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术方法 1.器械:主要有7号丝线,大号钝尖圆针。 2.麻醉:同泪囊摘除术。 3.步骤:(1)寻找泪小管内侧断端,在手术显微镜下直接寻找。(2)用弧度适当的弯钝头圆针,尾端穿7号丝线,针尖自下泪小点插入,出外侧断端再插入泪小管内侧断端,达泪囊内侧骨壁,针头滑转向前经泪囊前部皮肤穿出,然后引线入下泪小管,经泪囊前皮肤穿出,丝线两端打—环形松结。(3)分层对位缝合创口。(4)术后每周冲洗泪道1次,并活动支撑线,术后2—3个月拆线,拆线后每周冲洗泪道1次,共3—5次。(5)8例中1例术后泪小管狭窄致溢泪,7例效果良好,观察时间最长4年,最短6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下睑撕裂伤常伴下泪小管断裂,这是临床上常见的眼外伤。将断裂的泪小管进行吻合,可以解除伤后的溢泪症状。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成功的关键是要找到泪小管近泪囊的断端(鼻侧断端),吻合下泪小管并在其中置管支撑,保证管腔再通。临床上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的方法很多,如从上泪点注入消毒牛奶、维丁胶性钙或亚甲蓝等方法,支撑管通常是从下泪小管经断端、泪囊、鼻泪管进行。或在手术显微镜下直视寻找泪小管的断端。但这些方法在实践操作中都各有利弊。我院从1995~1999年自行设计经上、下泪小管置管行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21例(21眼),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泪囊切开逆行探通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 评价泪小管断裂时经泪囊切开,逆行探查泪小管鼻侧断端吻合手术的疗效。方法 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93例(93眼),上下泪小管均断裂11例(11眼),先采用注气或注液法、直视法、试探法、探通法等均不奏效时,即改为泪囊切开法,经泪囊切开逆行探查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进而行泪小管吻合术。结果 104例均经3月至5年以上的随访,自觉不流泪,冲洗泪道通畅者96例(92.30%);自觉轻微流泪,冲洗泪道通而不畅者6例(5.77%);流泪,冲洗泪道不通者2例(1.93%)。结论 泪囊切开法找到泪小管断端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因颞侧眼睑挫伤牵拉间接引起泪小管断裂,表现为泪小管撕裂伤病例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2004年1月到2010年1月诊治的颞侧皮肤挫伤致泪小管撕裂伤患者93例(93眼),对其致伤原因、损伤特点、泪小管鼻侧断端查找方法、手术方法、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对数据进行分类计数,求百分比。结果93例患者泪小管撕裂均为车祸、拳击、坠地等钝挫伤从水平方向牵拉眼睑所致,其内眦部眼睑撕裂伤VI较长,创面组织结构紊乱,泪小管鼻侧断端常位于内眦角内后方深部组织内,并靠近泪总管,术中除2例因断端组织严重紊乱,放弃行泪小管吻合术外,其余91例经直视下或经泪总管均查找到鼻侧断端;89例行一期泪小管吻合术,2例陈旧性病例行二期泪小管泪囊吻合术。该91眼均放置泪道支撑管,于术后3-6个月拔除支撑管。拔管后随访病例85例,77例(91%)泪道通畅,6例(7%)狭窄,2例阻塞。少数病例出现支撑管脱落、泪点轻度外翻、泪小管裂开等并发症。结论泪小管撕裂伤为颞侧眼睑挫伤从水平方向牵拉致泪小管断裂的特殊类型,了解泪小管鼻侧断端靠近泪总管的临床特征,有利于术中查找。放置泪道支撑物的吻合术为有效的治疗泪小管撕裂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泪囊切开法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应用。方法:对收治的难以寻找鼻侧断端的泪小管断裂患者21例21眼,采用泪囊切开逆向寻找鼻侧断端方法。结果:患者21例经随访1~2a,20例有效,总有效率95.2%。结论:泪囊切开逆向寻找鼻侧断端对难于寻找鼻侧断端的泪小管断裂伤是快捷、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泪小管断裂经泪囊逆行探通吻合术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评价下泪小管断裂时经泪囊切开,逆行探查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吻合手术的效果。方法:对住院的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105例(105眼),先采用直视法、试探法、注液法和上泪小管环钩法等均不奏效时,即改为泪囊切开,经泪囊逆行探查寻找鼻侧断端行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术后随访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5例均经半年至5年以上的随访观察,获得解剖复位,自觉不流泪,冲洗通畅者102例(97.14%);冲洗不通者3例(2.86%)。结论:泪囊切开法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把握性大,继而行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成功率高,是疗效肯定可供选择或必须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上泪点泪道探针定位法在近泪囊的下泪小管远侧断端探查中的可行性.方 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就诊的近泪囊的下泪小管断裂患者32例(男29例、女3例),经上泪点泪道探针定位法探查下泪小管远侧断端,记录探查时间以及远侧断端与探针的位置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经该法均在探针颞侧1~2mm直接找到远侧断端,其中24例探查时间小于2min,6例小于5min.