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复拇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8月~2008年8月治疗的23例先天性复拇畸形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男15例(65%),女8例(35%).年龄6 d至18岁,平均年龄1.6岁.对病例作Wassel分型,根据不同的分型和畸形程度进行个性化治疗,包括单纯多指切除术,合并各种皮瓣、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矫形手术的多指切除术,改良的Bilhaut手术,少数大龄患儿行截骨矫形术.结果 23例术后随访7~30个月,平均随访9.6个月,对治疗结果用改良的Tada评分进行评估,优15拇,良5拇,中2拇,差1拇.结论 先天性复拇畸形的治疗,应该根据畸形的分型和严重程度采取个性化的治疗,在疾病的早期即行合并各种软组织矫形的多指切除术,手术效果优良,有效避免再次骨性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手术时机选择对儿童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手术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51例(59指)接受手术治疗的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专科体查及影像学评估,从患儿Wassel分型及年龄、畸形程度出发,制订个体化手术方案,涵盖各种皮瓣成形、单纯多指切除术、肌腱移位或移植、关节囊修复、韧带重建等矫形手术,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41例(47指)术后随访(11.65±0.03)个月,行改良Tada评分评估,发现优31指,良8指,中6指,差2指,其中1指术后2年于掌指关节桡侧处出现残留骨骺,1指术后1年呈继发性成角畸形,经再次手术后均恢复正常。结论针对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手术时机而言,应从拇指骨化中心显现时间出发,结构变异大、畸形严重的复杂多指应强化术前评估,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术后定期随访,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自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僵硬后凸型侧凸11例(平均年龄11.2岁),其中神经纤维瘤病3例,先天性脊柱侧弯5例,脊髓灰质炎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例.11例患者的Bending像脊柱活动度均小于25%.平均随访时间1.3年(0.5~2年).结果:术中1节段后柱楔形截骨3例,2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3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经椎弓根截骨2例,椎体切除+后柱切除2例.术前后凸畸形平均108°(87°~135°),侧凸畸形平均97°(65°~135°),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至49°(改善率55%),侧凸平均矫正至37°(改善率66%).术后身高平均增加4.7 cm.11例矫形手术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结论: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汉文  李民  高书明  李书奎 《海南医学》2014,(23):3530-3532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的29例陈旧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脊柱后凸角度的不同,手术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后凸角度小于70°的患者,行截骨+闭合矫正术;对于后凸角度大于70°的患者,行截骨+双轴旋转矫形+前柱重建。评价指标包括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年患者的脊柱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的平衡状况、Frankel分级评定脊髓神经功能、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患者满意指数。结果 29例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平均脊柱后凸Cobb角度分别为(95°±32°)、(23°±12°)、(25°±10°),平均脊柱矢状位力线分别为(-18±46)mm、(-6±26)mm、(-5±15)mm,可见患者后凸畸形和脊柱矢状位平衡状况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此外,患者Frankel分级及ODI评分也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患者对治疗的总体满意度为93.1%。结论该手术方法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取得良好的疗效,矫正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改善脊柱矢状位平衡状况,有效改善患者的Frankel分级和ODI评分,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吴辉  罗栩伟  冯刚  杨飞  李亮 《西部医学》2020,32(11):1642-1645
【摘要】目的 评估软组织平衡术联合Scarf和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踇外翻畸形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9月~2019年9月我院足踝外科采用软组织平衡术联合Scarf截骨和Akin截骨手术治疗的28例(35足)中重度踇外翻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记录截骨愈合时间;术后第3、6月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夹角(IMA),记录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与术前比较;采用Roles Maudsley评分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共27例(34足)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4个月。所有手术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或伤口裂开发生;所有患者的两处截骨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27±04)月,无截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发生。与术前相比,术后6月 HVA、IMA、AOFAS、 VAS均降低(均P<005)。患者满意率926%。