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举痛论》云:“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此指汗证或因阳气蒸发津液所致,或因腠理不密导致津液外泻而来,笔者根据这这些理论用调节阴阳和固密腠理之法治疗汗证,颇觉得心应手。现举验案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2.
《内经》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素问·阴阳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即阳气,“阴”即阴液。就是说汗乃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汗、津、血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所以《灵枢·营卫生会篇》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如经常见到血...  相似文献   

3.
养阴法是运用具有甘寒、咸寒性味的药物来纠正人体阴虚病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阴虚证是临床上常见的证型,众多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都会出现阴液不足、阴精亏耗之证,因此养阴法在临床运用上十分广泛,笔者现就其在内科临床上的运用,略述管见。1 理论依据1.1 阴虚证的机理和临床表现 《黄帝内经》中论述甚多。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胜则阴病。”又,《素问·逆调论》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又《素问·调经论》曰:“阴虚则内热……。”《素问·厥论》曰:“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相似文献   

4.
温为阳邪 ,善伤阴液 ,已成共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阴病“ ,乃阳盛伤阴之义。仲景在《伤寒论》中亦论及寒邪化热可伤及阴液 ,后期伤及肾阴[1] 。况且叶天士曰“温病则热变最速” ,温病更易致阴液耗伤 ,温病学家对此无不重视 :如柳宝诒“须步步顾其津液” ,叶子雨“温热存阴最为紧要”。清代医家吴鞠通宗《内经》 ,法仲景 ,作《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 ,发展和创新了救阴法 ,曰 :“热必伤阴 ,故立法以救阴为主”,并在《条辨》中焦篇 97条[2 ] 曰 :“救阴之法 ,岂能出育阴、坚阴两法外哉”。现代诸多文献中对此多统称为“…  相似文献   

5.
酒阴症探析     
郭平 《陕西中医》2000,21(11):527-528
<正> “酒阴症”系指饮酒者酒后当风受寒,或沐浴冒雨,或醉卧于寒冷潮湿之地后,出现寒热时作,汗出不止,头身困重,少气乏力,胸闷呕恶,口苦咽干等一系列症状的病症。因本病缘于酒后感受风寒等阴邪,故本县民间习称为“酒阴症”。这一病名与《内经》记载的“漏风”、“酒风”颇为相近。《素问·风论》篇谓:“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漏风之状,或多汗,常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素问·病能论》篇云:“有病  相似文献   

6.
<正>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疾病的发热与否是辨别疾病性质的关键。因此,临床工作者必须所认识。下面,仅结合个人体会作以浅谈,请予指正。一、发热的病因和分类中医对发热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这说明发热有阴阳表里虚实之分,有互相转化,消长的变化,随着阴阳的转化而变化。按八纲辨证和病因分类,可分为: (一) 表热证:可分表虚和表实发热(包括半表半里证之发热)两种,其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  相似文献   

7.
治汗刍言     
汗是人体极为重要的津液,为五液之一。《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汗为津液所泄,津液化生心血,大汗必伤津而损及心血。《灵枢·决气篇》:“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素问·阴阳别论》云及作汗的机理:“阳加于阴谓之汗”。景岳进一步阐明:“然汗发於阴出於阳,其根本则由阴中  相似文献   

8.
汗法非发热恶寒之外感表证的专利。 程国彭论八法谓“汗者,散也”。辛以散之,开腠理,散邪气也。《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外,理者,为皮肤脏腑之纹理”。非只皮肤有腠理,五脏六腑尽皆有腠理,是真气流通、邪气相传的通路。《儒门事亲》中虽有“凡在表者皆可汗式十五”篇,但在“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十三”篇中先已指出“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  相似文献   

9.
1 血瘀致病的各类血瘀致病最早源于《内经》,有血瘀腰痛(《素问· 生气通天论》)、血瘀痹证(《素问·痹论)》)、血瘀成痈(《素问·痈疽》)、血瘀(《素问·举痛论)》)、血瘀腹痛(《素问·举痛论》)等;气血病的治疗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擎之。”《素问·针解》则针对经脉中的血瘀明确提出:“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汉·张仲景,创立了“瘀血”病名,创制了许多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大黄度虫丸、大黄牡丹皮汤等。初步奠定了血瘀证辨证论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齿干以烦冤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即“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其“烦冤”之“冤”,高校二、四版教材《内经释义》和《内经选读》均作“闷”解;五版教材《内经讲义》谓:“‘冤’,同(忄兔)。烦(忄兔),  相似文献   

