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目的了解早产儿颅内出血相关因素及预后,指导颅内出血的防治。方法 376例早产儿分为小胎龄组259例及大胎龄组117例,生后3~6d常规头颅彩超检查,记录可能的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时有颅内出血且存活者随访至6个月龄。结果 376例中117例发生颅内出血,发病率31.1%,小胎龄组颅内出血91例,发病率35.1%,大胎龄组颅内出血26例,发病率22.2%,后遗症发生率:小胎龄组42.9%,大胎龄组25%。结论不同胎龄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是不同的,提供保护因素可能会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但有较高的后遗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发病率和危险因素,为ICH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东莞市横沥医院2006-2011年133例早产儿ICH为研究组,同期243例非ICH的早产儿为对照组,对19个危险因素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前3年早产儿ICH发病率为41.9%,后3年早产儿ICH发病率为31.7%。单因素分析发现前3年胎龄、出生体质量、妊高征、窒息、产伤、滞产、脐带绕颈、宫内窘迫、呼吸暂停、代谢性酸中毒、机械通气、吸入高浓度氧、产前应用地塞米松与早产儿ICH有关(P<0.05),后3年胎龄、出生质量、妊高征、脐带绕颈、宫内窘迫、呼吸暂停、代谢性酸中毒、机械通气、产前应用地塞米松与早产儿ICH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前3年胎龄、出生体质量、窒息、宫内窘迫、呼吸暂停、代谢性酸中毒、产前应用地塞米松为早产儿ICH独立危险因素(P<0.05),后3年胎龄、出生体质量、宫内窘迫、呼吸暂停、代谢性酸中毒、产前应用地塞米松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ICH的发病率高,危险因素复杂,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早产儿ICH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合用生脉注射液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 138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治疗组(n=78), 治疗组在治疗早产儿各项并发症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和生脉注射液,动态观察其有效率、存活率,脑积水、脑室旁白质软化、智力低下和脑瘫的发生率。结果:①对照组显效25.0%、有效30%、有效率55%,治疗组显效33.3%、有效44.8%、有效率78.1%(χ2=14.6,P<0.01);②存活率对照组为75.5%、治疗组为88.5%(χ2=4.7,P<0.05);③脑积水的发生率,对照组为37.7%,治疗组为8.7%(χ2 =14.3,P<0.01);④脑室旁白质软化的发生率,对照组为37.8%,治疗组为18.5%(χ2=5.0,P<0.05);⑤智力低下的发生率,对照组为33.0%,治疗组为8.7%(χ2=11.0,P<0.01);⑥脑瘫的发生率,对照组为17.0%,治疗组为4.3%(χ2=5.4,P<0.05)。结论:尼莫地平、生脉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可以提高存活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出血早产儿B超诊断及颅内出血与围产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2003年1月~2004年6月广州白云区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62例早产儿,在生后3~7d内常规进行床边颅脑B超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围产因素,与同期无颅内出血的36例早产儿进行比较。结果 62例早产儿中26例发生颅内出血,发生率42%(26/62),出生时Apgar评分〈7分窒息儿共21例,颅内出血发生率13/21(62%);胎龄〈32周共28例,颅内出血发生率17/28例(61%);出生体重〈1500g共22例颅内出血发生率14/22例(64%)。出生时窒息、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高。结论早产儿窒息是引起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为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出生,可有效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颅脑B超可作为新生儿早期颅脑损伤的诊断、筛查、跟踪随访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早产儿和足月儿新生儿期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新生儿血清T3、T4、FT3、FT4和TSH水平,按胎龄分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并进行组间比较,作胎龄与甲状腺激素水平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早产儿组T3、T4和FT3水平分别为(1.34±0.40)、(141.50±39.62)nmol/L和(4.11±1.10)pmol/L,明显低于足月儿组的(1.70±0.50)、(160.88±37.59)nmol/L和(4.87±1.42)pmol/L,(均P<0.01)。胎龄与血清T3水平(r=0.36,P<0.01)、T4水平(r=0.30,P<0.01)和FT3水平(r=0.27,P<0.01)明显相关。结论新生儿出生时T3、T4、FT3水平与胎龄有关,早产儿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低于足月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晚期早产儿生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及住院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389例晚期早产儿生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比较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与未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晚期早产儿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病死率。结果本组晚期早产儿生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其他系统并发症高,为23.65%,单个并发症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为低血糖(20.57%)、喂养不耐受(17.48%)、高胆红素血症(14.91%)、脑室内出血(8.23%);经剖宫产比阴道分娩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多(32.34% vs .10.39%,P <0.05);与未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晚期早产儿相比,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晚期早产儿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病死率均有增加(P <0.05)。结论晚期早产儿生后易发生多种并发症,严格执行剖宫产指针,可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重视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患儿,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许光兰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0(1):63-64
