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和维生素B12作用后小鼠胚胎腭突成纤维生长因子10(Fgf10)及成纤维生长因子2b受体(Fgfr2b)信号的变化。方法将孕鼠分为致畸组、拮抗组和对照组,各组孕鼠分别注射地塞米松、地塞米松和维生素B12、生理盐水,胚胎12.5和13.5 d处死孕鼠并获取胚胎腭突,采用免疫印迹和BrdU染色的方法检测胚胎腭突Fgf10和Fgfr2b信号和间充质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地塞米松作用后,小鼠胚胎腭突Fgf10和Fgfr2b表达显著下调,间充质细胞增殖抑制;维生素B12拮抗后,虽然Fgf10和Fgfr2b表达仍然下调,但间充质细胞增殖恢复。结论地塞米松和维生素B12影响小鼠胚胎腭突Fgf10和Fgfr2b表达和间充质细胞增殖,但二者的变化并不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DEX)是否可以影响腭中嵴上皮细胞(MES)PAR极性复合体基因的表达,并进一步扰乱其细胞极性而影响腭融合。方法 将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DEX组,DEX组按6 mg·kg-1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对照组注射0.9%氯化钠0.1 mL。在E13.5、E14.0、E14.5、E15.5、E17.5断颈处死孕鼠获取腭胚突,观察腭裂的发生情况,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腭上皮的形态改变,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蛋白质印迹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PAR3、PAR6、aPKC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DEX组腭裂发生率为46.15%,对照组腭裂发生率为3.92%,DEX组的腭裂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24.335,P=0.00)。与对照组相比,DEX组腭胚突发育延迟且短小,腭中嵴上皮为非极性排列,只由单层的上皮细胞组成,腭胚突表面平坦,球状结构减少;PAR3和PAR6蛋白仅在腭上皮中表达,aPKC则表达于腭上皮和腭间充质中;PAR3、PAR6及aPKC基因的表达均减少。DEX在蛋白和基因水平下调PAR3、PAR6、aPKC的表达。结论 DEX可以导致腭胚突的生长发育延迟,并造成PAR极性复合体在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下降,从而使MES极性丧失导致腭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miR-520b在舌鳞状细胞癌(TSC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TSCC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SCC组织及细胞系中miR-520b的表达;沉默或过表达TSCC细胞株SCC-9和UM1中miR-520b的表达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基因表达;Transwell小室验证细胞侵袭转移能力改变;TOP/FO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等检测miR-520b表达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生物信息学、Western blot及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520b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潜在靶基因Dickkopf 1(DKK1)。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 结果与正常相邻组织(2.59±1.43)相比,miR-520b相对表达量在TSCC组织中显著上调(5.28 ± 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6.04,P = 0.0005),并且与患者中更具侵袭性的TSCC表型正相关(5.81 ± 0.74 vs. 3.08 ± 0.89,t = 12.11,P = 0.0011);过表达miR-520b促进TSCC细胞侵袭转移(SCC-9:110.8 ± 17.8 vs. 74.7 ± 9.8,tSCC-9 = 32.58,PSCC-9 = 0.0011;UM1:178.8 ± 39.7 vs. 90.3 ± 22.5,tUM1 = 99.67,PUM1 = 0.0002),低表达则相反(SCC-9:74.7 ± 9.8 vs. 30.9 ± 7.8,tSCC-9 = -31.47,PSCC-9 = 0.0024;UM1:90.3 ± 22.5 vs. 35.7 ± 10.6,tUM1 = -37.89,PUM1 = 0.0019);此外,过表达miR-520b可靶向抑制DKK1,进而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TSC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结论MiR-520b在TSCC中高表达,可能通过抑制DKK1增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TSCC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p38信号通路在上颌突间充质细胞体外成骨分化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取第1代E12.5 d的小鼠上颌突间充质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培养1周,实验组加入SB203580 (p38磷酸化抑制剂)。通过免疫荧光检测磷酸化p38的表达,通过Brdu标记和免疫荧光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ALP染色和定量PCR检测成骨标志物的表达。