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32P-胶体内照射治疗浅表实体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32P胶体内照射治疗浅表实体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浅表实体肿瘤进行32P胶体瘤内注射,按照每cm3肿瘤应用18.5MBq32P胶体进行计算,注射总量不超过740MBq,2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瘤体内注射32P制剂后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抑瘤率达到69.5%.肿瘤完全缓解的2例(8.69%),部分缓解14例(60.86%),无变化7例(30.43%).结论:32P胶体治疗实体肿瘤的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聚合白蛋白(MAA)和^32P胶体内照射治疗肝癌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26例肝癌患者受B超引导下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物大小、甲胎球蛋白(AFP)水平、组织病理学以及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指标。结果 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AFP水平下降;组织学显示治疗区肿瘤组织完全或部分坏死、纤维化。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3例,好转(MR)2例,稳定(SD)7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为57.7%。5例治疗后行二期手术。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5%、76.9%、38.5%,中位生存期16个月。局部无并发症,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指标无变化。结论 MAA和胶体^32P内照射治疗肝癌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新方法,副作用小、适应证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聚合白蛋白(MAA)和^32P胶体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观察26例PHC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肿块大小、血清AFP水平、组织病理学以及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PHC患者临床症状减轻,21例AFP升高者的血清AFP水平明显下降;肿块均见缩小,肿块缩小率≥50%者占78.38%,平均肿块缩小率为53.25%,组织学检查发现治疗区内肿瘤组织出现完全或部分坏死和纤维化。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46%、76.92%、38.46%,平均生存期为16.5个月。局部无并发症。治疗前后ECG、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功能均无变化。结论:瘤内注射聚合白蛋白和^32P胶体是1种简单、安全而有效的治疗PHC的新方法,不良反应轻、适应证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放射性同位素^32P治疗脑肿瘤的疗效。方法:采用立体定向仪和开颅手术方法,通过肿瘤囊内注入和术中肿瘤残腔内放入放射性同位素^32P胶体。结果:14例患者中,3例颅咽管瘤瘤体缩小。3例脑转移瘤和8例脑胶质瘤疗效满意,毒副反应轻微。结论:放射性同位素^32P胶体治疗脑肿瘤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治疗浅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探讨局部治疗浅表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平阳霉素行浅表恶性肿瘤瘤体内注射,观察肿瘤消退情况及毒副反应。结果:局部浅表肿瘤完全消退(CR)16例,部分消退(PR)10例,局部控制有效率为72.2%;副反应轻,主要有发热、恶心、局部疼痛、脱发等。结论: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是治疗浅表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主要适宜已行手术,放疗、全身化疗后原发灶消退而仅出现浅表转移且不愿再做上述治疗者,以及已出现给病人带来直观、过重精神负担的浅表转移瘤块而又拒绝或不宜手术、放疗、全身化疗者,还可配合全身化疗、放疗,以达到全身治疗与局部处理的有机配合,有利于提高肿瘤总的控制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131I-chTNT(^131I标记的肿瘤标记细胞核单克隆抗体)瘤体内注射治疗肺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25例肺癌患者采用^131I-chTNT注射液,每人2次,每次0.8mCi/kg瘤体内直接注射。结果:有效率48%,CR:8%,PR:40%。仅2例发生气胸,骨髓抑制0-Ⅱ度。结论:^131I-chTNT瘤体内注射疗效高,毒副反应轻,值得进一步应用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肝癌瘤内单纯注射32p胶体和先注射聚合白蛋白(MAA),再注射32p胶体两种不同给药方法的32p在瘤外组织器官的动态分布,探讨不同剂量MAA的阻滞效果及MAA颗粒数量和32p胶体应用剂量的相关关系。方法在Balb/c小鼠右侧胸前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10d后接种部位长出直径约1cm的肿瘤。随机将其分为4组第1组单纯注射32p胶体1.85MBq;第2组先注射1×104颗粒MAA,再注射32p胶体1.85MBq;第3组先注射1×105颗粒MAA,再注射32p胶体1.85MBq;第4组先注射1×105颗粒MAA,再注射32p胶体18.5MBq。注射后24h、第8天和第16天时各组分别处死小鼠,测定心、肝、肾、脾、肺和骨骼的放射性。结果瘤内注射32p胶体时,32p可向全身其他器官扩散;当向肿瘤内注射的32p胶体剂量相同时,预先注入1×104颗粒MAA和1×105颗粒MAA的两组小鼠,其体内32p的分布均比未注射MAA的一组小鼠要少,其中1×105颗粒MAA组的小鼠,32p体内分布又比1×104颗粒MAA组少;当预先注入的MAA颗粒数量相同时,注射的32p胶体剂量增大,体内分布也随之增加。结论与单纯瘤内注射32p胶体相比,先在瘤内注入MAA,再注入32p胶体,MAA可以有效阻止32p胶体的全身扩散,使32p胶体能够较长时间的滞留在肿瘤内,从而减少了全身分布。  相似文献   

8.
