫肌肉,充养皮毛的为津;凡能較注关节,使关节屈伸自如,並渗溢于骨空脑腔,以及流注体表潤泽皮肤的为液。津液虽有阴阳的分划,但实际是一体的,所以通常津液並称。  相似文献   

13.
汗乃津液所化,<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津液随卫气而散布,循经脉营血而周流.因此,体内的阴阳偏盛或偏衰,营卫失和或五脏受损,功能失调,或外邪侵袭,蒸液外泄,是产生自汗、盗汗的主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一、养阴法的确立养阴理论首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盛则阴病,”“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素问·调经论》谓:”阴虚则内热……。”《灵枢·决占》篇谓:“精脱者,耳聋……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这些论述,为养阴法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汉·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指出误汗,误下或妄用灸法、火针,可耗伤人体阴液而造成“坏病”,创立了“急下存阴”,“釜底抽薪”等法以保存阴液,设立了炙甘草汤以补心营之不足,黄连阿胶汤治阴虚阳亢之证,竹叶石膏汤治气阴两虚之证等,至今仍被视为养阴法之楷模。金元时期,朱丹溪从相火立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相似文献   

15.
仲景学说的护阴思想,主要体现于存津液的治则治法之中。概言之,可归纳为以下六方面: 一、保护津液,防止津液耗损主要指在不当用时,禁用或慎用汗、吐、下、利小便等法,以防伤津。汗由津液所化,吐、下、利小便亦因大量排出体液而可伤津。《伤寒论》强调立法要对证,病邪在表用汗法,里实用下法,有形实邪在膈上用吐法,水饮停蓄者当利  相似文献   

16.
津液与水通道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认为,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和正常的分泌液。津与液虽同属水液,但津与液既相似,又不同,其性质、分布部位和作用各有区别。清而稀者为津,渗透浸润于肌肤腠理之间,有濡养肌肉、充润皮肤的作用。浊而稠者为液,流行灌注于关节、脑髓、孔窍等处,有润滑关节、滋养脑髓、濡润孔窍的作用。津与液就功用来说又同属一体,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实际上津、液皆是以水分为主体的,其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对人体有极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披览<内经>对"痤疿"属夏季季节性的皮肤病的证治,有了更多的认识,浅述己见如下."痤疿"发病的病因病机"痤疿"乃夏日暑热蕴蒸皮肤、汗泄不畅或体肥多热,热邪阻闭于毛窍所致.在炎热的天气,火热熏蒸的环境中出汗是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致使腠理开泄而多汗,一方面耗伤津液,另一方面在大量汗出的同时气随津泄,又使卫气失去温养和防御作用.炎热季节雨水较多,自然界中的湿度较大,湿热为其主气,此时阳热下降,水气上,氤氲熏蒸,湿气充斥,致使汗泄不畅,导致"痤疿"的发生.另外,古人也认识到,过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可使气血郁热滞涩不畅,易发生疔疮之疾.  相似文献   

18.
晓倪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5,12(9):16-16
1.问饮食多少,可知脾胃的盛衰;问口味好恶.可察脏腑 的虚实。 么问口渴与饮水情况.可以了解病人津液的盛衰和输布障 碍.以及病性的寒热虚实。 3.口渴多饮是津液大仿的表现,可见于热证、虚证。大 渴引饮二便量多.兼见能食消瘦者,为消渴病。 4.渴不多饮生要是轻度伤津液或津液输布阵碍的表现.可 见于阴虚、湿热、疡血等证。 5.口干但不欲饮.兼见潮热益汗,颧红舌红等症,属阴应 证。因阴虚津少不能上承于口故口千。但无畜热耗津 故不欲饮。 6.渴吞热饮. 有振水音者, 致。 饮篮不多.或水入即吐,兼见头晕目盼.胃肠 属痰饮内停。因饮那内停,津液输…  相似文献   

19.
2.小便不利伤津证《伤》21条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由于过汗,伤及津液,津液亏乏,故见小便难。难者,不利之互词也,亦即小便不利之谓。本证虽见小便难之津亏表现,但仍以表阳虚为主,故治疗用桂枝加附子汤扶阳固表。  相似文献   

20.
先师仲景以六经辨伤寒,脏腑论杂症,立论处方言简意赅,造诣极深。《伤寒论》中对汗的精辟剖析和对汗法的临床应用独具匠心,诚为两千多年来临床医家之准绳。 《伤寒论》全书398条,其中112条论及汗(包括16条注脚),提出“汗出”、“自汗”、“无汗”、“盗汗”、“头汗出”5种病。汗法的应用在条文中也一一明列,“应汗”、“宜汗”、“可汗”、“再汗”、“发汗不当”,并明确提出了汗法禁忌和用法要点等。 汗液是五液之一,是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素问·宣明五气》谓“心为汗”,即汗为心液。亦有称汗为营卫之余气,因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外泄,汗出的多少与卫气的开阖作用有密切关系。《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汗对人体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如夏日炎热,人体靠出汗而调节体温,是生理性调节作用;如招致风寒之邪的侵袭,则恶风无汗,为风寒束表皮毛闭塞之故;如感受风寒而兼汗出者则由于卫气虚弱表阳不固腠理疏松,而津液外泄濈然汗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