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骨诱导可促进上颌突间充质细胞中p38的磷酸化(p-p38)。抑制p38的磷酸化,可抑制上颌突间充质细胞增殖,降低成骨标志物ALP、Runx2、OCN和OPN的表达,使ALP染色减弱。结论p38信号通路参与调控体外培养的上颌突间充质细胞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维甲酸对小鼠腭突融合期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在SPF级C57BL/6J近交系母鼠妊娠10 d和12 d给予维甲酸(RA)建立小鼠腭裂模型,利用BrdU免疫组化方法和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胚胎15 d(即腭突融合期)小鼠腭突中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的表达和分布。结果10 d给药组腭胚间充质细胞及腭中嵴上皮细胞中BrdU阳性细胞率和TUNEL阳性细胞率均低于对照组,12 d给药组和对照组BrdU阳性细胞率和TUNEL阳性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甲酸作用于腭发育的不同时期对腭突细胞增殖及凋亡水平有不同的影响,作用于腭突发生前期可引起腭间充质细胞增殖抑制、凋亡过度而发生腭裂,作用于腭突快速生长期可能影响腭中嵴上皮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和迁移等其他转归形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腭裂形成过程中腭突间充质细胞的增殖周期的变化及其调节基因P21cipl/wafl基因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原位杂交、TUNEL染色检测两组小鼠腭突间充质细胞增殖周期调控基因P21cipl/wafl基因的表达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发生。结果:在腭突发育的垂直生长期、上抬期,实验组中TUNEL阳性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P21cipl/wafl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也比同期对照组腭突间质细胞中P21cipl/wafl基因的表达增高(P<0.05)。结论:在腭突发育时期,实验组小鼠腭突间充质未分化细胞增殖周期抑制。P21cipl/wafl基因表达升高提示可能参与了细胞增殖周期抑制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地塞米松(DEX)诱发 C57BL/6J小鼠的腭裂模型,并在腭发育期间检测E-钙黏素基因的表达,探讨DEX诱发腭裂与E-钙黏素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将孕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小鼠E10.0—E12.0,连续3 d按体重分别给予孕鼠注射DEX(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于E17.5在体视显微镜下检测各组腭裂的发生率;分别在E13.5、E14.5、E15.5、E17.5取胎鼠腭部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腭部形态及E-钙黏素的表达情况;在E14.0、E14.5、E15.5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组腭突中E-钙黏素以及β-钙黏素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DEX组腭裂发生率为43.59%(17/39),对照组为3.03%(1/33)。DEX作用后,腭突体积明显缩小,上皮不能接触,E-钙黏素阳性表达于腭突间充质中。在E14.0、E14.5及E15.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腭突E-钙黏素及β-钙黏素的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 DEX处理后,E-钙黏素在腭突间充质中异位表达,其基因表达上调,与其相结合的β-钙黏素表达量也增多,影响了间充质的增殖从而形成短小腭突导致腭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小鼠胚胎腭突间充质(EPM)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在显微镜下解剖妊娠第13d的鼠胚腭突,用0.25%胰蛋白酶刊物消化获得游离分散的EPM细胞,在DEMF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采用反复贴壁纯化EPM细胞。在培养基中加入10^-6M地塞米松,采用AgNOR染色、Feulen染色及透射电子量显微镜观察,检测地塞米松对EPM细胞增殖功能力的影响。结果 地塞米松处理的EPM细胞银梁颗粒数减少(P<0.01),核面积比及DNA合成能力下降(P<0.01),胞浆内线粒体数目减少,粗面内质网肿胀。结论 地塞米松对EPM细胞的增殖及生物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影响腭突的正常发育,是腭裂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炎症条件下牙周膜干细胞与CD3+T细胞共培养对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拔除健康前磨牙及第三磨牙,获取健康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人外源性TNF-α炎症因子10ng/mL刺激PDLSCs(I-PDLSCs)。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I-PDLSCs Wnt通路蛋白β-catenin和LEF-1的表达。采用免疫磁珠法获取人的CD3+T细胞。H/I-PDLSCs与CD3+T细胞分别以1∶10,1∶20,1∶50,1∶100共培养,共培养48h,提取各组PDLSCs的RNA,反转录为c DNA后,qPCR检测β-catenin、LEF1、TCF4的基因表达;以上述比例共培养后收集各组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检测。