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索提升医学生《就业指导》课育人价值,将“五术”融入医学生《就业指导》课并进行教学实践。通过重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形成理论+实践、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模拟+实战等多种教学形式和体验式、启发式、沉浸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将思政育人元素以“立道术、提技术、育学术、授艺术、树仁术”五个维度融入课程教学提升育人内涵,优化课程评价方式,强化过程评价,融入增值评价,注重综合评价,全过程全方位提升课程育人效果。采用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对比分析,“五术”融合的医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认可度高,育人价值好,对学生正向影响大,实现“就业+育人”。  相似文献   

2.
申颖  黄星  孔燕  赵越  张鑫  左延莉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9):2385-2393
背景 2010年我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启动,旨在为农村地区培养具备本科学历的全科医生,缓解农村地区基层医师匮乏的现状。本研究通过系统综述了解国外类似项目的实施现状、成效及评价,为我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评价和改善提供理论参考。目的 了解国外农村基层医师医学培养项目实施现状、成效及评价指标方法等。方法 2019年2-7月,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以“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医学本科生”“医学院校教育”“医学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专业+人力资源”“农村地区”“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医师执业地点”“农村基层医师”“农村基层医师培养”“农村医学实习”“农村临床见习”为检索词,检索Ovid MEDLINE、PubMed、Cochrane及Google Scholar主要英文数据库,获取2000-01-01至2019-01-01发表的关于全球农村基层医师院校教育及住院医师培训等项目的实施现状、成效及评价的英文文献。结果 最终纳入53篇文献,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泰国及南非6个国家,包括20个院校教育项目和6个住院医师培训项目。文献显示各国农村基层医师培养项目均具有指向性招生策略、面向农村卫生和全科医学的临床课程体系、以农村执业的家庭医生为临床导师及农村地区临床实践基地等要素;培养项目学生选择家庭医学为执业专业、农村地区执业率和长期农村保留率均明显高于非培养项目学生,两者国家医疗执照考试成绩和通过率无明显差异。长期农村地区临床实践培训、招生策略倾斜农村成长背景学生及农村执业的家庭医生导师是影响项目最终效果的关键因素。结论 医学教育是解决农村基层医师匮乏的有效途径。国外农村基层医师培养项目的招生策略、临床课程体系设置、导师指导及评价可为我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背景 上海市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与家庭医生制度相结合,2015年3月启动了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推行“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策略(“1+1+1”签约)。目的 了解上海市“1+1+1”签约实施状况,分析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1+1+1”签约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2017年7—9月,对上海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科长共6人就目前该中心“1+1+1”签约的实施状况,包括开始推行时间、签约率、签约方式、宣传策略、4项主要优惠政策(长处方、延伸处方、预约上级医院号源、转诊)实行状况、家庭医生“1+1+1”签约的服务内容进行数据资料咨询;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法对这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共18人就“1+1+1”签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进行访谈。所有数据资料、访谈内容根据主题和内容分析法,进行总结、归纳和分类。结果 截至2017年7月底,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均签约率为9.47%,≥60岁人群的签约率为51.35%,其中4家以门诊签约为主,另外2家以并行开展家庭医生工作室签约及门诊签约为主;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采取实行的优惠政策作为签约宣传策略,以居民就诊时宣教及居委协助宣传为主;均已实行长处方、延伸处方政策,5家已实行预约上级医院号源及转诊政策。家庭医生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诊疗、便捷配药、预约及转诊、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医疗费用控制。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医保药占比(即药品费用与就诊总费用的比值)难控制,预约号源及转诊绿色通道不畅,各项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不合理,家庭医生工作收入付出不成比例,签而不约等问题。结论 上海市“1+1+1”签约政策陆续在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在提高签约率、实施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各项服务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果。建议加大宣传,完善各项相关配套政策,加强上下级医院协作,合理制定考核指标,真正落实签约服务,从而尽快推进“1+1+1”签约实施进程,促进分级诊疗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1+1+1”分级诊疗模式指居民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同时,自愿选择1家区级和1家市级医疗机构签约,形成“1+1+1”签约组合模式。其目的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以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科学合理的就医格局。本文结合近年来西部地区分级诊疗实施现状,从政府、医疗机构、患者3个层面分析了西部“1+1+1”分级诊疗模式推行动力不足的原因,并给出相应发展建议,以期助力西部地区分级诊疗的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5.
