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54岁,有冠心病史数年,间断服用丹参片等药物治疗,因胸闷、心慌、头晕1周,在本中心门诊就医,给予舒血宁片(别名银杏叶)每片40mg(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2片,3次/d,丹参片3片,3次/d,VitE50mg,1次/d,3周后突然出现发热、寒战,初起皮损呈麻疹样,迅速融合成片及全身弥漫性红肿,尤以面部及四肢为重,伴皮肤瘙痒,双眼畏光,进食及吞咽困难,停用银杏叶片到中心皮肤科就医,诊断为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相似文献   

2.
剥脱性皮炎是指由于药物引起的严重性皮炎,表现为全身皮肤红肿、剥脱伴严重的全身症状,为严重类型药疹.皮疹初起多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继之迅速融成片,全身皮肤呈弥漫性潮红肿胀,鲜红色到棕红色,以后大量脱屑,脱屑有干剥与湿剥两种.前者手足部脱屑如手套和袜状(套式剥脱),躯干部脱屑呈落叶状,可持续1个月左右,头发及指(趾)甲均可脱落,后者可出现水疱及广泛性糜烂,尤其是皱褶部位.  相似文献   

3.
汪吕慧  徐仕玲  刘建红 《吉林医学》2011,(32):6928-6929
<正>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为严重型药疹,亦称红皮病,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炎性反应性皮肤病。急性期起病急,皮损起初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损害,逐渐增重,最终全身皮肤呈现  相似文献   

4.
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是一种新型广谱抗癫痫药物。用于癫痫的各型全面发作以及部分性发作的单药治疗,其疗效和耐受性较传统抗癫痫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药疹、头晕、头痛、共济失调、视物模糊及复视、虚弱乏力等,其中药疹最常见,多为轻至中度,一般持续1~2周后消退,引起重型药疹并不多见。剥脱性皮炎又称为红皮病,是其重型药疹之一,表现为严重而广泛的全身或局部皮肤剥脱,临床起初可呈猩红热样或麻疹样,并迅速传播全身,可发生水疱,糜烂和结痂,常伴有发热、支气管炎、中毒性肝炎,白细胞显著升高、降低或者缺乏,严重者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引起重症剥脱性皮炎的病历并不多,但在近年来报到增多,现将我在临床中治疗的1例严重不良事件反应致剥脱性皮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称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症。是由于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葡萄菌感染产生毒素而发病。其主要特征为全身泛发性暗红色红斑,其上皮起皱,并伴大片表皮剥脱,粘膜受累,常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病情重,病死率高,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12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12例患儿中男性8例,女性4例,均为足月儿;月龄10~20天,其中8例以发烧皮肤发红2~3天入院;4例以出现皮肤剥脱样改变5~7天就诊。主要表现在面部(四周、眼周、鼻周)。开始出现红斑且迅速蔓延,其上次起皱,随之全身皮肤呈松弛大…  相似文献   

6.
1 剥脱性皮炎 患者,男,7岁,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诊所予林可霉素针0.6静滴3天后,出现全身皮肤似鱼鳞样皮屑剥脱,在当地市医院诊断为“剥脱性皮炎”(药源性反应),经抗炎对症治疗5天,症状无明显减轻,患儿全身搔痒、痛苦,拟行血透疗法,因患儿年少,家属转诊中医。  相似文献   

7.
陈平 《黑龙江医学》2007,31(1):69-70
剥脱性皮炎又称红皮病。该病发病急骤,严重损伤皮肤黏膜,病情呈进行性加剧,出现颜面、手足或全身弥漫性红肿,3周左右红肿逐渐消退,并出现大片脱屑,手足可呈破手套或鞋套样脱落,口腔黏膜起疱、糜烂,且并发感染,继而损伤肝、肾、肺等脏器,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危及生命。2005-06-30,我院收治了1例链球菌致脑膜脑炎并发剥脱性皮炎的患者,病情危重,经治疗护理后,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名葡萄球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又称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为全身泛发性暗红色斑 ,其上皮起皱 ,伴大片表皮剥脱 ;粘膜常受累 ,表现为结膜炎、口腔炎 ,并伴有发热、厌食、呕吐和腹泻等全身症状 ,严重者可致死亡。我科1996~ 1999年收治 4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 ,经过抗感染、支持治疗及精心护理 ,全部治愈出院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例患儿中男女各 2例 ,日龄最小 10天 ,最大 2 5天 ,平均日龄 17 5天 ;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均确诊为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其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水疱 ,剥脱伴糜烂 4例 ,口腔炎 …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由1970~1988年收集的100例药物性皮炎。致病药物以抗生素居首位,其次为镇痛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中草药致病不容忽视。其发病机理考虑为变态反应。全身反应有发热、肝炎样反应、肾炎样反应、心血管和血液学反应。皮肤反应多种多样,以固定性红斑、发疹型、荨麻疹型和剥脱性皮炎型多见。本组均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97%于1周至2月内痊愈,3%死于败血症。本文就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进行有关文献复习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复方氨基比林致全身剥脱性皮炎一例李肖玲(广西百色地区人民医院传染科百色市533000)关键词剥脱性皮炎;复方氨基比林患者,谭某,女,23岁,干部,未婚。因反复咳嗽、咳痰,伴高热39.5℃,于1996年10月25日到当地医院治疗,经拍片确诊为Ⅲ型肺结核...  相似文献   

