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4例进行肠切除吻合术,1例仅行剖腹探查。结果3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保持高度警惕性和尽早明确诊断是提高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诊治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8年8月至1999年8月收治的19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1995年前诊治的12例中有5例死亡,1995年后行不同长度肠切除术+外周抗凝治疗及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持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7例病人的存活。结论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应尽早诊治,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持续给予溶栓治疗是一具有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手术者10例,8例行坏死肠管切除吻合,2例行坏死肠管切除0281期造瘘。其余10例行抗凝溶栓祛聚治疗。结果:18例治愈,2例术后死于并发症。结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无腹膜炎体征者可行非手术治疗,有腹膜炎体征或肠已坏死者,应即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 1987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14例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6例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3例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4例 ,非血管阻塞性急性肠缺血 1例 ,均经病理证实。 10例有与腹部体征不相符的剧烈腹痛 ,6例存在慢性肠缺血表现。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确诊 1例 ,CT确诊 2例 ,11例为术中发现。 14例均行手术治疗 ,术后均行溶栓、抗凝治疗 ,9例治愈 ,5例死亡。结论 ①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硬化、血栓等病史伴与腹部不相符的剧烈腹痛是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重要临床特征 ;②选择性动脉造影和CT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③血管的再管化、必要的肠切除和术前、后抗凝及溶栓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证 ;④出现慢性肠缺血表现时 ,预防性抗凝可能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cute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MVT)是指肠系膜静脉内急性血栓形成;通常累及肠系膜上静脉,极少累及肠系膜下静脉[1];急性期可导致肠坏死甚至坏疽,后期可导致小肠狭窄、肠梗阻及短肠综合征。AMVT临床相对少见,约占肠缺血性疾病的5%~15%[2],起病较隐匿,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致死率高。AMVT治疗的目标是尽快减轻血栓负荷,恢复肠道正常血液循环,尽量避免肠坏死。如已发展为肠坏死,则需识别坏死界限,尽量保留有功能的肠管。本文对目前AMVT的主要治疗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总结 1992年 7月~ 1999年 6月间收治的 10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经验。结果  10例中术前明确诊断 4例。 10例均行手术治疗 ,证实其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9例 ,肠系膜下静脉血栓形成 1例。行肠切除术9例 ,单纯探查术 1例。治愈 6例 ,死亡 4例。结论 该病病因复杂 ,诊断困难 ,预后较差。只有提高认识 ,早期诊断 ,及时正确施治 ,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策略。方法选取2002年至2016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诊断并治疗的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病人39例,统计病人相关临床数据。结果 39例病人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中位年龄为49岁,中位病史为10 d。8例病人有下肢静脉血栓病史,1例合并肺栓塞;8例病人有门静脉高压病史,2例接受过脾切断流手术。39例病人中单纯抗凝10例,介入治疗13例,介入联合手术8例,手术治疗8例,其中单纯抗凝组住院期间死亡1例。介入治疗主要采取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和经皮经肝肠系膜上静脉取栓溶栓,介入治疗和肠切除手术的中位间隔时间为2.5 d(1~36 d)。16例手术病人均行小肠切除,一期吻合13例,3例行造瘘。结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症状体征不典型,及早诊断,并根据病情做出合适的治疗选择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急性肠系肠上动脉血栓形成的救治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了3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3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中2例经彩超检出,1例误诊为急性胰腺炎而手术后确诊,均经介入溶栓治疗痊愈,提示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选用恰当的检查技术,早期诊断,及时介入溶栓治疗是成功救治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周志球  邓伟均 《腹部外科》2006,19(3):162-163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M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对13例MVT病人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手术治疗,术后均病理确诊为MVT。术前4例CT检查明确诊断,9例误诊。11例治愈,2例死亡。结论该病早期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不易确诊,CT分辩率高,有早期诊断价值。一旦确诊,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切除坏死肠段及栓塞肠系膜,术后抗凝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及预防复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的诊治经验(附16例报告)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 (AMVO)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8例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 (MAE)确诊 5例 ,误诊 3例。保守治疗 1例 ,介入溶栓 1例 ,肠切除 4例 ,取栓后肠切除 1例 ;另 1例大部小肠严重缺血 ,经二次手术探查 ,避免了肠切除和短肠综合征。 8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MVT)确诊 4例 ,疑诊 4例 ;保守治疗 2例 ,肠切除 2例 ,取栓后肠切除 4例。结果  8例MAE治愈 5例 ,死亡 3例 ;8例MVT全部治愈。