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监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早期疗效及评估化疗后残留病灶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88例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89个病灶,用DWI直方图分析化疗过程中肿瘤多层面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随访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比较按DWI图重建所测肿瘤体积与术后病理测量肿瘤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89个乳腺癌病灶中,化疗有效68个,无效21个.化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在化疗前的肿瘤ADC值分别为(1.049±0.135)× 10-3 mm2/s和(1.171±0.13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1,P=0.009).全组患者化疗前的肿瘤ADC值为(1.087±0.146)×10-3 mm2/s,肿瘤退缩率为70.4%±55.1%,两者呈负相关(r=-0.430,P=0.025).有效组化疗前、化疗1个疗程后和化疗结束时的肿瘤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效组化疗前、化疗1个疗程后和化疗结束时的肿瘤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WI监测化疗结束后残存肿瘤体积与病理结果高度相关(r=0.749,P<0.01).结论 DWI可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通过ADC值变化来监测肿瘤对治疗的反应,评估残存肿瘤大小,从而评价或预测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放化疗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1例经临床证实为IIa期以上宫颈癌患者,并接受放化疗的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3周及治疗结束后行常规MRI及多b值DWI检查,测量治疗前、后肿瘤ADC值及最大径,分析放化疗前后ADC值差异性以及与肿瘤最大径退缩率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于放化疗后ADC值升高,放化疗前、放化疗后2~3周及结束时ADC值分别是(0.81±0.13)×10-3 mm2/s、(1.18±0.14)×10-3 mm2/s、(1.47±0.22)×10-3 mm2/s,两两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化疗前与放化疗2~3周的ADC值差值(T值)为(0.37 ±0.13)×10-3 mm2/s,放化疗前后肿瘤最大径退缩率为0.78±0.12,放化疗前、放化疗后2~3周及结束时ADC值与肿瘤最大径退缩率均无相关性,T值与肿瘤最大径退缩率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癌病灶ADC值放化疗后升高,放化疗后ADC值早期升高幅度与肿瘤最大径退缩率具有正相关性,可作为预测宫颈癌化疗治疗效果的理想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对含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价值.方法:集2013年3月到2015年7月的鼻咽癌III期及IV期患者34例,分别在新辅助化疗前1周内及2周期新辅助化疗结束后1周进行磁共振扫描,采集不同时间点鼻咽癌原发灶的扩散加权图像(DWI)并分析获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根据RECIST 1.1指南分别进行疗效分组(化疗高反应和化疗低反应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疗效组间不同时间点的ADC值,并应用Spearson等级相关性分析评价ADC值与肿瘤消退率的相关性.结果:新辅助化疗前,化疗高反应组的ADC值治疗前低于化疗低反应组[(1.32±0.25)×10-3mm2/s vs (1.61±0.24)×10-3mm2/s,P=0.001];化疗高反应组的ADC值治疗后为(2.12±0.26)×10-3mm2/s,而化疗低反应组的ADC值治疗后为(1.70±0.45)×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化疗高反应组ADC值变化率(△ADC)明显高于化疗低反应组[(63.1±35.6)% vs (14.3±36.9)%,P=0.021];ADC值治疗前与肿瘤消退率负相关(r=-0.451,P=0.007),ADC值治疗后和ADC值变化率(△ADC)与肿瘤消退率正相关(r=0.667,P=0.005;r=0.550,P=0.027).结论:核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对鼻咽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可以进行早期评价,有助于早期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正常子宫颈和宫颈癌的弥散加权成像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Zhang Y  Liang BL  Gao L  Ye RX  Shen J  Zhong JL 《癌症》2007,26(5):508-512
