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艳萍 《中国校医》2016,30(1):60-62
目的从高校学生院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救治经验,探讨加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的意义和方法,以及在高校校园普及心肺复苏术(CPR)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对5例心跳骤停患者施行心肺复苏抢救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心跳骤停患者中,初步复苏成功1例。结论及时正确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及密切观察和捕捉心肺复苏显效的征象,可明显激励第一目击者及医护人员的CPR信心,从而提高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有效性。加强和重视高校门诊部医护人员的CPR培训,在大学生中普及CPR知识和技能,提高第一目击者CPR水平,对于初步挽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生命,减少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心肺复苏术是对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如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常可在短时间内使病人复苏,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笔者对心跳骤停患者14例采取 CPR等综合抢救,均获得成功,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 现场抢救人员要熟练掌握心肺复苏基本功,及时不间断胸外按压,口对口呼吸,保证重要器官基础代谢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发生在病房中的高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程序,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7年12月在老年病房心肺复苏成功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在病房内即刻行心肺复苏,同时给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结果11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按上述程序心肺复苏,取得了成功。结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与心跳骤停时能否及时电除颤、胸外按压的有效性和肾上腺素的正确、足量使用密切相关,此外复苏患者的最终痊愈还和后期并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治有关。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是指当呼吸心跳停顿时,合并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压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快速、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明显降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死亡率.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如果在4分钟内得到有效的现场复苏,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分钟,成功率仅为4%[1].据调查显示,70-80%心脏、呼吸骤停急症发生在院外[2],患者家属作为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够及时有效的实施救治,会增加病人的存活率.本文通过对患者家属心肺复苏知识的调查,旨在了解患者家属心肺复苏知识的现状几需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发生在病房中的高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程序,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7年12月在老年病房心肺复苏成功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在病房内即刻行心肺复苏,同时给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结果11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按上述程序心肺复苏,取得了成功。结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与心跳骤停时能否及时电除颤、胸外按压的有效性和肾上腺素的正确、足量使用密切相关,此外复苏患者的最终痊愈还和后期并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治有关。  相似文献   

6.
<正>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会进行心肺复苏。释义:心肺复苏(CPR)可以在第一时间恢复伤病员呼吸心跳,挽救伤病员生命,主要用于抢救心肌梗死等危重急症以及触电、急性中毒、严重创伤等意外事件造成的呼吸心跳骤停伤病员。心肺复苏有三个步骤,依次是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一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院外心跳呼吸骤停后经院前急救抢救成功案例,总结抢救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为院前急救流程优化和质量提升提供参考。方法:对一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突发心跳呼吸骤停后院前抢救流程进行回顾,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和思考。结果:急救素养高的现场人员、高效的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娴熟配合的急救团队、无缝衔接的院前院内急救系统等因素成功恢复了患者自主心跳。结论:需加强高需人群的心肺复苏急救培训、增加公众场合体外自动除颤仪的安放量及使用培训、增加配备急救车胸腔按压机,以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机械心肺复苏和徒手心肺复苏在儿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中对其症状改善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2月~2023年4月本院接诊的儿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35例,接受机械心肺复苏抢救方法)和参照组(35例,接受徒手心肺复苏抢救方法),对两组自主恢复时间、平均动脉压、复苏成功率、存活率以及并发症情况展开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自主恢复时间短于参照组、平均动脉压情况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97.14%)高于参照组(82.86%),实验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24h后存活率(94.28%)高于参照组(77.14%),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5.71%)低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4.29%),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机械心肺复苏的抢救方法应用到儿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救治中,相较于徒手心肺复苏,能够有效提高儿童心肺复苏的效果,其复苏的成功率以及患者的存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院内心肺复苏成败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影响院内心肺复苏 (CPR)成败的相关因素 ,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2 86例实施院内心肺复苏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出院存活率分别为 5 3 .8%和9 .4 % ;心跳呼吸骤停 10min以内的患者经积极有效的CPR、气管插管、电击复律能大大提高复苏成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 0 1;大剂量肾上腺素的应用虽能提高初期心肺复苏成功率 ,但对后期复苏及提高存活率并无帮助。