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喹诺酮类药物对新生大鼠关节软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喹诺酮类药物(QNS)对新生大鼠关节软骨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将100只2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5组:Ⅰ组为正常对照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Ⅱ组为正常大鼠予小剂量QNS腹腔注射;Ⅲ组为正常大鼠予大剂量QNS腹腔注射;Ⅳ组为败血症大鼠予小剂量QNS腹腔注射;Ⅴ组为败血症大鼠予大剂量QNS腹腔注射.每组20只,每组又根据处死动物的时间随机分为第7、14天2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Ⅱ组、Ⅲ组自实验开始第1天腹腔分别注射左氧氟沙星10 mg/(kg·d)、20 mg/(kg·d),1次/d,连用7 d;Ⅳ组、Ⅴ组自实验开始第1天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注射3 h后,腹腔分别注射左氧氟沙星10 mg/(kg·d)、20 mg/(kg·d),1次/d,连用7 d;Ⅰ组不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任何药物.各组动物分别在实验第7、14天采取其关节软骨组织标本及血清.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Ⅱ型胶原(COLⅡ)、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结果 1.光镜观察可见Ⅰ组、Ⅱ组和Ⅳ组在第7、14天软骨组织结构完整,无细胞损伤;Ⅲ组和Ⅴ组软骨表面稍粗糙,软骨细胞可见裂隙、变性,基质黏液肿胀.电镜观察可见Ⅰ组、Ⅱ组和Ⅳ组在第7、14天软骨无细胞变性、坏死,基质正常;Ⅲ组和Ⅴ组可见软骨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肿胀,细胞外基质疏松,混乱.2.第7、14天Ⅲ组和Ⅴ组血清COLⅡ较Ⅰ组、Ⅱ组和Ⅳ组明显降低(Pa<0.05);Ⅰ组、Ⅱ组和Ⅳ组间血清COLⅡ无显著差异(Pa>0.05).同一组别在第7、14天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各组血清PICP、MMP-3在第7、14天差异均无显著性(Pa>0.05).结论 小剂量QNS对新生大鼠关节软骨无明显损伤.大剂量QNS可使新生大鼠软骨细胞形态与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致新生大鼠关节软骨基质中的COLⅡ水平减少,从而产生胶原刚络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喹诺酮类药物对新生大鼠关节软骨的损伤作用及其损伤机制.方法 将60只日龄2天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各20只,每组又根据处死动物的时间随机分为7天、14天两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对照组不注射任何药物,小剂量组、大剂量组自实验开始第1天腹腔分别注射左氧氟沙星(商品名:左克)10 mg/(kg&#183;d)、20 mg/(kg&#183;d),每天1次,连用7天.各组动物分别在实验第7、14天取血清及关节软骨组织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关节软骨左氧氟沙星药物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Ⅱ型胶原(COLⅡ)、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结果 7天时对照组血清和关节软骨组织中均未检测出左氧氟沙星,小剂量组血清和关节软骨组织左氧氟沙星含量均低于大剂量组[血清:(0.99&#177;0.33) mg/L比(2.22&#177;0.96) mg/L,关节软骨:(0.77&#177;0.30)tμg/g比(1.82&#177;0.30) μg/g,P均<0.01];14天时各组血清和关节软骨组织均未检测出左氧氟沙星.血清、关节软骨左氧氟沙星药物浓度与血清COLII含量呈负相关(P<0.05),与血清PICP、MMP-3含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和关节软骨组织喹诺酮类药物浓度与血清COLII含量呈负相关,血清和软骨组织高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对新生大鼠关节软骨有明显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喹诺酮类药在儿童的应用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关于喹诺酮类药在儿童的应用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同志:贵刊1995年第33卷第5期第320页刊出一则医学问答,认为喹诺酮类药物在骨骼生长发育未完成的儿童中不宜应用。但一些儿科杂志又刊出过一些文章(如,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3.4:202,临床儿... 相似文献
5.
6.
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科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刘运广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8,25(2):94-97
喹诺酮类药物在动物试验中可引起幼年动物的关节病,使其在儿科领域的使用受到限制,但近年来很多资料证实儿童接受喹诺酮类治疗后并未出现像动物实验所引起的关节病或其他副作用。本文对目前国外关于喹诺酮类动物实验、抗菌谱及在儿科领域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探讨儿童应用该类药物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科应用的新认识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3
喹诺酮类属化学合成抗菌药,自1962年合成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以来,更新很快。目前第1代、第2代已基本淘汰不用,应用得最多的是第3代,如诺氟沙星(氟哌酸)、培氟沙星(甲氟哌酸)、依诺沙星(氟啶酸)、氧氟沙星(氟嗪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氟罗沙星(多氟哌酸)、二氟沙星(双氟哌酸)。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衣原体、支原体、分支杆菌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而且其毒副作用低于第1代和第2代。1989年后的第4代托舒沙星、左氟沙星、司帕沙星,其抗菌作用更强,毒副作用更低。喹… 相似文献
8.
