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pN0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微转移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方法:收集89例行肺癌根治术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pN0期NSCLC患者的淋巴结石蜡切片,使用抗细胞角蛋白抗体检测微转移,分析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pN0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率为18.0%,其与肿瘤部位(P=0.030)、T分期(P=0.041)有关;N1区域淋巴结微转移度高于N2区域淋巴结(P=0.024),N2区域淋巴结跳跃性微转移率为5.62%;淋巴结微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无转移者(P=0.036)。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是pN0期NSCL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N0期NSCLC的淋巴结微转移率较高,并可出现跳跃性微转移。术中应重视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淋巴结微转移预示pN0期NSCLC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癌淋巴结合理的清扫范围。方法:回顾分析53例行肺叶切除术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3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共清扫淋巴结823枚,其中72枚淋巴结有转移。N1转移8例(15.1%);N2转移4例(7.5%),其中跳跃性N2转移1例,跨区域纵隔转移1例,未见跳跃式纵隔转移。结论:对一般状况较好的肺癌患者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安全可行,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癌残留;但是,对于早期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不高)以及肺功能差、高龄、有胸腔广泛粘连等的T1和T2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不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或仅行区域纵隔淋巴结采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008年561例肿瘤最大径≤5 cm的cN0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不同肺叶肿瘤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部位的情况。结果:在271例上肺叶肿瘤中,上纵隔淋巴结转移37例(13.7%),隆突下淋巴结转移8例(3.0%),下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0.7%);在217例下肺叶肿瘤中,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20例(9.2%),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11例(5.1%)。结论: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对于早期NSCLC患者是一种合理的淋巴结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清扫术的适应症。方法:对D3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廓清术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a2,16b1组淋巴结转移率17%,均为进展期胃癌,均有N1-N2淋巴结转移,胃癌浸润深度达T3,T4者淋巴结转移率21.5%,低分化型瘤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2.2%,癌灶直径≥5cm的淋巴结转移率25.8%,弥漫型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更高达42.8%,结论:胃癌浸润深度,癌肿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大体类型,肿瘤大小等病理因素是预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主要根据,对高度怀疑或证实有N1-N2淋巴结转移,浸润浓度T3,T4,进展期低分化型癌,癌灶直径≥5cm,以及弥漫型胃癌,但无肝脏,腹膜等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尽可能行D3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廓清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根治性手术治疗的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因素,并分析不同亚组的生存率差异。方法回顾中日友好医院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行肺癌根治术,并经病理证实为ⅢA-N2期的92例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并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生存率差异,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P=0.001)、术后治疗(P=0.011)、纵隔淋巴结转移数量>3(P=0.010)、纵隔淋巴结跨区域转移(P=0.010)、纵隔淋巴结多区域转移(P=0.013)是影响生存率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纵隔淋巴结转移数量>3(P=0.007)和跨区域转移(P=0.046)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肿瘤在左肺下叶、右肺下叶者最易出现跨区域转移,发生率分别为53.3%和48.0%;其次是左肺上叶(31.6%)、右肺中叶(14.3%)和右肺上叶(11.5%)。结论纵隔淋巴跨区域转移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数量>3是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作为ⅢA-N2期NSCLC的一种亚组特征,提示肿瘤侵袭性更高和预后不良。任何部位的肺癌均可发生纵隔淋巴结跨区域转移,下叶肺癌的跨区域转移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对1988~2002年243例施行根治术(D2、D2 或D3)的进展期胃窦癌患者的病理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淋巴结转移率72.8%.Borrmann Ⅰ、Ⅱ、Ⅲ、Ⅳ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42.9%、47.6%、85.1%、100.0%.Ⅰ、Ⅱ型与Ⅲ、Ⅳ型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差异(p<0.01);Ⅲ、Ⅳ型淋巴转移距离远,N3站淋巴结转移率26.4%.T2和T3、4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和80.3%,N3站淋巴结转移分别为2.2%和20.7%,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转移淋巴结小结节型和一般型转移范围较广泛,N3站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5%和20.0%.在N3站转移的患者中以No(12、13)转移率最高(16.9%、11.9%).结论对进展期胃窦癌,BorrmannⅢ、Ⅳ型,T3、T4者,转移淋巴结小结节型或一般型患者,胃癌根治术应施行D3淋巴结清扫;No(12、13)清扫应纳入标准D2的手术常规.  相似文献   

7.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组织,保留功能正常肺组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所采用的标准术式为肺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目前关于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的标准还很不规范,术前及术中确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缺乏准确有效的方法,至今缺乏指导临床医生准确切除所有转移的纵隔淋巴结技术,完全性纵隔淋巴结清除术是否是NSCLC外科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仍存争议。广泛盲目清扫,势必引起转移病灶残存及组织过度创伤,导致患者生存率及术后生活质量低下。  相似文献   

8.
