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卒中后抑郁(PSD)的特点,观察抗抑郁剂舍曲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为卒中后抑郁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19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卒中后抑郁及其相关因素的现状调查,将PSD患者随机分为舍曲林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舍曲林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结果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6.86%,卒中后抑郁的特点为睡眠障碍、绝望、运动阻滞和焦虑等主要表现;卒中后抑郁患者HAMD和ADI评分高;口服舍曲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HAMD、HDL、NFDS减分明显,抗抑郁治疗在缓解抑郁症状的同时,可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结论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以睡眠障碍、绝望、运动阻滞和焦虑等为主要表现,抗抑郁剂舍曲林不仅可以明显改善卒中后抑郁的抑郁症状,还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盐酸舍曲林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舍曲林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58.3%),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MBI评分显著上升,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盐酸舍曲林治疗脑梗死后抑郁临床疗效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舍曲林对卒中后抑郁治疗的有效性及药理分析。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肢体康复训练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口服舍曲林抗抑郁治疗,8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副反应量表(TESS)对临床疗效和副反应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4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AMD评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副反应TES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抑郁剂舍曲林可以显著改善卒中后继发抑郁症,并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显著,安全性高,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舍曲林预防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干预一组(30例)、干预二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干预一组在此基础上晨起口服盐酸舍曲林分散片,起始剂量50 mg/d,3 d后增至100 mg/d。干预二组在基础治疗上晨起口服盐酸舍曲林分散片,起始剂量50 mg/d,3 d后增至100 mg/d,1周内增加至150 mg/d。3组均持续用药2个月。在治疗前,治疗1、2个月分别测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神经功能缺损(NFI)评分,并计算患者的依从性。结果 治疗1、2个月后,2组干预组抑郁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3组患者的HAMD及NF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干预组HAMD及NFI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第1、2、4周两组干预组患者依从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0 mg舍曲林能有效地降低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促进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并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盐酸舍曲林片对脑卒中患者预防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其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0例,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患者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舍曲林片,对照组患者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同剂量的安慰剂,治疗时间为8周;分别按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及抑郁发生状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值、MBI评分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8周时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值分别为(12.06±1.79)分和(6.21±1.37)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为(13.47±2.24)分和(8.55±1.80)分(P<0.05);以及治疗4周和8周时MBI评分值分别为(79.47±4.26)分和(88.97±5.71)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为(71.51±5.50)分和(80.40±6.42)分(P<0.05);治疗4周和8周时观察组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20.00%和8.5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为40.86%和48.57%(P<0.05)。结论:盐酸舍曲林片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的预防疗效较为显著,可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并对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舍曲林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疗效及对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舍曲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3月,6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分,巴氏尔指数的变化,并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分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分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三种量表与治疗前比较,舍曲林组均有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1月三种量表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另两个时点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舍曲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月,3月,6月三种量表比较均有差异(P<0.05);脑卒中合并抑郁的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舍曲林对脑卒中后抑郁有明显疗效,并且能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预防卒中后抑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7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A组和B组,各43例,A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B组患者给予早期预防抑郁治疗,对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积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B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期间,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A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住院费用较A组低,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预防卒中后抑郁治疗,能有效减少急性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的发生,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146名TIA患者的情感障碍及认知功能,探索TIA患者卒中后抑郁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中文版简易智能量表(MMSE)进行抑郁及认知障碍评定。结果:卒中后抑郁和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20.55%和35.62%。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患者的MMSE评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异常率也有显著差异(P=0.002)MMSE得分和认知功能异常率与HAMd评分密切相关(P值分别为0.002,0.030)。结论:TIA患者卒中后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预防卒中后抑郁对急性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预防,如进行心理辅导和使用抗抑郁药物氟西汀等,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进行早期预防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治疗组患者的汉密尔顿分数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积分升高,即病患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结论早期预防卒中后抑郁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指导、安全教育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护理计划,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观察患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时,试验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分别为(4.55±0.99)分和50.91±8.55,对照组分别为(10.24±2.22)分和(7.41±1.04)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33%(4/30),低于对照组的43.33%(13/30,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有积极影响,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并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12月某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在发病3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依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70)和常规组(n=70)。