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脑功能系统内和系统间的重组,可能是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基本原因,研究脑梗死大鼠在不同电刺激治疗后的功能恢复情况,证实双侧与患侧电刺激的差异性。方法:用线栓法制成脑梗死模型,在梗死后大鼠肢体进行不同电刺激,用运用走横木测试方法进行测试,观察不同时期的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的功能恢复较无刺激组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F=15.083,44.083,60.473,P<0.05)。双侧刺激组的运动功能恢复较患侧刺激组的功能恢复明显(P<0.05)。结论:双侧肢体电刺激使脑卒中后早期功能恢复增强。这为临床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方便而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侧肢体同期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抽签随机分为2组,双侧组:在神经系统症状不在进展后48h开始,应用北京爱生NMT-91神经肌肉治疗仪对偏瘫侧肢体和未受损侧肢体进行同期低频脉冲式电流刺激;单侧组对偏瘫侧肢体进行低频脉冲式电流刺激。观察指标:分别在康复开始时及4周后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linicalnervefunctionlimitationscores,CNS),改良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barthelindex,MBI)。结果双侧组1例患者实验期间因脑卒中进展,不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上述观察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肢体电刺激可以显著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双侧肢体电刺激对脑卒中早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目的:探讨脑卒中早期双侧康复训练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卒中患者90例,分成单侧、双侧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康复组进行肢体电刺激治疗,比较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结果:双侧治疗组、单饲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NS评分为13&;#177;5,16&;#177;6,19&;#177;5,FMA评分为68&;#177;18,58&;#177;17,41&;#177;19,MBI评分为66&;#177;l4,58&;#177;l4,44&;#177;1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值分别为9.93,16.75,19.72,P&;lt;0.05)。结论: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且双侧康复训练优于单侧康复。 相似文献
4.
双侧肢体电刺激对脑卒中大鼠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脑功能系统内和系统间的重组,可能是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基本原因.研究脑梗死大鼠在不同电刺激治疗后的功能恢复情况,证实双侧与患侧电刺激的差异性。方法:用线栓法制成脑梗死模型,在梗死后大鼠肢体进行不同电刺激,用运用走横木测试方法进行测试,观察不同时期的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的功能恢复较无刺激组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F=15.083,44.083,60.473,P&;lt;O.05)。双侧刺激组的运动功能恢复较患侧刺激组的功能恢复明显(P&;lt;O.05)。结论:双侧肢体电刺激使脑卒中后早期功能恢复增强。这为临床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方便而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电刺激辅助干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应用功能性电刺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临床用药基本相同,对照组给予康复功能指导,治疗组实施功能性电刺激和康复指导,治疗前和出院前采用Fugl-Mayer和改良Banthel指数评估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运动功能恢复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得分为(23.17&;#177;7.5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3.78&;#177;7.66)分(t=7.86,P<0.01)。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也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60.86&;#177;10.06)分】远大于对照组【(44.67&;#177;9.98)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8.26,P<0.01)。结论:功能性刺激的辅助介入可以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提高上肢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记忆及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3-02/12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和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有记忆障碍临床表现的脑卒中患者60例,均自愿参加观察。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①经皮神经电刺激:脊髓部位治疗(治疗输出调至患者肌肉有跳动感且患者能够忍受的程度);患侧肢体治疗(治疗输入调至肢体有轻度抽动,患者能耐受的剂量),以上治疗1次/d,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4周。②常规康复训练:1次/d,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两组患者记忆能力评定采用临床记忆量表,所测原始分换成量表分后再换算成记忆商数(以85分为界,划定记忆异常为记忆商数≤85分)。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进行测评(上肢66分,下肢34分,总分100分)。记忆能力及运动功能测评分别在治疗前、出院前各进行1次,比较两组患者记忆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纳入脑卒中患者6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患者记忆商数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记忆商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80.2&;#177;12.1,70.6&;#177;0.5;61.2&;#177;11.0,62.8&;#177;12.0(t=3.90,6.70,P〈0.01)].治疗后治疗组记忆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t=4.50,P〈0.01)。②两组患者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上肢:23.12&;#177;4.20,21.46&;#177;4.35;16.20&;#177;5.20,15.23&;#177;4.50;下肢:24.12&;#177;5.20,17.30&;#177;4.30;10.05&;#177;4.20,9.24&;#177;5.80(t=5.1~5,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下肢Fud—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32,P〈0.01)。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常规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相比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记忆功能及肢体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7.
