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定位诊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孝智  金振一 《吉林医学》2012,33(2):248-249
目的:探讨室性期前收缩定位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07例室性期前收缩动态心电图资料,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心脏病组,统计分析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右室、左室、双室病例数。结果:冠心病组室性期前收缩起源左室,占34.5%,起源于双室,占20.0%,两者合计占54.5%。对照组室性期前收缩大多来自右室,占82.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左室室性期前收缩与双室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明显高非心脏病者,非心脏病者右室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左室室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2.
史东  任自文 《医学综述》2015,(2):303-305
主动脉窦毗邻结构较多,起源于主动脉窦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容易与起源于毗邻部位的室性期前收缩、室速相混淆。在体表心电图上,起源于主动脉窦的室性期前收缩、室速有其特点,与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相比,其胸前导联一般在V3导联之前完成移行;与左心室流出道瓣下室性期前收缩、室速相比,其V5~V6导联一般无S波。主动脉窦内不同位置的室性期前收缩、室速心电图也不尽相同,可以进行鉴别,所以术前仔细复习体表心电图并进行鉴别诊断有助于减少手术时间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与室间隔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10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2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心脏检查,测定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室瓣口舒张早期最大流速与心房收缩期最大流速比值(E/A)。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将患者分为无室性期前收缩组(104例)和室性期前收缩组(125例),并对室性期前收缩组患者进行Lown分级。结果 室性期前收缩组室间隔厚度大于无室性期前收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Lown分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室间隔厚度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2,P<0.05)。Lown分级为Ⅰ级者室间隔厚度以8.0~11.9 mm为主(40例,66.7%),Lown分级为Ⅱ、Ⅲ级者室间隔厚度以12.0~13.9 mm为主(10例,58.8%;18例,60.0%),Lown分级为Ⅳ级者室间隔厚度以8.0~11.9 mm为主(10例,55.6%)。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发生与室间隔厚度增加有关,且室间隔厚度的增加会影响室性期前收缩的数量、性质。  相似文献   

4.
经主动脉窦途径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志超  杨波 《疑难病杂志》2010,9(6):403-405
目的探讨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及消融成功时靶点心电图等心电生理学特征。结果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8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心电图特点:Ⅱ、Ⅲ和aVF导联为高大R波,胸导联R波移行较早,V_1导联R/S波振幅比≥30%,V_1导联中r/QRS波时限比≥50%,V_5、V_6导联为高振幅R波、无s波。有效消融靶点心内电图示心室波明显比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0 ms。消融成功10例,放弃消融1例。结论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具有相对独特的心内电生理学特征,常规心内膜途径消融困难时可考虑从主动脉窦途径标测消融,明确消融导管与冠状动脉口的关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柴胡桂枝干姜汤联合盐酸美西律片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66例的临床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接受治疗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盐酸美西律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情况,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疗效情况,两组治疗前后的HR和PR间期,及QRS时限和QT间期的变化,以及两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97%(32/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0%(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6.97%(32/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2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在HR和PR间期,及QRS时限和QT间期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与盐酸美西律片对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疗效较为明显,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期前收缩负荷及导管消融治疗对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左心室大小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29例频发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期前收缩负荷,及其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以及导管消融治疗消融前后LVEDD和LVEF的变化。