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采用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在皮层区和基底节区的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大脑中动脉阻塞2hr后随再灌流时间延长其解剖分布不同。细胞凋亡在基底节区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短;而皮层区出现时间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其中再灌流1d细胞凋亡最显著。结论:本研究提示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同时存在,细胞凋亡是梗塞灶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高压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广泛应用高压氧(HBO)治疗脑卒中的疗效结果不完全一致。为证实HBO对脑缺血后的神经行为学产生影响的假设,观察HBO治疗前后实验大鼠的肌力及运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线栓法建立大鼠的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观察脑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 HBO治疗后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殿堂恢复较快,缺血HBO组(OH组)缺血6h神经症状评分在(1.22&;#177;0.40),较单纯缺血组(O组)(3.00&;#177;0.71)明显好转;OH组在缺血后72h网屏测验评分(4.68&;#177;0.48)与O组(3.58&;#177;0.69)差别有显著性意义(t=5.71,P&;lt;0.01);OH组在缺血后3周触觉刺激试验(32.49&;#177;7.54)与O组(63.52&;#177;14.2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8.37,P&;lt;0.01);OH组在缺血后2周平衡木行走实验(5.00&;#177;0.67)与O组(3.95&;#177;0.5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40,P&;lt;0.01)。结论 HBO能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其机制考虑与增加缺血组织的氧供应、减轻脑水肿和减少组织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高压氧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胶质细胞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血管内细丝栓堵大脑中动脉(MCA)制作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用HBO(2.0ATA)治疗后,观察MCA缺血2h再灌注损伤6h、24h、48h、72h、120h和10d各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百分比、小胶质细胞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变化。结果:HBO组与缺血组相比72h~120h梗死灶体积百分比减小,缺血24-48h小胶质细胞减少,缺血48h和120h MMP-9蛋白表达减少。结论:HBO能减小脑缺血梗死灶体积,其作用可能与HBO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及下调MMP-9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目的 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GDNF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又分为假手术组、缺血0,3,6,24h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于栓塞同时大鼠脑室内分别给予GDNF和生理盐水。检测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细胞凋亡等改变。结果 GDNF组脑梗死体积比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神经元损伤明显轻于生理盐水组,特别是海马区神经元在GDNF组无明显损伤;GDNF组Cas-pase-3和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少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GDN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有保护作用,抑制Caspase-3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是其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白藜芦醇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苷(PD)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将健康成年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缺血前PD处理组。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PD能明显提高缺血脑组织中SOD、GSH—Px、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减轻脑水肿,并有降低缺血脑组织中NOS活性的趋势,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PD能改善脑缺血造成的大鼠脑组织损伤。结论 PD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有效的拮抗自由基损伤,提高脑组织抗氧化能力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fos表达及高压氧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高压氧 (HBO)对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IR)的影响。方法 应用鼠脑中动脉 (MCA)栓塞方法 ,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病理组织学方法 ,观察了MCA阻塞 1h ,再灌注 4、11、2 3、71h脑血管渗漏面积、神经元坏死程度、中性白细胞浸润及c -fos癌基因表达的变化 ,应用HBO分别治疗 1、2、3、5次后观察各时间点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常压纯氧组和IR组相比血管渗漏面积范围、神经元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异 ;而HBO组和IR组相比血管渗漏面积和神经元损伤数目在再灌注 71h(治疗 5次后 )分别减少了 12 2 8% (视交叉平面 )和每 5个高倍 (× 4 0 0 )视野 11 36个 (视前区 )、8 94个 (纹状体内侧区 )、14 2 5个 (皮层区 ) ,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②中性白细胞在MCA阻塞后 5h出现 ,2 4h达高峰 ,以后逐渐减少。HBO治疗后 5h即开始降低 (P <0 0 5 )。 12~ 2 4h明显降低 ,峰值减少幅度最大 (P <0 0 1)。吸 10 0 %纯氧组与IR组相比无显著差异。③缺血后c-fos原癌基因在梗死区皮层、纹状体、视前区均有明显表达 ,持续 12~ 2 4h后开始减弱 ,72h基本消失。HBO治疗后 ,各时间点c -fos癌基因在上述区域的表达均明显减弱。结论 HBO可明确缩小大鼠急性局灶性IR损伤的血管渗 相似文献
