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延蕾  赵婉慧  张盼  施诗  刘晓红  刘艳萍  付艳辉 《中草药》2017,48(21):4387-4392
目的研究黄皮属植物海南黄皮Clausena hainanensis枝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系统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海南黄皮枝叶的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ukonine(1)、methyl carbazole-3-carboxylate(2)、lansine(3)、murrayanine(4)、3-甲酰基咔唑(5)、3-甲酰基-6-甲氧基咔唑(6)、lansamide4(7)、4-methoxy-N-methyl-2-quinolone(8)、(E)-N-(4-methoxyphenethyl)-2-methylbut-2-enamide(9)、(E)-N-甲基肉桂酰胺(10)、N-(2-羟基-2-苯乙基)肉桂酰胺(11)、N-苯甲酰酪胺(12)、aurantiamide(13)、N-methyl-2-pyrolidinone(14)、香豆酸(15)、6,8-dimethoxy-4,5-dimethyl-3-methyleneisochromanl-one(16)、8-甲氧基补骨脂素(17)和异黑麦草内酯(18)。其中化合物1~14为生物碱类化合物,15为酚酸类化合物,16为异香豆素类化合物,17为香豆素类化合物,18为倍半萜类化合物。结论首次对海南黄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海南黄皮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16为首次从黄皮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泰国大风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俊锋  杨扬  钟惠民  程永现 《中草药》2011,42(12):2394-2397
目的 研究泰国大风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手段,结合波谱方法(MS、ID NMR)分离鉴定泰国大风子的化学成分.结果 从泰国大风子的石油醚和醋酸乙酯部分分离纯化了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2)、5-羟基-3-醛基吲哚(3)、蔗糖(4)、3-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1-丙酮(5)、楝叶吴萸素B (6)、erythro-l,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e-1,3-diol (7)、threo-1,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e-l,3-diol (8)、erythro-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2-formyl-(E)-vinyl]-2-methoxyphenoxy}-propane-1,3-diol (9)、threo-1-(4-hydroxy-3-methoxyphenyl)-2- {4-[2-formyl-(E)-vinyl]-2-methoxyphenoxy }-propane-1,3-diol (10)、胡萝卜苷(11)、齐墩果酸(12)、3′-甲氧基木犀草素(13)、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14)、木犀草素(15).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李洋  郑承剑  秦路平 《中草药》2012,43(4):658-660
目的研究毛鸡屎藤Paederia scandens var.tomentos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技术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鸡屎藤全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二羟基-1-甲氧基蒽醌(1)、1,4-二甲氧基-2-羟基蒽醌(2)、1,3,4-三甲氧基-2-羟基蒽醌(3)、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4)、反式阿魏酸(5)、邻甲基苯乙醚(6)、水杨酸(7)、β-谷甾醇(8)、熊果酸(9)、齐墩果酸(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毛鸡屎藤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7为首次从鸡屎藤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鉴定景洪哥纳香化学成分。方法用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分离,通过IR,NMR及MS光谱分析法确定结构。结果分得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羟基-7-苯基-2,6-二氧双环[3,3,1]壬烷-3-酮(Ⅰ)、10-氨基-4-羧基-3,8-二甲氧基菲-1-羧酸内酰胺(Ⅱ)、10-氨基4,8-二羟基-3-甲氧基菲-1-羧酸内酰胺(Ⅲ)、β-谷甾醇(Ⅳ)和β-胡萝卜苷(Ⅴ)。结论分得的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化合物Ⅲ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严铭铭  邵帅  叶豆丹  黄耀玲  孙永嘉  闫向竹  周媛 《中草药》2012,43(10):1920-1922
目的 对小飞蓬Erigeron canadens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其他多种色谱方法对小飞蓬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应用MS、1H-NMR、3C-NMR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小飞蓬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 12个化合物,其中8个生物碱类:对羟基苯甲酰胺(1)、carbamic acid,N,N'-(4-methyl-1,3-phenylene) bis-C,C'-dimethyl ester (2)、硫酸阿托品(3)、3,4-二羟基苯甲酰胺(4)、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酰胺(5)、2-羟基-5-甲氧基苯甲酰胺(6)、甜菜碱(7)、盐酸小檗碱(8);4个五环三萜类:α-香树脂醇(9)、β-谷甾醇(10)、齐墩果酸(11)、β-胡萝卜苷(12).结论 8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王青虎  武晓兰  王金辉 《中草药》2011,42(6):1075-1078
目的研究小白蒿Artemisia frigid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LH-20柱色谱法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通过各种波谱法和对照法鉴定分离化合物。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阿魏酸(2)、肉桂酸(3)、胡萝卜苷(4)、5,7,3′,4′-四羟基-6,5′-二甲氧基黄酮(5)、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6)、5,7,4′-三羟基-6,3′-二甲氧基黄酮(7)、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8)、5,7,3′,4′-四羟基-6-甲氧基黄酮(9)、芦丁(10)、3′-甲氧基-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11)、5-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醛酸苷(12)。结论化合物1、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7.
