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心率变异性关系。方法: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32例,高血压病非LVH34例和正常人45例进行24小时连续心电监测心率变异性(HRV)。结果:高血压病LVH组的心率变异指数(HRVI)比非LVH组明显减低(P<0.01);高血压病LVH组与非LVH组HRVI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血压病LVH组与非LVH组最大心率与最小心率差值均缩小。4项时域指标在LVH组、非LVH组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高血压病LVH患者的HVR降低,HRV与左室肥厚程度呈负相关,对评估病情和预后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72例有或无左室肥厚(LVH)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通过计算机算出7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HRV时域指标(白天、夜间SDNN)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高血压LVH组(HRV)时域指标小于高血压不伴LVH组,P<0.01,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高血压不伴LVH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结论:HRV时域指标对于预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30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32例高血压病非LVH患者和45例正常人24小时心率变异指数(HRVI)分析。结果:高血压病LVH组的HRVI比非LVH组明显减低(P<0.01);高血压病LVH组与非LVH组HRVI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血压病LVH组与非LVH组最大心率与最小心率差值均缩小。提示高血压病LVH病人心脏猝死危险性可能高于非LVH高血压病病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患者24h心率变异性,并与95例临床检查无心脏病者对照。结果心力衰竭存在心率变异性缩小。以心功能Ⅳ级的HRV缩小阳性率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同时提示心功能Ⅳ级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其HRV也显著缩小(P〈0.05)。心力衰竭伴与不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HRV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功能损害程度与HRV异常相一致。故HRV可作为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HRV)。方法:对100例EH患者和100例正常人24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H患者伴LVH组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LVH组与对照组(P<0.05);且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高于非LVH组与对照组(P<0.05);非LVH组与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EH左室肥厚伴心律失常组HRV各项指标(DNN,SDANN,ADNNindes,RMSSD,PNN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EH患者左室肥厚程度愈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愈高,其心率变异性愈降低,心率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程度呈负相关,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唐燕 《中外医疗》2011,30(21):173+175-173,175
目的观察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Hotler)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在不同心血管疾病中的变化,证实24h动态心电图监系统HRV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治患者200例,其中正常组50例,糖尿病患者50例,高血压组5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50例,使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进行心率变异监测,应用时域法分析HRV各项指标(SDNN,RMSSD,PNN50),观察各组患者与正常组心率变异性各指标的差异,分析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HRV各项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HRV各项指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心肌梗死后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HRV各指标较未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明显降低(P〈0.05)。结论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HRV各项指标的降低是判断自主神经受损常用的定量指标,是预测心脏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毛小琼 《当代医学》2012,18(21):48-49
目的 分析24h动态心电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24h动态心电监测的冠心病患者626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包括不同时段平均心率、心率变异、缺血时间、心肌缺血改变情况及心律失常情况进行记录.结果 老年组房性心律失常341例,占99.13%;室性心律失常279例,占81.82%;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173例,占50.29%;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113例,占32.85%,窦性心律失常50例,占14.53%,其发生率大大高于中年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缺血多发生在凌晨,发生缺血时间最长,依时间长短的顺位依次是0:00~6:00、6:00~12:00、12:00~18:00、18:00~24:00.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24h动态心电检测是唯一能在日常动中检测心肌是否具有缺血性改变的检查方法,通过24h动态心电检测,针对病变进行早期干预,对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39例老年心脏病无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24h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其中肺心病缓解期(简称肺缓),高血压型心脏病(简称高心)及冠心病患者各13例.结果,肺缓组呈高基础心率、其昼夜心率无明显变化,另两组睡眠时心率明显下降(P<0.05,P<0.01),示肺缓组各时相均存在不同程度缺氧致交感兴奋;各组均检出有心律失常,全部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高心、冠心两组睡眠时心律失常减少显著(P<0.05),肺缓组下降轻微,提示这类病人夜间易出现严重心律失常.三组均检出有心肌缺血,且均以无症状心肌缺血为主,故临床对老年心脏病人均应行 Holter 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各种心脏病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6例心脏病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各类心脏病心律失常发生率中房性心律失常最高,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猝死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冠心病心衰及心绞痛组,风湿性心脏病及肺心病组发病率最低;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与冠心病组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各类心脏病的首要并发症,以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最高.室性心律失常且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及时对心脏病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监测对其诊断和预后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东恩 《中外医疗》2009,28(22):74-75