背景与目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宫颈癌诊断和分期的重要检查方法.本研究对正常子宫颈和宫颈癌组织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DWI在宫颈癌诊断以及放疗后疗效监测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6例非宫颈肿瘤女性的子宫颈和20例宫颈癌患者的子宫颈进行常规MRI扫描和横断面DWI(b=800 s/mm2),比较正常宫颈和宫颈癌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比较未行手术的7例宫颈癌患者放疗前后宫颈的ADC值.结果:正常子宫颈在DWI图上呈三层结构,其平均ADC值[(1.71±0.14)×10-3 mm2/s)]显著高于宫颈癌的ADC值[(0.97±0.13)×10-3 mm2/s)](P<0.01).放疗后子宫颈的ADC值[(1.49±1.40)×10-3 mm2/s]较放疗前[(1.02±0.06)×10-3 mm2/s]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子宫颈.结论:DWI能够区分正常子宫颈和宫颈癌组织,可用于宫颈癌治疗前侵犯范围的评价,并可显示放疗后宫颈组织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 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能够在体检测水分子微观运动,对肿瘤治疗后微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本研究旨在探讨DWI在监测、预测肺癌化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经病理确诊并接受化疗的肺癌患者,于化疗前一周和化疗开始后一个月分别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RI)常规平扫及DWI检查。于横轴位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上测量肿瘤最大径(长径)、最大垂直径(短径)及长、短径平均值(平均径),并据此将肿瘤对化疗的反应分为完全反应(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反应(partial response,PR)、稳定病变(stable disease,SD)和进展病变(progressive disease,PD)共四个疗效组。于DWI图象上测量化疗前和化疗后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 usion coe cient,ADC)值,用t检验分析化疗前后ADC值及各疗效组化疗前ADC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化疗前后ADC值的变化率、化疗前ADC值与肿瘤各径线变化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化疗前相比,肿瘤化疗后ADC值显著升高(1.482±0.456vs1.675±0.485,P=0.004)。化疗前后ADC变化率与其长径、短径及平均径的变化率呈正相关(r=0.635,r=0.612,r=0.539,P<0.05)。PR组、SD组化疗前ADC值与其长径变化率呈负相关(r=-0.806,r=-0.632,P<0.05)。结论 ADC值的变化能较敏感地反映肺癌化疗后的早期改变,结合形态学测量,有助于早期、动态监测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价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效果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超声胃镜及病理确诊的4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3.0T MRI DWI检查,其中32例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前后均进行了DWI检查,分析DWI对胃癌病灶、胃周淋巴结的显示能力,通过测量正常胃壁与肿瘤累及区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对同一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ADC值进行比较,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42例患者共进行74次DWI检查,肿瘤和胃周淋巴结在DWI上均呈明显的高信号,肿瘤平均ADC值为(1.348±0.278)×10-3 mm2/s,12例胃周肿大淋巴结平均ADC值为(1.329±0.188)×10-3 mm2/s,而正常胃壁在DWI上表现为低信号,平均ADC值为(2.081±0.189)×10-3 mm2/s,正常胃壁与肿瘤及胃周淋巴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化疗后肿瘤的ADC值升高,平均(1.572±0.261)×10-3 mm2/s,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6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进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TRG评级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消退,肿瘤细胞密度(TCD)化疗前平均为4.45×10-5/px2,化疗并手术后TCD平均为2.48×10-5/px2,与DWI上测得的ADC值呈负相关。结论MRI DWI检查可有效地检测进展期胃癌肿瘤累及范围和胃周淋巴结肿大情况,比较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的形态学及ADC值的改变对疗效的评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骨肉瘤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疗效评估对于术后化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观察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骨肉瘤 NAC 前后的变化,探讨平均 ADC 值(ADCmean )和最小 ADC 值(ADCmin )在骨肉瘤 NAC 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云南省肿瘤医院2013-06-01-2015-05-3017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在 NAC 前、后进行常规 MR 及 DWI 检查。