基于上海市“1+1+1”签约分级诊疗模式,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协同合作,以2型糖尿病为突破口,建立了2型糖尿病“全科-专科”分级诊疗协作管理模式。该模式以设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仁济-潍坊”糖尿病专病工作室为载体,明确了糖尿病的分级诊疗标准和转诊流程,并要求药品配置和实验室检查同质,本文主要介绍其开展模式和实施效果。通过“全科-专科”共同管理,能够合理兼顾各级医疗机构的利益,同时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能力和水平,有助于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连续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学校阶段与医院阶段的衔接,提升培养质量,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紧扣两个阶段人才培养的特点,探索开展了“校院区贯通式”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隶属关系及紧密合作开展教学工作的特性,将学校、附属医院、社区医院三方融合贯通,由学校统筹管理“3+2”的两个阶段,将理论教学、实践培训及职业精神培养交替实施,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邵凯隽  王文秀  叶发青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49(5):384-387,封三
推进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医教协同背景下,构建我国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温州医科大学从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整合、优化教学方法、规范技能培训、完善保障机制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构建基于多创融合的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对该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思考、展望并不断优化,以期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现阶段我国期刊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期刊“精品战略”的实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1年做出了建设“中国期刊方正”的战略性决定。  相似文献   

9.
基于上海市“1+1+1”签约分级诊疗模式,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协同合作,以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为例,建立慢性心衰“全科-专科”分级诊疗协作管理模式。该模式以设立在社区的“仁济-潍坊”慢性心衰专病工作室为载体,从心功能分级、体质量监测改变、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三方面共同制定慢性心衰的分级诊疗标准和转诊流程,同时实现药品和实验室检查的同质化,本文主要介绍其开展模式和初步实施效果。通过“全科-专科”共同管理,一方面实现优质医疗资源适当下沉,提高全科医生的诊疗能力,便于简单有效识别疾病严重程度;另一方面设立专职助理员规范患者体质量监测和连续性管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依从性,从而有助于形成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全科人才培养是全科医学发展的关键任务,目前我国的全科医生教育培养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不足、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英国和美国的全科医生培养起步较早,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文介绍了英国全科医生培养的“5+2+3”模式、美国全科医生培养的“4+4+3”模式,并将其与我国目前的“5+3”全科医生培养模式进行对比。认为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提升全科医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高全科医生的岗位胜任力;同时,应建设标准化的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体系,包括培训大纲、带教师资、培训基地、考核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医患矛盾激化,伤医事件频发,使得医师成为“高危”职业。为维护医师的权益,法律界和伦理学界对于医师“拒诊权”的讨论已经甚嚣尘上。医师有不得拒绝诊疗的义务,但是拒绝对患者实施诊疗服务必然有其深层的原因。本文立足于法律和伦理层面,指出医师“拒诊权”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及现实操作进行思考,以达到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的动态TOPSIS法在医疗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疗质量具有随时间动态变化的特点, 而很多有关的评价往往停留在被评价对象的“以往”或“现在”的状况上, 均采用静态评价的方法。本文从动态视角出发, 根据既考虑“过去情况”、“现在状况”, 也关注“将来发展趋势”的思想, 提出一种基于指标值与指标增量的动态TOPSIS 法。该法既关注同一指标在不同评价对象间的差异( 纵向差异), 也关注其在不同时点间的差异( 横向差异);不但能给出最终的动态评价结果, 而且能给出各时间截面的评价结果。通过将其应用于临床科室医疗质量的评价, 验证了该法是一种有效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吴勤德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0):1229-1238
背景 目前,分级诊疗制度成为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了解其研究热点和研究演化显得尤为重要。目的 系统地梳理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演变进程,把握其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1-7月,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分级诊疗”“分级医疗”“阶梯医疗预防网”“划区分级分工医疗制”“划区分级分工医疗服务制”“分级分工医疗制”“社区首诊”“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工诊疗”“分工医疗”“有序医疗”“有序诊疗”“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医疗服务体系+分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为关键词系统检索与我国分级诊疗制度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间为1949-01-01至2019-07-31。采用Excel保留并分析数据,对纳入文献的作者、题名、文献来源、发表机构、发文量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CiteSpace获取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研究成果的期刊、机构合作、作者分布;通过高频关键词分析,确定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时区图、聚类词和突现词确定研究的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变化。