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口腔医学》2018,(1):52-54
目的评估未经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垂直骨面型与牙弓宽度的关系。方法选择90例未经正畸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恒牙期。根据SN/MP和FH/MP的角度分为三组(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收集每位患者的石膏模型,头颅侧位片。测量每副模型上下牙弓的宽度,测量每张头颅侧位片的SN/MP和FH/MP值。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下颌尖牙间宽度、第一前磨牙间宽度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上下颌牙弓磨牙间的宽度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颌尖牙间宽度、第一前磨牙间宽度与垂直骨面型有关,随着下颌平面角的增大,牙弓趋于狭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机制,特别是男女在错牙合形成机制上的差异。方法选择12~15岁间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58例,经头影测量确定ANB角小于0°,临床检查下颌不能后退,正常恒牙牙合者48例,ANB角在0°~5°之间。两组均要求为恒牙早期牙合,牙列完整,无正畸治疗史,男女各半。从头颅侧位片上测量13项颅面基本构成指标和14项反映基本面型及矢状垂直关系等的指标,对线距值进行标准化消除个体差异后,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中比较这些指标的性别差异,并比较男女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间这些指标间的差异。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在男性主要是由于上颌长减小、下颌升支前倾、下颌角开张所致,在女性,除了以上因素之外,后颅底前倾、升支和下颌体的增长也是导致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重要原因,从面部比例看骨性Ⅲ类错牙合面部有变窄长的趋势,女性更明显。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中颅面骨骼基本组分之间的匹配方式存在着性别差异。结论12~15岁间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机制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是生长发育期的暂时现象还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男女性别在机体结构上的差异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求均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最适治疗手段。方法 辽宁省人民医院2000 — 2006年完成的18例均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 患者中,拔牙组10例、未拔牙组8例,治疗前后拍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描记、定点、测量,比较13项角度指标和2项线距指标。 结果 未拔牙组SNA、NA-PA、U1-NA、U1-SN角增大,U1-NA距增大,SNB、NP-FH角减小,ANB角增大至正常范围,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拔牙组SNA、SNB、U1-NA、U1-SN角减小,ANB角增大至正常范围,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或P < 0.01)。结论 均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应优选非拔牙矫治以改善凹陷面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颌骨间近远中和垂直方向的关系以及错(牙合)机制.方法选择38例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者为实验样本,另选40例相应年龄的替牙期正常(牙合)作对照组.拍摄正中(牙合)位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硬组织线距测量值男女各10项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角度测量值17项有显著性差异.线距比例值5项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下颌发育过度是形成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主要原因,下颌骨形态改变以及髁突前移又进一步加重了上下颌间关系的不协调;其中上颌正常下颌前突的高角型病例为最多见的类型,而上颌则表现出向后移位和发育不足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骨性Ⅲ类错(牙合)形成机制性别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机制,特别是男女在错(牙合)形成机制上的差异.方法选择12~15岁间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58例,经头影测量确定ANB角小于0°,临床检查下颌不能后退,正常恒牙(牙合)者48例,ANB角在0°~5°之间.两组均要求为恒牙早期(牙合),牙列完整,无正畸治疗史,男女各半.从头颅侧位片上测量13项颅面基本构成指标和14项反映基本面型及矢状垂直关系等的指标,对线距值进行标准化消除个体差异后,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中比较这些指标的性别差异,并比较男女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间这些指标间的差异.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在男性主要是由于上颌长减小、下颌升支前倾、下颌角开张所致,在女性,除了以上因素之外,后颅底前倾、升支和下颌体的增长也是导致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重要原因,从面部比例看骨性Ⅲ类错(牙合)面部有变窄长的趋势,女性更明显.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中颅面骨骼基本组分之间的匹配方式存在着性别差异.结论 12~15岁间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机制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是生长发育期的暂时现象还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男女性别在机体结构上的差异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拔除结合固定矫正技术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 14例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12.0~17.1岁,平均(13.3±0.8)岁。全部患者均被视为手术适应证,但患者均拒绝接受手术治疗。故采用拔除结合固定矫治器进行非手术矫治。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以常规头影方法及 Pancherz 头影测量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下颌中切牙角减少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下唇凸点至 SnPg'距离的差值,由矫治前的负值转变为矫治后的正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减数结合固定矫正技术可成功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并使患者软组织侧貌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 牙合颌骨间近远中和垂直方向的关系以及错牙合机制。方法 选择38例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 牙合者为实验样本 ,另选 4 0例相应年龄的替牙期正常牙合作对照组。拍摄正中牙合位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 硬组织线距测量值男女各 10项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角度测量值 17项有显著性差异。