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科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喹诺酮类药物在动物试验中可引起幼年动物的关节病,使其在儿科领域的使用受到限制,但近年来很多资料证实儿童接受喹诺酮类治疗后并未出现像动物实验所引起的关节病或其他副作用。本文对目前国外关于喹诺酮类动物实验、抗菌谱及在儿科领域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探讨儿童应用该类药物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氧氟沙星对儿童关节软骨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们对因患耐药伤寒病曾使用过氧氟沙星 (OFLX)的2 18例儿童进行了 6年的随访观察 ,与未服氟喹诺酮 (FQNS)类药物的同龄健康儿童进行比较 ,结果介绍如下。材料与方法1 病例来源 :1992年 5月~ 1993年 9月在一起耐药伤寒病流行期间曾用OFLX的 2 18例患儿作为观察组 ,当地未服用此类药物的同龄健康儿童 2 2 5例为对照组。2 病例选择结果 :观察组 2 18例 ,其中男 116例 ,女 10 2例 ,发病时年龄~ 1岁 6 2例 ,2~ 3岁 6 8例 ,11~ 12岁 88例 ;对照组 2 2 5例 ,男 118例 ,女 10 7例 ,其中~ 1岁 6 2例 ,2~ 3岁 6 8例 ,11~ 12岁 9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中肘关节造影辅助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我科收治18例肱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的患儿,按Salter-Harris分型:Ⅰ型6例,Ⅱ型12例.没有合并神经损伤.均采用术中肘关节造影辅助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所有病例均行外侧经皮3枚克氏针内固定.术后肘关节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屈肘90°,前臂旋前位.术后拍片复查,根据愈合情况,3~4周拔除克氏针.然后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18个月.所有患肘屈伸活动良好,无肘内翻发生.按Flynn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14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 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术中较难判断复位效果.术中肘关节造影可以清楚显示肱骨远端内外侧关节软骨面,有助于判断闭合复位后的位置关系.闭合复位后经皮穿针固定可以维持良好的位置,防止术后的再移位,有利于减少术后肘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四肢骨折后由于儿童畏惧伤肢功能锻炼时带来的疼痛或术后长时间的伤肢固定、关节制动 ,使不少病儿出现了制动肢体的关节僵硬。我科应用中药薰洗治疗骨折后康复期关节僵硬病人 6 8例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 6 8例中男 41例 ,女 2 7例 ,平均年龄 9.6a,平均伤后 4~ 6周出现骨折肢体的关节僵硬。其受伤部位及骨折治疗方式分别为 :1.手指骨、掌骨骨折 2 1例 :术后石膏托功能位外固定 12例 ;手法复位石膏托功能位外固定 9例 ,术后 3周拆除外固定 ,出现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的屈伸活动受限。 2 .肱骨髁上骨折 14例… 相似文献
13.
小儿骨与关节缺损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利用带血管蒂或吻合血管腓骨治疗小儿骨与关节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收治25例骨与关节缺损病例。修复方法包括带血管蒂腓骨段转位和吻合血管腓骨小头骨段移植。其中肩肱关节重建9例,桡腕关节重建6列,胫骨缺损修复10例。结果:经手术后2-10年随访,重建骨与关节外型和功能令人满意。结论:在小儿关节重建中,带腓骨小头骨段的游离腓骨移植可满足关节结构重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了解血友病患儿出血与关节病变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及成都市新世纪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1~7岁重型血友病A且有关节出血记录的患儿,以患儿关节出血为研究关节,收集前3个月研究关节的出血次数,应用超声、X线、磁共振成像(MRI)和血友病关节健康评分(HJHS)评分系统对关节进行评估。将关节出血次数与超声、X线、MRI和HJH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超声、X线、MRI和HJHS评分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共收集重型血友病A患儿18例,年龄(5.6±1.8)岁,共30个出血关节,中位年关节出血次数为4次(4~16次),中位年靶关节出血次数为8次(4~16次)。2.关节出血次数与超声、X线评估有相关性(r=0.390,P=0.033;r=0.517,P=0.008),与HJHS评估、MRI评估均无相关性(均P>0.05)。3.超声、X射线、HJHS和MRI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5(超声与X线),r=0.510(超声与HJHS),r=0.812(超声与MRI),r=0.666(X线与HJHS),r=0.911(X线与MRI),r=0.781(HJHS与MRI),均P<0.01]。4.