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疗效及成本比较.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5月至2015年10月74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支气管扩张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B组采用美洛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医疗成本.结果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2%,显著高于B组的70.3%(P< 0.05).A组的总成本为(8959.48±2139.27)元,显著高于B组的(7672.51±2362.56)元(P<0.05).结论 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治疗方案中,头孢哌酮舒巴坦具有更好的抗菌效果和临床疗效,美洛西林舒巴坦成本较低,更为经济,医师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济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林玉平 《抗感染药学》2020,17(1):112-114
目的:评价美洛西林舒巴坦钠对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来医院就诊的肺部感染患者113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美洛西林舒巴坦钠组(n=56)和美洛西林钠组(n=57);美洛西林钠组患者给予美洛西林钠单用治疗,美洛西林舒巴坦钠组患者给予美洛西林舒巴坦钠复合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美洛西林舒巴坦钠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6.43%)高于美洛西林钠组(78.95%)(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5.36%)低于美洛西林钠组(19.30%)(P<0.05)。结论:采用美洛西林舒巴坦钠复合剂治疗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美洛西林钠单用治疗,且不良反应症状轻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左氧氟沙星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免疫功能、凝血功能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某院收治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98例依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2组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在此之上,对照组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治疗。对比分析2组免疫功能、凝血功能、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SCAP患者CD4+、CD4+/CD8+水平均与治疗前比显著升高(P<0.05),而CD8+与治疗前比显著降低,且观察组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APTT、TT、DD水平显著高于其治疗前及观察组(P<0.05),而FIB水平显著低于其治疗前及观察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APTT、TT、FIB、DD水平与治疗前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780,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及CPI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病死率及病原学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122,P=0.727)。结论:血必净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左氧氟沙星是治疗SCAP患者的有效方案,该方案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同时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其临床症状,细菌清除率高,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对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6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0例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比较2组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细菌清除情况、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IgA、IgM、IgG和NK细胞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IgA水平降低,IgM、IgG、NK细胞升高,且研究组IgA水平低于对照组,IgM、IgG、NK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细菌清除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菌再感染率和细菌替换率分别为6.67%和3.3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患者30 d总病死率为20.00%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APACHEⅡ分数、机械通气天数均会影响预后(P<0.05),合并基础性疾病、年龄均不影响预后(P>0.05)。结论: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疗效显著,提高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治疗肺部多重耐药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124例肺部多重耐药不动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抗感染治疗,对照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治疗肺部多重耐药不动杆菌感染效果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替加环素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70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替加环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评估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对比2组疗效、细菌清除率及治疗前后炎症反应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的APACHE Ⅱ评分、CPI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APACHE Ⅱ评分、CP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vs. 37.14%),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细菌清除率达到65.71%,明显高于对照组3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PCT、CRP、WBC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能显著提高细菌清除率,进一步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叶青 《北方药学》2013,(6):45-46
目的:探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肺炎患者共80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每次3.75g,静脉滴注,每天两次;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洛西林钠3.0g静脉滴注,每天两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天。根据患者具体临床症状和体征给予止咳类药物、祛痰药物、解除支气管痉挛药物及祛热药物等。评定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在肺炎治疗中疗效显著,优于美洛西林钠,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抗感染药学》2017,(2):466-468