11.
酰胺咪嗪引起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一例乌兰,马秀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患者,女,25岁,农民。住院前1个月因癫痫病发作服酰胺咪嗪100mg,每日3次。半个月后手背、面颈、胸部起红皮疹伴痒故停药。但皮疹波及全身,融合成片,出现寒战发烧、全身红肿脱皮、糜烂、...  相似文献   

12.
重症药疹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虞红  刘玉峰 《医学争鸣》1998,19(3):351-352
引言回顾我科20年重症药疹发病情况,我们发现,其致敏药物的发病潜伏期有一定规律,而其临床表现中的粘膜变化及治疗方法与病程密切相关,现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患者68(男48,女20)例,平均年龄31.8(5月~65岁)岁.其中全身剥脱性皮炎型38例,大疱...  相似文献   

13.
曹京德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1):1358-1358
患者男,77岁,离休干部,患有糖尿病史22年,长期服用降糖灵、优降糖治疗,于2000年3月初发现双足底部红肿,略痒,渐出现小水疱,刺痛较剧,小水泡刺破后,可有少许乳白色液体渗出。对症处理半月后,逐渐延及双手掌侧,皮肤红肿及小水泡出现。自用白醋浸泡双手足每晚1次,连续治疗7d,红肿略有消退,水泼泡疹渐增多,并延及双手足背侧,并出现皮肤破烂,疼痛明显加重,双手足皮肤破损、剥脱,查血糖15.6mmol/L,给予服用二甲双胍0.5g,3次/d,优降糖2.5mg,4次/d,红霉素0.5g,4次/d,饭后口服,局部涂擦尿素软膏,连续1周后,皮肤红肿明显好转,水泡缩小干瘪,查血糖5.6mmol/L,继续应用红霉素5d停用,手足脓胞疹皮肤剥脱痊愈,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14.
渗出性多形红斑的重型称斯-琼(Stevcn-John-son)综合征,小儿较为少见,常易与发疹性热性病混淆,结合我们近年遇到的5例,探讨诊断与治疗问题。临床资料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1.5~3岁3例,5、12岁各1例;前驱感染有麻疹、扁桃体炎、未明病原的败血症、白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阳性)败血症及皮肤感染;3例病前曾有1~2种用药史,如磺胺、青霉素类、鲁米那、阿司匹林。发病与前驱感染的间隔时间:2例为4~7日,2例为26~29日,1例发生于败血症病程第3周。发病与用药的间隔时间为7~17日。初次诊断:麻疹2例、剥脱性皮炎、红斑狼疮、川崎病再发,无1例初次即诊断本病者。  相似文献   

15.
杨晓哲  李志春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1):131-131,134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甲氨蝶呤致剥脱性皮炎的临床特点以及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8年12月用MTX鞘内注射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1320例,观察临床特点。结果:用MTx鞘内注射防治CNSL1320例次,发生各种并发症99例次,发生率为7.50%,其中发生全身严重剥脱性皮炎3例.发生率为0.227%,占并发症的3.03%。结论:MTX鞘内注射致剥脱性皮炎不良反应无法预防,死亡率高,关键在于严密的临床观察,尤其在鞘内注射后的2-3d内,一旦出现,立即应用甲酰基四氢叶酸钙进行解救,并进行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减少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苯妥英钠因其抗癫痫和抗心律失常作用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偶可引起药物性皮炎且病情较重。10年来我科共收治苯妥英钠药物性皮炎患者12例,占同期住院药物性皮炎患者总数2.64%,占同期重症药物性皮炎患者总数23.30%。现报告如下。1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发病年龄为9~62岁,平均29.3±6.8岁。病程为3d~2月,平均15.1±4.4d。原发病有癫痫10例,心律不齐2例。药物剂型为合剂和片剂各6例。1.2临床资料:潜伏期为0.5~30d,平均9.15±2.64d。皮疹多先发于四肢(58.3%),后泛发全身,对称分布。皮疹形态:剥脱性皮…  相似文献   

17.
金黄色葡萄球菌型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简称 SSSS),又称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或 Ritter 氏病。它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下简称金葡菌)引起,起病突然,病情急重,表现为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大片表皮剥脱,似烫伤样,触痛明显。多发于婴幼儿,特别是1~5周的新生儿,偶见于成人。我院自1981年3月至1986年12月共收治6例,治愈5例,死亡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金黄色葡萄球菌型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简称SSSS),是由凝固酶阳性第Ⅱ噬菌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可溶性毒素——表皮松解毒素(又称剥脱毒素)引起的皮肤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口周及眼睑周围渗出结痂,外阴部糜烂,口周放射状皲裂,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表皮大片剥脱等。在有效治疗的同时,科学的护理  相似文献   

19.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 SSSS)。首次描述于儿童,又称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或Riner病。是一种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疱表皮剥脱为特征的急性皮肤病。其致病菌为凝固酶阳性的第Ⅱ噬菌体组,金葡菌常为71型。现将我院皮肤科2001年3月~2002年12月收治的22例SSSS患儿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自1966年至1980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8例剥脱性皮炎患者中,男7人,女11人。年龄:11个月婴儿一人,15~26岁4人,32~50岁5人,60~70岁3人。其中除3例原因不明外,其余15例系由磺胺类、水杨酸类、四环素、青霉素等药物过敏所致,以青霉素致敏者最多,计6例,占1/3。18例中,死亡3人,其余13例均痊愈出院。剥脱性皮炎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发病急骤,全身症状严重。全身皮肤甚至粘膜均可累及,皮损呈大片剥脱靡烂渗液,可并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