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 6-MP)治疗亚洲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出现骨髓抑制与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 methyltransferase, TPMT)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并分析中国ALL患儿TPMT基因检测的经济性。方法 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搜集6-MP治疗亚洲儿童ALL相关骨髓抑制与TPMT基因多态性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或观察性研究进行Meta分析。借助决策树模型针对中国ALL患儿,对两种6-MP初始给药剂量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个观察性研究,共577例亚洲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TPMT基因多态性与骨髓毒性[OR=5.61,95%CI(2.05,15.34),P=0.0008]发生有关。在基础数据分析中,针对中国ALL患儿,以上两个方案以严重骨髓抑制发生率为效果指标,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0403.83,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结论 亚洲ALL患儿的TPMT基因多态性与6-MP的骨髓毒性显著相关。决策树模型结果显示,在中国,ALL患儿通过TPMT基因检测调整6-MP初始剂量并不优于标准剂量给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UDT15 c.415C>T和TPMT*3C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服用硫唑嘌呤致白细胞减少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接受硫唑嘌呤治疗2周以上的汉族患者,PCR-RFLP法检测患者NUDT15 c.415C>T和TPMT*3C基因型,HPLC法测定患者红细胞内6-硫鸟嘌呤核苷酸谷浓度。根据白细胞值分组,结合临床资料,分析2种基因多态性与硫唑嘌呤致白细胞减少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患者129例,白细胞减少组15例(11.6%),白细胞正常组114例(88.4%),2组在性别、年龄、日剂量、是否联合使用美沙拉秦或柳氮磺吡啶、沙利度胺、英夫利西及TPMT*3C基因多态性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细胞减少组53.3%(8/15)携带NUDT15 c.415>T突变基因,与白细胞正常组14.9%(17/114)差异有显著性(P=0.000 372)。携带该等位基因突变型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风险高于携带野生型患者(OR=6.2,95%CI:2.5~15.4,P=0.000 054),更易发生Ⅲ度以上严重的白细胞减少(P=0.000 022)。同一剂量范围野生型患者与突变型患者的6-硫鸟嘌呤核苷酸谷浓度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NUDT15 c.415>T预测白细胞减少特异度为85.1%,敏感度为53.3%,ROC曲线AUC为0.69。结论:NUDT15c.415C>T基因多态性检测对降低汉族人群服用硫唑嘌呤致白细胞减少的风险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巯基嘌呤( 6?MP)代谢 NUDT15基因多态性与云南省彝族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相关性,为 6?MP的临床治疗做进一步的指导,为 ALL更好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按抽签法随机选取云南省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9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汉族健康儿童、彝族健康儿童和彝族初发的 ALL病儿( 1~16岁)的外周血样本各 50例为研究对象,提取 DNA,经 NUDT15基因 1?3号外显子的基因扩增及测序后,分析表达差异,并临床记录 6?MP在 ALL治疗中的骨髓毒性反应。结果入选的 150例来自云南省年龄介于 1~16岁的儿童 NUDT15外显子( Exon)1测序后,发现都有 2种变异体,分别为 rs554405994(c. 36_37insGGAGTC,编码 p. Val18_Val19insGlyVal)和 rs186364861(c. 416G>A,编码 p.Arg139His),杂合子突变 TC基因型比例( 18%)高于纯合子突变 TT基因型( 1.3%),野生型 CC基因型所占比例在 78%~84%。在 6?MP维持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白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感染性休克等不良反应。结论 150例儿童的 NUDT15 Exon1中发现的 2种变异体( rs186364861,rs554405994)特异性差,不适合云南省彝族作为 6?MP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基因,然而仍对临床工作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应继续寻找,其他适合云南省彝族儿童 ALL的巯嘌呤敏感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对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 S-methyltransferase,TPMT)在广东连南地区健康汉族儿童(n=87)和瑶族儿童(n=1 26)中的活性分布和4种常见TPMT基因突变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细胞的TPMT活性;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的PCR(allelespecific PCR,ASPCR)方法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RFLP)的方法检测TPMT*2(G238C)、TPMT*3A(A719G/G460A)、TPMT*3B(G460A)和TPMT*3C(A719G)的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健康汉族儿童和瑶族儿童的TPMT活性都呈正态分布,活性的平均值分别为13.01±2.80U.ml-1pRBC和13.54±3.89U.ml-1 pRBC,两者的差异无显著性.