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预测被膜侵犯甲状腺乳头状癌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于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无锡市惠山区中医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被膜侵犯并行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其中无淋巴结转移和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34例(对照组),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伴/不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19例(病例组)。比较2组患者常规超声及CEUS特征的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 病例组患者癌结节纵横比值≥1、CEUS表现为偏心性增强、快进快退特征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年龄、性别,超声测量结节形态、边缘、结节位置、以及血流信号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纵横比值≥1以及CEUS偏心性增强、快进快退特征预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901,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6%。结论 被膜侵犯的甲状腺结节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者CEUS主要表现为偏心性增强和快进快出模式。CEUS联合结节纵横比值≥1可有效预测患者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助于临床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乳腺癌超声造影(CEUS)肿瘤血管灌注特点及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和分型的关系.方法 110例乳腺肿瘤患者术前均进行实时灰阶CEUS检查,术后病理活检同时分析乳腺癌CEUS肿瘤血管的灌注特点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分型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患者CEUS表现以树枝状或环状不均匀高增强为主,占80.9% (89/110),灌注方式主要以快进慢退(50.9%,56/110)和快进延迟慢退(28.1%,31/110)为主;CEUS灌注特点与病理组织学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CEUS特点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变化有密切关系,肿块的CEUS形态特点对组织学分级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增强模式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动态观察184个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CEUS灌注过程,分析CEUS各指标包括造影剂进入结节的快慢、方式、增强强度、达峰时间、造影剂分布是否均匀、边界是否清晰、有否周边环状增强以及结节内造影剂消退快慢。结果: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增强模式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甲状腺良性结节多表现为同步等增强或高增强及周边环状增强;而恶性结节多表现为慢进快退、向心性、不均匀低增强,其中快退对于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灵敏度最高(92.2%),向心性、慢进及低增强等造影指标的特异度均较高。结论:CEUS增强模式分析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造影剂慢进快退、向心性、不均匀低增强有助于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诊断,而环状增强有助于良性结节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的灌注模式与病理组织学分型及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3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前CEUS检查,观察各个癌灶的灌注模式,并分析灌注模式与组织学分型及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132例乳腺癌CEUS表现以树枝状或环状不均匀高增强为主,占78.0%;灌注方式主要以快进慢退及快进延迟慢退为主,各占64.4%和32.6%。CEUS灌注模式与病理分型无明显关系(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的患者在灌注期血管形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但是在达峰期增强水平、达峰期增强形态及灌注方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P=0.002,P<0.001)。结论 乳腺癌患者CEUS灌注模式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有一定的关系,癌灶的CEUS特点对组织学分级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乳腺癌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7例超声BI-RADS®分类3或4类的乳腺小肿块
(直径小于等于10 mm)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块及其周边在超声造影全程中的强化范围、强化类型、强化方式,并应用时
间一强度曲线(TIC)分析TIC曲线类型、肿块增强模式、基础强度、峰值强度、强化强度、上升斜率、强化强度指数以及曲线类型,
分析上述结果在良恶性肿块间的差异。结果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增强强度指数以及峰值时间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t=-2.310、-2.592、-2.127,P=0.021、0.010、0.033);强度差值及上升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2、-3.388,P=0.001、
0.001)。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造影TIC 曲线类型、强化方式、强化类型以及强化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
声BI-RADS®分类3或4类且病灶直径小于等于10 mm的乳腺良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在TIC曲线上差异主要表现在超声造影峰
值强度、增强强度指数以及峰值时间等方面。更多乳腺增生结节超声造影表现为无明显强化,97.8%的无强化病例为乳腺良性
病变。有强化的乳腺结节中,乳腺恶性病变更多的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和快进慢出型,其中以快进慢出型多见;而良性病变更多
