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肾上腺外恶性肿瘤伴发肾上腺原发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1990年至2004年收治有恶性肿瘤病史或同期其他部位恶性肿瘤伴肾上腺原发肿瘤患者13例.男10例,女3例.中位年龄47岁.肾上腺肿瘤位于左侧6例、右侧4例、双侧3例.肿瘤最大直径中位数4.0cm.肾上腺外肿瘤分别为结直肠腺癌4例、甲状腺髓样癌3例、肺癌2例,乳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和十二指肠类癌各1例.结果 原发肾上腺肿瘤13例,占同期肾上腺伴有恶性肿瘤病史或同期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30%(13/44).其中肾上腺皮质腺瘤8例、嗜铬细胞瘤3例、皮质腺癌和血管瘤各1例.8例皮质腺瘤中,B超、CT和MRI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8、3/7和4/4;3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均为甲状腺髓样癌术后,B超、CT或MRI检查均确诊;1例肾上腺血管瘤B超、CT或MRI扫描均误诊为转移.失随访1例.伴发肾上腺腺瘤患者8例中,6例无瘤生存3~8年.嗜铬细胞瘤3例无瘤生存8~12年,但2例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需要激素替代.肾上腺血管瘤患者术后长期生存12年.结论有恶性肿瘤病史患者伴发的肾上腺原发肿瘤以腺瘤多见,影像学是定性、定位诊断的主要手段.对于肾上腺外恶性肿瘤伴发孤立的原发与转移不明的肾上腺肿瘤,建议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18F-FDG PET/CT与传统影像检查(胸片、彩超、CT及MRI等)为骨转移瘤患者寻找原发灶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于2008年5月~2010年6月间本中心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骨转移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随访其后续的诊治情况.以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作为原发灶确认标准.并将PET/CT与传统影像检查对原发灶的检出情况进行比较.且对治疗方案的调整进行汇总.[结果]37例患者中,PET/CT提示原发灶28例,其中正确检出原发灶27例(73%),1例为假阳性;传统影像检查正确检出原发灶17例(46%),两者原发灶正确检出率的差异有显著性(x2=5.61,P=0.018).27例经PET/CT正确检出原发灶的病例中,17例(63%)采取了针对原发灶的治疗措施.此外9例PET/CT未提示原发灶的患者中,3例经病理证实为假阴性.[结论]与传统影像检查相比,18F-FDG PET/CT可更有效、更便捷的找出骨转移瘤患者原发灶,进而为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转移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58至2010年收治的35例甲状腺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细胞学或组织学病理确诊.结果 35例患者中,除了3例原发肿瘤不明外,其余原发肿瘤依次为肺癌16例、食管癌9例、乳腺癌2例、肾癌2例、下咽癌1例、鼻咽癌1例、软腭腺样囊性癌1例.其中12例以甲状腺转移癌为首发症状,其余23例从诊断原发肿瘤到发现甲状腺转移癌,时间间隔为0~168个月,中位时间为24个月,其中有6例时间间隔>3年.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其中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7例,手术标本组织病理学诊断24例,两种手段结合使用诊断4例.发现甲状腺转移癌后,全部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1.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3.8%、27.8%和11.9%.有28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7例接受非手术治疗,手术组整体生存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P<0.01).在合并颈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接受甲状腺切除合并颈清扫组的中位生存期与接受单纯甲状腺切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转移癌临床少见,细针吸取细胞学可以有效的诊断甲状腺转移癌.甲状腺转移癌是恶性肿瘤的晚期表现,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胆囊肉瘤样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为胆囊肉瘤样癌的进一步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14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4 例胆囊肉瘤样癌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年龄51~69岁;除1例体检时发现胆囊占位外,其余3例表现为上腹部持续隐痛或明显疼痛;肿瘤标志物CA19-9、CEA、AFP均无异常;经B超或CT检查均诊断为“胆囊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胆囊肉瘤样癌,均因肿瘤复发或疾病进展死亡,术后生存时间为1.5~7.0个月,平均生存期为4.2 个月。结论 胆囊肉瘤样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目前主要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脾脏肿瘤43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4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l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B超检出率为95.3%(41/43),CT检出率为96.6%(28/29).4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15例,随访2个月至15年(中位6.8年),良性肿瘤5年生存率100%,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53.3%和26.7%.结论 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和综合治疗是改善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脾脏肿瘤43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总结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4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l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B超检出率为95.3%(41/43),CT检出率为96.6%(28/29).4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15例,随访2个月至15年(中位6.8年),良性肿瘤5年生存率100%,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53.3%和26.7%.结论 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和综合治疗是改善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4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l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B超检出率为95.3%(41/43),CT检出率为96.6%(28/29).4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15例,随访2个月至15年(中位6.8年),良性肿瘤5年生存率100%,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53.3%和26.7%.结论 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和综合治疗是改善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不明原发灶肿瘤127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明原发灶肿瘤(unknown pfimary tumor,UPT)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59年1月~2004年12月45年1273例UPT的临床资料,包括好发部位、肿瘤的组织类型、治疗方式等。结果UPT好发部位为淋巴结(67.0%,尤其是颈部淋巴结);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71.8%);所有病例均无相关肿瘤病史,组织学检查获得恶性证据,肿瘤标志物无特异性升高,B超、CT、MRI、PET-CT等检查后未发现原发肿瘤。477例(35.7%)行手术治疗,其中完整切除387例(81.8%);791例(62.1%)进行放化疗;4例进行生物治疗;1例未治疗。随诊率26.5%(337/1273),获随访病例诊断后生存时间1~14.5月,中位生存时间4.8月。结论UPT是恶性肿瘤患者中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诊断标准为:组织学证实为恶性肿瘤;首发部位周围未发现原发病灶;经详尽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和多种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或提示原发肿瘤者。虽然尚无统一的治疗模式,治疗应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UPT的总体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细针抽吸(FNA)细胞学检查诊断恶性肿瘤已用于不同解剖部位.CT和超声波诊断技术的发展,可引导经皮FNA的部位,使FNA细胞学检查能用于诊断腹腔内肿块.FNA细胞学检查能为CT扫描发现的腹腔肿块提供术前诊断,确定恶性肿瘤切除后患者有无复发.它还可为那些有广泛转移或原发灶不能切除的肿瘤患者,不经剖腹而取得组织学诊断.作者对1981年6月~1986年6月接受CT或超声波引导FNA检查,资料完整的113例进行分析.其中一例患者同时接受了胰腺及肝脏病变的抽吸检查,故有114次抽吸检查.53次为疑有原发性癌肿,38次为原有恶性肿瘤患者疑有转移或局部复发灶,15次为无原发病灶但疑有转移,8次为肝脏单个疑为原发肿瘤或转移灶.90次(79%)进针由CT引导,另24次(21%)经超声波引导.抽吸物细胞病理学的诊断分  相似文献   

10.
鼻腔及鼻窦原发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鼻腔及鼻窦原发性肿瘤的CT表现 ,以期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搜集经CT检查并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鼻腔及鼻窦原发性肿瘤 48例 ,均行CT冠状和轴位平扫 ,3 0例行冠状位增强扫描。结果 :48例鼻腔及鼻窦原发肿瘤CT发现率 10 0 % ,良、恶性诊断准确 46例 ,定性诊断与病理符合 3 6例。结论 :合理应用CT检查技术 ,以冠状位平扫加增强扫描为基础 ,辅助轴位扫描 ,可清晰显示肿瘤本身部位、大小、密度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大部分肿瘤良、恶性可得到明确诊断 ,但对恶性肿瘤定性诊断仍有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