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颊脂垫瓣关闭口腔上颌窦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腔上颌窦瘘常发生在上颌磨牙拔除术后。直径在 2mm以下的瘘孔常能自行关闭 ,而在 3mm以上的瘘孔或上颌窦及牙周区域有炎症时常难以关闭。关闭口腔上颌窦瘘以往采用颊侧或腭侧粘骨膜滑行瓣 ,但难以令人满意。本文应用颊脂垫瓣关闭口腔上颌窦瘘 ,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1 999~ 2 0 0 1年 ,共应用颊脂垫瓣治疗口腔上颌窦瘘1 6例 ,男性 1 0例 ,女性 6例 ,年龄 1 8~ 5 2岁 ,平均年龄2 8 6岁。 9例口腔上颌窦瘘发生在上颌第 1磨牙拔除术后 ,3例发生在上颌第 2磨牙拔除术后 ,另 4例发生于上颌骨囊肿根治术时穿破上颌…  相似文献   

2.
正中多生牙与中切牙间隙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早期摘除正中多生牙对纠正儿童上颌中切牙间隙过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6例上颌中切牙间隙过大的6~12岁儿童作X线摄片检查及病因分类,对存在有正中多生牙的46例患儿予以手术摘除,随访3年观察间隙关闭效果。结果:儿童上颌中切牙间隙过大多与正中多生牙有关(46P76),与其它原因造成的中切牙间隙过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105);在侧切牙萌出前摘除埋伏正中多生牙的病例,中切牙间隙常可自行关闭,良好率达8814%。结论:宽大的上颌中切牙间隙(4 mm以上)绝大多数由正中多生牙引起,早期摘除有碍的正中多生牙对儿童中切牙间隙过大的自行调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技术滑动法与关闭曲法关闭拔牙间隙对支抗磨牙位置及疗程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或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安氏Ⅱ1或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33例,使用0.46mm(0.018英寸)直丝弓矫治装置充分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后采用两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将上颌第二磨牙纳入矫治序列,且均未采用特殊加强支抗方法。拉尖牙向远中完成后,随机分为滑动法组(17例)和关闭曲法组(16例),分别使用滑动法或关闭曲法关闭剩余间隙,对关闭间隙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滑动法组和关闭曲法组的上颌第一磨牙分别近中移动(3.4±1.4)mm和(3.0±1.8)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收4颗前牙,滑动法组疗程为(6.0±2.4)个月,关闭曲法组疗程为(6.4±2.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0.46mm(0.018英寸)直丝弓矫治装置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并在矫治初期即将上颌第二磨牙纳入矫治序列的拔牙病例,正畸医生可根据个人习惯使用滑动法或关闭曲法回收前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颌正中多生牙与中切牙间隙的关系及早期拔除正中多生牙对于过大的中切牙间隙的意义。方法对120例上颌正中多生牙患者进行X线检查,是否造成中切牙间隙进行统计。并对105例有中切牙间隙患者拔除多生牙后进行2年的随访,观察间隙关闭效果。结果上颌正中多生牙可造成儿童中切牙间隙占87.50%;在侧切牙萌出前拔除多生牙间隙自行关闭程度明显优于侧切牙萌出后拔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颌正中多生牙(已萌出及埋伏)可造成宽大的中切牙间隙,早期拔除上颌正中多生牙对儿童中切牙宽大的间隙的调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探索改良血管化骨膜-结缔组织瓣移植技术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中的应用,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30颗因外伤无法保留的上前牙,即刻种植时采用腭侧血管化骨膜-结缔组织瓣覆盖种植区,唇侧嵌插在半厚瓣下,观察术后临床效果。结果:30颗种植体即刻种植时,软组织创口均可达到无张力关闭。移植瓣成活率达96.67%。最终修复时,粉红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 PES)达12.20分。修复后半年近远中龈乳头、软组织外形及PES较修复完成时有所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修复后1年与半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联合改良血管化骨膜-结缔组织瓣能够无张力关闭种植创口,修复后粉红美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Typodont模型上,模拟临床应用自锁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的过程,研究新方案对关闭间隙速度的影响。方法:制作24个安氏I类双颌牙齿前突的标准Typodont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个。实验组使用自锁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牵引关闭拔牙间隙,牵引力为75g;对照组则使用直丝弓托槽结合口外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牵引力为150g。