表现为慢进慢出型。乳腺恶性结节较多表现为强化范围大于二维范围。
  相似文献   

6.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与超声造影(CEUS)对急性胰腺炎(AP)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经增强CT(CECT)确诊AP的病例103例(男性64例,女性39例),年龄为(46.3±12.2)岁,均进行CDFI、CEUS(CECT与CEUS检查间隔小于48 h)。评估CDFI与CEUS对于AP以及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诊断准确性。 结果 103例患者中,急性轻型胰腺炎(MAP)38例,SAP 65例。CDFI诊断AP 86例,诊断准确性83.5%;诊断SAP 32例,诊断准确性49.2%。CEUS诊断AP 97例,诊断准确性94.2%;诊断SAP 62例,诊断准确性95.4%。CEUS对于AP和SAP的诊断准确性高于CDFI(χ2=5.922,P=0.015;χ2=34.574,P=0.00)。 结论 CEUS对于AP以及SAP较CDFI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硬化背景下超声造影对已行对比增强CT的小肝癌的补充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10月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45例,共51个可疑肝脏占位(≤2.0 cm)的肝硬化患者对比增强CT和超声造影资料,将检查结果与病理对照,比较两项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差异.结果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分别检出病灶49个和35个.小肝癌增强后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比较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诊断小肝癌敏感性及正确诊断率分别为88.9%(32/36)、69.4%(25/36)(x^2=3.02,P=0.08)和43/51(84.3%)、29/51(56.9%)(x^2=1.46,P=0.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另16个对比增强CT未能显示的病灶经超声造影明确诊断12个.结论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对肝硬化伴小肝癌具有相似诊断率.超声造影较对比增强CT时间分辨力高,对对比增强CT漏检病例及不典型强化病例有很高的补充诊断价值,对于肝硬化内良性结节更具诊断及随访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肾癌(SRCC)超声造影(CEUS)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0例直径<3 cm小肾癌患者,其中,体检发现21例(70.0%),腰部酸痛5例(16.6%),血尿4例(13.3%).观察造影后声像图、SRCC的确诊率、假包膜显示率、及坏死灶显示率.结果 30例肾恶性肿瘤造影后均为高增强,与正常肾皮质同时灌注增强的有10例,表现为快进的有6例,慢进的有4例;CEUS 正确诊断率93.3%明显高于常规超声76.6%(x2=3.945,P<0.01);CEUS假包膜显示率63.3%明显高于常规超声23.3%(x 2=9.321,P<0.01);CEUS坏死灶显示率60.0%明显高于常规超声10.0%(x 2=10.324,P<0.01).结论 超声造影能有效地反映病灶的血流灌注特征,并敏感显示病灶的假包膜及坏死灶.对诊断SRCC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脏占位病变的超声造影(CEUS)强化特征。 方法 对78例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行CEUS检查,观察CEUS增强特征、增强与减退情况及假包膜征等超声特点,分析良恶性占位病变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相关定量参数。 结果 78例肾脏占位性病变中,50例为恶性占位病变,另28例为良性占位。恶性占位病变均有不同程度增强,肾透明细胞癌主要表现为弥漫或厚环状增强并呈"快进快退",乳头状细胞癌、嫌色细胞癌与肾盂癌则主要表现为弥漫性低增强并呈"慢进快退"。假包膜征主要出现于肾透明细胞癌。良性占位病变中,肾囊肿无增强,肾错构瘤主要为弥漫性低增强并呈"慢进慢退",且均无假包膜征。恶性占位病灶达峰时间(TTP)早于良性占位组(P<0.05),且峰值强度(PI)与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良性占位(P<0.05)。 结论 不同性质的肾脏占位病变CEUS强化特征不同,CEUS有助于病变性质的确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经胸部CT和/或X线检查发现、超声能显示的40例患者的40个肺占位病变为研究对象,包括周围型病变38个,中央型病变伴阻塞性肺不张2个;40例患者中,男性25人,女性15人,平均年龄(64.8±12.5)岁(35-84岁)。首先,普通超声观察病变大小、形态、回声、血流信号分布情况, CEUS 观察病变开始增强时间( time to enhancement, TE ),达峰时间( time to peak, TTP )及净增强强度( net enhancement,NE)。之后,在超声引导下避开CEUS显示的无增强坏死区行经皮穿刺活检,全部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40例患者接受了经皮穿刺活检,1例(2.5%)发生咳血合并症。40个病变中,34个被确诊为恶性病变,其中1个病变穿刺病理诊断不明确,后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其余6个为良性病变,穿刺活检确诊率达97.5%(39/40)。 CEUS显示良性病变的TE稍早于恶性病变,分别为(9.50±1.05)s(6-14 s)及(10.85±1.67)s(8.5-17 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当TE明显增快或减慢时对病变鉴别诊断有意义;比较良、恶性组TTP及N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良、恶性病变组中分别有16例及3例(47.1%和50.0%,P〉0.05)显示病变内有无增强坏死区。各种肺占位性病变时间强度曲线( time intensity curve,TIC)具有“快进慢退”特征。结论 CEUS在肺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及指导穿刺活检取材方面有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及超声灰阶弹性成像技术对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灰阶弹性成像检查结果,对以上3种检查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20例肾透明细胞癌超声造影及灰阶弹性成像能清晰显示肿瘤边界,且显示的肿瘤最大径大于常规超声检测值;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3例肿瘤血流信号丰富,超声造影则显示19例肿瘤为富血供.超声造影增强模式12例为快进慢退高增强,余增强方式不一;超声造影显示瘤内坏死区及假包膜效果优于常规超声(P=0.004,P=0.039).灰阶弹性成像显示肿瘤内部回声不均匀,18例白色为主,2例黑色为主.结论 超声造影及灰阶弹性成像可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从而对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提供更多帮助.  相似文献   

12.
