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动脉切开与股动脉穿刺置球囊管成功率。方法:选取健康雄性新西兰兔20只,随机平均分为股动脉切开组与股动脉穿刺组,各10例。股动脉切开组采取股动脉切开探查后直视下置入球囊制作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股动脉穿刺组采取股动脉穿刺置入球囊制作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比较两组球囊损伤成功率、死亡率、造模时间、术后进食及内膜增生情况。结果:股动脉切开组造模时间长于股动脉穿刺组(P0.05);两组进食时间、成功率、死亡率、新生内膜厚度、血管平均狭窄程度、平滑肌细胞层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股动脉切开组成功率达100%,股动脉穿刺组成功率90.0%。结论:本研究两种方法均有稳定可靠、方法简单、易于复制、花费时间短等优点,可以模拟临床中的相关问题,是PCI术后再狭窄研究中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1990年1月~1999年7月施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心脏直视手术泵衰患126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59例,年龄16~74岁,体重34~88kg。在患手术诊断方面: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手术泵衰81例,冠心搭桥术后泵衰42例,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纠治术后泵衰3例。全组126例采用Satascope反搏导管21例,其余105例使用Arrow反搏导管。17例采用切开皮肤暴露方法,109例采用经皮肤穿刺导管插入股动脉至降主动脉处,以Datascope-82型、95和97型为驱动装置,严密监测动脉压力,左房压或肺毛细血管嵌压,并观察尿排出量和血液气体分析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心脏外科围术期使用的适应证选择与效果.方法: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对38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实施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其中冠心病28例,瓣膜病10例;术中预防性植入球囊反搏5例,因为无法停机植入球囊22例,其余均为术后在监护室紧急植入.均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控制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150~170 s.结果:38例患者中死亡13例,总成功率66%,冠心病成功率82%,瓣膜病为20%.术中预防性植入球囊反搏患者均顺利恢复,无1例死亡;术中因为无法停机植入的患者中16例顺利停机,6例血压无法维持而死亡;术后11例中,6例抢救成功,5例因低心排综合征无法纠正而死亡.无1例出现与球囊反搏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于冠心病患者效果明显优于瓣膜病.术中预防性植入球囊反搏的效果明显优于无法停机时紧急植入以及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可以替代常规肝素抗凝,ACT控制在较低的150~170 s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并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本院在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冠心病高危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法平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心动能查、血压难以维持等情况下方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观察组采用主动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两组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在ICU病房所住时间、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例数、围术期死亡率、心肌梗死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一年生存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给予冠心病高危患者主动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能够有效改善预后情况,提高治疗效果,提高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史建华  栗春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1):1508-150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辅助主动脉球囊反搏对心功能低下的疗效。方法: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后心功能低下的患者,由股动脉途径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导管,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测定连续心输出量、混合静脉饱和度、有创动脉收缩压、有创平均动脉压、心指数及肺毛细血管楔压。结果:行主动脉反搏术后,有创动脉收缩压、有创平均动脉压、测定连续心输出量、心指数及混合静脉饱和度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而肺毛细血管楔压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主动脉反搏术是治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功能低下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目前针对急性或终末性心血管疾病心脏泵功能衰竭的机械辅助循环的治疗方法之一.现将我院收治并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3例患者的护理及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学习过程中护理患者3例,入院诊断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平均年龄51岁.术前心脏彩超示射血分数(EF)35%~40%,心功能Ⅲ~Ⅳ级(killip).  相似文献   

7.