夏红旻  曲延伟  王亮  郭威  张东明 《中草药》2021,52(3):630-634
目的研究小黄皮Clausenaemarginata茎的化学成分及其保肝活性。方法采用硅藻土、硅胶等多种柱色谱、中压制备液相色谱(MPLC)及制备型HPLC等方法对小黄皮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结合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并测试其对DL-半乳糖胺诱导肝细胞损伤的保护活性及其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小胶质BV2细胞产生一氧化氮(NO)的抑制活性。结果从小黄皮茎的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ordentatin(1)、oxanordentatin(2)、5′-羟基葡萄内酯(3)、7-[(E)-7′-羟基-3′,7′-二甲基-2′,5′-二烯]-香豆素(4)、7-羟基香豆素(5)、claulamine A(6)、γ-崖椒碱(7)、开环异落叶松脂素(8)、2-{4-[(1E)-3-hydroxyprop-1-en-1-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e-1,3-diol(9)、2-[4-(3-hydroxy-1-propenyl)-2-methoxyphenoxy]-1,3-propanediol(10)、甲基-2-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11)。其中,化合物1~5为香豆素类化合物,6为咔唑生物碱,7为呋喃喹啉类生物碱,8为木脂素类化合物,9、10为苯丙素类化合物,11为酚酸类化合物。结论化合物2~4、7~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和7对DL-半乳糖胺诱导的肝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活性,化合物11对LPS诱导BV2细胞产生NO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苦楝子Melia azedarach醇提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9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1α,25-二甲氧基苦楝酮二醇(1)、苦楝二醇(2)、2,3-二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酮(3)、松柏醛(4)、苦楝新醇(5)、(E)-3,3′-二甲氧基-4,4′-二羟基二苯乙烯(6)、5-羟甲基糠醛(7)、原儿茶醛(8)、芦丁(9)。结论化合物1、3、4、7~9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核桃花中二芳基庚烷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倩  秦海林 《中草药》2019,50(16):3769-3773
目的研究核桃Juglansregia花中的二芳基庚烷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及制备液相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MTT法检测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从核桃花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11个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saokoarylone(1)、rhoiptelol C(2)、(3S,7S)-3,7-二羟基-1-(4-羟基)-7-(3-甲氧基-4-羟基)二芳基庚烷(3)、3-羟基-1-(3-甲氧基-4-羟基)-7-(4-羟基)二芳基庚烷(4)、1-(4-羟基)-7-(3-甲氧基-4-羟基)-4-二芳基庚烯-4-酮(5)、胡桃素A(6)、(8R)-12,32-二甲氧基-2-氧杂-1(1,3),3(1,4)-二苯杂环癸烷-33,8-二醇(7)、12,33-二羟基-32-甲氧基-2-氧杂-1(1,3),3(1,4)-二苯杂环癸烷-8-酮(8)、枫杨素(9)、(8R)-32-甲氧基-2-氧杂-1(1,3),3(1,4)-二苯杂环癸烷-16,8-二醇(10)和核桃素B(11)。结论化合物1~2、4~5、7~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具有抑制人结肠癌HCT-116细胞、人肝癌Hep G2细胞、人胃癌BGC-823细胞、人肺支气管癌NCI-H1650细胞、人卵巢癌A2780细胞的增殖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3.56、2.26、1.39、2.62、1.18μmol/L。  相似文献   

10.
