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4周测血清胆碱酯酶活力,并测BPRS和TESS。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1、2、3、4周血清胆碱酯酶活力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t1=2.5857,P1&;lt;0.02;T2=3.2804,P2&;lt;0.005;T3=3.7658,P3&;lt;0.001;t4=3.659,P4&;lt;0.001。结论: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有显著影响,氯氮平具有明显的拟胆碱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分裂症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力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4周测血清胆碱酯酶活力,并测BPRS和TESS。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1、2,3、4周血清胆碱酯酶活力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第2、4周BPRS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t=2.40,P〈0.02;t=5.24,P〈0.01。结论:利培酮对分裂症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无明显影响,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氮平治疗有无流涎副反应血清胆碱酯酶活力的比较,方法: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1、2、3、4周末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根据TESS评分,分为流涎组和无流涎组。结果:流涎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有明显差异(t值分别为2.4191、2.9551、3.2279、2.9934,P<0.02-0.005)。结论:氯氮平治疗引起的流涎副反应可能与其影响了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所致的拟担碱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氯氮平治疗有无流涎副反应血清胆碱酯酶活力的比较。方法 :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 1、2、3、4周末血清胆碱酯酶活力 ,根据TESS评分 ,分为流涎组和无流涎组。结果 :流涎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有明显差异 (t值分别为 2 41 91、2 9551、3 2 2 79、2 9934 ,P <0 0 2~ 0 0 0 5)。结论 :氯氮平治疗引起的流涎副反应可能与其影响了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所致的拟担碱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清催乳素水平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用氯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过程中,血清催乳素(PRL)的变化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54例,随机分为氯氮平组与利培酮组,治疗12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在治疗前后分别评定一次;用化学发光法在治疗前和治疗2、4、8、12周测定血清PRL浓度。结果:治疗前后两组在PANSS总分上无显著差异(t=0. 27,P>0. 05;t=0. 34,P>0. 05),治疗前患者与对照组血清PRL水平无显著差异(t=0. 61,P>0. 05),用氯氮平治疗后PRL水平变化不明显(t2W =0. 23,t4W=0. 47,t8W =0. 87, t12W =0. 67 ,P均>0. 05),用利培酮治疗后PRL水平显著升高(t2W =3. 12,t4W =4. 77,t8W =7. 58,t12W =7. 26 ,P均<0.01)。结论:氯氮平不引起明显的PRL升高, 而利培酮有较强的致PRL升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氯氮平、氯丙嗪的疗效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谷氨酸含量变化间的关系.方法 60例符合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予以固定剂量的氯氮平和氯丙嗪治疗八周.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进行评定.治疗前及结束时检测血清谷氨酸含量各一次,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血清谷氨酸含量氯氮平组[(114±37)μmol/L]、氯丙嗪组[(111±29)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66±62)μmol/L],t值分别是3.02、3.23, P<0.01.治疗后氯氮平组血清谷氨酸含量 [(149±36)μmol/L]较治疗前明显增高(t=5.86,P<0.01),且治疗前后血清谷氨酸含量变化值与SANS总分减分率呈正相关(r=0.502,P<0.01),氯丙嗪组则不.结论氯氮平能影响谷氨酸能系统,这种作用可能与其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氮平、氯丙嗪的疗效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谷氨酸含量变化间的关系.方法 60例符合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予以固定剂量的氯氮平和氯丙嗪治疗八周.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进行评定.治疗前及结束时检测血清谷氨酸含量各一次,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血清谷氨酸含量氯氮平组[(114±37)μmol/L]、氯丙嗪组[(111±29)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66±62)μmol/L],t值分别是3.02、3.23, P<0.01.治疗后氯氮平组血清谷氨酸含量 [(149±36)μmol/L]较治疗前明显增高(t=5.86,P<0.01),且治疗前后血清谷氨酸含量变化值与SANS总分减分率呈正相关(r=0.502,P<0.01),氯丙嗪组则不.结论氯氮平能影响谷氨酸能系统,这种作用可能与其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变化。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22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AVP含量。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AVP含量较对照组低,差异非常显著(t=9. 