常规组采用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栓通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血小板参数及CGRP、Hcy和Sicam-1的变化,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2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S-100β、NGF、NSE和神经功能指标、血小板参数及CGRP、Hcy和sICAM-1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S-100β、NSE和NIHSS评分,Hcy和sICAM-1水平均有所降低,CGRP、NGF、MVP、PLT和PDW均有所上升(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S-100β、NSE和NIHSS评分,Hcy和sICAM-1水平均低于常规组,CGRP、NGF、MVP、PLT和PDW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其可能是通过改善血小板功能,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发挥对脑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早期康复干预结合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鸣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57-59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干预结合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给予单独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稳定48h后,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开始康复训练。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各项评分评定,以及治疗1、2、4、8周后进行血液测定。结果: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的运动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均有了明显的改变,并且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hs-CRP、IL-1、IL-6的含量比治疗前也有明显的降低(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不但降低了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恢复了患者运动和生活能力,还能明显降低炎症因子含量,从而减少了病死率,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发病48h内的ACI患者68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34例)及对照组(34例),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以治疗第21天NIHSS和ADL改变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1d后治疗组、对照组NIHSS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AD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是一种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的有效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疗效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凝血功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神经递质水平,采用脑灌注CT检查脑血流灌注量变化,并记录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和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NIHSS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多巴胺(DA)、5-羟色胺(5-H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值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平均通过时间(MTT)值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1.67% vs. 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和凝血功能,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和重建,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87.9±1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8.1±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88.7±18.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8.1±1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脂GM1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6~72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接受神经节苷脂GM1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治疗组),并与同期未接受神经节苷脂GM1治疗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对比研究.2组均常规使用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药等,若梗死面积较大,加用脱水剂.所有患者均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即患者入院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根据病情选用适当训练方式,包括肢体摆放、关节活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1次/d,每次1 h.神经节苷脂GM1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理盐水250 ml+神经节苷脂GM1100 mg,静脉滴注1 h以上,连续14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7、21、90 d后治疗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分别为(10.9±8.6)、(8.5±4.7)、(6.1±3.3)分,对照组分别为(14.7±8.6)、(11.3±7.6)、(9.0±4.2)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21、90 d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89.7±8.3)、(95.8±4.5)分,对照组分别为(72.8±10.5)、(80.8±5.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神经节苷脂GM1联合早期康复是一种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8.
金志萍  刘学源 《上海医药》2012,(14):51-52,I0002
目的:探讨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及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恢复的影响。方法: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及早期康复训练组(A组)、低频电刺激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A、B两组均采用低频电刺激、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发病48h内立即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的变化。结果:三组在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明显好于B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频电刺激及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早期康复治疗与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高压氧治疗)与参考组(仅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BI)。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改良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良BI评分均明显优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早期康复治疗同时给予患者有效高压氧治疗,能够明显促进其神经功能及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冯丽娜  王宏 《天津医药》2019,47(5):521-524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在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16 年 1 月—2018年4月我院诊治的95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时间分为2组,观察组为发病距离溶 栓时间<3 h的患者45例,对照组为发病距离溶栓时间在3~4.5 h的患者50例。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 恢复、认知功能以及脑出血情况。结果 治疗后7 d,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9% vs. 82.0%,P>0.05);2 组患者经阿替普酶治疗后1 d与7 d的NIHSS评分、MES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同时观察组在治疗后1 d 与 7 d 的 NIHSS 评分[(7.13±2.42)分、(4.85±1.76)分]、MESSS 评分[(8.48±2.72)分、(5.61±2.05)分]均低于对照组 [(8.48±2.86)分、(6.08±2.31)分;(10.08±3.09)分、(7.23±2.81)分](均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的MRS评分等级 [预后良好(91.11%)、预后不良(8.89%)、死亡(0)]明显优于对照组[预后良好(76.00%)、预后不良(20.00%)、死亡 (4.00%)](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出现脑出血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14.00%(P<0.05)。结论 脑梗 死患者在发病距离溶栓时间<3 h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认知功能,降低脑出 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