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 1989~ 1996年间根治性切除 2 0 2例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 (N2 )的患者进行总结。并就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的重要性 ,转移淋巴结分布和影响N2 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我院 1989~ 1996年 2 0 2例N2 ⅢA期NSCLC施行根治性切除术 ,并经术后病理证实 ,手术方式为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廓清术。1.2 一般资料  2 0 2例患者中 ,男 14 4例 ,女 5 8例 ;年龄 35~ 76岁 ,平均 6 3岁 ;病理分型 :鳞癌 135例 ,腺癌 5 1例 ,大细胞癌 8例 ,腺鳞癌 8例。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CT影像学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接受胸部增强CT检查的101例周围型NSCLC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由2名医师盲法阅读术前CT资料,记录肿瘤的位置、大小、密度、增强CT值、分叶、毛刺及胸膜凹陷情况,纵隔淋巴结是否显示及显示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及边界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进行筛选.结果 纵隔淋巴结大小、边界、肿瘤大小、位置、密度、胸膜凹陷及肿瘤病理类型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不仅与淋巴结大小相关,还与淋巴结边界、肺癌的大小、密度、位置及胸膜凹陷等多种CT表现相关,综合分析多种因素有助于提高CT诊断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胸段食管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480 例行根治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标记各部位清扫淋巴结分别送检,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食管癌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胸上、中、下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7.2%、10.5%和2.2%,上纵隔分别为22.6%、23.5%和3.7%,中纵隔分别为7.5%、69.3%和11.0%,下纵隔分别为0.9%、28.6%和33.8%,腹部分别为3.8%、19.7%和33.1%.胸部各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变长度愈长、肿瘤分化越低、肿瘤浸润越深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也越高(P <0.05).结论 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颈段食管旁、锁骨上、上中纵隔转移多见,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的上下双向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特点,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腹部、中下纵隔转移多见.建议胸上段食管癌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重点清扫颈段食管旁及锁骨上、下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胸下段食管癌可行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重点清扫隆突下、下胸段食管旁、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设定.  相似文献   

11.