结果:实验组的平均间隙关闭速度为(1.37±0.03)mm/h,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87±0.03)mm/h(P<0.001)。实验组的上颌中切牙平均舌侧移动距离为(6.27±0.44)mm,显著大于对照组的(4.34±0.38)mm(P<0.001)。实验组的上颌第一磨牙平均近中移动距离为(0.11±0.08)mm,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34±0.24)mm(P<0.001)。结论:应用自锁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速度显著快于传统的直丝弓托槽结合口外弓支抗,支抗丧失更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尖端直径和吸引管路的根管内吸引器在3D打印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中切牙根管内的吸引效果.方法:3D打印方法制备3根管上颌第一磨牙,2根管上颌第一前磨牙,1根管上颌中切牙各48个,随机分为6组(n=8).组装尖端直径0.5 mm、1.0 mm和1.5 mm的根管内吸引器分别配合弱吸或者强吸管路(n=8).不同尖端直径吸引器依次置入3组牙模型的各个根管,数码相机拍照,ImageJ软件测量置入深度.各组牙模型注入显影液,CBCT扫描吸引前图像,随后,各组根管内吸引器在每个根管内吸引5 s后,CBCT扫描吸引后图像,计算吸引后剩余液体体积.统计分析采用one-way ANOVA,双因素方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尖端直径0.5 mm、1.0 mm、1.5 mm的吸引器,置入各个根管深度均依次显著加深(P<0.05).上颌第一前磨牙髓室形态阻碍尖端直径1.5mm吸引器的置入深度.尖端直径0.5 mm、1.0 mm、1.5 mm的吸引器在各组牙模型吸引后,剩余液体体积依次显著增多(P<0.05).弱吸或者强吸管路对吸引后剩余液体体积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在3D打印牙模型中,尖端直径0.5 mm的根管内吸引器剩余液体量最少.吸引管路对吸引效果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CBCT影像观察统计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的发生率、直径,与剩余牙槽骨、上颌窦外侧壁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种植科要求行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患者172名,拍摄CBCT测量其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直径,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剩余牙槽嵴高度,骨孔下缘至剩余牙槽嵴顶间距,对各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入选172名患者中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的发现率为53.3%(112/210).骨孔的平均直径为(1.27±0.36)mm;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平均值为(1.81±0.55)mm;剩余牙槽嵴高度平均值为(7.85±3.09)mm;骨孔下缘距剩余牙槽嵴顶间距均值为(17.49±3.64)mm.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性别对骨孔直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下缘距牙槽嵴顶间距与剩余牙槽嵴高度显著正相关,牙槽上颌窦动脉骨孔直径与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显著正相关.结论CBCT在检测牙槽上颌窦动脉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能为手术中避免血管出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上颌骨骨量不足情况下,采用非翻瓣不植骨法行上颌窦内提升的种植义齿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igh,RBH)不足情况下,完成的30例不翻瓣不植骨的上颌窦内提升种植术病例.随访6~12个月,平均(9.8±1.6)个月.全部病例均在术后6个月内完成上部义齿修复.观察术后种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状况及种植体周围骨结合及骨量改变的情况.结果:30枚种植体中有2枚术中发现上颌窦粘膜穿通,同期放入生物膜,观察期内未出现上颌窦内炎症等并发症;在观察期内30枚种植体成功率100%.术后6个月上颌窦底种植体周围骨质增加高度平均(2.8±0.6) mm,种植体边缘骨吸收(1.3±0.4) mm.结论:在上颌骨牙槽突高度不足的情况下,非翻瓣不植骨法上颌窦内提升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种植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腭侧旋转结缔组织瓣在上颌前牙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6例上颌前牙种植二期修复时,唇侧软组织有轻度缺损或凹陷,在牙槽嵴顶种植体位置作“H形”切口,形成颊侧带蒂粘骨膜瓣尖端带有腭侧的结缔组织瓣。将腭侧结缔组织旋转折叠,插入颊侧龈瓣内侧。愈合基台挤压龈乳头瓣诱导种植体周围龈乳头成形。2~4周后上部冠修复。6月后测量腭侧旋转结缔组织瓣移植前后唇侧牙龈丰满度等变化。结果:所有种植体均稳固,唇侧龈缘基本对称,手术前后唇侧软组织丰满度差为(1.10±0.45) mm,外形有明显改善,龈乳头顶到牙冠邻面接触点的距离为(2.05±0.76) mm。结论:腭侧旋转结缔组织瓣手术方法简单、易行,针对唇侧软组织缺损较少的部位可以较好地改善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义齿的软组织凹陷问题。  相似文献   

11.
