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移植物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32只新西兰兔一期行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一侧保留残端纤维,对侧切除残端纤维。重建术后6、12、18及24周时,采用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观测,分析移植物腱骨愈合变化情况。结果重建术后各观察时间点上,保留残迹组移植物腱骨界面组织构建更接近正常,术后24周时保留残迹组腱骨界面软骨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切除残迹组[(56.5±2.4)vs(45.7±2.7),P〈0.05]。结论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助于移植物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保留残迹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移植物愈合的影响,并探讨其原因.[方法]新西兰兔30只(封闭群,体重2.9~3.5 kg,平均3.2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取其跟腱为移植物,切断双侧前交叉韧带,随机一侧保留ACL残迹,对侧切除残迹,行前交叉韧带重建.分别于术后4、8、12周处死动物,取关节内重建ACL移植物标本10%多聚甲醛固定、10%EDTA脱钙、包埋、切片,HE染色及Masson、PAS特殊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成纤维细胞密度及观察组织学形态,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时间段保留残迹组移植物HE染色组织切片成纤维细胞密度均高于切除残迹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处理组8周时细胞密度高于4、12周,不同时间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间段保留残迹组移植物的组织学表现均优于切除残迹组.[结论]保留残迹ACL重建有利于新生细胞长入替代移植物,促进移植物组织结构成熟.  相似文献   

3.
骨隧道封闭状态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隧道封闭状态下是否保留残迹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采用成年健康新西兰兔12只,随机选取其一侧膝关节作为实验组,保留ACL残迹、骨隧道封闭状态下重建ACL;对侧为对照组:切除ACL残迹、骨隧道封闭状态下重建ACL.于术后12周处死动物,在858 Mini BionixⅡ型生物力学测试机测定股骨-移植物-胫骨的复合极限载荷、断裂部位.[结果]术后12周时保留残迹组股骨-移植物-胫骨的极限载荷为(23.46±7.4)N,切除残迹组为(18.63±4.26)N,实验组为对照组的126%,两组间有显著差异(t=3.058,P<0.05).移植物断裂部位:保残迹组中11例在韧带关节内部分,1例在腱骨交界处;不保留残迹组中9例在韧带关节内部分,2例在腱骨交界处,1例从隧道内拔出.[结论] 保留残迹的ACL重建有利于移植关节内愈合,改善移植物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兔保留与切除残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生物力学差异,探讨保留残迹的意义。方法新西兰兔10只,体重(2.66±0.32)kg。切断双侧ACL,右侧股骨与胫骨端各保留残迹2mm,左侧完全切除两端残迹。切取跟腱制备移植物,对应ACL印迹解剖位分别建立胫骨与股骨隧道,重建双侧ACL。于术后8周,行单轴拉力测试。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术后8周,保留残迹组的最大载荷(t=2.931,P〈0.05)、屈服载荷(t=2.680,P〈0.05)、刚度(t=5.411,P〈0.05)明显高于切除残迹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保留残迹组拉伸长度显著低于切除残迹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2,P〈0.05)。两组损毁模式不同,保留残迹组多表现为移植物关节内断裂,而切除残迹组多表现为移植物自骨隧道拔出。Fisher精确检验表明两组的样本损毁模式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留残迹ACL重建的生物力学特征优于切除残迹ACL重建,提示临床采用保留残迹技术重建ACL有可能促进移植物腱-骨愈合和“韧带化”,从而改进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关节镜下保留残迹的前交叉韧带重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保留残迹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技术和效果.[方法]自2005年6月~2006年5月,28例病人(28膝)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ACL断裂,其中8膝伴外侧半月板破裂,6膝伴内侧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对原ACL残迹不做切除,采用自体四股绳肌腱,两切口法,单束重建ACL,采用生物可吸收挤压螺钉解剖位固定重建韧带.[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6~80分(平均60.75±9.54分),提高至随访时85~100分(平均95.89±6.24分)(P<0.01).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综合评定由术前异常(C级)19例、显著异常(D级)9例,改进为随访时正常(A级)21例、接近正常(B级)7例.28例患者均恢复伤前运动水平.[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迹的前交叉韧带重建对关节内干扰小,可能有利于重建韧带血供和神经支配的重新获得,手术操作简捷,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手术方法及其与标准手术方法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关节镜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293例,其中ACL完全断裂253例,男187例,女66例,平均年龄28岁.2004年5月~ 2007年12月,采用标准重建技术对85例ACL完全断裂患者进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2007年1月~2010年5月,采用保留残端技术对168例ACL完全断裂患者进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结果]在术后第12个月时有211例患者得到随访.Lachman试验:标准组患者术后阴性55例,弱阳性7例,阳性2例;保残组患者中132例阴性,10例弱阳性,阳性5例.采用两组比较秩和检验,P=0.438.通过Lysholm评分表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患膝关节进行评分,标准组术后评分为90.84;保残组术后评分为92.09,两组评分相比,P=0.462.采用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评估两组术后患膝本体感觉功能,标准组TTDPM(被动活动察觉阈值)为2.099°±0.159°,保残组TTDPM为1.683° ±0.218°,两组比较P=0.001,两组患者术后被动活动察觉阈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残端纤维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比较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与不保留残端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7月~ 2011年6月收治连续的68例选用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的ACL断裂患者,其中31例保留ACL残端行鞘内重建,37例未保留ACL残端(对照组).术前体查前抽屉试验、Lack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为阳性.术前及术后3、6、9、12个月及末次随访通过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及膝关节韧带损伤专用的Marshall评分比较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KT-2000关节测量仪评价关节松弛度.[结果]保留残端鞘内重建组30例、对照组35例获1年以上完整随访.患膝关节不稳症状均消失,鞘内重建组轴移试验、Lackman试验均为阴性,对照组Lackman试验均为阴性,轴移试验阳性一例.测量患侧及健侧KT-2000,侧-侧差值<3 mm,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侧-侧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与术前Lysholm评分及IKDC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末次随访时膝关节韧带损伤专用的Marshal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体腘绳肌腱解剖鞘内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够建立具有高度稳定性的膝关节,有助于腱骨愈合及本体感觉的重建,并能早期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王军  姜鑫  张益民  郭永智 《中国骨伤》2013,26(5):365-36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与非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45例,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移植物。非保残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25例,男19例,女6例;清理断端后胫骨骨道采用双螺钉全骨隧道固定技术。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20例,男15例,女5例;保留残端纤维,采用与非保残组同样的固定方法。两组均随访18个月,采用KT-2000胫骨后移距离、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及分级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在术后18个月随访时,KT-2000测胫骨后移距离、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IKDC评分,非保残重建组分别为(4.2±2.1)mm,84.3±10.5和64.5±8.8;保残组(3.9±1.8)mm,86.5±8.9和68.6±7.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KDC运动能力分级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者,保残组优于非保残组。结论:保留残端纤维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在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方面显示了较非保残重建更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保留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施行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的4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行关节镜下非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观察组行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观察术后治疗效果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膝关节稳定性及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本体感觉评分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患侧本体感觉评分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患侧本体感觉评分低于健侧(P0.05)。术后12个月,对照组患侧本体感觉评分较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本体感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保留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可更好地促进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的恢复,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保留韧带残端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2-12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的3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其中15例保留韧带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观察组),18例未保留韧带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膝关节IKDC评分。结果 3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感染、膝关节不稳、Cyclops病变。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膝关节IKD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无论是否保留韧带残端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相对更高。然而本研究着眼于功能性评价,缺乏对患者本体感觉、生物学改变、组织病理学研究,上述结论还需要纳入更多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