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洪伟  张岩  张悦  吴宁  万泉 《卫生软科学》2010,24(3):193-196
以心血管疾病为案例,选择天津市某区进行慢性病费用核算研究。探讨了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慢性病费用核算基本框架和技术路线,研究发现样本地区慢性病防治费用中预防性费用比重很小,且均是以政府投入为主;治疗费用主要来自居民个人付费和保险补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核算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防治费用,分析中国慢性病防治筹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主要成因。方法:通过对4个省份慢性病防治服务提供、服务消耗以及服务的筹资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利用SHA2011核算体系从资金筹集、服务提供和功能使用角度对我国慢性病防治费用进行核算。结果:慢性病防治消耗大量卫生资源,占卫生总费用比重达到近70.00%,预防服务费用仅占全部慢性病费用的1.26%。心脑血管疾病费用所占比重达34.00%,医疗保险补偿水平不高,居民经济负担沉重。结论:医疗保障制度缺乏对慢性病针对性的设计,地方政府承担更多筹资压力,慢性病防治筹资的充足和稳定性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中医慢病费用核算体系,为测算中医慢病费用,分析慢病中医防治筹资机制提供基础。方法:基于国际最新的《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版)》建立中医慢病费用核算框架,设计矩阵平衡方法为基础的中医慢病费用结果表和分析维度。结果:建立的中医慢病核算体系能够全面反映资金在中医慢病系统的运动过程,包括筹资、分配、使用以及受益。结论:提出的中医慢病费用核算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政策应用性,可以用于指导我国中医慢病费用核算研究。  相似文献   

4.
由澳大利亚国际发展援助署资助、中国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和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澳大利亚卫生与艾滋病项目———"慢性病防治费用核算与筹资机制研究&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在社区的应用研究",于2012年8月30日在北京举办研究项目完工总结及专家评审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不同筹资额度下将门诊费用纳入大病统筹基金的慢性病病种,核算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大病统筹基金后的筹资增加额与原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结余额的缺口。方法:采用费用等级迭代的方法确定慢性病的病种,将基金增加额与原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结余额进行比较。结果:测算出不同筹资额下纳入的慢性病病种及对应的筹资额度的增加额。结论:采用迭代方法确定出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大病统筹基金管理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慢性病在中国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水平的重大疾病。2017年4月8日,北京市全面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全面取消了药品加成。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慢性病不同受益人群治疗费用的机构流向的分析,为慢性病及分级诊疗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北京市24家医院、5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利用卫生费用核算体系(SHA2011)核算2016—2017年北京市医院和社区中心慢性病患者治疗费用总量和受益人群的机构流向。结果:2017年,慢性病门诊费用由三级医院流向社区中心和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住院费用比重增加。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机构流向与整体情况一致。15~59岁和60岁以上慢性病人群的门诊费用流向基层的比例升高。多数疾病别慢性病治疗费用流向三级医院的比例下降。结论: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后,社区中心承担了更多的慢性病门诊服务,分级诊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促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0年中国恶性肿瘤的防治费用规模、服务提供、筹资来源及费用的人群分布等,为其防控和筹资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运用OECD和WHO最新卫生费用核算体系SHA2011(System of Health Account,2011)的框架与方法,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核算恶性肿瘤的防治费用。结果:恶性肿瘤防治费用占慢性病防治费用总额的7.35%,主要发生在45~59岁的中年人,预防服务费用仅占0.88%,个人自付占46.83%。结论: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中,应减轻个人的筹资负担,增加预防工作的投入,建立恶性肿瘤综合防治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核算湖南省2017年预防费用,追踪不同来源资金的实际分配和使用情况。[方法]基于SHA2011框架核算湖南省预防费用总量、筹资方案、机构流向、服务功能等。[结果]2017年湖南省经常性预防费用总量为118.67亿元,占经常性卫生费用的6.62%,主要用于健康体检、免疫规划、孕产妇保健和传染病防治等项目。预防费用主要流向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政府筹资、家庭卫生支出、企业筹资占比分别为55.25%、32.35%、12.40%。