修复口腔—上颌窦或口腔—鼻腔瘘的手术方法甚多,其中包括金箔植入,带蒂腭瓣,滑行颊瓣,微粒骨和骨髓移植,带蒂舌瓣和松质骨移植等。本文介绍了用松质骨来治疗这类缺损,通过文献复习及作者的实践经验认为使用松质骨移植的主要适应征是:凡骨质缺损直径超过0.5厘米者;用各种保守治疗失败;作托牙修复以前,需作牙槽骨成型或后期需作前庭成型术或骨移植术者。病案报告例一:男性,45岁,由于口腔—上颌窦瘘不能戴托牙,食物从鼻腔回流,伴有慢性上颌窦炎而来就诊。患者于15年前曾因摘除右上颌窦囊肿而后遗缺损。术后曾用金属网试图关闭缺损未成功。口腔检查上颌无牙,右上颌牙槽嵴约有1.5×2厘米的软组织和骨缺损,口腔和窦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萌出诱导矫治器治疗儿童上颌中切牙间隙的效果,并借助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分析.方法 对13例存在上颌中切牙间隙的病例应用萌出诱导矫治器进行矫治,应用SmartOptics Activity 880牙颌模型扫描仪,获取患儿治疗前后三维牙颌数字模型,应用三维逆向工程软件测量上、下中切牙在三维方向上的移动变化.对矫治前后覆(牙合)覆盖的测量值,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1例病例上中切牙间隙完全关闭,左右上中切牙平均近中位移量分别为1.17±0.20 mm和1.23±0.22 mm,平均覆(牙合)由治疗前的4.97±1.49 mm减小为治疗后的2.61±0.79 mm(t=8.083,P<0.05),平均覆盖由治疗前的4.95±1.86 mm减小为治疗后的2.66±0.58 mm(t=5.723,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萌出诱导矫治器可以治疗儿童上颌中切牙间隙,在关闭牙间隙的同时有改善覆(牙合)覆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唇侧骨壁较薄(<1 mm)的上颌单颗前牙行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时,同期翻瓣行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对术后软硬组织变化情况及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 纳入34例唇侧骨壁较薄(<1 mm)的上颌单颗前牙患者,根据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时是否同期行翻瓣GBR分为两组,统计比较两组...  相似文献   

14.
使用MBT托槽关闭拔牙间隙的Pancherz头影测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本文研究目的为采用3MunitekMBT托槽,对需采用最大强支抗进行矫治的双颌前突或前牙深覆盖患者,通过一步滑动法和两步滑动法关闭上颌拔牙间隙,研究两组之间上颌磨牙及切牙移动量的差异。方法 一步滑动法组包括1 5例患者(男5例,女1 0例,平均年龄1 2 .4±1 .1岁) ,上颌采用强支抗(头帽+TPA) ,上颌牙弓排齐后,滑动法使六个前牙一起后移,关闭上颌拔牙间隙。两步滑动法组包括1 5例患者(男5例,女1 0例,平均年龄1 2 .6±1 .1岁) ,上颌采用强支抗(头帽+TPA) ,上颌牙弓排齐后,向远中牵引尖牙到位,滑动法使四个前牙一起后移,关闭上颌拔牙间隙。在治疗开始和治疗结束后拍摄头颅侧位片,使用Pancherz头影测量方法分析。结果 一步滑动法组和两步滑动法组上颌切牙切缘舌向移动量分别为4 .2±1 .8mm和4 .5±2 .6mm ;上颌磨牙近中移动量分别为4 .6±1 .7mm和4 .7±3.1mm ,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一步滑动法组覆盖减少为3.0±2 .6mm ,两步滑动法组覆盖减少为3.6±2 .6mm ,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本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MBT直丝弓矫治器以其独特的托槽设计,使一步滑动法组和两步滑动法组上颌磨牙近中移动量及上颌切牙切缘舌向量移动量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5.