线距比例值 5项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下颌发育过度是形成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主要原因 ,下颌骨形态改变以及髁突前移又进一步加重了上下颌间关系的不协调 ;其中上颌正常下颌前突的高角型病例为最多见的类型 ,而上颌则表现出向后移位和发育不足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前19例和正畸后11例、功能性错(牙合)正畸前20例和正畸后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患者中各选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正畸前Ⅲ类功能性和骨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后Ⅲ类功能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Ⅲ类骨性错(牙合)髁突仍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均基本正常;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后有少部分患者髁突明显前移,关节盘形态异常.结论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与TMD关系不密切;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关节结构表现出异常,提示与TMD有关,对于已过生长期的Ⅲ类骨性错(牙合)不能单纯考虑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早期治疗的预后预测指标,为临床筛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00例成人及青少年分成5组,正常[牙合]成人组20例,正常[牙合]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测量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APDI值、ODI值、KIX值。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KIX的平均值在1.2以下。早期治疗组患者治疗前KIX值均值为1.51,治疗后KIX值均值减小为1.36。早期治疗失败的患者KIX值均值为1.81,治疗后为1.83。各组间比较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KIX指标临界值为1.5,可作为早期治疗和延期治疗的初步筛选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性和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MD)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在正畸前后对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前 19例和正畸后 11例、功能性错牙合正畸前 2 0例和正畸后 18例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 (前移、居中、后移 ) ,从上述两类错牙合患者中各选 5例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 ,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 正畸前Ⅲ类功能性和骨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前位 ;正畸后Ⅲ类功能性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 ,Ⅲ类骨性错牙合髁突仍居关节窝前位。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均基本正常 ;Ⅲ类骨性错牙合正畸后有少部分患者髁突明显前移 ,关节盘形态异常。结论 正畸前后功能性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 ,与TMD关系不密切 ;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关节结构表现出异常 ,提示与TMD有关 ,对于已过生长期的Ⅲ类骨性错牙合不能单纯考虑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头颅侧位片测量额窦与上颌窦的面积,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与额窦和上颌窦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8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奉天门诊就诊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33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239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拍摄头颅侧位片,使用Winceph 8.0软件定位头颅侧位片额窦和上颌窦边界,分别测量其面积。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额窦和上颌窦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298、-9.495,均P < 0.05)。研究组中男性患者额窦和上颌窦面积均大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684、-4.183,均P < 0.05)。对照组中男性患者额窦面积大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426,P < 0.05);而对照组不同性别患者的上颌窦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可能会影响额窦和上颌窦的大小,不同性别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额窦和上颌窦大小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与垂直骨面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47张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矫治前的X线头颅侧位片及43张正常[牙合]恒牙期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形态结构的相应项目、指标,并对相同面角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对于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其UP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A值及Mx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正常[牙合],其MdAD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LA值在高面角组与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同面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的LA值均低于正常殆(P〈0.05),UP值在中等面角组、低面角组与正常[牙合]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D值也均为骨性Ⅲ类错[牙合]显著小于正常[牙合](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的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结构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及相同垂直骨面型间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与颌间Ⅲ类牵引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5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利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微种植体组15例(A组):骨性Ⅲ类错[牙合]重度病例(垂直高角)选择配合微种植体支抗;颌间Ⅲ类牵引组20例(B组):骨性Ⅲ类错[牙合]轻、中度病例(垂直低角、均角)选择配合颌间Ⅲ类牵引,测量分析矫治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矫治后颅颌面测量指标的变化:A组蝶鞍中心鼻根点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ellanasionsupramental angle,SNB角)减小(P<0.05),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ubspinalenasionsupramental angle,ANB角)增大(P<0.05);B组SNB角减小(P<0.05),蝶鞍中心鼻根点上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ellanasionsubspinale angle,SNA角)、ANB角、下颌平面角(anterior skull base planemandibular plane angle,SNMP角)增大(P<0.05)。矫治后上气道矢状径测量指标的变化:A组上气道矢状径舌咽段(TBTPPW)减小(P<0.05);B组上气道矢状径鼻咽第一段(PNSR)增大(P<0.05)。