[结论]预防费用总体筹资结构较为稳定,但规模尚需扩大;部分预防项目家庭负担重,筹资公平性有待提高;重点领域投入相对较低,费用配置结构有待调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山东省骨质疏松治疗费用规模、人群分布、机构流向、筹资来源等状况与特征,为完善其防治政策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进行核算和分析。结果:2019年山东省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治疗费用为425 996.92万元,占山东省总治疗费用的15.10%;从骨折部位分类来看,居于前3位骨折部位分别是“髋骨(股骨)”“骨盆、髋臼、腰椎、坐骨骨折”“髌骨、腓骨、胫骨、踝骨骨折”,其治疗费用合计占比为60.26%;其治疗费用主要流向医院;家庭卫生支出总额为210 972.39万元,是治疗费用的主要筹资来源,其占比为49.52%。结论:将预防关口前移,提高骨质疏松症相关知晓率和筛查率;重点防治髋骨骨折,基于具体部位制定精细报销策略;夯实分级诊疗基础,强化基层医疗机构托底作用;依托分级诊疗制度,合理配置骨质疏松医疗资源;优化筹资方案构成,降低家庭个人支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基于"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SHA 2011)核算天津市老年人慢性病治疗服务费用。方法:基于SHA 2011核算框架核算2012年天津市老年人慢性病治疗费用总量、不同疾病治疗费用、人群费用分布和机构流向。结果:2012年天津市老年人治疗费用总量为150.08亿元,其中,慢性病占91.37%;费用最高的前四种慢性病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60~64岁年龄组慢性病治疗总费用最高,80岁及以上组人均治疗费用最高;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治疗费用总量相近,其中,医院以住院服务为主,基层医疗机构以门诊服务为主。结论:慢性病消耗了绝大部分老年人治疗资源;天津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较好的能力建设确保老年人群具有比较合理的就医流向。  相似文献   

11.
背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确定防治的优先领域,合理的防治筹资安排是减轻居民经济负担,降低卫生费用的关键。方法:利用OECD和世界卫生组织卫生费用核算方法 (2011)对天津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费用进行核算。结果:天津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资源消耗巨大,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为70.8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费用预防服务费用仅占全部费用的1.85%。建议:应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阻肺的重点防控。继续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模式,加大政府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工作的投入,继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制定中长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规划,协调多部门联合参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11-2017年在国家级慢性病防控政策不断推进和完善的情况下,各省慢性病防控政策能力跟进和变化情况。方法 分别于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2018年7-11月开展3次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评估工作,通过网络调查,收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省级政策能力的相关数据。结果 进行分析的3次调查各省应答率均为100%。2011、2013和2017年,省级财政经费中配置慢性病防控专项经费的省份个数分别为27个(84.4%)、26个(81.3%)和25个(78.1%);有领导参加当地慢性病防控相关活动的省级政府数量分别为15个(46.9%)、13个(40.6%)和19个(59.4%);2009-2011、2011-2013和2014-2017年在省级“两会”上有以慢性病防控为主题的提案或议案的省份个数分别为14个(43.8%)、13个(40.6%)和12个(37.5%)。2011、2013和2017年,全国省级慢性病防控综合规划数量分别为6个(18.8%)、20个(62.5%)和27个(84.4%),有现行慢性病防控专病或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控制规划的数量分别为0个、1个和3个。结论 近年来,随着国际和国家级慢性病防控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各省份慢性病防控政策制定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对提升慢性病防控政策认定能力方面成效甚微。如何提高各级政府对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为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财政、组织机构和制度的相关保障,是今后发展慢性病防控政策能力的重点环节。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慢病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为有效遏制慢病高发态势,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本文分析了农村地区慢病防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县域慢病防控策略的基本思路,即分别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防、医、管"之间、"体系、体制、机制"之间的三位一体。