在健康汉族儿童中只找到1例TPMT*3C杂合子(该汉族儿童的TPMT活性为12.36U.ml-1 pRBC),没有找到TPMT*2、TPMT*3A和TPMT*3B,汉族儿童总的TPMT基因突变频率是0.6%.在健康瑶族儿童中没有找到这几种突变.结论广东连南地区汉族和瑶族儿童TPMT的活性分布和总的TPMT基因突变频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准确、快速、经济的方法,检测NUDT15 c.415C>TTPMT*3C基因多态性,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福建汉族患者服用硫唑嘌呤2周以上的血清样本,提取DNA或白细胞后分别采用PCR-RFLP法、PCR-Sanger测序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对NUDT15 c.415C>TTPMT*3C进行基因多态性分型,比较这3种方法的准确性、简便性及经济性。根据白细胞值分组,结合临床资料,探讨基因多态性等因素与硫唑嘌呤致白细胞减少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29例患者,其中硫唑嘌呤致白细胞减少15例(11.6%)。3种方法的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一致,TPMT*3C未发现突变纯合子。携带NUDT15c.415C>T突变等位基因者服用硫唑嘌呤致白细胞减少的风险高于携带野生等位基因者(OR=6.2,95%CI:2.5~15.4,P=0.000 054),而携带TPMT*3C突变等位基因者与野生等位基因者出现白细胞减少比例并无显著性差异(P=0.393)。NUDT15c.415C>T基因多态性预测白细胞减少敏感度为53.3%,特异度为85.1%,ROC曲线AUC为0.69。结论 3种方法都可用于临床检测NUDT15 c.415C>TTPMT*3C基因多态性。PCR-RFLP法不需要专用试剂盒,也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成本较低,过程简单,易于操作,特别适合条件有限的单位开展工作。福建汉族患者在服用硫唑嘌呤前进行NUDT15c.415C>T基因多态性检测比TPMT*3C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曾庆曙  葛健  金涌  陈纭 《安徽医药》2008,12(9):785-787
目的应用简易的HPLC方法检测血红细胞中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的活性,并研究健康汉族成年人群和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TPMT活性分布。方法以非放射性S-腺苷-L-甲硫氨酸(SAM)为甲基供体,完成6-巯基嘌呤(6-MP)向6-甲基巯基嘌呤(6-MeMP)的甲基化转变。6-MeMP经乙酸苯汞混和物抽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TPMT的活性用37℃时每小时每毫升红细胞生成多少纳摩尔的6-MeMP来表示。结果健康汉族成人和成人ALL患者TPMT活性均呈正态分布,男性和女性相比,TPMT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健康汉族成人与成人ALL患者服用6-MP前TPMT活性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而TPMT*3C杂合子TPMT平均活性低于野生型TPMT基因(TPMT*1)纯合子,差异有显著性。结论TPMT活性在健康汉族成人和成人ALL患者均呈正态分布,TPMT基因型和表型存在相关性,TPMT*3C杂合子平均酶活性低于野生型TPMT基因(TPMT*1)纯合子。在开始6-MP等药物维持治疗前检测TPMT活性对成人ALL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在中国哈萨克族的活性分布和4 种常见TPMT基因突变等位基因频率。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TPMT 活性;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PMT*2;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检测TPMT*3A、TPMT*3B和TPMT*3C的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哈萨克族T PMT活性呈正态分布,活性的均值为(12.27±3.42)U·mL-1 Rbc,其中发现6 例TPMT*3C杂合子和2例TPMT*3A杂合子,总TPMT基因突变频率是1.2%。 结论 中国哈萨克族TPMT活性呈正态分布,总TPMT基因突变频率同汉族相 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了解NUDT15 rs116855232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巯嘌呤化疗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94例ALL患儿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测序法检测NUDT15 rs116855232基因型,比较维持治疗阶段不同基因型患儿巯嘌呤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维持治疗阶段,大部分患儿出现骨髓抑制、肝脏毒性和口腔黏膜/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与NUDT15 rs116855232 CC基因型ALL患儿相比,CT、TT基因型患儿发生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下降和血小板减少的比例更高(P<0.05)。