矫治后A组SNB减小、ANB增大的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上气道TB-TPPW减小的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对上气道矢状径舌咽段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颌骨垂直向不调指数(ODI)与上、下颌骨垂直向的位置关系,以利于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诊断及早期治疗。方法:100例成人及青少年分成5组,正常成人组20例,正常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下颌-AB平面角、O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的ODI均值在70°以上,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ODI均值在63°以下,青少年的各项测量值较成人小,需行正颌手术的患者ODI均值小于53°。O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ODI均值小于正常标准值越大,上、下颌骨骨性垂直向畸形就越严重。ODI值是评价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上、下颌骨垂直向关系较为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骨性错(牙合)对(牙合)平面倾斜度的影响,探讨骨性错(牙合)者矢状面(牙合)平面倾斜度与咀嚼运动轨迹的相关性.方法 对33名青年志愿者,正常(牙合)10名、骨性Ⅱ类错(牙合)6名、骨性Ⅲ类错(牙合)17名进行头影测量及下颌切点咀嚼轨迹分析.结果 正常(牙合)、骨性Ⅱ类、骨性Ⅲ类的(牙合)平面倾斜度分别为(-1.78 ±5.16)°、(0.13±2.31)°、(-5.28±4.3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咀嚼轨迹最大位移组间差异及其与(牙合)平面倾斜度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牙合)平面-开(闭)口轨迹角正常(牙合)大于骨性Ⅲ类、大于骨性Ⅱ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牙合)平面倾斜度与(牙合)平面-开(闭)口轨迹角的相关性,正常(牙合)组及骨性Ⅱ类组无统计学意义,骨性Ⅲ类组呈正相关.结论 骨性错(牙合)影响(牙合)平面倾斜度;骨性错(牙合)对咀嚼轨迹范围影响不显著;骨性错(牙合)(牙合)平面倾斜度对咀嚼轨迹方向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颌骨前后向不调指数(APDI)与上、下颌骨矢状向的位置关系,以利于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测试对象共100例,其中正常(牙合)成人组20例,正常(牙合)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及AP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的APDI均值在85°以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APDI均值在90°以上,青少年的各项测量值相对成人小,需行正颌外科的患者,APDI均值超过100°.AP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PDI均值超出正常标准值越多,上、下颌骨骨性矢状向畸形就越严重.APDI值是评价骨性安氏Ⅲ类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较为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生成的半颅头颅侧位定位片与传统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的差异,探讨CBCT生成的半颅头颅侧位定位片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诊断和评价作用.方法 选取 30 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手术患者.每位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拍摄CBCT和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通过CBCT生成相应的半颅头颅侧位定位片.对两种头侧片分别进行测量,用 Winceph 8.0软件对测量值进行比较.用Mimics 10.01软件对CBCT生成的三维模型进行测量.通过算式将CBCT生成的半颅头颅侧位定位片线距测量值进行校正,将校正值与相应CBCT三维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 传统头颅侧位定位片的SNA、SNB、下颌平面角、下颌升支长与CBCT生成相应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BCT生成的半颅头颅侧位定位片线距测量值与相应CBCT三维测量值存在差异,但校正后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BCT生成的半颅头颅侧位定位片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诊断和评价方面更准确,可以代替传统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  相似文献   

18.
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He颌骨间结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He颌骨间近远中和垂直方向的关系以及错He机制。方法 选择38例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He者为实验样本,另选40例相应年龄的替牙期正常He作对照组。拍摄正中耠位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 硬组织线距测量值男女各10项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角度测量值17项有显著性差异。线距比例值5项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下颌发育过度是形成替牙期骨性Ⅲ类错He的主要原因,下颌骨形态改变以及髁突前移又进一步加重了上下颌间关系的不协调;其中上颌正常下颌前突的高角型病例为最多见的类型,而上颌则表现出向后移位和发育不足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关节盘锚固术联合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4例(28侧关节),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颞下颌关节MRI和头颅侧位片,对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髁突高度及相关头影指标进行测量,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RI测量显示:术后随访髁突高度比术前平均增加(1.74 ± 0.98)mm(P<0.001)。28侧髁突均有新骨形成,主要位于髁突的顶端和前后缘(占84.61%)。头影指标测量显示: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A角)、软组织鼻根点到经额点且垂直于前颅底平面直线的垂直距离(Sn-G)、Y轴角(Y-Axis)、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1-SN)、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及上下中切牙角(U1-L1)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B角)比术前增加(1.83±1.56)°(P<0.001),下颌颏前点(Gn)术后前移(2.18 ± 3.13)mm(P = 0.028),前牙覆盖(overjet)比术前平均缩小(3.55 ± 1.86)mm(P<0.001)。结论 关节盘锚固联合术后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可以促进其髁突生长,减轻牙颌面畸形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骨性Ⅲ类错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1年2月至2007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同一名医生使用固定矫治器矫治的骨性Ⅲ类错患者11例为非手术组,经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的骨性Ⅲ类错患者11例为手术组。对两组病例治疗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并比较。结果在硬组织方面,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矫治后ANB角、SNA角、Wits值、L1-NB角及L1-NB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软组织方面,除S-N’-Sn角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测量项目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手术治疗效果较非手术治疗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