关节超声和/或MRI评估异常的关节中,出血次数与关节评估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关节出血与关节评估获得的关节病变程度结果不一致,因此准确判断关节病变情况需综合评估关节结构、功能等,以便更加全面地指导血友病患儿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儿童腓骨移植对供腿功能影响的长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儿童腓骨切除后对小腿及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自1980年以来,对32例儿童作了腓骨移植术,其中对13例患儿作了长期随访,随访最长时间为14年,最短时间为5年,平均随访7年8个月。通过患儿小腿外观、功能活动及膝、踝关节X线片检查,观察外踝移位情况、关节间隙及胫腓两端骨骺结构变化。结果:随访结果显示,10例行走运动正常,但长时间大运动量后感小腿及踝关节乏力;2例踝关节外翻,内踝突出,供腿单足站立不稳;1例腓骨移植11年后,两小腿胫骨相差2.5cm。X线片结果显示:3例外踝上移或伴有后移,胫骨远端骨骺呈“楔形样变”,1例下胫腓关节分离;2例腓骨小头轻度下移外,膝关节外形活动正常,所有患儿未发生胫骨骨折和拇趾屈曲挛缩畸形。结论:儿童腓骨切除后对踝关节的结构有影响,腓骨切除位置愈低,影响愈大。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肢体延长关节软骨组织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随肢体延长幅度的增加,由受牵拉的跨关节软组织增加的张力产生的关节面之间的压力对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 对3组家兔分别进行不同幅度的胫骨处长,于牵开结束时观察膝关节软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A组(延长15%)软骨细胞增多伴空泡变性。B组(延长25%)出现裂隙,表层和移行层中软骨细胞片状坏死。C组(延长35%)关节软骨部分或全层缺损。其质沙黄O染色浓度A组轻度丧失,C组严重丧失。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对血友病关节出血情况和关节结构、功能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三者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4-8岁男性中型-重型血友病A且有关节出血记录的患儿,以每位患儿出血次数最多的1个关节为研究关节。收集患儿研究关节的出血情况,包括研究关节的首次关节出血年龄、年关节出血率、近3个月关节出血次数及总出血次数。同期采用Pettersson评分系统对关节结构评分,采用HJHS评分系统评估关节功能。(2)将研究关节的关节出血情况分别与该关节X线Pettersson评分和HJHS评分进行分析,并将X线评分与HJH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共收集16例血友病A患儿,16例研究关节的总出血次数与HJHS评分呈正相关(P0.05),年关节出血率、近3月总出血次数、首次出血年龄与HJH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首次关节出血年龄、年关节出血率、近3月关节出血次数及总出血次数与Pettersson评分相关性均较小。(2)16例研究关节的Pettersson评分与HJHS评分呈正相关(P0.05)。(3)4例无出血的研究关节,Pettersson或HJHS评分异常;3例Pettersson和HJHS评分均为0的研究关节,有关节出血;5例Pettersson或HJHS评分异常的研究关节,出血及另一项评分为0。结论关节总出血次数越多,对关节功能影响越明显。但仅根据出血评估关节病变情况来调整治疗是不全面的,需结合关节结构及功能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采取联合手术同时行三合一骨融合术治疗儿童腓骨完整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采取联合手术(切除胫骨假关节及病变组织、经足踝髓内棒固定、伊氏架外固定装置加压固定)的同时,行三合一骨融合术(腓骨近端截骨、胫骨假关节远近二个骨端与局部完整的腓骨三者融合、取自体髂骨包裹式植骨)治疗17例腓骨完整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的临床资料.17例均为单侧,术时平均年龄为3岁(1.1~7.7岁).其中,男12例,女5例;左侧7例,右侧10例.3岁以下者10例(占59%),2例既往有1次胫骨假关节手术史;均伴腓骨完整.伴有胫骨近端发育不良4例,1型神经纤维瘤病10例;11例患儿存在胫骨短缩,胫骨平均短缩1.6 cm (0.3~3.4 cm).术中行腓骨近端截骨、切除胫骨假关节及病变组织、经足踝髓内棒固定、伊氏架外固定装置加压固定、胫骨假关节二个骨端与腓骨融合、取自体髂骨包裹式植骨,2例同时行胫腓骨截骨延长.初步评价胫骨假关节患儿的早期愈合率,再骨折发生率,踝外翻、胫骨不等长和胫骨外翻等后遗畸形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4.1 h(3.3~4.2 h).所有患儿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5个月(9~26个月).17例患儿均实现初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9个月(4.1~7.8个月),初期愈合率为100%.13例(76%)患儿存在胫骨不等长,平均胫骨不等长1.2 cm(0.5~2 cm);6例(35%)患儿发生胫骨近端外翻,平均外翻7.8°(5~16°),均行胫骨近端内侧“8”字形钢板螺钉半侧骺板阻滞术予以矫正;2例患儿发生踝外翻,分别为12°、17°.术后胫骨假关节愈合区域的横断面积平均增大至胫骨远近端骨干处横断面积的1.74倍(1.14~2.60倍).17例患儿均未发生再骨折.5例患儿恢复踝关节活动,平均背伸22°(20~30°),平均跖屈41°(40~50°);另外12例踝关节仍固定于中立位.结论 在联合手术同时行三合一骨融合术治疗伴腓骨完整的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初期愈合率高,胫骨假关节愈合处横断面积增加,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