153钐-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治疗骨转移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153钐-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153钐-EDTMP)治疗骨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对96例骨转移瘤患者给予剂量范围为18.5~55.5MBq/kg的^153钐-EDTMP治疗。结果:患者疼痛总缓解率为86.5%(83/96);影像学显示部分患者骨转移灶缩小、消失、减少或病灶处浓聚减弱。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经治疗2周~4周内皆能好转恢复。结论:^153钐-EDTMP对转移性骨肿瘤有明显缓解骨痛、控制病情进展的作用,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9.
倪秉强  兰澄云 《现代肿瘤医学》2008,16(12):2083-2085
目的:研究高聚生瘤体内注射配合放射治疗复发性鼻咽癌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41例患者采用高聚生瘤体内注射联合肌注配合放射治疗、照射剂量DT65—70Gy/6.5—7周。观察其近、远期疗效、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结束后鼻咽病灶41例中CR18例,占43.9%,PR17例,占41.5%,NC6例,占14.6%,PD室0例。总有效率(CR+PR)为85.4%。颈部淋巴结肿块41例次,其中CR17例,占41.5%,PR19例,占46.3%,NC5例,占12.2%,PD0例。总有效率(CR+PR)为87.8%。其中两处均出现CR的共有16例,占39.0%(16/41)。1年生存率为80.48%(33/41),2年生存率为62.50%(25/40),3年生存率为47.50%(19/40)。3年远处转移发生率为7.3%(3/41)。结论:高聚生瘤体内注射联合肌注,可使瘤体内该药物浓度增高,配合放射治疗、增强了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具有较高的肿瘤消退率、远期生存率并且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肝癌内单纯注射32p胶体和先注射聚合白蛋白(MAA),再注射32p胶体两种给药方法体内的放射性动态分布,探讨MAA阻止32p向其他组织器官扩散的作用.方法在Balb/C小鼠右侧胸前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10 d后接种部位长出直径约1 cm的肿瘤.随机将其分为4组第1组单纯注射32p胶体1.85 MBq;第2组先注射1×104颗粒MAA,再注射32p胶体1.85 MBq;第3组先注射1×105颗粒MAA,再注射32p胶体1.85×MBq;第4组先注射1×105颗粒MAA,再注射32p胶体18.5×MBq.注射后24×h、第8×d和第16×d时各组分别处死小鼠,测定心、肝、肾、脾、肺和骨骼的放射性.结果瘤内注射32p胶体时,32p可向全身其他器官扩散;当向肿瘤内注射的32p胶体剂量相同时,预先MAA组的小鼠,各器官内的放射性均比未注射MAA组要少,其中1×105颗粒MAA组的小鼠,32p体内分布又比1×104颗粒MAA组少;当预先注入的MAA颗粒数量相同时,注射的32p胶体剂量增加,体内分布亦随之增加.结论与单纯瘤内注射32p胶体相比,先在瘤内注入MAA,再注入32p胶体,MAA可以有效阻止32p胶体的全身扩散,使32p胶体能够较长时间的滞留在肿瘤内,从而减少了全身分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灌注与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效果。方法:47例HCC患者分为^131I组与经皮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组,^131I组21例,TACE组26例,治疗结束3个月观察其肿瘤缩小率、AFP转阴率及存活率,并随访2年。结果:^131I组的肿瘤缩小率、AFP转阴率和1年存活率分别为85.7%(18/21)、52.4%(11/21)和65.0%(13/21),TACE组的肿瘤缩小率、AFP转阴率和1年存活率分别为61.5%(16/26)、26.9%(7/26)和64.0%(16/2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1I组的2年存活率47.6%明显高于TACE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灌注治疗HCC与传统方法相比可显著提高患者的2年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治疗实体瘤同步放化疗患者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减少的治疗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8例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疗后出现PLT50×109/L的实体瘤患者采用rhTPO治疗,分析其血小板下降的特点、治疗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对于采用同步放化疗的实体瘤患者血小板降低发生在5.2±1.9天;胸骨和盆骨照射体积≥50%者用药后恢复至正常所需要的时间更长;采用rhTPO治疗后PLT恢复至≥75×109/L所需时间为6.1±2.4天,PLT恢复至≥100×109/L所需时间为7.9±2.5天;用药后出现肌肉关节痛3例(7.9%)。结论同步放化疗后的实体瘤患者特别是进行大面积胸骨及盆骨照射的肿瘤患者出现PLT下降程度更明显,持续时间长,rhTPO能有效地减少同步放化疗后PLT降低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促进PLT恢复,且患者不良反应轻,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125I粒子植入对人食管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雄性BALB/C裸小鼠建立人食管癌Eca-109细胞株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低剂量组(C组,植入7.4×10^6Bq粒子1枚)、中剂量组(D组,植入14.8×10^6Bq粒子1枚)和高剂量组(E组,植入29.6×10^6Bq粒子1枚)。