苏小艳 《现代医学》2011,39(5):603-60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总结2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结果:22例患者中1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余20例顺利出院。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能降低病死率,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全面细致的护理可以协助患者度过危险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伍胜丽 《吉林医学》2011,(31):6668-6668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拔管配合与护理。方法:通过对6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拔管的配合以及拔管前、后的护理方法的观察。结果:熟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拔管过程的步骤及配合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结论:熟练掌握拔管过程的配合与护理对于帮助患者顺利取出导管,促使疾病早日康复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IABP治疗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救治,死亡率高达30%~90%,单纯的药物治疗长期生存率仅为10%~15%,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是经皮将气囊导管沿导丝从股动脉送至降主动脉上部,体外连接主动脉球囊反搏机,通过升高主动脉舒张压,从而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来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10例重症冠心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医疗设备护理,观察组采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并实施护理,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55%(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82%(P0.05)。结论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应用于重症冠心病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有效率高,且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是机械辅助循环方法之一 ,是抢救重危患者的重要方法。我院心外科自 1 999年~ 2 0 0 0年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 ,成功救治了患者 7例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7例患者中 ,男 4例 ,女 3例 ,年龄 46~ 72岁 ,平均 5 9.2岁。患者入院前均诊断为冠心病 ,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间收治的3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患,运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进行治疗,记录其治疗经过,对术后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其中疗效显著、疗效一般和有疗效三者的病例数分别为13、11和8人。无效病例数仅为2人。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张健  刘全 《吉林医学》2010,31(4):449-450
目的:观察急诊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安装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复杂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患者中的作用及重大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复杂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危重患者即时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安装术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49~82岁,除2例为前降支开口闭塞外,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三支血管严重病变和/或左主干病变,入院时剧烈胸痛,有心源性休克或心功能不全患者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安装术。其中1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1例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6例同时行临时起搏器安装术,仅1入院期间未行支架置入,6例行二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结果:18例成功撤离IABP,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救治成功,5例死亡。抢救成功率=78.3%。结论:急诊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安装术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复杂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辅助循环现有多种:(1)应用人工心肺机作体外循环,此法应用最早,但不切实用;(2)体外反搏;(3)左心转流,即自左心房至主动脉间血液转流(4)搏动性气泵反搏。将线流血流转变为搏动性血流,有利于心脏血液循环。作者现已有超过1000例临床应用经验,是应用搏动性气泵反搏最大的临床病组。导管插入主动脉、左心室、下腔静脉或右心室等不同部位,连接体外气泵,应用二氧化碳气体压力,进行反搏。球囊导管置入主动脉的称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本文将予着重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严重左室功能低下的冠心病患者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4年10月进行的选择性OPCAB手术34例的临床资料、手术资料、手术结果,总结围手术期治疗体会。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OPCAB手术,34例患者行旁路移植2~5支,平均(3.4±0.7)支,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8例,其中16例均在手术中安放,应用主动脉内气囊泵(IABP)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围手术期死亡1例(2.9%)。有2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心力衰竭,安放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保守治疗好转。结论:严重左室功能低下患者实施OPCAB手术有良好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各班护士应熟知各种理论及数据,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反搏压力,球囊压力及曲线波形,对电源、触发方式、球囊漏气、导管的位置及各种报警系统都应熟知。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是一种心室辅助循环功能为主的机械性装置,是通过穿刺股动脉将球囊导管放置在左股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和足背动脉开口上方的降主动脉内,球囊导管的尾端与体外的球囊反搏泵相接,以心电信号或压力信号触发方式触发反搏,控制球囊的充气与放气[1]。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快速充气,以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增加心肌供氧,在心脏收缩前,球囊放气,降低后负荷,心肌耗氧量降低,达到辅助心脏的作用,是机械辅助循环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治疗方法。我院心内科到2008年开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技术成熟且实用有效,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顽固性不稳定型心绞痛,难以控制的心律失常,难治性心力衰竭,现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常见故障及护理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25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麻后穿刺左侧肱动脉,经左侧肱动脉置入标记导管至升主动脉,经右侧腹股沟处切开分离出右侧股动脉,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导管证实在真腔内,顺导管置入超硬导丝至升主动脉。全身肝素化后控制血压,其中急诊手术治疗4例,其余患者急性期过后限期手术。结果 25例患者共置入主动脉支架25枚,普通血管支架6枚,其中6例行左侧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置入,5例行左侧椎动脉-人工血管-左侧颈总动脉搭桥术,5例支架置入后明显内漏者行球囊扩张,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腔内治疗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18.
位学佳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9):1097-1098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8例AMI并发CS患者均置入IABP,应用Data scope system98型反搏仪,采用34~40毫升型球囊,对其中24例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8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28例患者中死亡15例,死亡率为53.6%,其中行PCI术死亡8例,死亡率为44.4%,未行PCI术死亡7例,死亡率为70%。结论:对AMI合并CS患者,在IABP辅助下,早期及时行PCI术,方可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郭敏 《中外医疗》2011,30(15):171-171
总结了14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观察和护理措施。重视了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并发症:下肢缺血、出血、感染、气囊破裂的观察、预防和护理,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汪砚雨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7):151-15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4例行介入治疗的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结果本组34例患者应用IABP治疗时间1-8d,平均(2.25±1.40)d。应用IABP治疗后血压均明显增高(P〈0.05),心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增加治疗的安全性、降低病死率、减少血管再闭塞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