7.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远隔区域病理形态改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0)后远隔部位(两侧额叶、丘脑、小脑细胞形态学变化)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20只,体质量250—300g,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按实验需要将实验动物分成正常、单纯缺血两组;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生物素标记(TUNEL)法观察两侧额叶、丘脑、小脑MCA0后6,24h、1周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同侧额叶、丘脑MCA0后6h开始出现TUNEL阳性细胞分别为(34.3&;#177;4.0),(42.4&;#177;3.0)个,24h后明显增加[分别为(:198.0&;#177;2.6),(239.8&;#177;4.2)个],至1周阳性细胞减少[分别为(20.0&;#177;1.2).(22.2&;#177;2.6)个(F=5272.9,5749.4,P&;lt;0.05)],而对侧丘脑、额叶及两侧小脑未见明显细胞形态学改变。结论:一侧脑梗死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可由脑卒中后远隔部位脑组织功能所促进,提示神经功能联系不能的恢复在脑卒中的康复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就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方法:采用SD大鼠(体质量280~340g,39只)作为研究对象,电针预处理大鼠百会、大椎穴,电针时间分别为15,30,60,90,120min,间隔1h后,造成局灶性脑缺血。行苏木精-伊红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dUTP)切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和脑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电针预处理组中除15min组外,大鼠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都比缺血对照组减小,脑细胞凋亡数也减少。预处理60min组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和18700.2μm^2凋亡细胞数分别为(27.8&;#177;4.2)%和(20.2&;#177;3.0)个,与缺血对照组[(41.0&;#177;7.6)%和(31.0&;#177;4.4)个]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电针预处理能够保护随后的缺血性脑损伤,且预处理需要达到一定的时间才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3-硝基丙酸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神经元凋亡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线粒体毒素 3-硝基丙酸 (3-nitropropionicacid ,3-NP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和bcl- 2 /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腹腔注射 3-NPA 2 0mg·kg- 1 或生理盐水后 3d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分别采用TTC染色、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 3-NPA预处理对脑缺血 2h再灌注 2 4h脑梗死体积、神经细胞凋亡率、bcl- 2和bax表达的影响。结果 3-NPA预处理组较对照组脑梗死体积减小 ,神经细胞凋亡减少 ,bcl- 2表达增强 ,bax表达降低。结论 3-NPA预处理可以诱导脑缺血耐受 ,增强bcl- 2的表达 ,降低bax的表达 ,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电针督脉经大椎、百会穴对大鼠缺血区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影响,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电针组,每组8只。用凝闭-侧大鼠大脑中动脉的脑缺血大鼠为动物模型,采用TUNEL染色法和免疫组化染色SO-P法进行观察。结果:缺血组及缺血+电针组中每个脑片1000个神经细胞中凋亡细胞数目分别为676&;#177;12及326&;#177;15,缺血+电针组中,大脑皮质梗死区内TUNEL染色阳性细胞较缺血组显著减少(P&;lt;0.01);缺血+电针组中NGF、受体免疫阳性表达在细胞数量上及强度上均较缺血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增强(P&;lt;0.01)。结论:电针能抑制脑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凋亡,可增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NGF受体的表达,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急性脑梗塞疗效。方法:对照组采用“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地塞米松抗氧化,能量合剂促进能量代谢。高压氧综合治疗组是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行高压氧治疗。多人高压氧舱内停留100分钟,0.2kPa压力面罩吸纯氧6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两组疗效观察均定为10天,30天。结果:10天结束,高压氧组20例中,治愈2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2例。对照组22例中,显效3例,有效6例,无效13例。30天结束,高压氧组20例中,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1例。对照组22例中,治愈7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2例。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小儿急性脑梗塞对缩短病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压氧在不同时间窗治疗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首次发病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30例。4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药物治疗,A组患者在发病后24h内开始高压氧治疗,B组患者在发病后24~72h内进行高压氧治疗,C组患者在发病后72h。7d内进行高压氧治疗,D组患者未给予高压氧治疗。结果在治疗后第14,28及90天时,发现4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其中A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B、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C、D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高压氧治疗时间窗对首次发病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疗效具有重要影响,开始治疗时间越早则疗效越佳,以发病后24h内进行高压氧治疗疗效最佳,24—72h内干预则疗效次之,超过72h则无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慢性肝炎高压氧治疗前后肝血流及超微结构变化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慢性瘀胆型肝炎患者肝血流及肝脏病理超微结构的变化和疗效。方法:采用肝血流图仪及多普勒B超测肝血流图收缩波、门静脉右支的血流量与生化,免疫组化及治疗前后病理电镜检查数据为观察指标。结果:高压氧治疗后,76%的患者肝血流图收缩波升高,70%患者门静脉右支血流量增加,前后比较P<0.05。肝功能ALT、BILI好转率分别为88.9%,93.3%。线粒体肿胀、肝细胞及毛细胆管瘀胆明显减轻,Kupfer细胞减少,治疗前后比较P<0.05。结论:高压氧可明显增加门静脉、肝动脉血流量,改善肝功能,减轻肝内瘀胆和炎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8只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5组:注射生理盐水高压氧处理组(A组,n=7)、全程高压氧处理模型组(B组,n=18)、未经高压氧处理模型组(C组,n=7)、造模后高压氧处理组(D组,n=18)、造模前高压氧处理组(E组,n=18)。在实验第1天至第7天给予A组、B组和E组大鼠高压氧治疗;而在实验第8天时,分别向B组、C组、D组及E组大鼠单侧脑黑质内定位注射6-羟基多巴胺以制作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给予A组等量生理盐水定位注射。从实验第8天至结束,分别给予A组、B组及D组大鼠高压氧处理;并于造模后第9天,16天及21天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取其纹状体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选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黑质区域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量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B、D、E组大鼠病变侧纹状体内SOD及GSH—Px活性显著增高,MDA含量及GFAP表达明显降低,6-羟基多巴胺毁损黑质区残存的TH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结论高压氧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机体抗自由基损伤功能、减弱胶质细胞效应发挥,从而有效保护脑黑质区多巴胺(DA)能神经元功能。 相似文献
16.