结论 软组织平衡术联合Scarf和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踇外翻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单纯钢丝内固定在儿童肘内翻截骨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与治疗效果。方法 :对 9例肘内翻畸形患儿进行楔形截骨、单纯钢丝内固定矫形治疗。结果 :9例患者随访 9~ 2 1个月 ,平均 12 .5个月 ,全部病例术后 2~ 3个月截骨均骨性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 2 .3个月。患侧提携角由术前平均内翻 2 1°纠正到外翻 9.5° ,肘关节活动正常 ,无并发症 ,畸形无复发。结论 :楔形截骨、单纯钢丝内固定矫形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操作简便 ,损伤小 ,并发症少 ,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齐绪中  谷茂兴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2):1489-1489,1511
目的:总结儿童陈旧孟氏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儿童陈旧孟氏骨折21例.对尺骨畸形进行截骨矫形,1/3弧形钢板固定,桡骨小头切开复位, 环状韧带修补或重建,肱桡关节短期克氏针固定.术后随访8个月至2年.结果:优12例,良7例,差2例,优良率90%.结论:对儿童陈旧孟氏骨折应积极手术治疗,术后早期开始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对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胸腰段陈旧骨折并不同程度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对比手术前后后凸角、颌眉角、矢状面平衡的变化以及患者疼痛缓解和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术后患者后凸畸形明显矫正,矢状面平衡恢复,无内固定失败;术后随访,患者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后路经椎弓跟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具有满意的短期和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度拇外翻通过对第一跖骨近端截骨矫形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15例18足中,男3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7岁。入院后均行第一跖骨近端截骨Herbert螺钉固定,软组织松解。术前术后拍摄X线片测量拇外翻角、第一二跖间角和采用AOFAS前足评分予以评估。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3.73月,术后拇外翻角、第一二跖间角和AOFAS前足评分均明显改善,无拇外翻畸形的复发,无拇内翻形成。结论重度拇外翻畸形通过对第一跖骨近端截骨矫形,Herbert螺钉内固定能明显改善拇外翻畸形,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肘内翻畸形楔形截骨术后内固定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2例肘内翻畸形患儿采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后行2枚螺钉加“8”字形钢丝内固定术.结果所有肘内翻畸形患儿均获纠正,未出现肘内翻畸形复发、骨折不愈合、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儿童肘内翻畸形尽早手术矫形能够早期恢复上肢力线和改善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4):66-68
目的 探讨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VCR)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矫形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对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片,术后对患者随访6~22个月。评估术前术后患者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Cobb角、C7PLCSVL、SVA等影像学相关参数,采用Barthel指数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效果,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7PL-CSVL、SVA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功能减退,1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 结论 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具有较好的矫形效果,但同时需要注意减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单纯改良McBride术及改良McBride术联合第一跖骨基底外翻截骨治疗踇外翻的疗效。方法我科2004年6月~2009年9月共实施57例踇外翻矫形手术,其中行单纯McBride法30例(47足)、行改良McBride法联合第一跖骨基底外翻截骨术27例(44足)。结果经过1年2个月-3年3个月(平均2年4个月)的随访,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5.7%、97.7%。结论两种方法尤其是改良McBride法联合第一跖骨基底外翻截骨术为软组织结合骨牲手术,术后跨外翻角、跖骨角及足的外形等各个方面矫形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28例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治疗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2年10月采用手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28例?切开复位时23例同时行尺骨近端截骨逆行弹性髓内针内固定,17例行环状韧带重建手术,19例以细克氏针固定肱桡关节?随访采用Broberg-Morry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周~3年2个月,按Broberg-Morry标准评定,术后优良率达92.86%,疗效满意?结论:陈旧性孟氏骨折对儿童肘关节功能?外观均有较大影响?切开复位时,桡骨头能否顺利复位决定尺骨是否需要行截骨矫形?肱桡关节克氏针固定?环状韧带重建能够维持桡骨头复位的稳定?