目的:探讨肺心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69例不同缺氧程度的肺心病患者及28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T3、TT4、TSH的水平。结果:血清TT3和TT4轻、中和重度缺氧组均较对照组低,P<0.0l,差异极显著;血清TSH轻、中、重度缺氧组均较对照组高,P<0.0l,差异极显著;血清TT3、TT4中度缺氧组较轻度缺氧组低,重度缺氧组较中度缺氧组低,P<0.0l,差异显著;血清TSH重度缺氧组较中度缺氧组高,中度缺氧组较轻度缺氧组高,P<0.0l,差异显著;缓解期组血清TT3、TT4较轻度缺氧组高,血清TSH较轻度缺氧组低,P<0.0l,差异显著,缓解期TT3、TT4、TSH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是继发、短暂和可逆的,随着缺氧改善,病情好转,甲状腺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而监测肺心病患者血清TT3、TT4、TSH的浓度,有利于病情判断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8.
鲁米那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鲁米那治疗早产儿颅内出血的临床价值,对37例生活力低下的住院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进行对照研究。治疗组24例静脉注射鲁米那,发生颅内出血10例,出血校正率41.6%,死亡3例;对照组13例行常规治疗,发生颅内出血5例,出血校正率40.0%,死亡5例。统计学处理,显示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死亡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疗效表明鲁米那不能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分观察组和对照组,选取本院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221例的早产儿,其中颅内出血52例作为观察组,其余未发生颅内出血的早产儿169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对ICH组和对照组的产前异常因素进行比较,宫内窘迫、羊水异常、妊高征、前置胎盘、脐带异常、是否预防应用苯巴比妥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H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的异常因素的比较,与Apgar评分、出生体重、胎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可能与宫内窘迫、羊水异常、妊高征、前置胎盘、脐带异常、是否预防应用苯巴比妥钠以及Apgar评分、出生体重和胎龄有关。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颅内出血是早产儿常见的严重疾病[1],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完善,加之缺氧或产伤常出现以中枢神经抑制状态为主的临床表现,病死率高,存活者也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细心观察病情,早期诊断,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早产儿颅内出血(ICH)的高危因素,为早期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58例,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床旁B超检查结果(有无颅内出血)分为ICH组(23例)和非ICH组(35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胎龄、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抽搐及机械通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性别、分娩方式和败血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胎盘异常、宫内窘迫及多胎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患儿母亲年龄、尿路感染及应用糖皮质激素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小胎龄、低体质量、宫内窘迫及Apgar评分低的早产儿可能更易发生颅内出血,应及早采取防治措施,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评价早产儿颅内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延迟断脐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无锡市妇幼保健院2015—2017年期间出生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条件随机选取80例分成2组。33例为实验组,采取60 s延迟断脐;47例为对照组,采取10 s内常规断脐。通过超声监测其颅内出血的发生情况以及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实验组(30.3%)低于对照组(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P<0.05);实验组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Vs)[(41.24 ± 5.90)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10.45 ± 2.84)cm/s]、搏动指数(PI)(1.61 ± 0.24)均高于对照组[Vs(39.21 ± 9.46)cm/s、Vd(8.95 ± 4.53)cm/s、PI(1.57 ± 0.31)],实验组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则低于对照组(0.73 ± 0.06 vs. 0.76 ± 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采取60 