而NUDT15 rs116855232不同基因型患儿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肝脏毒性和口腔黏膜/胃肠道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L患儿NUDT15 rs116855232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巯嘌呤所致白细胞减少等骨髓抑制有关。ALL患儿可根据NUDT15 rs116855232基因检测结果调整巯嘌呤剂量,以减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核苷酸焦磷酸酶 15(NUDT15)基因多态性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及蒙古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中的分布情况。 方法:筛选患有 ALL 的新疆地区多民族患儿入组,收集入组患儿临床基线资料。 采集患儿外周静脉 血并提取白细胞,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法测定 NUDT15 基因型。 采用 χ2 分析比较我国新疆地区不同民族 ALL 患儿 NUDT15 基因多态性差异。 结果:共纳入 207 例患儿,其中 46. 9%为男性,年龄 1~17(7. 0±4. 0)岁,包括维吾尔族 108 例,汉族 44 例,哈 萨克族 37 例,蒙古族 18 例。 中国新疆哈萨克族与汉族患儿 NUDT15 c. 415C>T TT 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维吾尔族患儿(P = 0. 020)。 哈萨克族与汉族患儿 T 等位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维吾尔族与蒙古族患儿( P = 0. 008)。 结论:ALL 患儿 NUDT15 c. 415C>T 基因多态性分布在新疆地区不同民族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硫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 S-methyltransferase,TPMT)在新疆维吾尔族中的基因突变频率。方法 用等位基因特异性的PCR方法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检测4种常见的导致酶活性降低的突变类型:TPMT*2、TPMT*3A、TPMT*3B和TPMT*3C。结果 在160名维吾尔族中发现了1例TPMT*3A(A719G/G460A)杂合子、5例TPMT*3C(A719G)杂合子,TPMT*3A和TPMT*3C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0.3%和1.6%。结论 维吾尔族总的TPMT突变等位基因频率(1.9%)同中国其他民族相近;TPMT*3C是维吾尔族最主要的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硫嘌呤甲基转移酶活性和基因型检测对6-巯基嘌呤(6-MP)的个体化治疗的意义。方法-94例口服6-MP维持治疗的白血病患者,19例口服6-Mp后出现血液系统危象的为观察组,同时服用6-MP没有出现血液系统损害的75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活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检测TPMT*2、TPMT*3A、TPMT*3B和TPMT*3C的等位基因频率。通过临床白细胞记数和骨髓象检查及临床表现判定巯嘌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TPMT活性是(6.1±2.1)U·mL^-1 pRBCs显著低于对照组(15.3±2.3)U·mL^-1 pRBCs,而观察组的基因突变率10.7%高于对照组1.2%。结论:TPMT活性低下和/或TPMT基因突变型个体,在服用标准剂量的巯嘌呤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较高,应及时发现此类患者并积极调整剂量实现安全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拭子检测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的可行性,并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分别收集结直肠癌口腔黏膜和对应的外周血为检测标本共110例,提取标本中的DNA,以焦磷酸测序法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记录标本对应的患者伊立替康化疗的不良反应,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使用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110例结直肠癌患者口腔黏膜拭子与对应外周血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完全一致。其中UGT1A1*28基因野生型TA6/6共85例(77.3%),杂合突变TA6/7共21例(19.1%),纯合突变TA7/7共4例(3.6%)。UGT1A1*6基因包括野生型G/G 82例(74.5%)、杂合突变G/A 23例(20.9%)、纯合突变A/A 5例(4.5%)。UGT1A1*28基因突变型明显增加3~4级腹泻及粒细胞减少的风险,UGT1A1*6基因突变型增加3级以上腹泻,但与粒细胞减少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口腔黏膜拭子与外周血均可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二者准确性相当。