黄婷樊庆华吴婷玉王志刚朱翎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5)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4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为FE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基本的康复训练。FES组加用FES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次30 min,共3周(15次)。对照组在治疗期间不接受任何电刺激。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Barthel指数(BI)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FES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FES组上肢F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下肢FMA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ES组下肢F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BB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ES组BB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ES组患者B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FES组B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ES治疗能提高老年脑卒中早期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应用功能性电刺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临床用药基本相同,对照组给予康复功能指导,治疗组实施功能性电刺激和康复指导,治疗前和出院前采用Fugl-Mayer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运动功能恢复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得分为(23.17±7.5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3.78±7.66)分(t=7.86,P<0.01)。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也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犤(60.86±10.06)分犦远大于对照组犤(44.67±9.98)分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8.26,P<0.01)。结论:功能性刺激的辅助介入可以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提高上肢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肌肉电刺激是急性脑卒中后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对68例急性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分为功能锻炼组(A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功能锻炼组(B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B组疗效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明显优于A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合并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12例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确诊后转入康复科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采用Bobath和运动再学习法、作业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对照组只施行单纯的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的下肢运动功能积分为22.00±3.37,与治疗前5.82±2.33比较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Fugl-Meyer的下肢运动功能积分为14.43±3.21,与治疗前6.09±2.13比较也有一定的提高,但不如治疗组,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合并早期的康复治疗,对促进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积分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步行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继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16例卒中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早期康复训练。于发病后2周、3周及6个月后随访和复诊,由经治医生运用双盲法测试肌力、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再将2组数据进行处理比较。结果干预组在肌力、Barthel指数恢复方面较对照组效果明显,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对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有显著效果,可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早期介入心理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心理康复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系统的心理康复,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连续观察6周,比较两组2,4,6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Barthelindex,MBI)及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治疗2,4,6周FMA(41.4±9.4~70.4±16.2)、MBI(43.7±13.0~66.2±14.7)及HAMD得分(12.3±4.2~7.7±2.6)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0.13~3.96,P<0.01~0.001)。结论:心理康复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全面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早期经皮神经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早期经皮神经电刺激 (TENS)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发病 14天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 0例 ,观察组急性期即采用TENS治疗 ,对照组接受模拟电刺激。两组均接受运动再学习训练。治疗前后分别接受Fugl Meyer评价和Barthel指数评测。 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 Meyer积分和Barthel指数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 <0 0 1)。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尽早进行TENS治疗有助于改善运动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认知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前30例)和观察组(后30例)。两组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1个月的早期认知康复训练。在训练前、训练第15天和第30天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普遍较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和训练前(P<0.05),对照组训练30天后各项评分优于训练前(P<0.05)。结论:早期认知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增强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15.
梁秀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中风患者的效果及对其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中风患者并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干预后效果,干预前后ADL评分及Fuel-Meyer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总有效率(90.48%)高于对照组护理后的总有效率(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ADL评分(69.54±11.25)分和Fuel-Meyer评分(67.15±8.69)分高于对照组ADL评分(43.84±9.55)分和Fuel-Meyer评分(41.59±6.5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的活动力,加快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改善脑卒中患者植物神经功能失衡状态的意义。方法对 31例脑卒中患者 ,以植物神经综合指标测定法评定植物神经功能 ,以Bobath疗法、Brunnstrom疗法、Rood疗法作为基本康复治疗方法进行了 3个月的观察。结果康复治疗前后脑卒中患者植物神经功能平衡指数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它与运动功能的恢复呈负相关 (r =-0 0 79,P <0 0 5 )。结论康复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外耳皮肤电刺激迷走神经(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VN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确定入组的4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配至试验组(t-VNS+常规治疗)及对照组(sham-t-VNS+常规治疗)。入组0天进行基线评定,入组后21天进行治疗后的评价。评定内容包括上肢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ment,FIM)。同时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观察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肢FMA、WMFT、FIM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1天后,两组上肢FMA、WMFT、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并且试验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t-VN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无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锻炼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本院诊断为偏瘫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式,保持良肢位,并进行常规的被动运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锻炼.对比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肌肉痉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各部位痉挛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锻炼能有效提升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缓解患者各部位的肌肉痉挛,提升患者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值得在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促进胫骨平台骨折病人手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32例,干预组32例,两组病人均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干预.术后6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对两组病人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病人在患肢疼痛、肿胀、关节活动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骨平台骨折病人术后早期有计划地进行康复干预有助于肢体功能早日恢复,减少肢体残疾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