实行"三位一体"的县域慢病防控策略,首先,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各负其责、分工合作的慢病防控新模式;其次,要实现慢病预防、诊治和管理的有机结合;最后,要加强县域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慢病管理体制建设和完善县域慢病防控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阐述4大类主要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糖尿病)国内外流行现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应对策略.方法 检索中外数据库,对4大慢性病的国内外流行病学数据与相关应对策略进行综述探讨.结果 2012全球总死亡人数5600万,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到了全球总死亡人数的68%,4大类慢性病占总死亡人数的55.7%,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主要3大死因,占总死亡的79.4%,远高于全球水平.结论 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是防治重点.应重视对老年慢性病人群的照料,实现医养结合,老有所医、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视角,分析我国慢性病防控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运用文献综述、个人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座谈等形式,收集上海、苏州和长春三个健康城市慢性病防控资料;从慢性病防控部门合作的组织形式、政策与制度支持、活动开展及保障措施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调研城市都有慢性病防控或者健康促进的多部门合作组织;各城市均在市政府层面制定了健康城市和慢性病防控相关政策,但政策主要由卫生部门执行;非卫生部门工作以被动应付为主,主动行动较少;多部门合作慢性病工作以阶段性项目为主。结论:多部门合作“政策制定的起点较高,但政策执行的落点较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多部门合作工作缺乏可持续性,难以满足慢性病的长期防控需要。建议:成立由政府主导的多部门合作组织,促进不同利益相关部门充分参与;利用健康影响评价和健康视角项目等治理工具,形成有效监督和制约部门行动的机制;推进国家层面工作规划的落实,将慢性病防控的阶段性项目与长期规划有机结合,促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可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6.
东非面临传染病、慢性病、新发传染病流行的多重健康威胁,但其公共卫生体系仍偏向应对传染病问题,亟待探索建立一个综合性更强的公共卫生体系。本文通过东非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两国的案例发现,两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依赖西方援助的传染病单病种垂直公共卫生体系,存在很大局限,忽视了当下健康问题的综合性和长期性。对此,东非两国针对艾滋病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慢性病患者和具有相对完善的艾滋病防治网络的事实基础,开展了将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艾滋病防治体系中的探索实践。正在建设中的非洲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有着改变长期以来非洲公共卫生体系格局的可能。因此,中国参与建设非洲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积极行动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于2010年启动了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流行病学和社会学方法并用,对我国慢性病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过程评估、效果评估和典型案例分析。示范区基本形成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格局,居民健康相关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了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的第一阶段目标,推动了慢性病防控体系的建设。本期"国家慢性病示范区第三方评估"栏目的论文,即针对我国慢性病示范区创建及其效果进行评估的主要结果,希望能够为今后示范区创建和动态管理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慢性病预防控制(防控)能力.方法 问卷调查全国省、地(市)和县(区)级所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防控的资源、能力及开展的项目. 结果(1)资源:全国有7483人从事慢病防控,占CDC总人数的4.0%;有23.6%的人在2008年投入慢病防控不足6个月.省、地和县级防控经费占同级CDC总经费的比例依次为2.29%、1.70%和2.69%.(2)能力:省、地和县级CDC慢病科所设置比例依次为100.0%、62.8%和43.7%;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34.7%、高级职称占12.1%,其中61.7%从事慢病防控工作不足5年;平均继续教育人次数省级为21.90,地级为4.60,县级为1.68;有8.7%的CDC派人外出进修.省级CDC均开展了慢病监测,仅4.2%的CDC出版过慢病报告;在慢病防控工作中,主要与卫生部门内部机构合作.(3)开展的项目:分别有43.5%和30.8%的县级CDC开展过监测和干预项目. 结论中国疾控系统慢病防控资源匮乏,经费和人员与慢病疾病负担不相称;慢病防控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慢性病流行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改进。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之间缺乏一定的协同性,不能保证卫生服务质量同质化,防治分离现象也较为突出。要控制慢性病流行,应该针对慢性病的发生规律,进一步强化我国区域卫生服务协同建设,优化慢性病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