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泰安市农村居民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石长胜 《中国健康教育》2007,23(4):289-290,311
目的 评价对农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 根据社区诊断,选择17条健康知识和15项健康行为作为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的内容。随机抽取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比较健康教育前后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的变化。结果 在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后,目标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平均由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前的44.24%升至82.56%;健康行为形成率平均由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前的68.49%提高到89.33%。结论 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是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知识水平、促进健康行为形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濮阳市地方病健康教育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濮阳市各项目县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碘缺乏病和饮水型氟中毒知识的知晓率,评价健康教育项目效果。方法按照《河南省地方病健康教育项目方案》要求,对项目小学的学生和项目村的家庭主妇进行地方病知识知晓率基线调查,之后,在项目县、乡、小学和村开展系列健康教育干预活动,2个月后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实施后,小学生碘缺乏病知识知晓率从干预前的49.89%提高到干预后的95.27%,家庭主妇从55.2l%提高到92.72%;小学生饮水型氟中毒知识知晓率从干预前的47.22%提高到干预后的89.89%.家庭主妇从46.89%提高到87.67%;“向父母讲过碘缺乏病知识”的小学生从干预前的2.80%增加到干预后的97.79%,能正确回答“炒菜时,碘盐应该什么时间放?”的家庭主妇从干预前的59.01%增加到干预后的98.42%;“愿意饮低氟水”的小学生从干预前的39.20%增加到干预后的74.45%,家庭主妇从干预前的74.32%增加到干预后的88.89%。结论健康教育项目对提高目标人群地方病知识、改善相关行为有明显效果;在加强大众媒体宣传的同时.应建立“学生一家庭一社区”的健康教育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前后北京市崇文区医务人员吸烟状况及其控烟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情况,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在北京市崇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辖区医院中,选择4家医院作为干预组,进行为期1年的控烟健康教育,另外选择4家医院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吸烟状况、控烟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共调查3093人,干预后共调查3172人。干预后,干预组在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具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对吸烟导致肺癌、气管炎和冠心病的知晓率达到了85%以上,大部分控烟知识点的知晓率能够达到50%以上;态度上,97.8%的干预组调查对象认为“医生应主动宣讲吸烟的危害及戒烟知识”,行为上,接受过戒烟培训的比例由31.8%升高到77.1%;吸烟率由18.9%下降到10.9%。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改变医务人员的吸烟行为、控烟理念及态度,降低医务人员吸烟率,从而推进全社会的控烟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创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广东省行动示范区”(以下简称“行动”示范区)对居民健康素养的干预效果。方法在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25个村(居委会)随机抽取2个村和2个居委会的居民和分层随机抽取辖区五年级、六年级、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各1个班的学生,对健康促进干预活动前后的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及健康需求率进行比较。结果城北镇居民总体健康理念和基本知识知晓率从干预前的72.27%提高到干预后的82.98%(P〈0.01);总体生活方式行为与技能改变率从干预前的63.32%提高到干预后的72.49%(P〈0.01);乱扔垃圾、缺少锻炼和口味重等不良行为得到较大的改变。干预前当地居民认为亟需改善体育健康设施、治安和噪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3.61%、31.95%和30.84%,干预后对改善体育健康设施和健康知识的需求增至47.99%和.27.74%。结论创建“行动”示范区综合措施干预后,居民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信阳市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地方病知识的知晓率。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按照《河南省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项目方案》的要求,在开展健康教育项目活动前,对项目小学学生及项目村的家庭主妇进行地方病知识知晓率基线调查,在开展活动1个月后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实施健康教育活动后,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小学生从干预前的66.44%提高到干预后的93.99%,家庭主妇从干预前的59.10%提高到干预后的92.03%;饮水型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小学生从干预前的63.13%提高到干预后的93.27%,家庭主妇从干预前的59.62%提高到干预后的91.81%。“你向父母讲过碘缺乏病知识”小学生从干预前的2.06%提高到干预后的95.58%.能正确回答“做菜时,碘盐应该什么时候放”的家庭主妇从干预前的62-33%提高到干预后的90.02%;“愿意改饮低氟水”的小学生从干预前的43.12%提高到干预后的76.23%,家庭主妇从干预前的77.59%提高到干预后的89136%。结论实施健康教育后,信阳市地方病健康教育项目县(区)在校小学生和家庭主妇地方病健康教育知识水平明显提高.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上海市嘉定区居民和学生合理营养知识的知晓水平,找出重点干预内容,评价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方法 根据系统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于干预前、后在嘉定区所有的14个镇、街道各随机选择1个居委(村)、1所学校(小学或中学),随机抽取部分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健康教育采取点、面结合,广泛宣传的方式。结果 基线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和学生合理营养知识总知晓率达到80.2%,其中大多数有关合理营养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知识的知晓率均超过50%,但对合理膳食和营养不良的概念等部分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干预后调查对象在平均得分、总知晓率和各类知识的知晓率上均有显著提高,总知晓率达到88.5%。结论 合理营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但要真正改变人们的饮食行为,实现由知识的获得、态度的转变到行为实践的飞跃,仍需要进行长期广泛而持续的营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西安市青年流动人口健康知识、行为及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探索适宜健康促进干预方法。