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23例王淑娟关键词腰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中图法分类号R681.5自1994年以来,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23例腰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0例,女3例,年龄25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睾丸微石症与男性不育症病因的关系.方法 对1503例睾丸疾病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测量双侧睾丸大小,观察内部回声及有无占位,同时观察附睾及精索静脉情况,然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睾丸及精索血流状况,从中确诊睾丸微石症病例,同时根据临床病史及实验室诊断检出不育症患者.结果 睾丸微石症合并不育症病因的比例较高(P <0.001),不育症合并睾丸微石症的患者中,其他不育症病因所占比例也较高(P<0.05).而这些病例的血流参数无明显异常.结论 睾丸微石症与男性不育症的病因相关,且两者同时存在时更容易导致不育症的发生,超声检查可作为长期随访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甲基丙二酸尿症及丙酸尿症的颅脑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娟  李玉华 《放射学实践》2008,23(6):595-597
目的:探讨甲基丙二酸尿症及丙酸尿症的颅脑MRI表现。方法:对16例甲基丙二酸尿症和丙酸尿症的婴幼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颅脑MRI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6例中男10例,女6例,发病年龄为出生后~2岁。治疗前行头颅MRI检查8例,表现为脑萎缩5例,其中3例伴脑白质减少,另2例伴双侧基底节信号异常,表现为T1FLAIR稍低、T2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头颅CT检查1例,表现为交通性脑积水。通过治疗后随访MRI7例,表现为MRI和DWI阴性1例,双侧基底节持续T1FLAIR稍低、T2FLAIR高信号、DWI稍高信号1例,内囊前后肢及脑干T1FLAIR低信号1例;余4例中,MRI表现好转2例,呈进行性改变2例。结论:甲基丙二酸尿症和丙酸尿症的MRI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脑萎缩、髓鞘化延迟和基底节的异常信号,特别是苍白球。MRI的异常改变可通过合理治疗而有所改善,然而长期的异常影像学改变则预示着神经系统呈不可逆的、进行性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筛查是指在婴儿出生3天、吃足6次奶后,由产科医生针刺其足跟部取3滴血,送新生儿筛查中心,通过仪器进行检测,筛查出可疑病例,再经专科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有关检查,最后确定诊断的过程。这样做能使许多貌似正常,但却可能患有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新生婴儿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得到治疗。新生儿筛查中常见的疾病有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相似文献   

5.
1抽动障碍症的定义抽动障碍症(TD)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是一组原因未明的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可伴有诸多行为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等。抽动障碍一词由法国学者首次提出,并由此命名。1963年我国首例报道,1970年我国TD病例首次在国际上报道。近年来TD的发病呈增加趋势,文献报道年发病率为0.5~1/万,但实际发病要高于此数。2抽动障碍症的分类抽动被认为是固定或游走性的肌肉群出现不自主、无目的和快速的收缩动作,与其他运动障碍不同。抽动是在运动功能正常的背景下发生的,且非持久性存在。抽动通常被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的不自主、突发、快速的收缩运动。发声性抽动实际上是累及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运动,通过肌肉收缩使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产生发声,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均可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类,但有时这两类之间的界限不易分清。TD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长短,又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TTD)、慢性抽动障碍(CTD)和多发性抽动症(MT)3类...  相似文献   

6.
6 抽动障碍症的诊断 6.1 诊断原则 由于抽动障碍症(T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各种检查包括神经系统体征、脑电图、诱发电位、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神经心理测验等均属客观指标,仅能发现部分TD患者的非特异性异常,只能作为诊断的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航雁 《人民军医》2008,51(2):88-90
6抽动障碍症的诊断 6.1 诊断原则 由于抽动障碍症(T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各种检查包括神经系统体征、脑电图、诱发电位、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神经心理测验等均属客观指标,仅能发现部分TD患者的非特异性异常,只能作为诊断的辅助依据。如常规头颅CT或MRI等检查的价值在于排除其他颅内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颈静脉扩张症并复习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颈静脉扩张症并复习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苯丙酮尿症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4):253-254
苯丙酮尿症 ( phenylketonuria ,PKU ) ,系因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或不足 ,而引起的一种先天性代谢障碍。在正常情况下 ,此酶可催化苯丙氨酸变成为酪氨酸。缺乏这种酶时 ,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即贮积于血液和脑脊液等体液中 ,并进而导致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损害 ,以至造成智力缺陷 ,即称为苯丙酮酸性精神幼稚病 ( phenylpyruvicoligophrenia,orphenylpyruvicimbe cility)。此外 ,据研究 ,过多的苯丙氨酸及其酮酸 ,还可抑制产生黑色素的酪氨酸酶 ,致使患儿的毛发…  相似文献   