张立平  杨斌 《安徽医学》2012,33(10):1353-135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肝脏超声造影,实时动态记录超声造影过程,观察病灶区造影剂的灌注过程及造影前后声像图特点。结果 57例肝占位患者中,多囊肝1例,肝血管瘤21例,肝癌20例,肝癌合并肝血管瘤2例,局灶性增生3例,肝血管瘤合并局灶性增生1例,不均匀性肝脂肪浸润8例,肝包虫病1例。其中多囊肝,肝包虫病未见造影剂充填,其余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过程。肝癌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血管瘤表现为向心性环状增强;局灶性增生呈离心性轮辐状增强;不均匀性肝脂肪浸润则未见造影剂聚集,与肝实质呈均匀强化。结论实时超声造影能提高肝内占位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靶向纳米泡动态监测裸鼠肾癌移植瘤的形成过程,阐明靶向纳米泡在肿瘤形成过程中的成像特征和规律,探索靶向纳米泡诊断微小肿瘤的能力.方法 建立人肾透明细胞癌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于种植后第1天行二维超声检查,于第7天及第14天分别行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和超声造影检查,定量分析移植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靶向纳米泡、空白纳米泡和微米泡的显像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移植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碳酸酐酶Ⅸ(carbonic anhydrase Ⅸ,CA Ⅸ)的表达情况.结果 种植后第7天,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显示,种植部位形成环状移植瘤组织,中间为未吸收的细胞悬液.种植后第14天,种植部位基本形成实性皮下移植瘤组织,细胞悬液完全吸收.二维超声结合超声造影可发现直径<1.5 mm的微小肿瘤,且靶向纳米泡在显像峰值强度、峰值降半时间、峰值降半时曲线下面积均优于空白纳米泡和微米泡(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移植瘤组织内高表达CAⅨ,而癌旁组织未表达CAⅨ.结论 超声造影能有效监测移植瘤形成的过程,靶向纳米泡能使裸鼠肾癌皮下移植瘤组织特异性显像,有利于肾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戴慧华  范小明  胡巧洪  徐海珊 《浙江医学》2007,29(7):653-654,657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病变(FLL)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及模式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1例FLL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将其超声表现进行整理与归纳,分析其造影增强时间(开始时间、峰值时间、消退时间)及增强模式。结果121例FLL患者中,肝细胞性肝癌(HCC)表现为“快进快出”,整体增强者82.5%(52/63),大部分增强11.1%(7/63),消退缓慢6.3%(4/63);肝血管瘤表现为向心性增强85.7%(18/21),快速增强14.3%(3/21,瘤体直径≤20mm);转移性肿瘤(MLC)呈快速环形边周增强,快速消退72.7%(8/11),瘤体始终不增强27.3%(3/11);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表现为中央至整个瘤体的增强75.0%(3/4);肝脓肿和肝内胆管癌全部表现为环形增强;肝硬化增生结节和局灶性脂肪肝均表现为与肝组织同时增强及消退,且强度一致。结论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及模式与肿瘤的血供特点关系密切,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用于肾实质性肿瘤定性鉴别诊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1年8月于宁海县第一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126例肾实质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不同性质肾肿瘤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信号特征和超声造影信号特征方面的差异,以组织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分析2种检测手段对不同病理类型和不同病灶大小肾脏肿瘤性质鉴别诊断的诊断效能差异。  结果  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信号特征方面,恶性肾实质性肿瘤病灶多突出肾轮廓外生长,且多存在假包膜,而良性肾实质性肿瘤病灶多未突出肾轮廓外生长,且多不存在假包膜。在超声造影信号特征方面,恶性肾实质性肿瘤以快进灌注、病灶高强度增强且不均匀增强、病灶周围环状增强为主要特征,而良性肾实质性肿瘤以同步或慢进灌注、病灶中低强度且均匀增强、病灶周围无环状增强为主要特征。超声造影检查对小体积肾肿瘤定性诊断灵敏度(91.67%)、特异性(87.04%)和准确率(89.68%)均显著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72.22%、68.52%和70.63%;χ2=9.199、P=0.002;χ2=5.357、P=0.021;χ2=14.371、P<0.001)。超声造影检查对小体积肾肿瘤定性诊断Kappa值和ROC曲线下面积(0.789和0.894)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0.405和0.704)。  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对于小体积肾实质性肿瘤定性鉴别诊断效能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6.