结论 该探查方法操作简单、探查时间短、准确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泪小管外伤断裂后,在泪小管吻合术中,是否能找到泪小管泪囊侧断端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作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在局麻后寻找泪囊侧断端有诸多不便,从而探索出对新鲜伤口应用表麻注液法寻找泪小管泪囊侧断端,经临床应用5例均获成功,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刘×,男,28岁,住院号24572.于1993年10月在急跑时不慎被突出于墙上的钢丝戳伤右眼,出血不止而急诊入院.检查:右眼视力1.0,眼球活动正常,角膜无损伤,下眼睑自泪点内缘2mm处至外眦全层撕裂伤,泪小管断离,伤口长约3cm,边缘不整齐,仅见少许皮肤及皮下组织悬挂于外眦部.处理:局麻下清创缝合,内眦部滴肾上腺素1滴.先寻找泪小管断端,将5号泪道冲洗针头由泪点进针,从泪点侧泪小管断端出针,再寻找泪囊侧泪小管断端,以两把有齿虹膜镊固定断端.针进入  相似文献   

10.
环形置管法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睑内侧裂伤 ,常伴有泪小管断裂 ,手术对位缝合困难且效果不尽人意。作者自 1995年起采用环形置管法治疗此症 ,获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共 5 0例 ,男 45例 ,女 5例。年龄最大 69岁 ,最小 2岁。受伤到就诊时间最短半小时 ,最长 3天。车祸伤 18例 ,碰撞伤 2 6例 ,拳击伤 3例 ,狗咬伤 2例 ,鸡啄伤 1例。手术方法局部麻醉后 ,在断裂的睑组织中寻找泪小管远侧断端管口。然后用硬膜外麻醉导管自下泪点插入 ,从泪管断端穿出 ,再自泪小管远侧断端插入 ,直经泪囊鼻泪管出鼻腔。按上法用导管另一端 ,扩张泪点后将此管自上泪点插入直止鼻…  相似文献   

11.
泪小管断端探查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下泪小管断裂是常见的眼外伤急症之一 ,手术吻合断裂的泪小管是治疗该急症的惟一方法 ,而手术成功的关键首先是找到鼻侧泪小管的断端。我们于 1998年 3月开始利用自制的空心探针于术中寻找泪小管断端 ,现将其方法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 1)对象 :本组 16例 ;右眼 10例 ,左眼 6例 ;男 15例 ,女 1例。年龄 13~ 5 6岁。均为伤后 1h至 3d。下泪小管断裂 14例 ,上、下泪小管断裂 2例。 ( 2 )手术方法 :术眼常规消毒 ,筛前及眶下神经阻滞麻醉。采用 10~ 12号腰麻针头 ,将端头打磨光滑 ,制成空心探针。于显微镜下按泪道探通方法操作 ,自上泪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泪小管断裂后的解剖结构进行量化分析,为术中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提供依据,评价以泪阜为解剖标志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患者100例(男72例,女28例)。完全随机分组:实验组(50例),以泪阜为解剖标志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对照组(50例),直视法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测量泪小点与颞侧断端距离、泪小管鼻侧断端与泪阜的垂直距离及象限位置,记录两组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的成功率。数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下泪小管鼻侧断端位于泪阜下半象限者94%,下泪小管鼻侧断端距离泪阜的垂直距离为2.34±0.68mm,其中泪小点距颞侧断端<4mm者鼻侧断端与泪阜的垂直距离为2.01±0.77mm,泪小点距颞侧断端4~7mm者为0.57±0.19mm,泪小点距颞侧断端>7mm者为3.05±0.97mm。手术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成功率:实验组:49/50(98%),对照组:40/50(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泪小管鼻侧断端多位于泪阜水平延长线下方,泪小管鼻侧横断面多位于泪阜深面2~3mm范围内,术中可以泪小点与颞侧断端的长度来确定鼻侧断端在泪阜周围的寻找范围。寻找鼻侧断端成功率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以泪阜为解剖标志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是可行的,尤其适合下泪小管颞侧断端距下泪小点4~7mm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经上泪点泪道探针定位法在近泪囊的下泪小管远侧断端探查中的可行性.方 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就诊的近泪囊的下泪小管断裂患者32例(男29例、女3例),经上泪点泪道探针定位法探查下泪小管远侧断端,记录探查时间以及远侧断端与探针的位置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经该法均在探针颞侧1~2mm直接找到远侧断端,其中24例探查时间小于2min,6例小于5min.结论 该探查方法操作简单、探查时间短、准确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两种治疗陈旧的下泪小管断裂的手术方式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36例陈旧的下泪小管断裂,分别采用经上泪点和泪囊切开两种方式逆行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的手术方法,术后随访观察比较两种术式的效果.