结果 29例患者室性期前收缩负荷为32.35%±7.52%,有93.1%(27例)的患者〉20%。室性期前收缩负荷≥30%和〈30%患者的LVEDD和LVE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5例消融成功,4例失败。消融成功患者LVEDD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LVEF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失败的4例心脏LVEDD、LVEF进一步恶化(P〈0.05)。结论频发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对左心室容积的影响相比对收缩功能的影响可能更早或更明显。〉20%的室性期前收缩负荷是临床导管消融手术可取的早博负荷。对于左心室大小及收缩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导管消融能进一步改善LVEDD,但对LVEF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研究心肌缺血总负荷(TIB)达标者与健康体检者室性期前收缩发生部位的差异.方法 选择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的235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其中TIB达标者125例、健康体检者110例,对比分析两组对象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结果 TIB达标者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期前收缩发生率分别为20.0%、13.6%,左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为50.4%,右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发生率为32.0%、右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为49.6%;健康体检者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期前收缩发生率分别为3.6%、2.7%,左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为23.6%,右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发生率为60.9%、右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为76.4%.TIB达标者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期前收缩发生率、左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体检者右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发生率、右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显著高于TIB达标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B达标者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期前收缩发生率、左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高于健康体检者;健康体检者右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发生率、右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高于TIB达标者.判断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要结合期前收缩发生部位.TIB达标者出现室性期前收缩时应及时监测电生理活动,同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或处理威胁生命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张武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4):57-58,61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诊断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8例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研究组(122例,诊断为冠心病)和对照组(126例,诊断排除冠心病)。比较两组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的频率、类型及QRS波时限。经临床治疗后,再比较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更易频发(χ2=21.36,P=0.006),且多为复杂性(χ2=11.42,P=0.015);QRS波时限明显增加(t=2.687,P=0.004)。与治疗前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的室性期前收缩发生频率减少(χ2=10.12,P=0.024),且复杂性也较少(χ2=9.49,P=0.033);QRS波时限明显减少(t=2.165,P=0.038)。结论动态心电图的室性期前收缩可以对冠心病诊断有辅助价值,且能了解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探讨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比较右心造影对测值的影响。方法选择肺源性心脏病代偿组、失代偿组、正常对照组各20例分别进行造影前、后实时三维超声的采集成像,计算右心室舒张末容积(RVEDV)、右心室每博输出量(RVSV)和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并根据心内膜是否清晰可辨分为心内膜边界清晰者、心内膜边界欠清晰者,比较两者三维超声参数的组间差异。结果代偿组、失代偿组RVEDV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RVEF值减低(均P<0.01),代偿组与对照组RV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失代偿组RVSV与代偿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组RVEDV较代偿组明显增大,RVEF明显减低(均P<0.01)。