测量化疗前、后肿瘤 ADCmean 、ADCmin ,并计算 ADCmean 变化率和 ADCmin 变化率,计算公式为 ADC 变化率=(ADC化疗后-ADC化疗前)/ADC化疗前。术后肿瘤坏死率评估按 Huvos 标准分为化疗反应良好组和反应差组。用配对样本 t 检验比较化疗前后 ADCmean 和 ADCmin ,化疗反应不同组间 ADCmean 变化率和 ADCmin 变化率。结果化疗反应良好组10例,反应差组7例。骨肉瘤 NAC 后 ADCmean 和 ADCmin 分别为(1.60±0.32)×10-3和(1.27±0.35)×10-3 mm2/s,较化疗前〔(1.09±0.28)×10-3和(0.79±0.12)×10-3 mm2/s〕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化疗反应良好组 ADCmin 变化率为1.09±0.18,明显高于反应差组的0.55±0.29,P <0.05;但2组间 ADCmean 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88。结论 DWI 可以通过 NAC 前后 ADC 值的变化来监测骨肉瘤化疗疗效,ADCmin 是骨肉瘤患者有用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反映放疗前后肿瘤内部的功能变化及肿瘤细胞的存活情况,从而为肺癌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本研究通过测量肺癌患者放疗前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大小及变化情况,探讨该技术在预测肺癌放疗疗效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01-01-2013-10-3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接受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的Ⅲ期肺癌患者34例.处方剂量50~66 Gy,单次2~2.2 Gy.放疗前后l周内行CT扫描及磁共振检查,应用CT、DWI ADC表观弥散系数评价放疗疗效,并与生存相结合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治疗前后可测量原发灶ADC值分别为(1.03±0.12)×10-3和(1.41±0.10)×10-3 mm2/s,治疗后ADC值明显高于治疗前,z=-4.541,P<0.001.非小细胞癌组与小细胞癌组肿瘤退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38,P=0.002.非小细胞癌组与小细胞癌组治疗前(z=-0.527,P=0.598)及治疗后(z=-1.353,P=0.176)原发灶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细胞癌组治疗前后ADC值变化更显著,z=-3.337,P=0.001.非小细胞癌组治疗前ADC值、△ADC与肿瘤退缩率之间存在关联性,r值分别为-0.432和0.604,P值分别为0.016和0.001.治疗前低ADC值组(≤1.03×10-3 mm2/s)和高ADC值组(>1.03×10-3 mm2/s)1年生存率分别为69.2%和17.7%,2年为23.1%和0,3年为23.1%和0,x2=5.577,P=0.018.低△ADC值组(≤0.41×10 3 mm2/s)和高△ADC值组(>0.41×10-3 mm2/s)1年生存率分别为29.4%和62.5%,2年为0和37.5%,3年为0和37.5%,x2=6.989,P=0.008.治疗后低ADC值和高ADC值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27.3%和57.1%,2年为0和21.4%,3年为0和21.4%,x2=7.626,P=0.006.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非小细胞癌患者放疗前和放疗后ADC值大小、治疗前后ADC值变化为预后影响因素.小细胞癌组仅△ADC值与肿瘤退缩率存在负相关,r=-0.840,P=0.005;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后ADC值变化、治疗后ADC值大小为预后影响因素,Wald=3.935和4.495,P=0.047和0.034.结论 肺癌患者放疗前后ADC值变化、治疗末ADC值大小为预后影响因素,经治疗后ADC值变化显著者及治疗末高ADC值表达者提示预后良好,对于非小细胞癌患者治疗前高ADC值表达者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T)前后Ki67表达变化对疗效和预后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2009年12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104例乳腺癌NACT后手术的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评估配对的化疗前穿刺活检标本和手术切除标本中Ki67的表达情况。根据NACT前后Ki67的变化分为Ki67下降组和Ki67未下降(不变或升高)组,并对两组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比较和生存分析。结果:NACT后Ki67下降组占62.5%(65/104),未下降组占37.5%(39/104)。NACT前高表达Ki67的患者经NACT后Ki67显著下降(63/91,P < 0.01)。Ki67下降组更容易获得有效的临床效果即达到临床完全/部分缓解(59/65,P=0.005),且NACT后Ki67下降值与临床疗效相关(r=0.302,P=0.002)。NACT后Ki67下降组的无病生存率明显高于Ki67未下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Ki67下降组的总生存率高于Ki67未下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1)。