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技能宣教及培训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广西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CPR)知识宣教和技能培训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不同群体的居民共4160人,进行CPR问卷调查与技能培训。结果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知识及技能专业培训普及率低(0.82%)。居民经过短时间心肺复苏知识及技能专业培训后,心跳骤停的判断、气道打开方法、胸外心脏按压部位、胸外心脏按压深度、按压与通气比例操作正确人数达95.9%,与培训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知识及技能普遍缺乏,需培训学习。人体模型操作培训可明显提高居民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数字S-120-90-2-100-30;2-5的理解和熟记,即可牢记和掌握徒手心肺复苏的全部内容和重要步骤.在医院临床教学及实际应用中通过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方法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萨勃心肺复苏机在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50例作为治疗组,2000年5月至2003年12月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复苏中患者收缩压和血氧饱和度(以复苏开始5~10min时的数据作为统计资料)、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住院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收缩压、血氧饱和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ROSC率及住院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4%、40%与25%、21%).P<0.05.两组复苏期间主要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萨勃心肺复苏机克服了徒手心肺复苏中因为医护人员或患者影响复苏效果的因素,使心肺复苏更趋标准有效.萨勃心肺复苏机能提高血液灌注压,增加每搏输出量,提高心脑的血氧供应,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随着现代复苏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显示出护理工作在心肺复苏中的重要性,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繁多复杂的复苏措施,不是全靠医生所能做到的,医护之间的紧密配合,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急而不漏的去遵循其程序进行逐项、逐条配合医生按A、B、C、D(A:打开通道,B:人工呼吸,C:心脏体外按摩,D:电击除颤)的步骤救治。 1 护士在心肺复苏中的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5.
许振丹  徐艳  李荣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0):1482-1484
探讨医学生志愿教学在中学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急救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新乡市某中学初中一年级4个班196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班级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进行统一的理论培训后,对照组学生由医院医护人员培训学生的技能操作,实验组学生由经过严格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医学生志愿者进行技能训练.培训结束后发放问卷调查培训效果.结果 培训前两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P=0.24);培训后实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11.43±1.53) (5.68±1.80)分]均略高于对照组学生[(11.35±1.77) (5.30±1.76)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4,1.48,P值均>0.05).结论 医学生志愿教学应用于中学生心肺复苏培训中可以提高心肺复苏普及率,有效节省医疗资源,还能提高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中的监护效果。方法: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对象选取本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70例心肺复苏患者,同时依照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其中使用心肺复苏机的为观察组,实行徒手心肺复苏的为参照组,观察其监护效果。结果:观察组中,其心跳恢复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时间均低于参照组;观察组的复苏成功率(68.57%)以及存活率(94.29%)均高于参照组(34.29%,65.7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抢救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及血氧饱和度,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心跳恢复以及自主呼吸时间、提高患者的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以及存活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严重低钾血症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我院急诊科近5年来,抢救成功的5例严重低钾血症所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全部患者均在心电监护显示心脏骤停(心室纤颤)发生后即刻(1~2分钟)实施正规心肺复苏,在此基础上给予微量泵或输液泵超常规高浓度补钾,5例复苏成功,其中4例存活,1例死于复苏后MODS.结论在早期正规心肺复苏的基础上,采用超常规、高浓度补钾是救治严重低血钾所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主要方法,可提高其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了解中学生心肺复苏知识普及率,为学校开展心肺复苏普及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方法 选择杭州市拱墅区初中、高中学校各2所共计1 707名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相关的知识和态度问卷调查.结果 1 707名中学生中,2.9%熟知吹气频率,3.3%熟知气道开放角度,1.6%熟知心脏按压深度,2.0%熟知心脏按压频率,9.0%会人会人工呼吸,8.8%会心脏按压.初中生与高中生之间的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学生行为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学生心肺复苏知识普及率偏低.应有计划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工作,以提高中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萨勃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6例心肺复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3例.