目的旨在探讨心率变异(HRV)与高血压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及猝死的关系。方法我们对84例高血压病人和50例正常人心率变异指数(HRVI)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的事件组(包括死亡)比无事件组HRVI量著减低(P〈0.01)HRVI减低的阳性率显著增高(P〈0.001),最快心率(HR)与最慢HR差值缩小,死亡组最明显,HRVI〈25的高血压患者死亡率HRVI〉25的5倍。结论用HRVI预测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付利 《中外医疗》2009,27(9):29-29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率变异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由43例老年T2DM患者组成的病例组和由51例老年非糖尿病及心血管病患者组成的对照组进行全程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进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分析。结果病例组时域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心律失常(室上性期前收缩和室性期前收缩)总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T2DM患者心率变异越低,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青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心电图及各项心率变异性(HRV)检测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近期来我院就诊的青年高血压患者200例,180例青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了解其动态心电图特点及心率变异性的各项指标,掌握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各种危险因素及猝死风险,及早发现其对靶器官的损害,从而积极进行干预和治疗。结果:200例青年高血压患者,135例24h动态心电图ST-T改变阳性或各种心律失常;65例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无明显变化。180例青年健康体检组18例偶发室性及房性心律失常,162例正常。高血压组SDNN、SDANN、rMssD、和SDANNindex测量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青年高血压患者常常伴有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以及HRV降低,早期作出诊断,对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舒心口服液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及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舒心口服液组,对照组为盐酸普罗帕酮(心律平)组,每组65例。均在治疗前、治疗8周时对两组患者的HRV改变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使用舒心口服液治疗8周时,多项HRV指标异常程度减轻、HRV昼夜节律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心口服液可使室性心律失常患者HRV异常减轻,从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或门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并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资料,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分为A组(n=37)与B组(n=72),另设正常对照组C组(n=53)。分析各组的基本临床资料及HRV时域和频域指标。结果A组与B组HRV各项指标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HRV降低较B组更为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RV降低与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是一项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早搏发生频度相关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心率变异性 (HRV)、左室射血分数 (LVEF)及临床背景资料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危险预测的研究。方法  81例冠心病患者分为VPBs≥ 30 /h组及VPBs <30 /h组 ,分别测量HRV指标、LVEF及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间年龄、血压差异无显著性 ,VPBs≥ 30 /h组的LVEF、SDNN、SDANN及HRVI均显著低于VPBs <30 /h组 (分别为 43 .2 9± 15 .38比 6 7.33± 11.47,P <0 .0 1;90 .0 5± 2 2 .2 9比 117.90± 30 .32 ,P <0 .0 5 ;77.43± 17.78比 10 5 .6 9± 2 8.79,P <0 .0 5 ;2 4.5 4± 8.70比 32 .70± 10 .87,P <0 .0 5 ) ,VPBs≥ 30 /h组心肌梗塞发生率显著高于VPBs <30 /h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LVEF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的独立因素 (B =0 .119,P =0 .0 32 )。结论 本研究表明LVEF是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虽然HRV指标、心肌梗塞病史对VPB无独立判别意义 ,但在两组间差异显著 ,临床上筛选高危病例时 ,应同时综合考虑这些指标 ,以提高高危病例的成功筛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型利钠肽(BNP)、心功能(LEVF)及心率变异(HRV)水平变化对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患者近期预后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107例心力衰竭患者,其中47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60例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记录分析两组住院期间的12导联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比较两组的BNP、HRV及LEVF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住院期间与出院后半年的死亡率,对其关联性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研究。结果两组住院期间的LEVF水平无明显差异[(34.47±7.09)%vs(38.61±8.16)%,P0.05],室性心律失常组BNP水平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1325.63±87.39)pmol/L vs(757.52±98.38)pmol/L,P0.05],室性心律失常组SDNN、LF及LF/HF等HRV三项指标较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差(P0.05);室性心律失常组出院后半年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14.89%vs 5.00%,P0.05],经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BNP与HRV对两组的死亡率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死亡风险增大,BNP对伴或不伴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预后均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而HRV与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半年的死亡率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方法应用时域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HRV分析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卒中组与对照组比较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明显降低(90.83±10.20比121.71±18.91,P<0.01),心率变异指数(HRVI)明显降低(9.06±1.38比13.48±2.31,P<0.01)。HRVI与脑卒中的性质无关。SDNN、HRVI昼夜间有所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脑卒中后,随病程的延长HRV逐渐升高,至半年后基本恢复到与对照组相当的水平。对照组的HRV与病程<1个月的脑卒中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心率变异性降低且失去昼夜变化规律,随病程进展而渐恢复。  相似文献   

18.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患者 47例进行心率变异性 (HRV)测定。结果显示SMI组HRV各项指标均极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其中 6例显示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动态心电图临床意义。方法:将65例尿毒症患者和65例健康对照者分成两组,尿毒症患者全部进行常规心电和动态心电检查,健康对照组只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尿毒症患者常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及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DCG)异常检出率,分析尿毒症组与健康对照组DCG异常检出率差异性,比较尿毒症组与健康对照组心率变异差异性。结果:尿毒症DCG异常检出率高于ECG,尿毒症DCG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尿毒症组心率变异(HRV)各指标(SDNN、SDANNI、SDANN、RMSSD、PNN50)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经过对比证明相对于健康对照组,尿毒症病人的心律失常主要是以阵发性复杂性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上速、房扑房颤、阵发性室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更高,同时与ECG相比DCG可以提高尿毒症患者阵发性、突发性、复杂心电检出率,对心律失常定性及HRV定量分析。为临床尿毒症患者心脏病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丰富、全面、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情况。方法选取老年冠心病患者103例,将其做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非冠心病老年患者103例,将其做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24 h动态心电监测,对比2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检测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功能分级Ⅱ级或Ⅱ级以上患者心率变异指标检测值显著低于0~Ⅰ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心率变异检测指标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检查中,能够更好预警出老年冠心病猝死的高危人群,对指导患者治疗及临床用药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