目的:评价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复方制剂治疗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肺炎患者102例,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患者给予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复方制剂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洛西林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5 d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8.23%高于对照组为58.82%(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复方制剂治疗肺炎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用美洛西林钠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小儿支气管肺炎4种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及合理性。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法,分析303例小儿支气管肺炎住院病例,对4组抗菌药物联用方案(乳糖酸阿奇霉素+头孢呋辛钠、乳糖酸阿奇霉素+头孢美唑钠、乳糖酸阿奇霉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乳糖酸阿奇霉素+盐酸头孢替安)进行安全性评价、疗效比较、药物经济学分析及合理用药评估。结果:各治疗方案组间的安全性和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乳糖酸阿奇霉素+头孢呋辛钠方案的人均抗菌药物费用(429.43±143.18)元(P<0.05),人均住院总费用(2445.57±644.80)元(P<0.0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77.16(P<0.05),均较其他治疗组低。结论:4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安全性、有效性基本相同,乳糖酸阿奇霉素+头孢呋辛钠方案的医疗成本最低,抗菌药物消耗量和使用强度最低,经济性与合理性具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来海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5例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研究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替加环素治疗,采血测定两组患者临床相应指标及免疫水平,对比临床疗效及细菌清除率状况。结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0%低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1.44%,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细菌清除率71.43%低于研究组细菌清除率91.4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血清乳酸(lactate,LAC)、PCT水平均显著降低,治疗后IgA降低,IgM、IgG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效果显著,降低PCT水平,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替格瑞洛治疗后血尿酸(SUA)变化及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并与氯吡格雷比较,探讨替格瑞洛抗炎效应。方法:行PCI术后ACS患者162例,随机均分为氯吡格雷对照组和替格瑞洛治疗组(每组各81例),每组均连续用药3个月,比较分析2组治疗前后SUA、炎症因子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与基线SUA水平比较,根据治疗后SUA变化,2组再各分为SUA升高组和SUA降低组,分析SUA与炎症因子相关性及SUA变化对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氯吡格雷对照组治疗前后SUA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替格瑞洛治疗组的SUA水平较基线显著增高(P<0.05);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与氯吡格雷对照组相比,替格瑞洛治疗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更显著(P<0.05);氯吡格雷对照组中SUA升高组与SUA降低组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替格瑞洛治疗组治疗后,SUA与炎症因子显著正性相关,SUA升高组炎症因子水平均较SUA降低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PCI术后ACS患者替格瑞洛治疗后SUA增高明显,高水平SUA可能促进炎症因子产生,但其炎症因子水平改善作用比氯吡格雷更显著,提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的抗炎作用明显增强,高水平SUA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可能不足以抵消其本身较强的抗炎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在急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47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等)、半量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中至术后24~48 h使用微量泵按0.05 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入替罗非班)、全量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中至术后24~48 h内使用微量泵按0.1 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比较3组患者在用药前后24 h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及PCI术后即刻冠脉血流TIMI分级、校正TIMI计帧、ST段抬高恢复情况、血清炎症因子、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出血并发症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半量组患者PCI术后即刻冠脉TIMI血流分级明显偏高(P<0.05),全量组稍高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半量组和全量组患者CTFC帧数明显偏低(P<0.05);TMP2级以上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各治疗组患者血清MPA、cTnI、CK-MB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半量组和全量组患者上述血清指标降低程度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各剂量组患者在经PCI术后90 min ST段抬高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半量组和全量组在完全回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未回落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全量组和半量组在ST段回落情况差异不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半量组和全量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表达水平在各观察点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半量组和全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偏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半量组与全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半量组和全量组不良心血管时间发生率明显偏低(P<0.05),半量组与全量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半剂量的替罗非班联合替格瑞洛可更好地发挥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冠脉血流及心肌损伤,降低MPA,减少"无再流"现象的发生,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群体密度(QS)系统正常与缺陷的铜绿假单胞菌(PA)通过环丙沙星诱导后对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影响的区别。方法:将PA按照前期研究的基因测序方法分成正常组和缺陷组。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对环丙沙星的MIC值,用1/2MIC、1MIC、2MIC、4MIC的环丙沙星各诱导5代,保存1代、3代和5代的菌株。诱导浓度和诱导代数对MIC值的影响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正常组与缺陷组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两组组内比较:在同一浓度下,2组各随着诱导代数增加MIC值均增加(P均<0.05);在同一代数下随着诱导浓度的增加,正常组第3代和第5代的MIC值也增加(P均<0.05),缺陷组第3代和第5代的MI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组间比较:QS系统分组与诱导代数无交互效应(P>0.05),且缺陷菌株MIC值都低于正常菌株;与诱导浓度存在交互效应(P<0.05)。