观察组应用萨勃心肺复苏机,对照组应用标准心肺复苏机,药物应用完全相同.比较两组在抢救中的收缩压和血氧饱和度、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方面的效果.结果:①观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31.5%、存活率72.6%明显高于对照组20.5%、30.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收缩压(91.6±6.2)mmHg、血氧饱和度(98.2±7.3)%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采用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和标准人工心肺复苏(CPR)的效果,评价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3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66例(复苏机CPR组),行标准人工CPR 57例(人工CPR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复苏机CPR组有效率[24.2%(16/66)]与人工CPR组[ 24.6%(14/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2,P> 0.05).复苏机CPR组和人工CPR组有效患者复苏时间分别为(8.4±1.2)、(7.5±1.1)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效患者复苏时间分别为(61.3±36.6)、(32.7±7.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白复苏效果与标准人工C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它在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缓解患者亲属的焦虑、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及减少医患纠纷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冰盐水诱导亚低温对心肺复苏(CPR)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为提高心肺复苏后临床疗效提供科学方法。 方法以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因"心搏骤停"到南京市浦口医院急诊科就诊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其中男性33例,女性7例;年龄35-79岁[(56.2±9.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20例,男17例,女3例)和对照组(n=20例,男16例,女4例)。对照组仅采取常规复苏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复苏治疗的基础上加用4℃的0.9%氯化钠注射液经(外周或中心)静脉通道或骨髓腔通道注射快速诱导患者呈亚低温状态,并联合体外降温和药物降温维持亚低温的治疗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即刻和1 h的直肠温度与温度达标时间,比较两组患者ROSC后即刻、4 h、24 h、48 h、72 h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动脉血乳酸水平,评估亚低温对两组患者疗效的影响。 结果研究组患者ROSC后1 h的直肠温度为(34.2±0.4)℃,对照组为(36.8±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P<0.05)。两组患者在ROSC后48 h和72 h的GCS评分均较前升高,48h研究组GCS为(8.01±1.12)分,对照组为(6.76±1.8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5)。72 h研究组GCS评分为(9.06±1.78)分,对照组为(7.47±1.2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P<0.05)。两组患者ROSC后4 h、24 h、48 h、72 h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在各时间点,研究组患者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5.52±1.65)mmol/L、(3.96±1.71)mmol/L、(2.09±1.66)mmol/L、(1.77±1.59)mmol/L;对照组分别为(6.71±1.36)mmol/L、(5.33±1.27)mmol/L、(4.16±1.95)mmol/L、(2.06±1.72)mmol/L,两组各点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PR术后早期联合采用冰盐水诱导和体外、药物降温的亚低温治疗方法对心搏骤停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27例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并存活12周以上的患者根据第12周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其分为轻中型组12例(GCS评分≥8分)及重型组(GCS评分≤7分)1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第3,7天和第2,3,4,12周时的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并与对照组(15例同期健康查体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轻、中型组与重型组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在ROSC后第3,7天和第2,3,4,12周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4±0.23),(1.30 ±0.27) kU/L比(0.28±0.05)kU/L,(1.38±0.33),(1.44±0.30) kU/L比(0.28±0.05) kU/L,(1.44±0.31),(1.51±0.33) kU/L比(0.28±0.05) kU/L,(1.53±0.27),(1.67±0.36) kU/L比(0.28±0.05) kU/L,(1.72±0.25),(1.93±0.44) kU/L比(0.28±0.05) kU/L,(1.98±0.45),(2.15±0.52) kU/L比(0.28±0.05)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组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轻、中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明显升高;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后有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许少辉  周朝虹  曾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568-4569