结论 :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及早电击复律和合理应用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心、肺源性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成功与否之关键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心源性,肺源性呼吸心跳骤停的不同特点,探讨心,肺源性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方法]回顾分析5年来我科102例心脏原因和呼吸系统原因心跳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心肺复苏情况及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结果]肺源性呼吸心跳骤停及时建立气道易于初级心肺复苏成功,心源性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初级心肺复苏成功率低于肺源性呼吸心跳骤停,但最终成功率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源性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心源性,肺源性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及时开通气道是心肺复苏的关键,而心源性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与否主要由心脏本身病变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动心肺复苏仪在急诊成人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抢救中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成人心跳骤停患者48例并展开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均在2019年7月~2020年12月进行CPR抢救,将进行传统徒手心肺复苏的2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进行自动心肺复苏仪心肺复苏的24例患者设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肺功能恢复质量,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统计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复苏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AP、SPO2、PetCO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MAP、SPO2、PetCO2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高于治疗前,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SBP、脉搏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ROSC低于对照组,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中抢救成功30例,失败18例,抢救成功率为62.50%(30/48),成功率较高;48例患者血压恢复时间为(18.23±2.14)min、心跳恢复时间为(10.95±2.14)min、呼吸恢复时间(13.87±2.45)min,均...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 To evaluate recent high school graduates' opinions on mandator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training in the high school curriculum as a solution to improving bystander CPR rates. Methods : Participants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assessing their CPR training history during their high school education, their willingness to learn CPR during their high school years and their opinion on making CPR training mandatory for high school curricula. Results : Of the 178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60% had undertaken CPR training during their high school education. Of those who had not undertaken CPR training, 75% reported that they would have been willing to learn CPR had they been provided with the opportunity. A total of 97% of participants were in support of mandatory CPR training in high school education. Conclusion : Implementing mandatory CPR training in high school education would be embraced by students.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health :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pport our recommendation to implement mandatory CPR training in the high school curriculum. This will likely increase the number of bystanders in the community who would spontaneously administer CPR, thereby improving outcomes for patients experiencing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院前心肺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15年的的变化趋势。 方法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1979年1月至2019年3月)、重庆维普数据库(1989年1月至2019年3月)、数据库万方(1990年1月至2019年3月)和Web of Science(1900年1月至2020年5月)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收集汇总院前心搏骤停病患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不同时间的心肺复苏数据分析。本研究由两名工作者独立的进行文献检索、筛选、收集资料,采用R软件的meta package进行分析(版本号3.61)。 结果经纳入与排除的标准,共有文献资料共114篇,患者总计26 334例,其中心搏恢复人数为2 229例。异质性检验χ2=5288.48,P<0.01,I=96.3%,存在高度异质性。如果数据存在高度的异质性,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1.合并效应量为0.241[0.192;0.297],即研究期间,自主循环恢复率为24.1%;2.三个时间段2004至2008年、2009至2013年、2014至2018年自救循环恢复率分别为0.200[0.135;0.286]、0.230[0.147;0.342]、0.281[0.203;0.376],其自救循环恢复率有上升趋势,但三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1.对15年每隔5年时段的院前心肺复苏自救循环恢复率有逐段升高趋势的现象,但无统计学差异。2.心肺复苏在目击下就开始抢救,应在10 min之内,尽早尽快,越快越好。3.用时效规律引领今后的努力方向才是正确的:把急救技术储存在民间,并在公共场所装配AED设备,才能实现最大的抢救潜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机对心脏停搏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分析80例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和78例采用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患者,比较两种方法患者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肋骨骨折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心跳恢复时间及存活率。结果:萨勃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组生理参数优于人工按压组,复苏成功率较人工按压组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人工胸外按压组。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在维持患者生理参数稳定、减少并发症方面效果优于传统人工心肺复苏,建议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心搏骤停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心搏骤停患儿90例,对其:①系统相关因素;②心搏骤停出现前的相关因素;③CPR期间的相关因素进行观察,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中有28例(31.11%)心肺复苏失败患儿.入住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时间(χ2=5.15)、心搏骤停前有无给予镇静药物(χ2=15.56)、有无进行中心静脉通路(χ2=3.02)、心肺复苏时间(χ2=21.13)、心肺复苏操作时有无进行胸外按压(χ2=4.06)、有无进行正压通气(χ2=8.05)、有无气管插管(χ2=5.03)及补碱(χ2=10.42)因素下,其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均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而心搏骤停出现时间、心搏骤停出现前有无进行机械通气、有无给予镇痛或血管活性药物、有无补钙、有无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心肺复苏时有无给予肾上腺素因素下,其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搏骤停前给予镇静药物(OR=12.24)、心肺复苏时间(OR=0.02)、心肺复苏操作时进行胸外按压(OR=0.07)、正压通气(OR=312.05)、补碱(OR=0.02)与心肺复苏失败存在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 心肺复苏时间超过30min、心肺复苏操作时进行胸外按压及补碱的心搏骤停患儿出现心肺复苏失败率较高.因此,患儿出现心搏骤停前应给予其镇静药物并在心肺复苏期间应进行正压通气,有助于减少心肺复苏失败率.  相似文献   

16.