固定代数固定浓度两组MIC值比较:在1MIC诱导的第3代和第5代,2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诱导浓度对QS系统正常组和缺陷组MIC值的影响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郑焱  於松达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1):1030-1032,105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复方α酮酸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某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9例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组)、A组(复方α酮酸Ⅰ组)及B组(复方α酮酸Ⅱ组),观察3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血糖和血压水平、营养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3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舒张压(DBP)、血尿素氮(BUN)、肌酐(Cr)及肾小球滤过率(GFR)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A、B组收缩压(SB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于治疗前(P<0.05),B组SBP、HbAlc低于A组(P<0.05)。治疗后,A、B组24 h尿蛋白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B组24 h尿蛋白量低于A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及上臂肌围(MAMC)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24周后A组血清ALB、PA、Hb及MAMC低于治疗前(P<0.05)。3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复方α酮酸能有效减少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量,有利于延缓肾功能损伤和控制血压,在有效避免低蛋白饮食引起营养不良的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西格列汀联合地特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8例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西格列汀联合地特胰岛素组)和对照组(瑞格列奈联合地特胰岛素组)各44例;观察12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体重指数(BMI)、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FPG、2hPG、 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FC-P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BMI较治疗前略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FC-P及BMI较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FPG、2hPG、 HbA1c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FC-P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胰岛素用量显著减少(P<0.05),BMI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地特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且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建立铜绿假单胞菌(PA)慢性肺部感染大鼠模型,给予其不同剂量左氧氟沙星(LVF),进行药效学和耐药机制研究,评价其给药方案的合理性。方法:建立PA肺部慢性感染大鼠模型,各组大鼠灌胃口服LVF 45.0和67.5 mg·kg-1治疗,连续21 d;考察各组大鼠的生理状态、细菌突变频率及治疗后PA的MIC比值的"动态变化"等。筛选不同治疗时间分离的PA耐药菌株,检测耐药菌株的耐药基因变异的动态变化。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治疗组大鼠的一般状态、肺组织病理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炎性指标显著下降(P<0.01或P<0.05);肺指数显著降低(P<0.01);死亡率显著降低(P<0.01或P<0.05),PA清除率显著升高(P<0.05);大鼠肺内分离PA的MIC值随给药时间增加而呈升高趋势,且45.0 mg·kg-1剂量组的升高幅度大,停药后其值有所下降。LVF 45.0 mg·kg-1剂量组较LVF 67.5 mg·kg-1剂量组细菌突变率高。结论:根据LVF不同剂量对PA慢性肺部感染大鼠模型的疗效和PA对其的耐药情况,LVF 67.5 mg·kg-1为合理的剂量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在不同原发病所致血小板减低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某院2013年至2016年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血小板减低原因将患者分为血液病组、重症感染组、肝移植组。记录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血制品输注量等各项指标。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方法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评价各组间的疗效。结果: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各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用药前(P<0.05),各组间血小板增值比较显示重症感染组与肝移植组血小板增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液病组血小板计数升高明显低于重症感染组和肝移植组(P<0.05);用药后血液病组PLT计数<50×109/L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重症感染组和肝移植组;各组疗效比较血液病组优效比例明显低于重症感染组和肝移植组(P<0.05)。3组血小板输注量比较,重症感染组和肝移植组显著低于血液病组(P<0.05)。结论:皮下注射常规剂量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使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恢复加快,血小板输注量明显减少,对重症感染和肝移植患者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抗感染药物治疗儿科重症感染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选取某院儿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重症肺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平均的方法分为4组,分别为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抗生素治疗,同时配合抗病毒及镇静、吸氧和雾化吸入药物疗法,改善其通气、咳嗽及平喘等症状,而3个不同剂量小组则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大、中、小3个剂量的甲泼尼龙与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气急缓解的时间、胸片好转的时间和退热时间,并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感染患儿对其疾病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各临床指标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不同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重症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感染患儿时,其并发症多于中剂量和小剂量组,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组患儿第2,3,4次采血时其血清内皮质醇的平均值,观察组患儿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3个剂量小组患儿之间经统计分析,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症感染患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可缩短疾病疗程,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减少了后遗症,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但不同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临床效果无明显的差别,所以临床上可采用中、小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