结果 36例中有6例经上泪点逆行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成功,其余30例经泪囊切开逆行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成功,均成功置入双路环形硅胶管.术后3个月拔管,随访6个月以上.29例(80.6%)治愈,5例(13.9%)基本治愈,2例(5.5%)无效.结论 逆行寻找下泪小管断端联合双路环形硅胶管置入是治疗陈旧的下泪小管断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亚甲蓝染色法在下泪小管吻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亚甲蓝染色法寻找泪囊侧泪小管断端在泪小管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亚甲蓝染色法寻找泪囊侧下泪小管断端,进行泪小管吻合术。结果:27例27眼下泪小管断裂,泪囊侧下泪小管断端经亚甲蓝染色标记明显,27眼中26眼(96.30%)找到泪囊侧断端,吻合手术顺利。随访3~6月,26眼中手术成功24眼(92.30%),好转1眼(3.85%),未愈1眼(3.85%)。结论:采用亚甲蓝染色法,染色标记  相似文献   

16.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手术方法。方法泪小管断裂32例,根据受伤的位置及泪阜的位置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并进行插管,吻合。结果所有病例均能较顺利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并进行插管吻合术。术后需带管2月。32例中有26例愈合良好,泪道通畅;3例通而不畅;另3例则完全不通。总有效率达87.88%。结论快速准确的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是整个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急诊泪小管断裂的吻合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断裂泪小管内侧断端的位置规律,提高急诊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成功率。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沿泪阜下缘的延长线寻找泪小管内侧断端,以直径0.8mm的实芯硅胶条作为泪小管内支撑,吻合泪小管断端。结果 29例均一次吻合成功。结论 掌握断裂泪小管内侧断端的位置规律,使泪小管吻合术易于开展,应用手术显微镜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环形探针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眼部外伤泪小管断裂多见 ,若不及时修复则常年溢泪 ,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手术吻合断裂的泪小管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在泪小管吻合术中 ,寻找泪囊侧断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我科 1998年 3月~ 2 0 0 0年 3月对 2 8例下泪小管断裂 ,根据断端不同长度 ,采用不同的方法 ,应用环行探针成功地寻找深部鼻侧断端 ,顺利行一期吻合术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 2 8例 2 8眼 ,均为单侧下睑及面部外伤伴下泪小管断裂。男 2 5例 ,女 3例。年龄最小 13岁 ,最大 68岁 ,平均 42岁。右眼 16眼 ,左眼 12眼。钝器挫伤撕裂 2 1眼 ,锐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上泪小点注入玻璃酸钠凝胶定位下泪小管鼻侧断端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下泪小管断端吻合联合置管术的下泪小管断裂患者52例52眼.术中以上泪小点注入玻璃酸钠凝胶定位下泪小管鼻侧断端者为A组(32例32眼),显微镜直视下寻找鼻侧断端者为B组(20例20眼),定位鼻侧断端后以硅胶管倒“U”形置入泪道.硅胶管在泪道内留置大于3个月后拔管,术后随访6~12(8.2±1.6)个月,比较2组下泪小管断端的距离、定位鼻侧断端的时间,手术有效率及并发症等.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均找到下泪小管鼻侧断端并成功吻合.A组23例治愈,5例好转,4例失败,其中3例上或下泪小点撕裂;B组13例治愈,4例好转,3例失败,其中2例上泪小点或下泪小点撕裂.A组下泪小管断端与下泪小点距离为6.5 ~8.3(7.3±0.6) mm,与B组的6.6 ~8.2(7.2±0.5)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A组定位下泪小管鼻侧断端所需时间为1.5~5.5(3.3±1.3) min,B组为5.0 ~26.0(17.0±6.0) min,A组显著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下泪小管断端达内眦部时,鼻侧断端很难快速准确定位,应用上泪小点注入玻璃酸钠凝胶法,可以快速、准确定位鼻侧断端,此方法简单、易行,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泪囊结膜囊吻合术治疗严重泪小管撕裂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19只眼)严重泪小管撕裂伤的患者行泪囊结膜囊吻合术,术后随访3~24月.结果:19例(19眼)中治愈14眼、显效3眼、无效2眼,有效率89.47%.结论:泪囊结膜囊吻合术是治疗严重泪小管撕裂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