59,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氯氮平治疗4周时其血浆AVP含量较治疗前显著增高(t=2.37,P<0.05),氯丙嗪治疗前后则变化不明显(t=0.85, 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AVP代谢异常的现象;氯氮平等抗精神药物对体内AVP代谢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22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AVP含量。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AVP含量较对照组低,差异非常显著(t=9.59,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氯氮平治疗4周时其血浆AVP含量较治疗前显著增高(t=2.37,P<0.05),氯丙嗪治疗前后则变化不明显(t=0.85,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AVP代谢异常的现象;氯氮平等抗精神药物对体内AVP代谢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淑珍  赵晶媛  宋学勤 《重庆医学》2015,(24):3399-3401
目的:探讨氯氮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变化水平及与氯氮平血药浓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女性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氯氮平治疗,分别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4周后血清白介素(IL-6)、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各时段患者血浆氯氮平含量,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IL-6、IL-13变化水平及与氯氮平血药浓度的相关性。结果治疗1、2、4周后观察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子量表及总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前血清 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L-13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各时段观察组血清 IL-6水平明显降低,IL-13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 IL-6与阳性症状量表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47,P =0.022);血清 IL-13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及总分呈负相关关系(r=-0.482、-0.394,P <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因子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病理症状密切相关;而氯氮平可能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疗和控制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组织疗法对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及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组织疗法对银屑病病人疗效及免疫学指标的影响。②方法 采用ELISA法和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 (APAAP)法 ,观察 17例银屑病病人采用组织疗法治疗前及治疗 30d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补体及活化片段的变化 ,同时观察了组织疗法的效果。③结果 银屑病病人外周血CD4 ,CD4 /CD8,C3,C4明显降低 ,CD8,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 ,C3d和sC5b 9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 =4.78 11.6 2 ,P <0 .0 0 1) ,治疗后各指标变化较治疗前更明显 (t=2 .994.79,P <0 .0 0 1) ;治疗后PAS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t =4.77,P <0 .0 0 1)。④结论 组织疗法可能通过减少补体活化和抑制免疫反应减轻银屑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病人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sIL 2R)水平变化与恶性肿瘤病情的相关性。②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了 6 6例恶性肿瘤病人和 36例健康人血清sICAM 1和sIL 2R水平的变化。③结果 恶性肿瘤病人sICAM 1和sIL 2R水平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t =2 0 .5 6 0 ,16 .72 7,P <0 .0 0 1) ;有转移者和死亡者sICAM 1和sIL 2R水平较无转移者和存活者明显增高 ,差异有极显著性 (t =17.72 5~ 2 5 .919,P <0 .0 0 1) ;手术治疗后sICAM 1和sIL 2R水平较手术前明显降低 ,差异有极显著性 (t=11.179,15 .6 2 6 ,P <0 .0 0 1)。恶性肿瘤病人血清sICAM 1与sIL 2R水平呈正相关 (r =0 .76 6 ,P <0 .0 0 1)。④结论 血清sICAM 1和sIL 2R水平变化与恶性肿瘤病人的病情变化、有无转移和治疗效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雁  谭兰 《齐鲁医学杂志》2003,18(2):162-163
①目的 了解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对神经科昏迷病人的效果。②方法 昏迷病人 48例 ,随机分为安素组 (n =2 5)和混合奶组 (n =2 3) ,分别经鼻胃管连续重力滴注安素和一次投给混合奶 ,测定营养支持治疗前 1d和营养支持治疗第 1 4天肱三头肌皮褶厚度 (TSF)及血清清蛋白 (Alb)、前清蛋白 (PA)、血红蛋白 (Hb)含量。③结果 安素组TSF、Alb和PA营养支持治疗后均明显高于营养支持治疗前 (t =- 2 .62 0~ 4 .90 8,P <0 .0 5) ,Hb营养支持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t=0 .2 66 ,P >0 .0 5) ;混合奶组TSF、PA和Hb营养支持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t=0 .50 0~ 1 .389,P >0 .0 5) ,Alb在营养支持治疗后明显低于营养支持治疗前 (t=3 .790 ,P <0 .0 0 1 )。营养支持治疗后安素组TSF和Alb均明显高于混合奶组 ,差异有显著性 (t=2 .0 39、2 .570 ,P <0 .0 5) ,而PA和Hb差异无显著性 (t=1 .60 8、0 .966 ,P >0 .0 5)。