第30天检测各组移植瘤体积,并观察各组移植瘤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C、D、E组瘤体积与A组比较显著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组瘤体积与C组瘤体积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D、E组之间瘤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A组瘤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植入后30d肿瘤体积抑瘤率分别为71.5%、90.8%、92.1%。结论:^125I粒子对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裸鼠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移植瘤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黄芩苷对移植瘤生长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黄芩苷对CyclinD1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BALB/c裸鼠右前腋部皮下接种人肝癌SMMC-7721细胞5×10^6个,建立人肝癌实体瘤模型。将20只成瘤裸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黄芩苷组,每组10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黄芩苷组腹腔注射黄芩苷注射液100mg/kg,每2d给药1次,间断给药8次后称体重、处死,瘤块离体称重,计算抑瘤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瘤中CyclinD1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黄芩苷组100ml/kg对裸鼠肝癌SMMC-7721实体瘤的抑制率为308%,两组间肝脏与肾脏指数比较,P均大于0.05。黄芩苷处理组凋亡指数为(13.6±11)%,高于对照组的(2.2±19)%,(P〈0.01)。黄芩苷能够抑制CyclinD1表达及上调Caspase-3表达,(均P〈0.05)。结论:黄芩苷对人肝癌SMMC-7721的裸鼠皮下移植瘤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其抑瘤作用可能通过下调cy—clinD1表达和上调Caspase-3表达来达到抑制瘤体增殖并有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在保护免疫器官功能方面,黄芩苷无明显优势。黄芩苷可能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其在保护免疫器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根据肿瘤患者个体化检测结果,选择预期敏感药物进行化疗的有效性。方法观察32例肿瘤患者,根据个体化检测结果进行化疗后的疗效、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及生存率。结果 32例患者中CR 15.6%(5/32),PR 46.8%(15/32),SD 25.0%(8/32),PD 12.5%(4/32),客观有效率为65.6%(21/32),疾病控制率为87.5%(28/32)。治疗结束后肿瘤标志物水平16例降至正常,9例呈下降趋势,但尚未降至正常,4例无明显变化,3例较治疗前水平升高。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KPS评分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饮食及体重增长率分别为71.9%(23/32)和59.4%(19/32)。2例患者因病情进展而死亡。结论根据个体化检测结果进行化疗可明显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改良CVP联合rhG—CSF方案对血液肿瘤和实体瘤41例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动员及造血重建效果。方法: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完成APBSCT41例(血液肿瘤32例,实体瘤9例),平均年龄39.6岁(18岁~67岁)。WBC升至4.0×10^9/L左右采集单个核细胞(MNC)并计数MNC和CD34^+细胞数;预处理结束48h~72h回输MNC。结果:动员期间患者WBC均降至1.0×10^9/L以下,PLT 40×10^9以下。34例1次采集成功,7例(双次移植5例)作第2次采集。采集MNC数0.9×10^8/kg~8.3×10^8/kg(2.8±2.0×10^8/kg),CD34^+细胞1.1×10^6/kg~9.4×10^6/kg(3.2±2.6×10^6/kg)。预处理后所有病例均达到骨髓抑制,WBC恢复到1.0×10^9/L时间为+8~+16d(平均+11.3d);38例PLT恢复到50×10^9/L时间为+13~+22d(平均+16.8d),3例P1月恢复延迟,最长+35d。随访15~65个月,持续完全缓解19例(46.3%),部分缓解或好转13例(31.7%),总有效率78.0%,无效9例(22.0%),无1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其中5例带瘤生存,17例死亡)。结论: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行APBS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术中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的安全性、疗效及剂量。