Han SH Ham BM Oh YS Bahk JH Ro YJ Do SH Park Y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2004,58(10):903-906
Acute normovolemic haemodilution (ANH) may cause an imbalance in cerebral oxygen metabolism because it decreases the arterial oxygen content.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NH on cerebral oxygenation. By using cerebral oximetry, the 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O2) was monitored during ANH in 26 patients without systemic illness (initial haematocrit = 42 +/- 1%). The rSO2 did not show a significant change until the Hct reached >30%. However, i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reafter to reach 88% of the baseline value when the ANH was completed with a Hct value of 24 +/- 1% (before ANH; 71 +/- 6% vs. after ANH; 62 +/- 4%, p < 0.01). In conclusion, an ANH can lead to a reduction in cerebral oxygenation when a patient's Hct goes below 30%. 相似文献
17.
高压氧对帕金森综合征小鼠模型脑组织多巴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压氧(HBO)对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小鼠模型脑组织多巴胺(Dopamine,DA)的作用。方法:C57BL小鼠49只,随机分为8组,对照组和模型组各半。用N-甲基苯四氢吡啶(MPTP)方法制备模型。HBO处理与非处理组各半。模型组中HBO处理的二组分别于造模后1日及7日开始HBO治疗,连续7次后处死。取其纹状体及黑质部位脑组织测定DA含量,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结果:模型组中HBO与非HBO处理组脑组织DA含量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HBO对帕金森综合征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恢复DA耗竭有关。 相似文献
18.
高压氧对外伤性脑水肿家兔线粒体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外伤性脑水肿后脑细胞线粒体ATP酶活性、丙二醛 (MDA)含量在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以及高压氧治疗的机理。方法 应用家兔脑损伤模型 ,观察高压氧作用后不同时间脑含水量、线粒体ATP酶活性、MDA含量变化。结果 线粒体ATP酶活性在伤后 4h即开始下降 ,至 48h降到最低点 ,MDA含量伤后显著增加 ,随时间延长增加更加明显 ,MDA与脑含水量间呈正相关 ,ATP酶活性与脑含水量之间呈负相关 ,高压氧组与外伤组比较 ,上述指标变化均较轻。结论 脑外伤后脑细胞线粒体自由基反应增强 ,ATP酶活性受抑 ,促进脑水肿发生、发展 ,高压氧通过减少自由基、增强ATP酶活性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1,25二羟基维生素D3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并用高、中、低不同剂量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大鼠进行预处理,比较各组氧化/抗氧化指标、微血管密度(MVD)和微血管面积密度(MV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核因子-κB(NF-κB)结果。结果随着剂量增加,各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面积逐渐降低,高剂量组与中、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1,25二羟基维生素D3剂量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明显升高,脂质过氧化物(LPO)和晚期蛋白质氧化产物(AOPP)明显下降,LPO和CAT三个剂量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SOD、AOPP与中、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MVA和VEGF均有增加趋势,且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剂量增加,各组NF-κB均呈现下降趋势,且随着反应时间延长,高剂量组干预效果更为明显(P0.05),中、低剂量组差异逐渐减少(P0.05)。结论 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炎性信号通路、减少氧自由基损伤和促进微血管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