11.
<正> “阴虚则内热”,语出《素问·调经论》。后世对阴虚不能制阳、阳则相对偏胜而浮越的发热,多引“阴虚则内热”来解释,这与《内经》的原意是有出入的。“阴虚则内热”的本义与发展《素问·调经论》曰:“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意思是说,阴虚之所以内热,是因为劳役过度,致使形体和胃气衰弱,食欲减退,中气不足,上焦下脘都不通畅,胃气郁遏而生热,热气上熏胸中,故出现一系列的内热证候。这种热,当采取《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时调神大论》。历代医家多从养生注释,鲜有论及临床意义。因此,笔者就其临床意义及运用试作初步探讨,以示抛砖引玉。一、先从基本概念说起综合《四时调神大论》全篇及《内经》有关内容,以为其基本概念有二。(一)动静一体观。张介宾谓:“动为阳,静为阴”。“春夏养阳”之阳,为温热、上升、向外、活动之意;“秋冬养阴”之阴,为凉寒、沉降、向内、清静之意。春夏人多活动以养阳,秋冬人多清静以养阴,与四时万物动静合拍,形成人体动静相对平衡的节律,方可“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二)四时五脏阴阳观。《素问·六节藏象论》心  相似文献   

13.
浅谈《内经》尚阳思想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内经》把阴阳置于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同等地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但是《内经》在论述其相互为用关系的同时,又特别重视阳气在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中的主导作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通篇专论阳气的重要生理功能及阳气失常致病情况。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种“尚阳”思想无疑是受先秦汉初人文社会及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深重之故,亦与当时中原地区气候寒冷有些许关联[1]。一、《内经》尚阳思想与自然环境的关…  相似文献   

14.
<正> 不论昼夜,不分作息,自然汗出而多者,谓之自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汗后身凉不适者,谓之盗汗。汗是由于阳气薰化阴液,阴液出自肌表而形成的,正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言:“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之形成,不离阴阳;汗之辨证,亦不离阴阳。试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汗,来源于水谷,与气血,津液、阴阳及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出汗既是生理现象,又可为病理表现.中医学的《内经》,便对汗有明确的认识和论述,后世医家也颇多发挥,直到今日,汗仍然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依据,所以有必要对此作一探讨.1 汗的生理与病理汗由饮食水谷所化生,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说:“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汗出的多少有无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这种遇冷则腠理闭而无汗,逢热则毛孔疏而汗出的现象,是人体为了适应自然界而进行自我调节的表现.《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这说明阴液与阳气是汗出的两大要素.在阳气中以卫气和心阳与汗最为密切,阴液中以津液为枢纽将评与血联系起来.正常的汗出有调和营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略论湿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湿证溯源  湿证 ,《内经》早有记载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诸痉项强 ,皆属于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地之湿气 ,感则害皮害筋脉 ,”“湿胜则濡泻。”《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因于湿 ,首如裹”。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湿证》曰 :“湿之为病有出于天气者 ,雨雾之属是也 ,多伤人脏气 ;有出于地气者 ,泥水之属是也 ,多伤人六腑 ;有由于汗液者 ,以大汗沾衣不皇解换之属是也 ,多伤人肌腠 ;有湿从内生者 ,以水不化气 ,阴不从阳而然也 ,悉由脾肾之亏败。”2 湿证分类  湿之为病 ,有从外感而来…  相似文献   

17.
芦少敏  张雅娴 《新中医》2014,46(4):241-243
<正>中医学认为,汗属阴液,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津血化生而来。关于汗液,古人论述颇为详尽。如《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汗者,精气也";《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心为汗";清·徐定超《内经注》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津渗于孔窍,留而不行者,是为液",故有"津血同源"、"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又"肺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心主血脉","脾统血","肾  相似文献   

18.
试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彤  江培春 《光明中医》1999,14(5):8-1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历代医家,对其注释众说纷纭,括之,有的理解为“春夏用辛热方药回阳,秋冬用寒凉方药养阴”(《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也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的认为“春温夏热,元气外泄,阴精不足,药宜养阴;秋凉冬寒,阳气潜藏,勿轻开通,药宜养阳”(《神农本草经疏》)。笔者难于苟同,略陈管见,就正于同道。1 “养”者保养也《内经》中所论之“养”,含义广泛。有“摄养”、“保养”之论,《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有“调养”、“调治”之说。《素问·五常政大…  相似文献   

19.
略谈中医之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熊杰 《江西中医药》1999,30(4):60-60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之阴谓之汗。”汗为五液之一,是阳气蒸腾津液从腠理出于体表的代谢产物。而汗出是机体功能活动中的生理现象,如《灵枢·决气篇》所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兹就生理、病理之汗等浅谈如下:1 生理之汗《素问·评热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言谷气化为精,精气胜乃为汗。可见汗为津液所化生,以津液为物质基础,是津液的组成部分。有云:“汗为心液。”源于《素问·宣明五气》:“心为汗。”乃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所泄,故大汗不但散热过多而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损于心血。…  相似文献   

20.
答;《素问·生气通天论》已记载本症:“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而后充身泽毛,故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生理之汗,是营卫协调,阴平阳秘,五脏安和之象;身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