High‐quality bystand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and early defibrillation in the community are important for survival in out‐of hospital‐cardiac‐arrest, but maintaining the quality of CPR in bystanders is difficult. We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an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 with real‐time feedback on the quality of bystander CPR in a community setting. A before‐and‐after simulation study was designed. Trainees of basic life support education were recruited for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Each team consisted of two bystanders with different roles (initial witness and CPR supporter). 82 teams performed simulation scenarios with the real‐time feedback function of AED disabled initially, and then repeated it with feedback function enabled. Quality measures of chest compression depth and no‐flow fr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each of the two simulation scenarios. CPR quality data from 82 teams were analysed. The mean percentage of chest compressions with adequate dept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imulations with real‐time feedback (78.1% vs. 89.3%, p < 0.01). Similarly, no‐flow fractions were lower in simulation scenarios with real‐time feedback (32.0% vs. 30.3% p = 0.05). In a subgroup with the lowest percentage of adequate depth performance in the initial simulation without real‐time feedback, a mean increase of 47.7% (95% CI 31.3–64.0) in the fraction of chest compressions with adequate depth was seen with real‐time feedback. Use of an AED with real‐time feedback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bystander CPR in a simulated community setting. The positive effect of real‐time feedback is greatest among people with a low level of CPR skil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当代大学生对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及其抢救措施的认知现状,为SCD相关健康教育和促进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对暨南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进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和推断。
  结果  共获得777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中,非医学类专业学生630人,占81.1%;医学类专业为147人,占18.9%;SCD的总体知晓率仅为28.8%。不同性别学生对SCD、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认知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医学类专业学生对SCD的认知水平高于非医学类学生(P < 0.05);高年级学生对SCD了解熟悉程度高于低年级学生(P < 0.01)。仅有227人(29.2%)能正确认知心源性猝死抢救的最佳时间“黄金4分钟”。421名学生(占54.1%)认为CPR是处理SCD的有效急救措施,且有501人(占64.5%)表示愿意参加CPR相关培训。医学类专业学生对CPR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高于非医学类专业学生(P < 0.01)。199人(占25.6%)没听说过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AED),仅有51人(占6.6%)表示见过且会使用AED。643人(占82.8%)表示没有在公共场所中看到过AED或张贴有相关指示标志。
  结论  暨南大学在校学生对心源性猝死的认知水平尚较欠缺,医学生的认知水平优于其他专业学生。须大力宣传和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心肺复苏术和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普及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呼吸心跳停止的病因及进行心肺复苏(CPR)后死因,探求有效系统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我院急诊科时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排除致命性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无医疗价值的病例),据有关原则,进行即刻判断,尽早心肺复苏,重点是胸部按压,快速电除颤,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完整的心脏骤停(复苏)后治疗,这五个环节是决定呼吸心跳骤停转归的生存链。结果 46例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经以上处理,存活18例,生存率39.1%,其中14例出院后生活自理,另外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但没有植物状态的患者。结论患者心跳停止时间〈8min,经准确有效的心肺复苏,实施有效完整的复苏后治疗疗案,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Thumper 1007心肺复苏仪的临床应用复苏效果及其对于关键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推广奠定基础。方法 急诊心脏骤停患者400例根据数字化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00例,在传统复苏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人工胸外心脏按压,试验组采用Thumper 1007心肺复苏仪实施胸外心脏按压。结果 试验组的复苏成功率为83.0%,对照组的复苏成功率是65.5%,试验组复苏效果优于对照组(P < 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在复苏前的SBP和SaO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复苏后5、10 min,2组患者的SBP与SaO2值都有明显上升,试验组患者的SBP和SaO2值都高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复苏前后血清K+和Na+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照组复苏前后血清K+和Na+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对比研究血清中IL-6和IL-8等炎症因子水平发现,复苏前2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复苏后组内和组间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Thumper 1007心肺复苏仪应用于治疗猝死的效果能有效提高复苏效果,促进维持生命体征与血清电解质的稳定,能有效缓解炎症因子的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心肺复苏器是有望替代传统人工胸外按压的器材,正逐步应用于现场急救和临床抢救工作当中。本文介绍了胸外按压泵机制的理念沿袭、不同心肺复苏器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国内外常见心肺复苏器的使用方法及特点;同时对心肺复苏器的发展趋势和改进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心肺复苏器更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抢救中提供有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