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 :研究重度牙齿磨耗 (TW )患者咀嚼肌的肌电活动 ,探讨不同类型牙合磨耗患者咀嚼肌受损的肌电表现。方法 :以 15例中老年重度牙齿磨耗患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肌电图仪 (EMG)测试下颌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颞肌前束 (TA)、咬肌 (MM )、二腹肌前腹 (DA )的肌电幅值 ;并以 8例正常牙合患者的咀嚼肌肌电幅值作为对照。结果 :姿势位时 ,磨耗Ⅰ、Ⅱ、Ⅲ组患者TA、MM、DA的平均肌电幅值高于对照组 ,TA、MM的肌电幅值增高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 .0 1) ;ICP最大紧咬时 ,Ⅰ、Ⅱ、Ⅲ组患者TA、MM、DA平均肌电幅值降低 ,MM、DA肌电幅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P <0 .0 1,P <0 .0 5 )。结论 :牙齿磨耗患者有肌紧张存在 ,Ⅲ型磨耗导致的不均匀接触对咬肌的损伤较大  相似文献   

2.
松弛性及稳定性牙合垫对咀嚼肌肌电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松弛性He垫与稳定性He垫对咀嚼肌(咬肌、颞肌前束)肌电的影响。方法 20名健康志愿者不戴He垫与戴松弛性e垫和下颌稳定性He垫时分别作正中紧咬,比较颞肌前束,咬肌肌电积分值的改变。结果 戴人松弛性He垫和稳定性He垫后,颞肌前束,咬肌肌电积分值均有下降,戴松弛性He垫更显著。结论 松弛性He垫和稳定性He垫均对咀嚼肌有松弛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功能性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分类错牙合,对患者咀嚼肌肌电活动进行观察,以探讨矫形治疗过程中咀嚼肌功能活动的变化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功能矫治器作用机理之可能是通过下颌姿势位的改变,刺激了前伸肌群,抑制了后收肌群,使异常的肌肉功能型恢复到正常。  相似文献   

4.
单侧后牙缺失对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单侧后牙缺失对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从而探讨单侧后牙缺失在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40例单侧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组成的缺牙组和40例牙列完整的自愿者组成的对照组,进行肌电图检查。结果:缺牙组无论是松弛状态或紧咬时咀嚼肌的电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缺牙组紧咬时同名肌不对称性活动增加(P<0.05),其中对照组的咬肌肌电活动的对称性明显高于缺牙组(P<0.01),以上变化缺牙侧较非缺牙侧显著(P<0.05)。结论:单侧后牙缺失可以对咀嚼肌肌电图造成影响,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周晶  李卫 《北京口腔医学》2003,11(1):17-19,26
目的: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He与正常He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对2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He儿童及20名正常He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He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He;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He小;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He;下颌后退时,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He。结论: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He肌电有其特征性,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He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功能性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对患者咀嚼肌肌电活动进行观察,以探讨矫形治疗过程中咀嚼肌功能活动的变化及其规律。结果显示,随着功能矫形治疗,颞肌后份肌电活动由亢进逐渐降低,嚼肌浅、深层、颞肌前份肌电活动由弱增强。表明功能性矫治器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下颌姿势位的改变,刺激了前伸肌群,抑制了后收肌群,使异常的肌肉功能型恢复到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下颌前突患者在下颌运动和姿势位时,双侧颞肌前束(TA)、咬肌(MM)、二腹肌前腹(DA)和胸锁乳突肌(SCM)的肌电活动情况,为临床进行正颌手术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选取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就诊的下颌前突患者32名为研究对象,运用美国BioEMG Ⅱ八道表面肌电仪和BioFLEX带状双极表面电极记录患...  相似文献   

8.
不同后牙支持状态对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肌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肌电活动的特点。方法 选择31例牙齿重度磨耗的患者。根据后牙咬合支持状态分成后牙支持完全组(Ⅰ组)和后牙支持不全组(Ⅱ组),以16例正常人为对照,对比分析下颌息止住、正中骆位大力紧咬以及咀嚼运动时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的表面肌电图特点。结果 ①Ⅰ组患者在息止住、大力紧咬及咀嚼运动时,嚼肌、颞肌前后束的肌电值与正常组均无明显差别。②Ⅱ组患者在息止位时颞肌前后束肌电值均高于其它组,其中颞肌前束的肌电值Ⅰ组与Ⅱ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大力紧咬时Ⅱ组嚼肌、颞肌前、后束肌电值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分别P〈0.01,P〈0.01,P〈0.05);咀嚼运动时Ⅱ组患者嚼肌、颞肌前、后束的肌电值均明显低于Ⅰ组和正常组。其中嚼肌和颞肌后束Ⅰ组与Ⅱ组之间、颞肌前束Ⅱ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后牙支持是否完整是影响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功能的主要因素,后牙支持不全者肌紧张度增加,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9.
研究发现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早期矫治不仅有助于患者颌骨发育而且有助于肌肉功能的恢复。通过肌电研究对于认识该类错的形成、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肌电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在不同呼吸方式下健康成人在姿势位及各种下颌功能运动中,咀嚼肌的肌电活动规律,探讨呼吸方式的改变是否会引起其肌电变化。方法采用美国BioResearch公司生产的BioEMGⅡ八道最新表面肌电仪和Kistler双极表面电极,同步记录30名AngleⅠ类健康成人在鼻呼吸和口呼吸两种呼吸方式下双侧颞肌前束(TA)、颞肌后束(TP)、嚼肌(MM)以及二腹肌前腹(DA)的肌电变化。结果①姿势位:口呼吸状态TA肌电活动低于鼻呼吸,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②正中牙合位最大紧咬:口呼吸状态MM、DA肌电活动高于鼻呼吸,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③前伸运动: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④后退运动:口呼吸状态DA肌电活动高于鼻呼吸,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MM高于鼻呼吸,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左右侧方运动:口呼吸状态同侧MM及左右侧DA肌电活动均高于鼻呼吸,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口呼吸是引起咀嚼肌肌电变化的因素之一,呼吸方式的改变可导致咀嚼肌出现异常肌电活动,影响咀嚼肌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1.
半侧咀嚼肌痉挛的肌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肌电图对半侧咀嚼肌痉挛的诊断意义。方法 共收集 4例半侧咀嚼肌痉挛患者 ,进行咀嚼肌针电极及表面电极肌电图检查。结果  4例患者针电极肌电图均可见与痉挛发作同步的群放电位 ,表明痉挛可能是由三叉神经自主放电引起。结论 肌电图对于正确诊断半侧咀嚼肌痉挛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不同垂直距离对咀嚼肌肌电峰值电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失去正常颌位关系的牙列缺损患者进行义齿修复时 ,确定正确的垂直距离是关键的一步 ,临床上确定咬合垂直距离的方法很多。由于下颌位置受神经、肌肉的控制[1]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利用颌面部肌电图法来确定垂直距离。本实验选择失去正常颌位的牙列缺损患者 ,测定不同垂直距离紧  相似文献   