UGT1A1*28与UGT1A1*6可作为伊立替康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应用伊立替康化疗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UGT1A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我院晚期胃肠道肿瘤和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含伊立替康的方案化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测定UGT1A1基因多态性,分析基因型与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42例患者(75.0%)UGT1A1*28为野生型TA6/6;13例患者(23.2%)为杂合突变型TA6/7;1例患者(1.8%)为纯合突变型TA7/7;UGT1A1*6野生型有44例(78.6%),杂合突变型有10例(17.9%),纯合突变型有2例(3.6%)。UGT1A1*28野生型、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6、3例(14.3%vs.21.4%,P>0.01),其中纯和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者为1例(100%);发生Ⅲ度以上腹泻者分别为6、2例(14.3%vs.14.3%,P>0.01),其中纯和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腹泻为1例(100%)。UGT1A1*6野生型、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3、8例(6.8%vs.66.6%,P<0.01),发生Ⅲ度以上腹泻者分别为2、7例(4.5%vs.58.3%,P<0.01)。结论:晚期胃肠道肿瘤和小细胞肺癌患者中,UGT1A1基因野生型最为常见,杂合突变型次之,而纯合突变型很少见。TA7/7纯合突变型患者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增加,而TA6/7杂合突变型与TA6/6野生型相似,并不增加患者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UGT1A1*6突变型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较野生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药房》2017,(20):2876-2880
目的:了解6-巯基嘌呤(6-MP)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个体化用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6-MP治疗ALL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6-MP治疗ALL时与代谢有关的代谢酶基因的多态性和转运体酶基因的多态性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6-MP代谢酶和转运体酶的基因多态性是影响6-MP个体化治疗ALL患儿疗效和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其中,代谢酶基因硫嘌呤甲基转移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重组人肌苷三磷酸酶和转运体酶基因多药耐药相关蛋白5的多态性影响6-MP个体化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转运体基因多药耐药1、溶质运载蛋白(SLC)28A3和SLC29A2的多态性仅在体外研究中显示出对6-MP转运和耐药性等的影响。结论:关于6-MP治疗ALL的代谢和转运的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尚存在样本量偏小、研究群体局限于某一种族、转运体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不够充分和药物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匮乏等不足,有待将与6-MP相关的代谢酶、转运体和受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扩大样本量的综合研究,归纳出给药剂量的综合预测方程,以为6-MP在临床的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s P450,CYP)2C19,N-乙酰基转移酶2(arylamine N- acetyltransferase 2,NAT2)和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 S-methyltransferase,TPMT)基因常见的遗传多态性在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频率。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对210名河南地区汉族人群的CYP2C19突变基因(*2和*3)、NAT2突变基因(*6和*7)和TPMT突变基因(*3A,*3B和*3C)进行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PCR-ASA)对NAT2突变基因(*5)和TPMT突变基因(*2)进行检测。结果:CYP2C19*2和*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34.76%和6.4%,同时携带2个等位突变基因的慢基因型频率占14.8%。NAT2*4(wt),*5(341C),*6(590A)和*7(857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59.1%,4.1%,26.4%和9.5%,慢基因型分布频率占19.5%。TPMT*3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1.2%,未发现TPMT*2,TPMT*3A或TPMT*3B。结论:CYP2C19,NAT2和TPMT基因常见的遗传多态性在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频率与白人存在明显差异,这将有助于我国汉族人群临床药动学研究和给药剂量的确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 S-methyltransferase,TPMT)表型和基因多态性与硫唑嘌呤(AZA)所致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150例肾移植患者红细胞TPMT活性,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的PCR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检测TPMT*2、*3A、*3B和*3C四种基因型,分析TPMT活性和基因多态性与AZA所致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30例(20%)患者由于发生了不良反应而停用AZA或减少了AZA的用量,其中12例患者发生了血液毒性,另外18例发生了肝脏毒性。