目的 在超长心肺复苏中,比较使用心肺复苏仪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的疗效与优势.方法 113例超长心肺复苏分为心肺复苏仪组、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比较两组复苏成效以及收缩压与血氧饱和度.结果 心肺复苏仪组在复苏失败、复苏有效、复苏成功三方面较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苏失败率较后者低而复苏有效率和复苏成功率较后者高(P< 0.01),收缩压与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P<O.01).结论 在超长心肺复苏中,使用心肺复苏仪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复苏成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剂量胞二磷胆碱在心肺脑复苏救治中的作用、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选择心脏骤停后经心肺脑复苏成功13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57例,均给予肾上腺素等复苏兴奋药物、降颅压、亚低温、激素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应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25g+10%葡萄糖3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1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应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2.00 g,余同对照组.两组于入院即刻及治疗后第3、7、14及21天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并监测溶血磷脂酸(LPA)和酸性磷脂酸(AP)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第7、14及21天GCS评分显著升高(P< 0.05或<0.01),对照组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14天LPA水平[(2.98±0.28)μmol/L]显著降低,治疗后第21天LPA水平[(1.85±0.21)μmol/L]进一步降低,与入院即刻[(3.75±0.22)μ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对照组治疗前后LP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1天,治疗组A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45±0.23)μmol/L比(5.20±0.21)μmol/L](P< 0.01).结论 大剂量胞二磷胆碱可明显改善心肺脑复苏的神经功能,是安全、有效、易于推广的心肺脑复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CPR)初步成功后患者的护理措施,制定严密完善的护理策略。方法收集作者医院近5年来CPR成功后,病情允许转送中心重症监护室(ICU)进一步治疗者45例的临床资料、护理要领和心得。结果本组45例,经良好的循环功能、呼吸功能、脑功能的支持、维持,均于入急诊抢救室后6 h内转入中心ICU,进行进一步的生命支持和康复治疗。结论医护的密切配合、严密的护理策略预案、高质量的护理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高效的反应机制是提高CPR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心肺复苏(CPR)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病理生理中作用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21例CPR自主循环恢复(ROSC)者血清TNF-α、IL-1β、IL-4、IL-8、IL-10含量,按SIRS标准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比较2组差异。结果2组CPR时血清细胞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S组ROSC24h TNF-α、IL-1β、IL-8高于其CPR时和非SIRS组(P〈0.05-0.01),gOSC48h IL-4、IL-10增高,细胞因子均达峰值并高于非SIRS组(P〈0.05-0.01),ROSC7dTNF-α、IL-1β、IL-8下降,IL4、IL-10仍较高水平。结论细胞因子参与复苏后SIRS发病过程,选择时机干预其失衡,提高复苏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参数采集系统,实现精确、高效的参数采集与分析。方法:建立并简化心肺复苏参数模型,通过信号波形转化、曲线拟合等方法实现参数的快速采集。结果:该系统实现了心肺复苏设备检测参数的快速采集和等效处理过程。结论:心肺复苏设备检定的参数采集可广泛应用于心肺复苏设备的临床检测,其应用对提高相关设备的快速检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快速同步氨茶碱与肾上腺素联合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把398例心跳骤停(CA)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标准剂量肾上腺素(SDE)对照组130例、大剂量肾上腺素(HDE)组132例、快速同步氨茶碱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ADE)组136例。采用肘静脉通道应用肾上腺素和氨茶碱:(1)SDE对照组采用1 mg首次剂量肾上腺素静脉注射无效后,每间隔3 min快速重复1次首次剂量(。2)HDE组,采用0.1 mg/kg肾上腺素作为首次剂量,无效后每间隔3 min重复1次首次剂量(。3)ADE组,快速采用同步氨茶碱10 mg/kg和肾上腺素1 mg作为首次剂量静脉注射,若无效后,每间隔3 min重复1次首次剂量,同时对心电图、平均动脉压、心率、自主循环恢复的时间等进行监测,并进行复苏效果的评价。结果(1)ADE组和HDE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存活Glasgow昏迷评分与SDE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2)ADE组肾上腺素平均用量明显比HDE组减少,但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明显升高。结论快速同步氨茶碱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在心肺复苏中能明显提高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率、提升存活率并且能显著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是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提高心脏骤停病人院前救治的综合水平以及影响心脏骤停院前救治效果的因素。方法:采用对目标人群中心脏骤停病人进行院前心肺复苏术,用院前心肺复苏术临床效果研究调查346份病例资料。结果:按照院前心肺复苏的条件进行分组对比分析,发现在呼救反应时间长短、有无旁观者参与、有无电击除颤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气道开放后使用球囊面罩和气管插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骤停病人在呼救反应时间小于10分钟、现场有旁观者参与复苏、早期启用电除颤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对于提高临床急救有效率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急诊治疗的18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抢救方式,研究组对医护人员进行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结果研究组患者基本生命支持5 min完成率为87.10%、抢救成功率为65.59%、抢救成活率为23.66%、护理满意度为94.62%,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医护人员进行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对于提高综合急救能力和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