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又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是一种局限于小叶及混合性炎细胞浸润,常伴有小脓肿为特征的肉芽肿病变。1972年由Kessler首先提出,国内1986年首先由马国华报道。该病病因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特发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2002年1月-2010年6月经穿刺病理证实及手术治疗的24例特发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例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该研究组2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4.5岁,不同时期表现为乳腺包块、脓肿、窦道形成.影像学检查很难将乳腺炎性介质反应和乳腺肿瘤鉴别.2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随访6~96个月,平均随访(47.38±6.38)个月,复发3例(12.5%).结论 特发肉芽肿性乳腺炎多表现为可触及的乳腺肿块,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最终需病理诊断,完整切除病变组织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王璟 《浙江创伤外科》2009,14(2):153-153
肉芽肿性乳腺炎为自身免疫反应疾病.表现为非干酪性肉芽肿和局限于乳腺小叶的微小脓肿,临床较少见。本院自1995年至2006年间,共收治肉芽肿性乳腺炎7例.现将该组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是一种非干酪样坏死、局限于乳腺小叶、以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后期易破溃,形成窦道,呈地道式蔓延.该病较少见,目前尚缺乏充分认识,就其临床表现而论,许多方面与浆细胞性乳腺炎相似,故易与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结核、乳腺癌等相混淆.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自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共诊治32例GM,结合文献对其诊疗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乳腺导管扩张症曾有许多其他名称,如浆细胞性乳腺炎、导管周围乳腺炎、粉刺样乳腺炎、乳汁淤积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等.该病最初的、根本的病理变化是乳腺导管扩张,因此以乳腺导管扩张症命名最为合理~([1]).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照研究肉芽肿性乳腺炎激素治疗后行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旋切微创手术与行开放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166例,分为微创手术组(观察组)86例及开放手术组(对照组)80例.观察组应用乳腺真空辅助旋切系统在超声引导下切除病灶.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切除病灶,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创旋切技术联合抗生素局部封闭灌洗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效果.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6月,对2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行Mammotome微创旋切手术,旋切针道间隔0.5~0.8 cm,垂直交叉"网格状"切除肿块区域腺体以利充分引流.术后用含头孢呋辛和替硝唑的灌洗液局部封闭灌洗6~9d.术后每3个月复诊,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重庆市中医院和重庆市梁平区中医院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为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9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95例女性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32(21~50)岁。24例血清泌乳素升高, 53例血清类风湿抗体谱一项或多项指标升高, 26例血清甲状腺抗体一项或两项指标升高, 14例血清抗中性粒细胞抗体谱一项或多项指标升高, 33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36例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革兰染色显示杆菌阳性有78例。组织学形态: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化脓性肉芽肿, 肉芽肿中心为囊性空泡。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肉芽肿内及周围的炎症细胞主要以CD3+的T细胞为主, CD4+的T细胞数量多于CD8+的T细胞。结论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于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少见类型, 诊断依赖于其特殊的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重庆市中医院和重庆市梁平区中医院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为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9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95例女性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32(21~50)岁。24例血清泌乳素升高,53例血清类风湿抗体谱一项或多项指标升高,26例血清甲状腺抗体一项或两项指标升高,14例血清抗中性粒细胞抗体谱一项或多项指标升高,33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36例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革兰染色显示杆菌阳性有78例。组织学形态: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化脓性肉芽肿,肉芽肿中心为囊性空泡。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肉芽肿内及周围的炎症细胞主要以CD3+的T细胞为主,CD4+的T细胞数量多于CD8+的T细胞。结论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于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少见类型,诊断依赖于其特殊的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及保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乳腺外科门诊接诊的12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予以药物封闭治疗辅以手法疏通及乳管灌洗治疗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2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经2~8周保守治疗后,其中101例(84.2%)痊愈,19例(15.8%)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进行手术治疗。对101例保守治疗痊愈患者随访30~42个月(中位时间为38.6个月),有9例(8.9%)出现复发。结论对肉芽肿性乳腺炎采取药物封闭保守治疗,避免了全乳房切除术,复发率较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病理特征及泼尼松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7%的患者在产后1~4年发病,平均随访时间11.7个月,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乳腺肿块及疼痛,影像学表现为非特异性改变,泼尼松治疗2周后缓解率为92.9%,54.5%患者停药后获得治愈并最终免除手术,未观察到患者复发。结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好发于育龄期经产妇女,泼尼松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免除手术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房整形术在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治疗的可行性及其美容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接受传统手术及整形保乳技术手术的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患者,比较两组复发率及术后乳房美容效果。结果复发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形保乳的术后乳房美容效果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形保乳术治疗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患者具有安全、有效、术后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照研究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加置管引流与开放手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期间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脓肿期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9例以及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脓肿期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29例共计38例作为研究组,所有患者均采取彩超引导下的安珂微创旋切术加术后置管引流冲洗治疗。同时按照1∶1配对研究,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期间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采取一期多孔硅胶管引流加二期病灶切除的38例脓肿期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在治疗时间、术后美容效果以及复发率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74.000,P0.001),研究组的术后美容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280,P=0.007),2组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9,P=0.455)。结论微创旋切加置管引流冲洗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乳腺炎在不增加复发率的基础上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并能收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乳房整形术在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治疗的可行性及其美容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接受传统手术及整形保乳技术手术的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患者,比较两组复发率及术后乳房美容效果。结果 复发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形保乳的术后乳房美容效果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整形保乳术治疗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患者具有安全、有效、术后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定位下病灶精准切除+Ⅰ期微整形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7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53例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四种类型:Ⅰ型,单一肿块;Ⅱ型,单一象限不伴皮损或伴1处皮损;Ⅲ型,多象限不伴皮损或伴1处皮...  相似文献   

16.
非哺乳期乳腺炎由Ewing于1925年首先提出,又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导管扩张症、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头部瘘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良性乳腺疾病[1]。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Kessler等[2]认为其组织学变化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推测本病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Bani-Hani等[3]也认为其是由乳腺小叶内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方法。 方法收集海南省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间住院治疗的46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以及诊治经过。 结果42例(91.3%)患者有生育史,且35例(76.0%)有积乳史,先天性乳头凹陷8例(17.3%),5例(10.8%)产后未哺乳,9例(19.6%)有避孕药服用史,37例(80.4%)不伴有白细胞计数的升高,3例(6.5%)病理检查为多灶性。所有病例通过手术切除病灶得以治愈。 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可能与乳汁淤积有关,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旋切联合中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方法和疗效。方法:筛选 40 例经病理确诊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并接受微创旋切联合中药治疗的患者,分析治疗效果。结果:40 例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伤口均在 10天内愈合,术后随访 6 个月,均未复发。结论:微创旋切联合中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安全可行,不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的优势,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乳房外形及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肉芽肿性乳腺炎误诊为乳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肉芽肿性乳腺炎误诊为乳癌的经验教训。方法 对误诊为乳癌的4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例均为女性,年龄为40~58岁。均表现为质硬、表面不平、活动度差的乳腺肿块,3例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程均在3个月以内。其中2例施行了全乳切除。结论 本病少见,易被误诊。作者认为,对于乳腺肿块,尽管酷似癌肿,也不要贸然行根治术,应想到肉芽肿性乳腺炎等良性疾病的可能,应于术前或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提高对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临床以及磁共振表现的认识,避免对该病的误诊。方法 报告我院1例术前磁共振误诊的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及超声、磁共振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入院后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超声、磁共振等检查后,行乳腺病灶区段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术前磁共振诊断较难,但其磁共振表现仍有一定特异性,若出现相应征象,应考虑到该病可能,将有助于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