将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红细胞TPMT活性范围为16.63~68.25 U,平均为(38.43±11.59)U。发生了血液毒性的患者红细胞TPMT活性平均为(24.16±9.84)U,明显低于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P=0.0003)。另外18例发生了肝脏毒性的患者TPMT活性离散度较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5)。本研究未发现TPMT活性缺乏者。共发现7例(4.7%)TPMT*3C杂合子患者,这7例患者均为TPMT中等活性13.04~19.21 U,平均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乳腺癌化疗患者CYP3A4*1G基因多态性与紫杉醇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紫杉醇血药浓度,以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检测CYP3A4*1G基因多态性,探讨使用紫杉醇化疗患者CYP3A4*1G基因型与紫杉醇血药浓度的关系。结果:不同基因型患者紫杉醇血药浓度分别为:CC型(0.097 6±0.042 9)μg/ml、CT型(0.102 4±0.046 6)μg/ml、TT型(0.106 5±0.036 7)μg/ml。3种基因型之间,紫杉醇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3A4*1G基因突变对紫杉醇血药浓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辽宁阜新地区汉族人群中的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饮酒行为相关性。方法入选辽宁阜新地区正常人汉族人322例,通过PCR-测序方法检测健康志愿者的ALDH2基因Glu504Lys位点多态性。结果入选人群中野生型频率为65.5%,突变型频率为34.5%;ALDH2*1基因频率为0.776,ALDH2*2基因频率为0.224。志愿者中非饮酒组中基因突变型比高于饮酒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106),然而志愿者中女性非饮酒组的基因型显著高于饮酒组(P=0.022),女性饮酒组的ALDH2等位基因*1基因频率显著高于非饮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阜新地区人群ALDH2基因突变与饮酒行为无显著差异,但女性人群ALDH2基因多态性与饮酒行为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耐药性癫痫的汉族儿童CYP3A4*18A、CYP3A4*1G与癫痫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共检测西南地区238例儿童的CYP3A4*18A、CYP3A4*1G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其中耐药性癫痫(耐药组)83例、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有效组)87例、健康儿童(正常组)68例。结果 CYP3A4*1G野生纯合子频率在耐药组、有效组、正常组分别为47%、45%、50%,突变杂合子频率分别为46%、49%、43%,突变纯合子频率为7%、6%、7%;等位基因野生型频率分别为70%、70%、71%,突变型频率分别为30%、30%、29%。3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CYP3A4*18A在耐药组中分布野生纯合子93%、突变杂合子7%,等位基因野生型96%、突变型4%;有效组、正常组野生纯合子100%,未发现突变。耐药组CYP3A4*18A多态性的突变杂合子基因型频率及突变型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有效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耐药组与正常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西南地区汉族儿童CYP3A4*18A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癫痫耐药存在相关性,CYP3A4*1G基因多态性与癫痫耐药可能无相关性。检测CYP3A4*18A基因型也许是选择有效抗癫痫药物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6-巯基嘌呤(6-MP)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维持治疗阶段的关键化疗药物.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作为巯嘌呤类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其基因多态性及酶活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对6-巯基嘌呤的剂量耐受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影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服用6-巯基嘌呤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程度和远期预后.此外,巯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型也可能与继发恶性肿瘤有关.因此,检测巯嘌呤甲基转移酶活性或基因型,有助于预测巯嘌呤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及时调整给药剂量,制订安全合理的个体化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