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 233篇,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中国全科医学》(287篇,23.28%),发文量前5位的期刊均来源于北京大学《中文核心要目总览》(合计729篇),超过总发文量的一半。研究成果高产机构主要围绕以华中科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为核心的4个机构合作群;核心作者共有68位,共发文457篇,占文献总数的37.28%;“社区卫生服务”“医联体”“影响因素”“全科医生”一直是分级诊疗研究领域的热点名词。1949-1978年出现了“爱国卫生运动”“床位”“门诊病人”聚类标签和“效果评价”“影响因素”“医疗”关键词;1979-2008年出现了“医疗”“医疗保险制度”聚类标签和“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关键词;2009-2018年出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险”聚类标签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级诊疗”等关键词。结论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研究文献数量增加速度加快,但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提升。机构间合作较多,但作者间的合作交流较局限,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逐渐多元化,研究方向不断细化;如何通过更紧密的交流协作,从制度层面寻找一个另辟蹊径的创新之路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背景 目前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总体实施效果较好,但实施效果仍然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合理评价实施效果及找出影响实施效果的因素,是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前提和基础。目的 评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项目规划的合理性,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在天津市和平区抽取居民代表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工作人员共26人。针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于2017年4月采取焦点访谈法收集资料,并运用扎根理论编码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访谈形成53个综合开放式编码并汇聚为16个主轴编码和4个核心编码,即项目先导、项目牵引、实施保障和项目结果,前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项目结果。项目结果包括受认可项目、存在问题项目、医务人员满意度、居民满意度4个主轴编码。“需求导向性-供需一致”(21次)、 “服务运行模式-团队模式”(3次)、“管理经验-妇儿时间久根基深”(5次)及“经费管理-计件拨付经费较充足”(5次)为老年人管理及妇儿管理效果良好的主要原因;“需求导向性-供需一致”和“项目考核机制”则是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及肺结核患者管理项目的实施障碍因素;“项目考核机制-指标量化要求高”(26次)、“经费管理-经费相对足实际不足”(22次)、“服务运行模式-医疗公共卫生两张皮”(10次)及“项目规划”(9次)是影响医务人员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政策解读”(7次)、“医疗满意度”(7次)、“设备准确性”(5次)及“医务人员技术水平”(4次)是影响居民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结论 项目先导、项目牵引、实施保障3个环节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落实的前提和保障。有关部门应以需求为导向优化项目设置,以效果指标为牵引优化项目考核,以政策落实为支撑确保项目实施,克服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条件在保障目标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的困难,推进和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15.
日前,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文批复,同意温州医学院等11所高校开展深化完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试点。所谓"三位一体"是指按照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统一选拔考试(高考)成绩三个部分折合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择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人对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及健康的需求也逐渐加大。随着我国互联网以及智能化产品的普及,如何将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与互联网有机融合,推进养老和医疗服务的快速发展也成为目前亟须探讨并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探讨了我国“互联网+医养结合”在社区老年慢性病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发展现状,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针对我国“互联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提出了应对策略,包括:继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高线下服务能力,实现医养结合服务的闭环;培养优秀人才;强化信息技术支持作用,建设老年友好社会;整合资源,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本进入养老行业,共同探讨和创造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构建了包含基础数据库系统、终端用户系统、服务系统、监督与评价系统等在内的全面的“互联网+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临床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对于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导致的靶器官损害易引起人们重视,但对于血压<140/90 mm Hg引起的人体靶器官损害,人们常不重视,因此为完善高血压的创新理念和研究方向,本研究团队提出了“纵向高血压”。本文通过对“纵向高血压”的概念、诊断标准、优势、与横向高血压异同的介绍,发现横向高血压强调≥140 /90 mm Hg“量”的改变,而“纵向高血压”,除强调“量”的改变,更强调每个个体“质”的改变。因此,作为基层卫生守护人的全科医生应了解和掌握“纵向高血压”的本质、概念和诊治方法,同时本研究团队也期望能够与同道们共商和完善“纵向高血压”的存在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教学改革构建及探索了《药理学》“三联三融”混合式教学新模式。