超声造影对鉴别诊断肾囊性病灶良恶性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鉴别诊断肾囊性病灶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对39例45个肾囊性病灶(22个病灶为病例组,23个病灶为对照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超声造影显示肾囊性病灶内部血流信号、分隔及实性结节的不同。并将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超声造影的结果与金标准进行对照,计算并比较2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结果超声造影较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更清晰显示肾囊性病灶内复杂结构,血流显示率由44.4%提高至77.8%。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91.0%和68.2%)、特异性(95.5%和73.9%)和诊断准确性(93.3%和71.7%)。结论超声造影较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更敏感检出肾囊性病灶血流、分隔及实性结节,是一种简便、安全的鉴别肾囊性病灶良恶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肾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寰飞 《吉林医学》2009,30(21):2593-2595
目的:分析肾癌的CT影像特征,提高对肾癌影像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病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皮质期15-25 s及实质期65-75 s),对其CT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28例中肾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23例,乳头状细胞癌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误诊肾癌(RCC)1例。其中小肾癌15例。多数突出肾轮廓外,平扫多数表现为低或等密度,少数表现为高密度。部分病例可见坏死囊变、钙化。增强扫描大多数皮质期明显强化,实质期迅速消退。结论:肾癌CT增强扫描多表现为快进快退的特征性影像表现。CT扫描还可为肾癌分期及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超声造影(CEUS)应用于胆系疾病诊断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 对57例胆系疾病患者进行CEUS,观察病灶的动态增强特点及形态学特征,与常规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手术病理结果做对照,部分病例与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ECT)做对照.结果二维超声结合CEUS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87.7%比71.9%;x~2=4.41,P<0.05).CEUS可明确显示病变有无血供及血流的动态灌注过程,将胆系肿瘤与结石、胆泥或凝血块相鉴别,而且能清晰显示病变的轮廓,分辨肿瘤的浸润范围和深度,判断肿瘤是否侵及临近脏器、血管和有无转移病灶.但是,仅根据CEUS增强模式所反映的血流灌注情况,对鉴别息肉样病变良、恶性的价值有限.CEUS和CECT的诊断准确率(87.0%比91.3%;x~2=0.45,P>0.05)及所显示病灶大小范围(0.4~6.2 cm比0.4~6.0 cm,P=0.7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EUS是对常规胆系疾病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对进一步提高胆系疾病的诊断水平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斌  傅宁华  刘萍  段晓艳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6):624-626,I0001
目的:应用对比增强超声(CEUS)来探索脾割裂伤伤口的位置、范围及图像特征,为临床提供判断伤情的依据。方法:2只巴马小型猪,用手术刀经皮、经脾作深10mm、宽10min的切口。静脉注入超声造影剂(Sono Vue)来显示伤口的位置、范围和图像特点。结果:经皮经脾形成的割裂口,于裂口的位置用二维声像图(基波和谐波模式)无法显示伤口的位置和范围。注入造影剂后,脾实质高回声消退后,呈线状强回声的割裂口显示十分清晰,此处的强回声持续时间较长。另外,紧贴裂口处的脾包膜下,可见线状强回声。脾实质内造影剂完全消除后,将造影模式转换成灰阶模式,仍可见裂口处的强回声条索,并见其后方有弱声影。再反转成彩色血流成像模式,于裂口处彩色血流明显增强。结论:由于造影剂的原因,割裂口在CEUS图上显示为强回声。因此,CEUS能反映脾损伤的程度和损伤区的部位、形态和范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乳腺叶状肿瘤(PTB)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病理基础的分析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30例作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超声的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0例PTB患者中良性18例、交界性7例、恶性5例.二维超声图像PTB表现为明显分叶或浅分叶的肿块20例、呈椭圆形或类圆形10例,具有体积较大、内部回声不均匀而后方回声增强、良性者有包膜边界清而恶性者边界模糊不清等特征.CDFI表现出良性病例血流0~Ⅰ级,恶性病例血流Ⅱ~Ⅲ级、并且阻力指数偏高(RI≥0.75).PTB病理表现以大量间质异形细胞成分为主并膨胀性生长、变性坏死侵犯包膜等病变,此病理基础与上述声像图特征相对应.结论:超声对PTB的术前诊断、鉴别诊断和术后随访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尤其CDFI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能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