心内膜边界欠清晰者造影后较造影前RVEDV、RVE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能够客观地反映肺源性心脏病代偿期与失代偿期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右心声学造影改善了心内膜边界的可识别性,提高了右心室收缩功能测值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各年龄段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患儿心率变异性(HRV)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02例2个月至11岁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儿按年龄段分为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并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其HRV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学龄前组和学龄组的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数、全部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全部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计算24h连续5 min一段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和相邻R-R间期差值的标准差均高于婴幼儿组(P<0.05~P<0.01);学龄组与学龄前组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自主神经系统发育随年龄增长日趋完善,室性期前收缩与其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及功能失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大静脉(GCV)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例经GCV标测和消融患者,其中持续及短阵性VT各1例,PVCs2例.经左、右心室流出道(LVOT、RVOT)及二尖瓣环心内膜标测与试消融无效各2例,最后均经GCV标测与消融,并对GCV远端(前室间静脉分支前-二尖瓣环前壁心外膜)及最远端(前室间静脉分支后-LVOT)消融成功者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首次均采用普通温控导管仅1例消融成功,因阻抗太高无法放电失败3例,其中2例再次经三维标测系统EnSite3000-NavX指导下,采用盐水灌注导管标测与消融均成功,1例放弃再次消融,成功率75.00%.经GCV远端及最远端消融成功各1及2例.激动顺序标测有效靶点心内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起始点提早(36.00±2.65)ms,可见A波及V波(V>A) 起搏标测的QRS波群与自发PVCs/VT形态12及11导联相同各2例.GCV远端及最远端消融成功者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1)前者假性"δ"波时间≥75ms而后者<75ms (2)前者V1呈R型无S波群而V4~V6有S波(呈Rs型),后者则相反.结论 部分体表心电图特征符合LVOT或二尖瓣环前壁起源的PVCs/VT,经上述部位标测与消融无效者,应考虑经GCV采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标测与消融,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猪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边缘区钾通道Kv2.1、Kir2.1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通过结扎猪左前降支中下段2 h后再灌注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MI),手术后存活猪进入MI组,同时设立相应的假手术组(SH),于24 h后取左心室梗死边缘区及假手术组相应部位,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心外膜和心内膜心肌内向整流性钾电流亚单位(Kir2.1)、延迟整流性钾电流亚单位(Kv2.1)mRNA的表达量。结果:Kv2.1基因表达在SH组左心室心内膜和心外膜间没有差异,而Kir2.1基因表达在心内膜高于心外膜(P<0.05),MI组Kv2.1基因表达在心内膜和心外膜都显著下降(P<0.05),而且减少的程度一致,而Kir2.1基因表达只在心外膜层下降(P<0.05)。结论:局部离子通道mRNA表达的下调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电生理异质性的一个决定因素,从而增加心肌梗死后电活动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伊文思兰对于经冠脉灌注的兔左室心肌组织块灌注范围显示效果及跨膜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 制做兔左心室游离壁楔形组织块 ,经回旋支持续灌注台式液。采用浮置的玻璃微电极同步记录内、中、外层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并记录跨壁心电图。分析伊文思兰灌注前、灌注 30 min后组织块显色情况及不同频率刺激下内、中、外层跨膜动作电位时程和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结果 伊文思兰可清晰显示灌注范围 ,且 30 m in后颜色仍保持不变 ;在 5 0 0~ 4 0 0 0 ms刺激作用下 ,伊文思兰灌注前与灌注 30 m in后动作电位时程、跨壁复极离散度无显著变化 (P>0 .0 5 ) ,灌注过程中组织块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伊文思兰可以作为组织块灌注范围的显示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组织向量成像技术定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心肌舒张顺序。方法:选择16例健康志愿者及临床确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5例,应用超声诊断仪,在VVI模式下,评价心内膜及心外膜的舒张顺序。结果:肥厚型心肌病组心内膜及心外膜左室各节段纵向应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肥厚型心肌病组心内膜峰值应变的达峰时间等于或早于心外膜。达峰时间的差值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速度向量技术能够定量评价左心室心肌心内膜及心外膜心肌机械做功和舒张运动的顺序,为早期发现舒张功能异常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稳定剂色甘酸钠对缺血再灌注时心肌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及兴奋恢复性质的影响。方法应用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心室肌内外膜动作电位及模拟心电图。各组分别给予标准台式液或含有不同浓度药物台式液、模拟缺血液和台式液灌流以模拟缺血再灌注过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再灌注时相各药物处理组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再灌注时相对照组恢复曲线斜率均>1,各药物处理组恢复曲线斜率均<1。结论色甘酸钠的心脏电生理特性可能是其抑制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李秀娟  黄从新  丁家望  杨俊  吴辉  李莉  李松  李稳慧  姜玉蓉 《重庆医学》2012,41(20):2062-2063,2067