“三联”,即线上与线下有效联动,大课与小课有序联合,学校与医院深度联结;“三融”即思政与课程融合,基础与临床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通过“三联三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能力,并将“医者精诚、大爱无疆”的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教学。本课程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本创新教学模式较为满意,在学习兴趣、团队协作能力及岗位胜任力方面都得到较好提升,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均对其做出了相应部署。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鲜明态度,强调要健全并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联体建设等均被明确为重点发展领域。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健康管理正逐步迈向个性化、精确化。“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是指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社区居民对健康管理的获得感。近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呈高速发展态势,信息化建设也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利用互联网手段开展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尚未成熟稳定,国内外均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北京市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建设两项工作的开展中均取得了一定成效。2016年其受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法制司委托开展“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标准化试点”研究,并撰写《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2017年其继续受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委托承担“卫生标准制修订项目”,并在一期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产出《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二期)》。本指南的制定高度契合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在一期指南的基础上对总体框架进行了补充,并从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社区妇幼人群健康管理、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测(以远程血压监测服务为例)三方面详细介绍了平台的功能规范建议,同时给出了平台的数据规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议,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建设“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文章剪影: “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应用总体框架: 2个体系——数据标准规范体系;网络安全体系。 7个模块——智能化慢性病管理、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妇幼保健协同服务、社区远程血压监测服务、双向转诊系统、移动终端健康服务、健康门户网站。二期指南主要涉及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社区妇幼人群健康管理、居民自我健康管理之可穿戴设备(远程血压监测)。 (1)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 功能描述——在现有社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基础上,基于互联网技术,对中医药服务进行外延,将院内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和咨询服务延伸到居民家中,从而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个性化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患者端:体质辨识自评估、中医健康教育、中医保健指导、医患互动、中医健康档案自我维护。医生端:中医档案管理、中医随访、中医智库、医患互动。 (2)社区妇幼人群健康管理 功能描述——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针对儿童的预防接种服务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辖区孕产妇的健康指导服务从机构内部延伸至居民家庭,以提高社区卫生妇幼保健服务效率和质量。孕产妇用户端:签约服务、成员托管、医患互动、自我管理。医生端:签约管理、建册管理、医患互动、健康随访、健康教育、远程协作。管理端:基础管理、系统管理、统计分析。 (3)居民自我健康管理之可穿戴设备(远程血压监测) 远程血压监测器械硬件选型原则——具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及相关认证的医疗检测设备,需要符合国家医疗器械相关的认证许可。同时满足:①便携体积小巧,便于携带,考虑到居家个人两种便携方式;②接口灵活;③数据传输效率高;④传输加密;⑤供电效果好、供电状态稳定、待机时间有保障、考虑到客户的使用安全等因素;⑥兼容性强,充分考虑到路由器随时可能介入第三方的数据采集端,路由器设计方面应保留较强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便于临时器械接入。  相似文献   

20.
背景 “中风120”是我国中风意识教育的主要工具,但目前尚缺乏基于社区居民视角的关于“中风120”认知的深入研究。目的 了解社区居民对于“中风120”的认知,为“中风120”的宣传、推广、普及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0年7―9月选取常住(>1年)在当地的社区居民31名作为访谈对象,均为笔者所在课题组成员的亲戚、朋友,其中来自广东省15名,湖北省7名,河南省6名,河北省、湖南省、辽宁省各1名。基于“中风120”拟定访谈提纲及访谈问题,采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进行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并采用Nvivo软件辅助编码。结果 31名社区居民对“中风120”中3种中风先兆口角歪斜、胳膊单侧无力、言语不清的识别率分别为64.5%(20/31)、22.6%(7/31)、61.3%(19/31),目击身边的人突然出现“中风120”中3种中风先兆时选择拨打“120”的比例分别为32.2%(10/31)、22.6%(7/31)、41.9%(13/31)。对中风先兆认知不足、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是影响社区居民识别中风先兆的重要因素;中风先兆严重程度、对于拨打“120”的认知是影响社区居民拨打“120”的重要因素。结论 社区“中风120”宣教内容应有所侧重,注意阐释中风先兆与中风之间的关系、快速就医的重要性及拨打“120”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