除大面积缺损外,额部、上睑、颊部以及颈部均可提供适量的软组织一期修复缺损。而下睑、内眦以及鼻部由于缺乏足够的软组织,小的缺损也难以一期修复。利用与缺损长度相等的V-Y推进皮瓣是修复上述缺损的理想方法,本文介绍了利用V-Y瓣修复鼻部缺损的经验。结果作者利用V-Y瓣对114例因鼻部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切除术后的鼻部缺损进行了修复。常用的V-Y瓣见附图。缺损直径的大小见附表。缺损的平均直径为13.5×11.0mm,如果直接缝合伤口,会造成鼻部畸形。对109个病例采用了单个V-Y推进瓣关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文研究目的为采用 3MunitekMBT托槽 ,对需采用最大强支抗进行矫治的双颌前突或前牙深覆盖患者 ,通过一步滑动法和两步滑动法关闭上颌拔牙间隙 ,研究两组之间上颌磨牙及切牙移动量的差异。材料和方法 :一步滑动法组包括 15名患者 (男 5女 10、平均年龄 12 .4± 1.1岁 ) ,上颌采用强支抗 ,上颌牙弓排齐后 ,滑动法使六个前牙一起后移 ,关闭上颌拔牙间隙。两步滑动法组包括 15名患者 (男 5女 10 ,平均年龄 12 .6± 1.1岁 ) ,上颌采用强支抗 ,上颌牙弓排齐后 ,向远中牵引尖牙到位 ,滑动法使四个前牙一起后移 ,关闭上颌拔牙间隙。在治疗开始和治疗结束后拍摄头颅侧位片 ,使用Pancherz头影测量方法分析。结果 :一步滑动法组和两步滑动法组上颌切牙切缘舌向移动量分别为 4 .2± 1.8mm和 4 .5± 2 .6mm ;上颌磨牙近中移动量分别为 4 .6± 1.7mm和 4 .7± 3.1mm ,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一步滑动法组覆盖减少为 3.0± 2 .6mm ,两步滑动法组覆盖减少为 3.6± 2 .6mm ,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本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 ,MBT直丝弓矫治器以其独特的托槽设计 ,使一步滑动法组和两步滑动法组上颌磨牙近中移动量及上颌切牙切缘舌向量移动量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建立了一种动物模型,用以研究骨内种植体—组织界面的分子生物学愈合机制。 将微型ITI钛种植体(长2mm,直径1mm)植入2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的上颌。1组植入距上颌第一磨牙近中4~5mm的颌骨内,1组植入上颌第一  相似文献   

18.
在上颌拔牙和其它的手术过程中,口腔上颌窦瘘是一种常见并发症。以往采用邻近组织瓣关闭使口腔前庭降低及骨面暴露。作者使用一种可以促进良好的血凝块形成及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后上尖牙自行调整效果及铸造Nance弓在维持上颌第一磨牙位置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例上颌尖牙唇侧错位、中度或重度拥挤的年轻患者,确定治疗方案后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制作个性化铸造Nance弓并粘结固定在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观察6个月后进行测量并开始固定矫治.采用GraphpadPrism 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尖牙均发生明显移动[(3.6±0.1)mm,P<0.01];上颌第一磨牙位置基本稳定[(0.2±0.16)mm,P>0.05].结论: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有利于唇侧错位尖牙自行调整到牙弓弧度内,铸造Nance弓能维持自行调整阶段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翻瓣和不翻瓣术式下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种植术后的疼痛反应.方法:将48例需要行上颌窦内提升的种植患者,根据翻瓣与不翻瓣术式随机分为两组,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语言模拟量表(VRS)评价患者术后1周内的疼痛程度.结果:在术后当日、术后第3d及术后第7d,视觉模拟量表(VAS)和语言模拟量表(VRS)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不翻瓣术式下行上颌窦内提升术的种植患者比翻瓣术式者疼痛情况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