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清代两位寒温融会医家的外感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清代名医俞根初、吴坤安两位医家学术思想的探讨,表明在清代寒温争论之时就有力图使寒温融会的外感病学医家及专著的出现。俞、吴二氏建立了以六经为支架,融会卫气营血和三焦的外感病辨证施治理论,为中医外感病学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外感病观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伤寒与温病     
郑珂  陈孝银 《河南中医》2016,(9):1497-1499
伤寒与温病,二者一寒一温,古今学者强调寒温对立,体现了对寒热阴阳属性的敏感。任何一个学科开始之初莫不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但都是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完善的。温病学说自从伤寒中分离出去之后,汲取其精华,补充了其不足,发展了外感病学说,提高了外感病的治疗效果。总之,外感病的寒温学说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也都有可取之长,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外感病学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伤寒和温病是一脉相承、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以《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为根据,从寒温统一的观点对六经病机、证治、方药作了具体阐述。重在以人体六经生理为基础。论述六经病理及证治、方药。强调人体六经生理、病理、证治、方药的有机联系及其统一性。注重临床实用,不但对外感寒温证治,而且对中医内科杂病的辩证施治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时病论》创新点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病论》是一部论述时令之病的的专书,为清末著名江南温病学家雷少逸所著。此书以《素问》八句经旨“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纲,分四时立论为目,一改中医古籍繁冗复杂的特点,体例简洁独特,逻辑严密;对外感病的辨证提出多层次、多方法的知时论证,按时分病,共列四时之病七十二种,自拟治法六十种;提出以法统方,拟用诸方皆以法名之,杜绝用某方治某病;按四时五运六气治时病,不拘寒温之分,寒温合论,寒温并用,克服了历来寒温对立之局限,构建了全新的中医外感病分类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医外感病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运用《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结合外感寒温证治方药,对中医外感病的发病规律做一探讨,件能有益于临床。1导致人体六经气机失调人体六经经气循开阀枢之机,处在不断的运行变化中。若感受外邪,影响了六经经气的正常转输规律,则导致气机失调而为病。太阳、太阴为开,转输阳气阴律于周身肤表,特别是太阳,统率营卫,内通于六经,外应于六气。人体通过太阳表气的调节作用以适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维护人体和自然环境间的协调统一。外邪初犯,经皮毛和口鼻而入,首伤太阳一经,闭卫郁营,肺气不…  相似文献   

6.
《时病论》系清·雷丰撰著,成书于公元1883年。是书从识病归类到分证论治,立法处方用药,自成体系,且多有独特的见解,对中医外感病学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贡献,为近世医家所推崇的有实际参考价值之佳作。兹就其写作特点和主要学术成就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 写作特点 是书共分八卷,根据《内经》论四时病之大意,分述各种时令外感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以及立法的依据,次列作者自拟的“诸法”和备用成方,末附相关的临床案例,以为印证,总言先圣之源,分论后  相似文献   

7.
非典型肺炎病因病机及证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医外感病学及运气学说为指导,认为非典型肺炎病属瘟疫,系正虚感受非时、非地之气所致,病机呈多元化,以外邪侵犯、内外相招、湿遏热伏为特点,临床应重视初期论治,保护脏器,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基于《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中"病像河流,证如舟,系列方药似码头"的"河舟码头"学说,通过取象比类与象思维方法认识中医的病、证、症,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医病证结合涵义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9.
丁甘仁辨治外感病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甘仁在深研《素问》,《伤寒论》等典籍及《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方书的基础上,择善继承,认真临证,灵活运用前人经验,其从伤寒与温病的发病属性均为外感病出发,主张统一辨证,分析,即早期重在解表,而用散透法,不过,在“寒温统一”中,对“六经”辨治规律及运用,较为强调,因此尽量选用经方,成为继曹元甫之后的又一位有影响的经方家,丁氏的辨治外感病的特点,不仅对“寒温统一”外感病学体系的建立,而且对《伤寒  相似文献   

10.
外感病滥用寒凉自古有之,于今尤甚。其原因有历史原因和现前原因两部分。历史原因包括:北宋时期,庞安时、朱肱等仅以季节和地域为凭,在辛温解表方中加入寒凉药,是外感病滥用寒凉的发端;金元时期,刘完素机械地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以自制双解散等通治外感病,使外感病滥用寒凉问题进一步恶化;明清之后,"温病概念的泛化"彻底改变了中医对外感病的诊治思路,使外感病用药普遍偏于寒凉等。现前原因包括:对"截断扭转"学说的错误理解,"中医西化"的不良影响,电视广告对患者的误导等。  相似文献   