VEGF-C及VEGFR-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VEGF-C和VEGFR-3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8例病理分期为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组织标本中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共计234份进行半定量PCR研究。同时对VEGF-C和VEGFR-3mRNA的表达与其不同的病理类型、分期、分化程度及其他临床特性进行分析。结果VEGF-C mRNA的表达水平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VEGFR-3mRNA的表达在癌组织中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VEGF-C和VEGFR-3mR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性相互之间的关系显示,在淋巴结转移组及病理分期组,VEGF-C或VEGFR-3mRNA的表达水平无论是在癌组织中,还是在癌旁组织中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VEGF-C和VEGFR-3mRNA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VEGF-C和VEGFR-3mRNA的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Claudin-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癌组织及其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NSCLC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Claudin-1在1998年1月-2003年12月收集的279例NSCLC原发癌组织及其55例淋巴结转移癌组织、54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运用SPSS 13.0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laudin-1在279例NSCLC原发癌组织和55例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9%和50.9%,在鳞癌和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7%和55.7%,在高、中分化癌组和低分化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6%和62.7%。Claudin-1在原发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其淋巴结转移癌组织(P<0.05);在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腺癌(P<0.05),且在高、中分化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癌(P<0.05)。Claudin-1阳性表达之NSCLC患者的生存率高于阴性表达者(P<0.05)。结论 Claudin-1在NSCLC中的表达与患者的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分级有关,且Claudin-1是NSCLC侵袭、转移的抑制因子,并且可能是一个有用的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VEGF-C和VEGFR-3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8例病理分期为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组织标本中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共计234份进行半定量PCR研究。同时对VEGF-C和VEGFR-3mRNA的表达与其不同的病理类型、分期、分化程度及其他临床特性进行分析。结果VEGF—C mRNA的表达水平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VEGFR-3mRNA的表达在癌组织中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VEGF-C和VEGFR-3mR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性相互之间的关系显示,在淋巴结转移组及病理分期组,VEGF-C或VEGFR-3mRNA的表达水平无论是在癌组织中,还是在癌旁组织中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VEGF-C和VEGFR-3mRNA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VEGF—C和VEGFR-3mRNA的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PET/CT显像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各项指标的关系,探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PET/CT检查的初诊NSCLC患者13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吸烟状况、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大小、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预测因素。结果 68例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得出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肺癌原发灶SUVmax、大小、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吸烟状况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原发灶SUVmax是影响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SUVmax、大小及分化程度有关;原发灶SUVmax是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独立危险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癌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PET/CT及手术、经皮穿刺肺活检或纤维支气管镜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的159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分别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灶位置、最大径、T分期、N分期及M分期进行分组,比较组间PET/CT及临床特征,分析其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肿瘤原发灶最大径、代谢参数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组间比较,患者性别、原发灶大小、T分期、N分期、组织病理类型及肿瘤各代谢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与M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瘦体重标准化SUVmax(SULmax)、MTV及TLG均与肿瘤原发灶最大径、T分期呈正相关(P均<0.05),与N分期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MTV、TLG均与肿瘤M分期呈正相关(P均<0.05)。联合肿瘤原发灶最大径和SUVmax可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结论 PET/CT所示肺癌SUVmax、SULmax、MTV及TLG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关系;联合应用原发灶最大径及SUVmax可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术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NSCLC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前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T分期、N分期、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9.17%、90.83%、87.10%、88.33%,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789、0.792、0.787、0.776)。120例NSCLC患者中,98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57例患者接受肺楔形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41例患者接受全肺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接受肺楔形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接受全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淋巴结清扫数量少于接受全肺叶切除术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发生率明显低于接受全肺叶切除术的患者(P < 0.05)。  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老年NSCLC术前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诊断均具有较高准确度,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军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和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 35例非小细胞肺癌和30例正常肺组织中VEGF、MMP-9表达阳性的例数分别为62.8%(22/35)、77.1%(27/35)和20.0%(6/30)、2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期肺癌VEGF、MMP-9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有淋巴结转移癌的VEGF、MMP-9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多,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Notch-1抗体在小细胞肺癌(SCLC)及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分别检测43例SCLC及40例NSCLC患者癌组织Notch-1抗体的表达,分析Notch-1抗体表达缺失与SCLC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Notch-1抗体在SCLC中的表达率为20.93%( 9/43),而在NSCLC中则高达65.00%( 26/40).Notch-1抗体在SCLC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分别x2=5.42和P<0.05,x2=4.88,P<0.05),但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无关(P均>0.05);与NSCLC比较,Notch-1抗体在SCLC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6.50,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证实Notch-1抗体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较阴性患者为高(x2=19.87,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Notch-1抗体阳性可明显降低SCLC患者的死亡风险.结论 Notch-1抗体在SCLC与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有明显差异,与SCLC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因此,Notch-1表达在SCLC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