结论:乳腺癌NACT后Ki67表达下降可能是疗效和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 ratio,NLR)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47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同步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IB-ⅢB期),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记录。绘制ROC曲线评价患者接受治疗前NLR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果;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与NLR水平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ROC曲线结果显示治疗前NLR对宫颈癌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诊断价值(AUC=0.591,P=0.014),NLR最佳分界值为2.08,是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因素(HR=2.469,P<0.001;HR=2.663,P<0.001);按照高低NLR分组,发现在宫颈癌患者中NLR水平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等有关(P<0.05);高NLR组OS和PFS显著低于低NLR组(P<0.001),其中PF方案化疗患者治疗前NLR水平对预后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结论 治疗前NLR水平可作为宫颈癌患者(尤其是PF化疗方案)的预后风险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对鉴别肝细胞性肝癌(HCC)冷冻术后肿瘤坏死、残留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冷冻治疗的27例肝癌患者共30个病灶行T1 WI、T2WI常规MRI平扫、DWI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肿瘤冷冻前、后MRI信号改变.对HCC一般特征与ADC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冷冻前后正常肝脏、肿瘤组织及术后坏死、残留组织的ADC值.结果:冷冻坏死的肝肿瘤组织在T1WI图中呈稍低或稍高信号,T2WI呈低或等信号,DWI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无强化.活性残留肿瘤14个(其中12个肿瘤直径>5.0 cm),残留率为46.7%.b值=800 s/mm2时,ADC值由低到高依次为:术后残留肿瘤组织(0.98±0.17)×10-3 mm2/s、术前肝肿瘤组织(1.03±0.20)×10-3 mm2/s、正常肝组织(1.14 ±0.07)×10-3mm2/s、术后坏死肿瘤组织(2.07±0.23)×10-3 mm2/s.肝肿瘤组织与对照组正常肝组织ADC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肝肿瘤组织ADC值与肿瘤大小不相关(r=-0.10,P=0.614),与直径范围,肿瘤分期、是否远端转移无关(P>0.05)、与分化程度有关(P<0.05).肿瘤坏死区ADC值与术前肿瘤组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残留组织ADC值与坏死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3),与肿瘤组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192).结论:MRI-DWI能有效鉴别肝癌冷冻术后的病灶坏死及残留,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子宫颈癌放化疗效果进行评价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子宫颈正常志愿者13名,子宫颈癌患者32例,年龄29~72岁,平均45.75岁.32例子宫颈癌患者于放疗前及放化疗后1~3个月内行磁共振成像(MRI)常规扫描和DWI扫描,取b值分别为(0,300)s/mm2及(0,600)s/mm2.在轴位DWI图上分别测量正常子宫颈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及子宫颈癌患者子宫颈肿块ADC值,对放化疗后子宫颈病变区进行ADC值的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当b=(0,300)s/mm2时,正常子宫颈ADC值平均为(1.72±0.31)×10^-3 mm2/s,放疗前子宫颈癌为(1.10±0.24)×10^-3 mm2/s,放化疗后的子宫颈病变为(1.61±0.23)×10^-3 mm2/s;当b=(0,600)s/mm2时,正常子宫颈ADC值平均为(1.46±0.25)×10^-3 mm2/s,放疗前子宫颈癌为(0.89±0.21)×10^-3 mm2/s,放化疗后的子宫颈病变为(1.54±0.18)× 10^-3 mm2/s;b=300 s/mm2的ADC值均高于b=600 s/mm2时.子宫颈癌组ADC值低于正常子宫颈组,放化疗后病变子宫颈的ADC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同组不同b值的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DWI与ADC值的联合可以更为客观、准确地分析病变,有助于评价放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RI影像学方法对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的评价价值.