11.
铁质沉着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铁质沉着症又称血色病、血红蛋白沉着症、肝血色素沉着症,以铁质在体内过量蓄积为特征.影像学罕有报道,我们收集二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骨斑点症1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患者男,28岁。因双侧腰腿痛3月余来院检查。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X线平片:双侧髂骨近髋臼处,双侧坐骨、耻骨及骶骨,双侧股骨颈、股骨下端、胫、腓骨上、下端,双侧足跗骨、跖、趾骨的骨松质内可见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的斑点状致密影,呈圆形、椭圆形、梭形、长条状硬化灶,边界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1例气管支气管巨大症,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了本病的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文中指出,目测气管的管腔大小若大于或等于同一层上的椎体大小可以认为可能有扩大;进一步测量管腔的径线或其横断面积,若大于正常值的上限即可诊断为本病。  相似文献   

14.
<正>例1 男,21岁,战士,因双小腿疼痛3d,发热1d于2002年5月11日入院。患者缘于3d前越野训练后,出现双小腿疼痛,服去痛片症状无改善,双小腿X线检查提示骨质未见异常,1d前伴低热(37.8℃)。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9.7℃、脉搏126次/min,血压145/90mmHg,呼吸26次/min,双侧腓肠肌明显压痛,轻度肿胀,双下肢肌力正常,心、肺、腹部无异常。辅助检查:尿液肌红蛋白46ng/ml,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11 386U/L,肝功,肾功正常。诊断:双下肢横纹肌溶解症。给予大量生理盐水扩容,甘露醇利尿和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等综合治疗,10d后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5.
沿海居民小肠禁锢症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禁锢症又名腹茧症或腹腔包绕征。1978年由Foo等首次报道并被命名。是指小肠部分或全部被禁锢在一层异常的囊状纤维素膜中。临床罕见。术前难以正确诊断。我院近3年来收治3例资料完整的沿海居民病例。结合病因及治疗上的进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神经系统疾病表现的非特异性神经影像学改变,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半卵圆中心)区CT上的斑片状,弥漫性低密度带或MRI T2加权像上的弥漫性高信号,边缘模糊,病灶可相互融合改变。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结合解剖和临床,动物实验,目前认为与缺血的关系最为密切,还与脑脊液循环障碍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神经系统疾病表现的非特异性神经影像学改变,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半卵圆中心)区CT上的斑片状,弥漫性低密度带或MRI T2加权像上的弥漫性高信号,边缘模糊,病灶可相互融合改变。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结合解剖和临床,动物实验,目前认为与缺血的关系最为密切,还与脑脊液循环障碍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报告近年在广州所见恐症30例,从性别论以女性为多,从年龄论以青壮年为多。病型分类有境遇恐怖,社交恐怖、特殊恐怖.诊断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强调“心病心药”,重视综合治疗。30例,治愈20例,好转6例,无效2例,中断不明2例,疗效潢意.作者认为开放改革中的广东,其心理社会致病因素明显增多,因之恐症也与日俱增.我国传统医学早在两干余年前就对恐症的病因、病机、症状有较明确的认识,创造了不少治疗方法,如疏导情志、平惊法,及医疗气功、辨证论治等,这些都应很好发掘,整理提高。  相似文献   

20.
门脉高压症是临床常见病,其病因在我国主要是血吸虫性肝硬变和肝炎后肝硬变,其它还有隐原性和特发性等原因不明的肝硬变存在。门脉高压症最主要的并发症是食道、胃底静脉曲张,一日。曲张的静脉破裂出血则来势凶猛、死亡率高,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临床上十分棘手的难题。因此,对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治疗是临床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l’l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目1894年Banti氏行脾切除术开始,迄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这期间随着对门脉高压症病理、生理改变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手术对肝功能和11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影响的重要性的再认识,使得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