桡骨头脱位时间和患儿年龄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指动脉轴型皮瓣扩容矫形治疗WasselⅢ~Ⅴ型复拇指畸形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4例患有WasselⅢ~Ⅴ型复拇指畸形儿童进行拇指扩容矫形手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设计1个窄而长并携带动脉血运的皮肤及软组织皮瓣,扩容患指软组织,重建患指周径和外观。手术前后测量健指与患侧指周径和外观。结果:术后所有皮瓣完全成活,甲粗隆处、远指间关节处、近节指骨中段处、掌指关节和掌骨中段处测量所得数据表明重建扩容患指平均周径为健指的89%~104%,患指外观接近健指。结论:使用带指动脉的轴型皮瓣扩容矫形治疗WasselⅢ~Ⅴ型复拇指畸形不仅易于切取且外观良好,是一种有效改善患指细而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22例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采用桡骨头切开复位,尺骨近端截骨、单臂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男15例,女7例;年龄2~14岁,平均7.4岁。按Boda分型:Ⅰ型(伸直型)12例,占54.5%;Ⅱ型(屈曲型)4例,占18.3%;Ⅲ型(内收型)5例,占22.7%;Ⅵ型(特殊性)1例,占4.5%。术后石膏固定4~6周。结果:22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8年,平均2.8年,X线片显示截骨端全部愈合,截骨端愈合时间为10~20周,平均11.6周,21例肱桡关系恢复正常,1例出现桡骨头半脱位、术后尺骨无骨不连、截骨端畸形愈合等,术后手术效果采用Mackay临床功能标准进行评定:优18例(81.8%),良3例(13.6%),差1例(4.6%),优良率95.5%,未发生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尺桡骨骨性连接、肱骨小头、桡骨小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能有效矫正肘部畸形,可及时进行调整,且固定牢固,术后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尽早恢复肘关节功能,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边臻  徐易京  郭源 《重庆医学》2015,(21):2985-2987
目的 观察应用儿童髋钢板(PHP)外翻截骨术治疗髋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就诊于该院的23例髋内翻畸形患儿,单侧13例,双侧10例,共33髋;均应用外展截骨辅以儿童PHP固定,术前及术后测量头骺角(HE角)和颈干角.结果 HE角由术前的平均75.3矫正到术后平均32.3.30髋中,28髋畸形矫正满意,2髋出现并发症:1髋发生钢板断裂,1髋畸形复发.结论 外展截骨是治疗髋内翻畸形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辅助以儿童PHP外翻截骨术,能够得到坚强的固定,并且截骨方法相对简单.手术治疗目的是将HE角纠正到40°以内,以减少畸形复发的概率.  相似文献   

17.
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集17例先天性半椎体并脊柱侧突后突畸形患儿,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11.8岁。患儿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隙半椎体之骨颗粒植入融合术,手术固定2~8椎体,椎体手术后佩戴胸腰背支具6个月以上,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侧后突之Cobb角,从而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儿侧突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64.2°,术后18.3°,矫正率为71.5%;后突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57.1°,术后22.6°,矫正率为60.4%。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或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植骨达到骨性融合,而且代偿性辅弯减少,躯干平衡改善。结论: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短节段固定又可以保留较多的椎体生长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各种原因所致的肢残儿童手术矫治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07年8月对450例肢残儿童分别实施骨性与肌性矫治手术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其手术效果。结果:450例患儿术后随访423例,随访率达94%。随访时间最短1年2个月,最长3年6个月,其中显效14.18%(60/423);有效82.74%(350/423);无效3.07%(13/423)。结论:对12岁以下患儿多采用软组织矫形术(肌性矫形);12岁以上患儿:(1)畸形较轻者以骨性手术为主;(2)畸形较重者采用骨性+肌性联合手术;(3)对合并有高位畸形的患儿可分期手术,先矫上,后矫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并探讨重复拇指畸形患者矫正术后继发偏斜畸形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重复拇指畸形矫正术后继发偏斜畸形患者32例.根据手指偏斜畸形程度不同,选择个体化矫形方式,包括软组织平衡,切除异常残留骨及重建拇指正常轴线.由患者拇指活动度是否良好,术后有无继发偏斜畸形复发作为疗效评价标准.结果 入选的病患术后切口愈合的程度为I期愈合,未出现术后相关并发症.32例患者均接受长期随访,X线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骨骼轴线异常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截骨处骨质获得愈合,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6.45±1.79)周,患者6周后接受术后克氏针拔除.31例患者偏斜畸形获得明显改善,畸形偏斜被完全矫正;1例患者因其术前手掌拇指偏斜角度过大,选择手术方案保留15°偏斜.11例患者术后拇指活动度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13例患者术后拇指活动度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但未影响日常功能.21例患者接受随访时间2年以上,拇指活动度良好,术后无继发偏斜畸形复发.结论 肌肉重建与截骨矫正对重复拇指畸形矫正后继发偏斜畸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院1989~1994年共施行70例 外翻矫形手术。其中21例(40足)行张开式第一跖骨近端截骨术治疗,经过1年4个月~5年(平均3年)的随访,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优良率为90.5%。此术式是软组织联合骨性手术,因而术后其跖骨角、踇外翻角、足外形等方面矫形效果确实、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