④结论 昏迷病人经鼻胃管连续重力滴注安素是一种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氯氮平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 1、2、4、6周测定胆碱酯酶活性 ,用 PANSS、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第 1、2、4、6周血清胆碱酯酶活性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 P<0 .0 1 )。结论 :氯氮平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 观察氧化镁对高血压病人血压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②方法 将60 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加服氧化镁粉。治疗90d,观察血压、血清葡萄糖(SG)、胰岛素(INS)及C肽(CP)变化,并计算CP/INS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③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INS及CP降低,ISI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t= 4.11~17.58,P均< 0.001);SG,CP/IN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 0.78,1.37,P> 0.05)。对照组治疗后SBP,DBP降低(t= 17.50,12.70,P<0.001);INS,CP,ISI,SG及CP/INS均无显著变化(t= 0.78~1.59,P 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SBP,DBP,INS,CP降低及ISI增高更显著(t= 2.09~8.86,P< 0.05,0.01);SG,CP/INS差异无显著性(t= 1.19,0.52,P> 0.05)。④结论 氧化镁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改善其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 (QTd)动态变化及早期再灌注对QTd的影响。②方法 对 34例AMI病人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于溶栓治疗前后同步记录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d .③结果 AMI组溶栓治疗前QT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 (t=18.70 0 ,P <0 .0 0 1) ;血管再通组QTd较血管未通组降低程度更大、速度更快 (t=3.46 8,3.473,P <0 .0 1) ,溶栓 3h后QTd较溶栓前即明显降低 (t=4.195 ,P <0 .0 0 1)。④结论 成功的溶栓治疗 ,尽早地恢复血流再灌注 ,可明显降低QTd .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观察盐酸丁咯地尔对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作用。②方法 将 82例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4 2例 ,给予盐酸丁咯地尔 2 5 0mL静滴 ,每日 1次 ;对照组 4 0例 ,给予维脑路通0 .5g、胞二磷胆碱 0 .5 g静滴 ,每日 1次 ,均治疗 7d。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③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VA)明显快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t=3.96 0 ,P <0 .0 1 ;t=2 .0 92 ,P <0 .0 5 )。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高切、低切和血浆黏度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显著性 (t=2 .74 6~ 2 .95 1 ,P <0 .0 1 ) ;VA、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BA)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 (PI)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显著性 (t=2 .732~ 5 .1 0 4 ,P <0 .0 1 )。对照组治疗后血浆黏度、PI明显低于治疗前 ,VA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显著性 (t=2 .1 6 8~ 2 .732 ,P <0 .0 5 ) ;全血高切、低切黏度、BA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t=0 .346~ 2 .0 0 8,P >0 .0 5 )。④结论 盐酸丁咯地尔对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其疗效明显优于维脑路通加胞二磷胆碱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病人血浆PAI-1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血浆纤溶酶主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变化与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②方法 选择冠心病病人73例,分为稳定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前、后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应用发色底物法对各组血浆PAI-1活性变化进行测定。③结果冠心病病人各因浆PAI-1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2.04~5.06,P〈0.05,0.01);除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前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与不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藻酸双酯钠(PSS)对肺炎病儿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②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了应用PSS治疗前后肺炎病儿外周血白细胞CD18的表达、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浓度的变化。③结果肺炎病儿外周血白细胞CD18表达、sICAM-1和sVCAM-1浓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6.270~9.882,P均<0.001)。应用PSS治疗后白细胞CD18表达、sICAM-1和sVCAM-1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和普通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t=7.552~69.930,P均<0.001)。④结论PSS能明显降低肺炎病儿细胞黏附分子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