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问卷调查,抽取集贸市场、宾馆饭店、职业学校青年流动人口,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医学生志愿者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讲座、咨询、资料发放、同伴教育等多种健康促进干预活动。结果干预后调查对象相关健康知识有显著提高,健康知识得分由干预前的9.4分提高到12.5分;“一般情况月经后几周为排卵期”知晓率由26.27%提高到72.26%,“化学毒物中毒的表现”知晓率由11.72%提高到68.77%,“易爆标志”知晓率由24.72%提高到77.24%;部分行为发生改变,吸烟率由20.06%下降到15.61%,共用毛巾率由17.94%下降到9.80%,安全套的使用率由66.53%提高到77.41%;调查对象最近一次生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率从29.24%提高到9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取的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对提高青年流动人口的健康知识效果明显,但健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较为长期和艰难的过程,需要长期反复强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陕西省农村居民预防燃煤型氟砷中毒知识、态度、行为情况,评价健康教育效果,探索可行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陕西省安康市燃煤型氟砷中毒病区的农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教育前后抽取相关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与小组访谈,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基线调查202人,效果评价调查212人,健康教育后,调查对象对燃煤型氟砷中毒的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由干预前的69.7%提高到87.6%,正确态度持有率由干预前的52.0%提高到82.3%,及时更换损坏炉灶炉具与正确使用防氟砷炉灶等行为平均形成率由干预前的73.0%提高到90.0%,基线调查中农村居民最希望获得燃煤型氟砷中毒知识的专人讲解方式,干预前通过此途径获取知识的为44.6%,干预后此途径知识获得率为90.1%。结论在陕西省南部农村地区开展有针对性地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当地居民对燃煤型氟砷中毒知识的知晓率,可促进预防氟砷中毒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性病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前后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及性行为状况,评价性病综合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市不同区域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进行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并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同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干预后干预人群性病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64.7%上升至77.5%,安全套使用知识知晓率由70.1%上升至88.0%;安全性行为中4项指标干预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由52.9%上升至75.8%。干预前后求医行为中“自己到药店买药”比例由14.7%下降至6.6%,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市目前对娱乐场所高危人群相关知识和性行为实施的综合干预措施是可行和有效的。但求医行为改变的不明显,应该加强相关行为的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云南省2012—2014年重点地方病健康教育效果。方法将含有地方病核心知识的宣传材料,发放到项目县,分别对家庭主妇和小学生进行地方病防治的健康教育,采用统一问卷方式对项目县目标人群开展地方病健康教育调查,并对基线调查、效果评价的知晓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4~6年级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基线调查16558人,干预前知晓率74.34%,干预后效果评价16551人,知晓率提高到94.51%;家庭主妇地方病防治知识基线调查8350人,干预前知晓率75.08%,干预后效果评价8350人,知晓率提高到93.07%。结论随着健康教育项目的实施,目标人群对地方病防治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明显提高,人们对地方病的危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健康教育可有效增强病区人群防病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在八年级学生中发放载有艾滋病防治信息的作文簿,并以艾滋病为主题开展写作文活动的效果,为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怀远县790名八年级学生,发放印有艾滋病防治知识图文的作文簿,并要求以艾滋病为主题写作文.干预前后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活动效果.结果 学生艾滋病8条基本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23.9%提高到干预后的82.5%(P<0.01),2个与性有关的知识点的知晓率仍然低于80%.美沙酮的知晓率干预后仍然不到50%.结论 通过作文簿宣传信息及写作文活动,八年级学生的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大幅度提高.但仍需要增加针对性的讲解活动或对作文内容提出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营养知识和日常饮食行为习惯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为进一步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6所小学和6所中学学生1909名作为研究对象。干预形式为专题培训、讲座、健康教育大课堂、发放宣传资料、版面巡展、知识竞赛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基线调查和干预5个月后效果评估。结果营养知识知晓率方面,小学生干预前后分别为40.5%和66.1%(P=0.003),中学生分别为42.6%和71.6%(P=0.009)。不良饮食习惯方面,小学生干预前后分别为24.6%和21.6%(P=0.602),中学生分别为32.3%和33.8%(P=0.754)。不良健康状况方面,小学生干预前后分别为11.3%和6.5%(P=0.149),中学生分别为14.1%和7.6%(P=0.083)。结论健康教育干预能明显提高中小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是今后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点干预内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农村居民存在的最突出的卫生及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探索农村社区健康素养干预方式。方法采通过巡展、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咨询、技能演示、视频教育等多种形式,对武汉市农村居民进行1年的干预,并对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进行本底调查和干预评价。结果居民的总体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了9.3%,健康行为形成率提高了4.8%,健康技能持有率提高了5.9%。结论农村居民在健康基本知识、行为生活方式与习惯及健康基本技能方面表现较干预前有较大提高。