13.
研究发现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早期矫治不仅有助于患者颌骨发育而且有助于肌肉功能的恢复.通过肌电研究对于认识该类错(牙合)的形成、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肌电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咬合检测材料在牙尖交错位(ICP)紧咬状态下对咀嚼肌肌电水平的影响。方法筛选30名大学生志愿者,分别在空白对照、口内放入咬合纸、口内放入T-Scan咬合片、口内放人T-Scan咬合架及咬合片(加架咬合片)等四种状况下作ICP最大紧咬,使用Bio-pak肌电图仪分别记录每组双侧颞肌前份(TA)及咬肌(MM)的肌电水平,并对四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咬合纸组、咬合片组、加架咬合片组的TA、MM肌电幅值均升高;除加架咬合片组右侧TA(P〉0.05)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咬合纸组、咬合片组、加架咬合片组两两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TA不对称指数相比,咬合纸组、加架咬合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咬合片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的MM不对称指数相比,加架咬合片组不对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合纸组、咬合片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咬合片组TA不对称指数相比,咬合纸组、加架咬合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同咬合检测材料对所检测咀嚼肌肌电均有影响;(2)与加架咬合片相比.单纯咬合片对所检MM的肌电影响更小,因此对咬合检测结果的干扰更小。  相似文献   

15.
总义齿咬合平面定位对咀嚼肌肌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10名患者各做四副总义齿,其咬合平面或平分颌间距离并与耳屏鼻翼线平行(标准义齿),或向后上、后下及左右倾斜5°。结果发现:①正中咬合位紧咬时,嚼肌、颞肌的平均肌电幅值,以戴标准义齿者最高;②戴标准义齿咀嚼,平衡侧二腹肌前腹幅值高于工作侧,工作侧嚼肌、颞肌幅值显著高于平衡侧;③咬合平面前后倾斜使咀嚼时平衡侧二腹肌前腹幅值增加;④咬合平面向左右倾斜,咀嚼时工作侧嚼肌、颞肌的肌电幅值与平衡侧相差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提示,总义齿咬合平面平分颌间距离且与耳屏鼻翼线平行,最有利于患者咀嚼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从颌面肌肌电生理的角度,探讨双侧末端游离牙列缺损患者在修复前、后不同时期的肌电变化规律。方法:随机选择门诊双侧末端游离牙列缺损患者27例,分别在修复前及修复后1、3和6个月对其进行肌电图检测,记录双侧颞肌前束、咬肌的峰值电位,计算咀嚼肌活动总体不对称指数、咬肌不对称指数、颞肌前束不对称指数和咀嚼肌功能储备指数,并将修复后各组与修复前的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修复后1个月,患者的咀嚼肌活动总体不对称指数和咬肌不对称指数较修复前增大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修复后3、6个月,咀嚼肌活动总体不对称指数、颞肌前束不对称指数与修复前比较均减小,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咀嚼肌功能储备指数修复后逐渐减小,修复后3、6个月与修复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侧末端游离牙列缺损患者在义齿修复后双侧咀嚼肌的肌力平衡和功能储备可以得到明显改善,但患者对新义齿的适应需要3个月以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对2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儿童及20名正常(牙合)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牙合);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牙合)小;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牙合);下颌后退时,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牙合).结论: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肌电有其特征性,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MRI观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翼外肌结构,探讨Ⅲ类错(牙合)畸形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潜在危险性.方法利用MRI对24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Ⅲ类错(牙合)组)和10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进行翼外肌成像研究.观察两组翼外肌病理结构及Ⅲ类错(牙合)组病理结构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体征的关系.结果Ⅲ类错(牙合)组翼外肌存在肌肉肥大、挛缩和萎缩等病理改变(36侧),并与健康对照组翼外肌病理改变(2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有翼外肌的病理改变,但多不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结论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比正常(牙合)可更多地引起翼外肌的病理改变,有发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20.
对50名TMJDS患者进行了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双侧颞肌前束、颞肌后束、嚼肌及二腹肌的肌电检查,并以50名同龄健康人作为对照观察。结果表明TMJDS患者关节区疼痛侧颞肌后束姿势电位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余各肌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TMJDS患者的颞肌前束、嚼肌肌电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余各肌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提示电生理检查可望成为对TMIDS诊断及判断疗效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