细叶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阐明兰科石斛属植物细叶石斛Dendrobium hancockii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经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细叶石斛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α-二羟基-4,5,3′-三甲氧基联苄(1)、4,3′,5′-三羟基-3-甲氧基联苄(2)、4,4′-二羟基-3,5,3′-三甲氧基联苄(3)、4,3′-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4)、7-羟基-2-甲氧基-1,4-菲醌(5)、2,5-二羟基-4-甲氧基菲(6)、2,5-二羟基-4,9-二甲氧基菲(7)、nobilone(8)和crepidatuol B(9)。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细叶石斛酚A;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晓霞  高慧媛  姜勇  赵明波  吴立军  屠鹏飞 《中草药》2013,44(10):1241-1244
目的 研究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干燥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开放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吴茱萸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吴茱萸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吴茱萸碱(evodiamine,1)、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2)、3-(2′-羟基乙酰基)-吲哚(3-hydroxyacetylindole,3)、N-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对羟基苯乙胺[N-(trans-p-coumaroyl)-tyramine,4]、N-顺式对羟基肉桂酰基-对羟基苯乙胺[N-(cis-p-coumaroyl)-tyramine,5]、白鲜碱(dictamnine,6)、吴茱萸春(evolitrine,7)、6-甲氧基白鲜碱(6-methoxydictamnine,8)、茵芋碱(skimmiamine,9)、7-羟基吴茱萸次碱(7-hydroxyrutaecarpine,10)、阿塔宁Ⅰ (atanine Ⅰ,11).结论 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杨金  刘卫  羊晓东  赵静峰  刘富  李良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5):1927-1929
目的:研究剑川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方法: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用有机波谱学的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8个二萜生物碱:acoforine(1),acoforestinine(2),14-O-acetylsachaconitine(3),黄草乌碱丙(vilmorrianine C,4),黄草乌碱丁(vilmorrianine D,5),塔拉萨敏(talatizamine,6),查斯曼宁(chasmanine,7),滇乌碱(yunaconitine,8).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对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同时用MTT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从八角枫根的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生物碱类化合物(1~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8-羟基-3-羟甲基-6,9-二甲基-7H-苯并[de]异喹啉-7-酮,其对NB4,A-549,SHSY5Y,PC-3,MCF-7的IC50分别为4.2,3.5,5.7,2.8,3.9μmol·L-1,该化合物具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4.
黄连生物碱抗糖尿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邹晨辉  申竹芳 《中草药》2004,35(11):1317-1320
黄连为中国传统中药,药理作用广泛,应用历史悠久。现代药理学研究新发现其具有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其有效成分为多种生物碱。对黄连及其生物碱抗糖尿病整体实验和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提出阐明黄连生物碱作用的分子靶点及相关机制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多节孢属真菌代谢产物结构多样。该研究通过正相硅胶色谱、反相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从一株多节孢属真菌的固体发酵提取物中分离鉴定4个代谢产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2-羟基-1,1-二甲基-1,2,3,9-四氢-4H-咔唑-4-酮(1)、酪醇(2)、羟基酪醇(3)和羟基酪醇乙酸酯(4),其中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正交试验法优选附子高压蒸制工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优选附子的高压蒸制工艺。方法:以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总生物碱含量及外观质量为综合评价指标,对高压蒸制时间、压力及软化方式3个因素进行考察,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选附子的高压蒸制工艺。结果:附子最佳高压蒸制工艺为A2B2C2,即附子经润湿法处理后,0.10 MPa压力下蒸制150 min。结论:该优选的工艺简便、易行、可控,可作为代替附子传统炮制工艺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研究山豆根Sophora tonkinensis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ODS,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从山豆根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6,7-dihydro-5H-pyrrolo[1,2-a]imidazol-3-yl)ethanone(1),环(脯氨酸-脯氨酸)(2),烟酸(3),对羟基苯甲酸(4),对甲氧基苯甲酸(5),4-羟甲基-2,6-二甲氧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6),松柏苷(7),紫丁香苷(8),(-)-开环异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9),(-)-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丁香脂素-4,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1),(-)-松脂素-4,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2),(6S,9R)-roseoside(13)。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5,6,9,10,12,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新天然产物1对A549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23.05±0.46)μmol·L-1]。  相似文献   

18.
附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附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的方法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美沙乌头碱(1)、海帕乌头碱(2)、宋果灵(3)、去氢松果灵(4)、一枝蒿乙素(5)、penduline(6)、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单棕榈酸甘油酯(9).结论:化合物5,6,8,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野生与栽培苦参生物碱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苦参药材的野生品与栽培品在生物碱成分含量上的质量差异,对收集的22个栽培样本和17个野生样本,用HPLC同时测定了6种生物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N-甲基野靛碱、苦参碱、槐果碱)的含量,以独立样本t检验,辅以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进行评价。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野生品与栽培品在N-甲基野靛碱、苦参碱、槐果碱3种成分含量上有差异(苦参碱及槐果碱P0.05,N-甲基野靛碱P0.01),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野含量无差异,但组内差异均较大;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野生品与栽培品在生物碱含量上无差异。故认为栽培品与野生品在生物碱含量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HPLC同时测定制川乌炮制废水中6种毒性生物碱成分含量和UC测定总生物碱含量的方法,总结炮制废水中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HPLC同时测定6种生物碱成分;采用UV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结果 HPLC法和UV法在研究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制川乌炮制废水中6种毒性生物碱成分随着炮制时间的推移有所降低。结论 建立的6种生物碱成分含量和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均简便、稳定、准确,可以为该废水的减毒处理提供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