s延迟断脐后可以有效改善早期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使大脑中动脉处于高流量低阻力状态,改善脑血流供应;超声可以提供有效可靠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供临床参考,有利于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凝血六项指标在早产儿颅内出血中的水平及预测预后不良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颅内出血早产儿101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无颅内出血的早产儿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差异,构建基于凝血六项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该模型预测患儿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FIB为(2.07±0.32)g/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D-D、PT、APTT、TT和INR分别为(2.12±0.54)mg/L、(15.40±0.87)s、(58.98±1.12)s、(22.30±0.87)s和(1.64±0.3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重度出血早产儿FIB为(1.85±0.25)g/L,明显低于轻度出血早产儿(P<0.05),而D-D、PT、APTT、TT和INR分别为(2.79±0.56)mg/L、(16.59±0.84)s、(60.17±1.14)s、(23.41±0.89)s和(1.86±0.30),明显高于轻度出血早产儿(P<0.05)。观察组不同孕周早产儿FIB、D-D、PT、APTT、TT和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不良早产儿FIB为(1.86±0.23)g/L,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早产儿(P<0.05),而D-D、PT、APTT、TT和INR分别为(2.67±0.54)mg/L、(16.22±0.90)s、(60.10±1.12)s、(23.38±0.93)s和(1.75±0.24),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早产儿(P<0.05)。凝血六项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95%CI:0.811~0.978),P<0.05],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0%和96.10%。结论 颅内出血早产儿FIB明显降低,而D-D、PT、APTT、TT和INR升高,上述指标与患儿出血程度及预后情况有关,凝血六项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预测患儿预后不良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钠对颅内出血早产儿神经功能恢复及后遗症的影响。方法: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治疗前后行CT检查,评估脑血肿的吸收情况;在治疗前和治疗7 d后,测定患儿的凝血功能[D-二聚体(D-D)、血小板(PLT)]、pH值,根据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量表(NBNA)评分对患儿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7 d后,观察组患儿颅内血肿体积比对照组更小,NBNA评分在观察组中更高,但并发症发生率则更低(均P<0.05);D-D值在观察组中更低,PLT值在观察组更高(均P<0.05);观察组PHpH值更高(P<0.05),但在正常范围;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后遗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钠能促进颅内出血早产儿神经功能恢复,促进颅内血肿吸收,减少后遗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颅内出血在早产儿多见,是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有助于降低死亡率及减少幸存者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发生率。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总结我院近年来经头颅CT证实的82例颅内出血。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3年6月~1998年2月我院共收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134-136+140
目的 探讨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水平与早产儿神经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80例临床资料,将存在脑损伤的40例早产儿研究资料纳入观察组,将无脑损伤的40例早产儿研究资料纳入对照组。记录两组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并检测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水平,分析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水平与早产儿神经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出生后1周NBNA评分为(28.11±2.2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82±1.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57,P=0.000)。观察组出生后1周S100蛋白水平为(209.42±30.20)ng/L、tau蛋白水平为(8.54±2.21)ng/L,均高于对照组的[(180.35±22.06)ng/L、(5.62±1.5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水平与早产儿NBNA评分呈负相关(r=-0.442、-0.557,P0.05)。结论 早产儿神经损伤与血清tau蛋白、S100蛋白水平相关,通过该血清检测可评估脑损伤,为临床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发病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1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早产儿资料,生后3-7d内头颅“B”超检查情况。结果:225例早产儿脑室内出血76例,发生率达33.8%,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呈相关性,与产科并发症有密切相关。多数早产儿IVH程度较轻,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IVH与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产科并发症密切相关。综合防治可减少IVH发生率,提高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