目的探讨猪心肌梗死(MI)后梗死边缘区快速延迟整流K+通道KCNH2和KCNE2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通过结扎猪左前降支远端1/3~1/2处2h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手术后存活猪进入MI组,术后24h取左心室梗死边缘区内层(Endo)、中层(Mid)和外层(Epi)心肌,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KCNH2和KCNE2mRNA含量。同时,设立相应的假手术组(SH组),SH组取与MI组对应区域的心肌组织。结果 KCNH2和KCNE2基因的表达在SH组左心室En-do、Mid和Epi心肌间没有差异,与SH组比较,AMI后梗死边缘区3层心肌KCNH2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而且3层心肌间的基因表达呈不均一性(P<0.05),KCNE2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后梗死边缘区3层心肌KCNH2基因表达的不均一性下调,可能在MI后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期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升高对兔心室电生理特性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大耳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TL组)和血浆ET-1升高组(ET-1组),每组15只。所有动物连续14d经耳缘静脉注射药物,其中ET-1组按10μg/(kg·d)剂量注射ET-1,而CTL组则给予注射0.9%生理盐水[1ml/(kg·d)]。所有动物完成药物注射7d后,在整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条件下行离体电生理研究。同步记录起搏周长(PCL)为300ms时左室前游离壁心内膜(LAF-Endo)及心外膜(LAF-Epi)单相动作电位(MAP),并计算动作电位复极跨壁离散度(TDR);测量LAF-Epi的有效不应期(ERP),并构建标准动作电位恢复性质(AP-DR)曲线,计算标准APDR曲线最大斜率(Smax);于LAF-Epi行程控增频刺激,进行动作电位电交替(ALT)及室性心律失常(VA)诱发,记录诱发ALT及VA的最大PCL(PCLmax)。结果:与CTL组相比,ET-1组LAF-Epi及LAF-Endo的90%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APDR曲线Smax、诱发ALT及VA的PCLmax中位数均增大(P均<0.05),而LAF-Epi的ERP/MAPD90(P<0.01)却明显减小;CTL组动物LAF-Epi的MAPD90短于LAF-Endo,而ET组动物LAF-Epi的MAPD90却较LAF-Endo延长(P均<0.05);TDR及LAF-Epi的ERP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长期血浆ET-1水平升高可引起心室正常复极顺序发生逆向改变、增大标准APDR曲线最大Smax及减小心室发生ALT的频率阈值,进而促进VA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初步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冠状静脉形态学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门诊及住院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100例,其中高血压病组及对照组各50例;高血压组女24例,平均年龄62.3±9.7岁(35-78岁);对照组女22例,年龄58.6±7.7岁(平均44-77岁)。采用美国GE公司的16层螺旋CT机,将原始横断面CT图像传送到SUN图像工作站,进行曲面重建和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观察冠状静脉窦的长度、冠状静脉窦口的直径。对上述测量指标进行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t检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定义为p〈0.05,高度显著性差异定义为p〈0.01。结果高血压病组与非高血压冠状静脉窦比较:a.高血压病组:冠状静脉窦口平均直径为10.5±3.2(4.2-20.8)mm;冠状静脉窦心中静脉汇入处平均直径为9.8±2.2(5.5-15.8)mm;冠状静脉窦左房斜静脉汇入处平均直径为8.6±1.9(5.2-14.4)mm;冠状静脉窦平均长度35.6±9.0(13-61)mm;b.非高血压组:冠状静脉窦口平均直径为10.6±3.5(4.6-17.9)mm;冠状静脉窦心中静脉汇入处平均直径为8.9±2.2(3.8-11.8)mm;冠状静脉窦左房斜静脉汇入处平均直径为7.9±1.4(5.2-10.4)mm;平均长度34.8±7.5(20.9-49)mm。高血压病组冠状静脉窦在心中静脉汇入处及左房斜静脉汇入处直径增大,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病会使冠状静脉窦在心中静脉汇入处及左房斜静脉汇入处的直径增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动物在体中层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与体表心电图U波形形成的关系。方法:利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同步记录16只兔子左心室心外膜下、中层、心内膜下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以下同剂量的Sotalol(1、1.5、2.0mg/kg)作为工具药进行研究。结果:应用Sotalol前心电图上无U波,应用Sotalol1.5mg/kg后出现U波,随着Sotalol外膜相比有显差异,心外膜下心肌的复极时程与体表心电图T波的顶点相一致,而中层心肌的复极时程与U波的终点相一致。结论:U波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中层心肌复极延迟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先天性动脉窦瘤(CASV)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55例动脉窦行外科治疗,其中窦瘤切除修补术22例(40%),窦瘤切除加房、室间事缺损修补25例(42%),窦瘤切除加主动脉成形3例,窦瘤切除修补加主动脉瓣置换5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手术后急性肾功衰竭,另1例死于手术后纵隔感染致心脏大出血,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心脏超声(UCG)具有确诊和手术指导意义。窦瘤的破裂对心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