方法 选取58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联合组采用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放化疗治疗,2组疗程均为5~6周.评价2组治疗前后MRI成像及ADC值在宫颈癌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后监测肿瘤变化的价值.结果 联合组和对照组的肿瘤缓解率分别为72.41%和61.72%;联合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ADC均值较之前均有所升高,且联合组ADC均值(1.99±0.28)高于对照组(1.54±0.25);P均<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组治疗宫颈癌疗效优于对照组,MRI具有无辐射、无创伤等优点,能通过影像及ADC值检测肿瘤的生长及变化,在宫颈癌治疗的疗效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DWI在预测及早期评价食管癌同期放化疗短期疗效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 40例经病理证实并行同期放化疗食管癌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行DWI检查。应用RECIST标准进行短期疗效评价,分为缓解组(CR、PR)和未缓解组(SD、PD)。组间比较行成组t检验,对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肿瘤ADC值变化率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缓解组、未缓解组分别为30、10例。缓解组在治疗第1周末ADC值升高程度高于未缓解组(P=0.000)。缓解组、未缓解组治疗1周末肿瘤最大径与疗前均相近(66.10 mm∶62.63 mm,P=0.407;70.90 mm∶68.30 mm,P=0.552)。肿瘤治疗前ADC值与肿瘤最大径缩小率间呈负相关(r=-0.680,P=0.000)。肿瘤治疗后第1周末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83,ADC值变化率为15.5%作为判断治疗是否有效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70.0%、阳性预测值为89.7%、阴性预测值为63.6%。结论 DWI可作为一种预测及评价食管癌同期放化疗短期疗效的新的影像学方法,以治疗1周末ADC值变化率对区分治疗反应较敏感,可以作为有效监测时间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晚期结直肠癌组织表观弥散系数(ADC)在化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4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FOLFOX 4方案化疗,具体为:奥沙利铂85mg/m2静滴,d1;亚叶酸钙200mg/m2静滴,d1、d2;氟尿嘧啶(5-FU)400mg/m2静推,d1、d2;5-FU 600mg/m2持续静滴22h,d1、d2。14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12个周期。化疗4个周期按RECIST 1.1标准评价疗效,并将患者分为有效组(CR+PR)和无效组(SD+PD)。于化疗前、第2个周期和第4个周期化疗后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并记录肿瘤组织ADC值,分析肿瘤所有目标病灶长度总和的减少情况、ADC变化值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40例患者中有效组22例(CR 6例,PR 16例),无效组18例(SD 11例,PD 7例)。第2个周期和第4个周期化疗后有效组的ADC值分别为(9.82±2.04)×10-4mm2/s和(10.09±1.95)×10-4mm2/s,较化疗前的(5.63±1.02)×10-4mm2/s明显升高(P=0.009,P=0.001),而无效组化疗前后的ADC值无显著差异(P=0.412,P=0.654)。有效组化疗前ADC值低于无效组(P=0.021)。有效组化疗前ADC值和第2个周期化疗后的ADC变化值分别与第4个周期化疗后所有目标病灶长度总和的减少百分比呈负相关(r=-0.681,P=0.004)和正相关(r=0.749,P=0.002)。结论 晚期结肠癌组织化疗前ADC值及化疗后早期的ADC变化值可以作为预测晚期结直肠癌对化疗敏感性和化疗早期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在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坏死与复发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35例经我院治疗并经病理诊断证实的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坏死和同期随机选取的35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患者,均接受了常规MRI检查及DWI(扩散敏感系数,即b值采用:0s/mm2及800s/mm2),分别测量放疗后鼻咽坏死灶及肿瘤复发区的ADC值,计算其平均值。结果鼻咽坏死灶在DWI上表现为不均匀的低信号,而肿瘤复发病灶表现为高信号。鼻咽坏死组及复发组ADC平均值分别为(1.073±0.0383)×10^-3mm2/s和(0.844±0.0309)×10^-3mm2/s;最大值分别为(1.728±0.0527)×10^-3mm2/s和(1.477±0.0675)×10^-3mm2/s。鼻咽坏死组ADC平均值及最大值均大于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45,P〈0.001;t2=2.932,P〈0.005)。结论DWI以及ADC值测量在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坏死与复发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常规MR序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