通过现场干预实践,提高了农村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中小学生恶性肿瘤防制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的长期效果,为肿瘤防制的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04年随机抽取的海安县598名中小学生进行肿瘤防治知识调查,将结果与1998年621名中小学生肿瘤健康教育基线调查中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肿瘤健康教育干预后知-信-行的变化。结果与基线资料相比,干预后的学生对预防恶性肿瘤的知识、信念、行为的正确率有显著改变,且中小学生肿瘤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中小学生开展防制恶性肿瘤的健康教育,可增加其预防恶性肿瘤的知识,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常州市流动儿童家长健康素养状况,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健康教育干预提供方向和依据。方法从流动人口学校抽取916位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流动儿童家长健康素养水平为8.19%,知识知晓率为59.32%,低于江苏省人群的平均水平;文化程度、生活状态、工作状态和社会支持与健康素养知识知晓呈正相关。结论流动儿童家长的健康素养水平偏低,应根据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医学类新生口腔健康状况,通过3种口腔健康干预方法促进大学生口腔健康,比较不同干预方法的效果。方法将医学类新生分为四组,在口腔健康干预前后进行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医学类新生龋病和牙龈炎患病率、牙结石检出率较高。经过不同的口腔健康干预后,口腔患病、口腔健康知晓、定期口腔检查和口腔就诊情况均有所改善,特别是口腔健康知晓正确率由干预前的11.73%提升到干预后的62.51%。3种口腔健康干预方法的满意度均较高,其中,口腔老师健康教育和口腔学生健康实践干预组满意度最高,达到90.27%。结论医学类新生口腔健康情况较差。采取多种形式的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促进口腔健康行为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0年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小学生、家庭主妇等目标人群进行地方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基线调查,然后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并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全兵团122个团场做基线调查小学生4206人和家庭主妇2490人;效果评价小学生4195人和家庭主妇2430人。目标人群在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后,小学生重点地方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从86.61%提高到9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5.87,P〈0.001);家庭主妇重点地方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从86.22%提高到9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60,P〈0.001)。结论健康教育对提高病区群众地方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效果明显,今后应继续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尤其要加强在学校开展地方病防治知识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肖涛  杨艳  颜觅  明辉  张娟  谢长俊  欧阳江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12):1450-1452
目的 了解长沙市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的结核病知识现况,探索医学院校结核病健康教育新模式,为高校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提供可行的思路。 方法 分成两个阶段,首先进行现况调查,选取某医学院临床专业全体在校五年级1 200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进行问卷调查。第二阶段进行干预调查,随机抽取4个班分为2组进行为期1个月(每周1次)的健康促进干预。实验组(微电影模式组)以微电影为载体,依托班级微信群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对照组(传统模式组)则采用发放宣传手册的方式。干预结束一周后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不同宣教模式效果。 结果 现况调查显示,仅26.9%医学生认为自身存在结核病患病风险,14.7%接受过结核菌素检测。总的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44.4%,流行病学和预防维度知晓率为52.5%,诊断维度知晓率为35.7%,治疗维度知晓率为47.5%。干预后,实验组的结核病知识知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82.3% vs. 69.8%、82.6% vs. 71.4、81.3% vs. 67.4%、84.1% vs. 7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医学生中开展专业性结核病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以微电影为载体、依托微信群进行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医学生结核病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天津市中学生对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认知现状,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3所中学的1075名中学生,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健康教育的形式包括发放宣传折页、张贴宣传画,开展健康讲座、知识有奖竞答和广播、发放家长信。对干预前后的知晓率进行)(2检验,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基线调查1075名学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相关知识总的知晓率为48.19%,对高发季节、预防措施、易感人群、隔离期、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症状的知晓率在14.60%~69.12%,干预后知晓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行为题回答正确率分别为91.67%、94.01%和92.07%,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5)。中学生性别对相关知识知晓率无影响,学生居住地是影响知晓率的重要因素。结论在中学生中开展专项的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的健康教育能提高中学生对其认知水平、促进其提高主动防病的意识、健康教育促进的形式、落实更应关注远郊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03~2006年哈尔滨市中学生性健康教育效果,为进一步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性教育施行前后,采用自拟调查表对分层整群抽得的哈尔滨市1 583名(2003年)和1 577名(2006年)中学生进行了的问卷调查。结果:干预组的性知识平均分数(45.7分)较基线组(38.3分)高(P0.05)。中学生性知识第一来源为社会媒体。相比基线组而言,干预组学生更倾向于赞成(27.0%vs 16.9%,P0.01)并参与到恋爱(26.6%vs17.0%,P0.01)行为之中,但对婚前性行为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干预组(13.4%)比例低于基线组(21.0%),P0.01。74.5%的学生愿意学习性知识。干预组(66.6%)较基线组(55.4%)学生更多地对性教育表示满意(P0.01)。干预组较基线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性教育应在早期进行。结论:应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有机结合,不断完善以性道德教育为基础的正规性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