方法:48例术前评估有手术指征的肝癌患者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术前或术中制定治疗计划,术中依据所制定的剂量,应用瘤体内植入或平面插植技术将^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平均每例26粒,肿瘤匹配周边剂量为90—120Gy,术后验证和质量评估;观察治疗前后病人血象、免疫指标、临床症状、脏器功能(ALT、AST)、肿瘤标记物(AFP、CEA)、肿瘤影像学(CT)等的变化。结果:中位随访期23个月,瘤体积≤20cc者治疗有效率75.6%,瘤体积21—64cc者有效率69.6%,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9%、47.9%、25.0%;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血象虽有显著差异,但均在正常范围,免疫指标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病人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3.2%(41/44),ALT、AST由异常降至正常水平者占80.0%(32/40),AFP、CEA降低超过原数值50%者占75.0%(15/20)、73.1%(19/26);无相关死亡,无放射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后验证和质量评估满意。结论:术中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人治疗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疗效显著、方法简便、使用安全,采用粒子活度0.5—0.8mCi、肿瘤匹配周边剂量90—120Gy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食管癌^99mTc~HL91乏氧显像以及与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50例食管癌患者行SPECT^99mTc—HL91乏氧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分别勾画各时相肿瘤(T)和相应正常食管部位(N)放射性计数比值,即T/N值,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HIF-1α表达水平。结果:50例病灶对^99mTc—HL91的摄取均高于相应正常组织,^99mTc—HL91摄取程度与肿瘤病理分级无相关关系(P〉0.05);注射^99mTc—HL914小时后SPECT显像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癌T/N值为2.04±0.38,胸中段食管癌T/N值为2.16±0.32,胸下段食管癌T/N值为2.18±0.41,三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灶的T/N值为1.36—4.43(中位值2.4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表达HIF—1α的细胞数为23.1%-76.9%(中位数52.9%),两者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食管癌组织对乏氧显像剂^99mTc—HL91有显著摄取,摄取值与肿瘤病理分级及病变部位无相关性,但与HIF-1α的表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p27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检测、免疫组织化学和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61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p27的表达。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与p27蛋白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CD44+细胞数约占癌细胞数的0.1%-55%(30.9±19.29),p27^+细胞数约占癌细胞数0.1%-35%(20.9±12.21),p27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强弱不一,强阳性细胞(p27high)呈灶性或单个散在分布,约占癌细胞总数的0.1%-15%,CD44^+细胞大多数p27^-(90%以上),p27+的癌细胞也极少表达CD44,CD44^+/p27high占CD44+细胞数的0.1%-5%(3.12±1.18)。结论:周期蛋白p27,G0/G1期(即静止期)细胞核含量最高。本实验证实只有极少数CD44+细胞呈p27蛋白强阳性(p27high),CD44^+/p27high的细胞多处于静止期,可能为肿瘤干细胞,p27分子可作为进一步筛选肿瘤干细胞的一个重要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粘附分子CD29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uth factor,VEGF)的关系。方法:选择胃癌患者84例和浅表性胃炎患者48例对CD29和VEGF抗体SP法免疫组化染色。结果:84例胃癌标本中CD29有68例阳性,阳性率为80.9%,48例浅表性胃炎组织中有12例阳性表达,阳性率为25%(P〈0.05)。胃癌中70例(83.3%)VEGF阳性表达。其中有63例VEGF与CD29共同表达。具显著正相关(P〈0.05)。CD29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的大小、组织学类型及浸润深度无关。但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CD29可通过介导VEGF的表达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进一步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