结论 对AMVO保持警惕 ,早期确诊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合并肠坏死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1日至2016年7月1日收治的12例SMVT合并肠坏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有9例均明确诊断,3例剖腹探查术中证实。出院前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CT和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造影(CTA)复查,未见新的血栓形成,血管通畅。平均住院时间14~20 d。2例患者术后继发短肠综合征,无手术死亡及再次手术。全部患者得到随访,随访6个月~1年无1例复发。结论 SMVT合并肠坏死早期及时诊断和围手术期治疗的规范化处理,可避免再手术或形成继发性短肠综合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肠系膜血管病主要包括肠系膜动脉栓塞(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MAE)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极易误诊.现将我院1996年来治疗的7例做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入院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初步诊断,入院后经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确诊后行抗凝治疗,2例因症状加重而行剖腹探查术。12例患者均好转出院,出院后给予个体化抗凝治疗。结论:影像学对于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至关重要;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Գ�ϵĤ����Ѫ˨�γɵ���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针对争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不同程度肠缺血病变的最佳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6例急腹症经影像学检查术前诊断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有病人手术探查,依肠管不同缺血程度,对淤血性病变和坏死性病变各3例,分别实行肠系膜务栓除术和肠切除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结果 3例肠切除者治愈;3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切除者2例治愈,1例结肠受累者因结肠动力性肠阻、穿孔而再作右半结肠切除术治愈。随访8个月至6年无复发。结论 以血栓切除术和肠切除手术分别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致的肠淤血和肠坏死。并辅以抗凝治疗是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的合理而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13例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均由增强CT或MRI/MRA检杏确诊.其中5例患者接受以抗凝和溶栓为主的非手术治疗,2例死亡;8例接受手术治疗(经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取栓及置管抗凝和溶栓),其中5例术中发现有部分小肠坏死,同时切除坏死肠段,均痊愈出院.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田志龙 《腹部外科》2001,14(2):96-97
目的 探讨脾切除术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 1月~ 2 0 0 0年 8月收治的 8例患者诊治资料。结果  6例痊愈 ,2例死亡。结论 脾切除术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易患因素。彩色超声、CT、选择性血管造影对该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早期手术及持续有效地抗凝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伍松合  唐乾利  李峰  李晴 《腹部外科》2001,14(2):104-105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M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总结 2 0例MVT的临床经验 ,从病因、临床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2 0例MVT治愈 12例 ,死亡 8例。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 ,有 8例行二次手术。结论 MVT诊断缺乏特异性 ,B型超声和CT是较敏感的检查方法。早期彻底切除坏死肠段 ,包括静脉阻塞的肠系膜部分 ,及术中、术后抗凝治疗是防止复发、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罂粟碱和经皮经肝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联合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MVT)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北大三院经介入诊治的9例MVT。9例患者均行血管造影检查和超声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2例行MR检查。患者从就诊到明确诊断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为15~168小时。明确诊断MVT后即经外周静脉给予肝素抗凝治疗;9例MVT均行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治疗,其中8例同时行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取栓和溶栓治疗。2例怀疑肠坏死介入治疗后行外科肠切除术。结果本组9例MVT中2例血栓局限在肠系膜上静脉内;7例血栓延及门静脉或脾静脉。9例患者7例治愈;1例不明原因猝死;1例因门脉高压行门腔静脉分流术后肝功衰竭死亡。结论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是治疗M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M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总结 1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诊治经验 ,结合文献分析MVT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结果  11例病人均以急腹症或肠梗阻收住院 ,术前明确诊断者 8例 ,其中发病 2 4h内确诊者仅 2例。全部患者行手术治疗 ,均治愈 ,随访无复发。结论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及时手术行肠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切除足够范围肠段及早期抗凝治疗是预防复发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肠系膜梗死难于确诊,应与其它原因的肠梗死鉴别。临床所见和术中表现典型。多数作者强调动脉造影对确定肠系膜梗死病源学以及动脉梗塞部位的重要性。然而,动脉造影一般不能确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并且难以与非梗塞性梗死相鉴别。已证实对比加强CT扫描有用于确定门静脉血栓形成或门脉海棉状血管瘤,并作为诊断静脉性肠系膜梗死有价值和无损伤性检查方法。本文报道4例经对比加强CT诊断的肠系膜梗死,CT可用做术前(病例1和2)、术中(病例3)或保守治疗后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