11.
论寒温统一     
外感病学是研究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寒温之分不仅严重影响了外感病学的自身发展,还冲击着中医学的理论根基,使比较全面、系统、严密的中医理论在伤寒与温病中经常处于互相矛盾、难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给学习中医、传播中医、发展中医带来诸多困难与困惑。此外,由于《伤寒论》与《温病学》自身存在的片面性、局限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还加大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怀疑,动摇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基础,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中医事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结束寒温分离对中医事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伤寒与温病的合二为一,建立一个统一、完整、开放的外感病学体系,不仅能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充实、完善提供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也有利于外感病学全面、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温病学说问世,即有所谓"寒温论争",而今更有主张"寒温融合"甚至"寒温统一"者。其实,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二者并无本质区别,伤寒学说首开外感病辨证论治法门,而温病学说继承伤寒学说理法,结合临床实际,更多在病因病机、辨病辨证、选方用药等方面,更多创新。可以说两种学说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融合伤寒和温病的思想对当今临床具有重要意义。伤寒与温病学说不仅对外感热病有治疗意义,对多种内伤杂病的临床治疗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我们不能囿于成见,割裂伤寒和温病学说的联系,应该融合寒温,针对具体疾病,进行分期辨证治疗,"继承、学习、实践、创新",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中医外感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代有发展,但至今仍未形成完整统一的中医外感病学.明代以前基本是以伤寒学代表着中医外感病学,清代以降似乎又以温病学为主导.现在,作为代表中医外感病学的伤寒、温病两大学派,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很大分歧,这种现象确有碍于中医外感病学的发展.笔者认为,从伤寒学的发展到温病学的崛起,都是二者结合的成果,后世人为地将其对立起来,实属误解和偏见.从寒温学时比较和临床实际来看,寒温学应当很好地结合起来,两派应该面对现实和临床,面对中医事业的发展,消除派别之争,摒弃门户之见,共同努力探索出适于二者辨治的新的外感病学.兹就寒温学的结合问题略谈拙见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从外而感为外感,从内而生为内伤。对致病因素做这样归类是可以的,但若将疾病归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类,并由此还建立了“外感病学”,其意义和立论依据就值得商讨了。中医的外感致病因素和内伤致病因素,在解释发病机理方面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外因和内因作用的辩证法关系,绝对的“外感病”和“内伤病”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中医络病学说与肺间质纤维化病机关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肺间质纤维化 (肺纤维化 ) ,是由原因不明或已知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肺部感染性疾病 ,是呼吸系统的难治病。肺纤维化是西医病名 ,在中医古典文献中并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名称。对于本病的病证归属及病机、治法中医界认识不一。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 ,认为中医学“络病学说”在肺间质纤维化的形成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中医络病学说与肺间质纤维化的病机关系简述如下 ,与同道们共同探讨。1 中医络病学说的渊源与内涵1 1 络病学说的渊源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一门独特的学说 ,通常所言“久病入络”理论可以认为是络…  相似文献   

16.
《时病论》是一部全面总结中医外感病理论证治的重要古籍,在外感病诊治的理、法、方、药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研读该书理应了解以下基本信息。1《时病论》作者及版本流传《时病论》作者雷丰(1833~1888年),字松存,号侣菊,又号少逸,清代衢县(今浙江衢州)人。祖籍福建浦城,随父辗  相似文献   

17.
中医经典为中医之魂,经典中的伤寒六经辨证与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各自为辨证论治体系。然外感热病包括伤寒与温病,却有不同的辨证体系,只有寒温统一方能完善外感热病学体系。试从小柴胡汤到蒿芩清胆汤来分析总结六经、六淫统寒温,并在药物治疗上得到寒温统一的印证。  相似文献   

18.
从《伤寒论》到《温病条辨》看外感病辨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温病条辨》是两部外感辨治的专著,在外感病的辨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及《温病条辨》的研究,透过外感病学术研究中最复杂的寒温问题,探讨外感病辨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趋势。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书中如阳明病篇、太阴病篇所包含的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阐述的中医临证思维,尤其是对外感疾病与脾胃基础疾病的辨证关系,及其中所包含的外感兼夹脾胃病时的辨证论治方法,更为后世医家重视,  相似文献   

20.
经历过非典型肺炎(SARS)和禽流感新瘟疫的考验,深刻地检验了中医伤寒与温病学说,其中暴露的问题,提示我们构建寒温统一的中医外感热病分级诊治体系,不仅是一项基础理论研究的课题,更是为解决临床诊治感染性疾病有无统一指导理论的关键课题。本文通过研究曹东义教授中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论述怎样构建寒温统一的中医外感热病分级诊治体系,以及它的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