结果:免疫荧光检测I-PDLSCs组β-catenin、LEF-1的表达强于H-PDLSCs组。共培养比例为1∶20和1∶50时,H-PDLSCs组β-catenin、LEF1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1∶20时TCF4 mRNA的表达水平增加,1∶50时降低。1∶20时,I-PDLSCs组β-catenin、LEF1的mRNA表达水平均增加,而在1∶50时基因的表达水平均降低。1∶20及1∶50时TCF4的表达水平均降低。H-PDLSCs与CD3+T细胞共培养比例为1∶10时与H-PDLSCs对照组相比其增殖指数显著提高;1∶20、1∶50及1∶100时其PI指数显著降低。I-PDLSCs与CD3+T细胞共培养比例为1∶10、1∶50及1∶100时与I-PDLSCs对照组相比其增殖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炎症条件可激活牙周膜干细胞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H/I-PDLSCs与CD3+T细胞以1∶20、1∶50可稳定的下调Wnt/β-catenin经典信号通路,证实Wnt通路参与炎症条件下PDLSCs的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磁珠分选法分选表面CXC受体4(CXCR4)阳性表达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分选效率,以及分选后BMSC的增殖、迁移和成骨能力是否受到影响。 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通过生长曲线、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和流式检测BMSC表面标记蛋白表达,鉴定大鼠BMSC。流式检测细胞表面CXCR4的阳性率,通过生长曲线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及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体外趋化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检测成骨诱导早期细胞ALP活性和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细胞成骨能力,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 结果通过全骨髓贴壁法获得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大鼠BMSC。磁珠分选阳性细胞表面CXCR4表达[(55.13 ± 0.67)%]较未分选组[(6.49 ± 0.59)%]显著增加(LSD-t = 63.66,P<0.001)。分选阳性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16.22 ± 1.68)%]以及培养后期细胞增殖活性(A450(5 d)= 1.40 ± 0.04;A450(7 d)= 1.60 ± 0.01)较未分选细胞[CFU =(17.00 ± 1.76)%;A450(5 d)= 1.49 ± 0.07;A450(7 d)= 1.60 ± 0.12]均无明显变化;而培养早期(第1、3天)分选阳性细胞的增殖活性[A450(1 d)= 0.50 ± 0.01;A450(3 d)= 0.81 ± 0.05]较未分选细胞[A450(1 d)= 0.57 ± 0.01;A450(3 d)= 0.96 ± 0.06]稍低[LSD-t1 d = 5.208,P1 d = 0.002;LSD-t3 d = 3.563,P3 d =0.012]。分选阳性细胞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定向迁移能力(71.33 ± 5.69)较未分选细胞(23.33 ± 1.53)显著增强(LSD-t = 17.211,P<0.001)。在成骨诱导早期,分选阳性细胞的Runx2 mRNA(0.93 ± 0.12)较未分选组(0.51 ± 0.14)表达上调(LSD-t = 4.703,P = 0.003),而ALP活性及ALP mRNA、OCN mRNA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磁珠分选法可有效分选CXCR4+ BMSC,显著提高BMSC向SDF-1α的迁移效率,对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细胞水平地塞米松(Dex)致腭裂畸形的生物学机制,筛选出影响腭胚突间充质(EPM)细胞生长的地塞米松最适浓度.方法 腭胚突问充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实验组细胞分别以1×l0-9、1×10-8、1×10-7和1×10-6mol·L-1地塞米松加以干预,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率,碘化丙啶(PI)染色观察各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SC)条件培养基及其外泌体的体外促成骨作用。 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AS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并进行鉴定;超速离心法收集/去除条件培养基中的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法及粒径分析法鉴定所获取的外泌体;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检测其对细胞迁移的影响;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对成骨的影响。SPSS 20.0软件、Bonferroni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实验所获取的原代BMSC和ASC符合间充质干细胞鉴定标准。透射电镜及粒径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取的外泌体具有典型的外泌体形态特征。CCK-8实验表明培养7 d后,各处理组中A450值存在差异(F= 157.74,P= 0.001),BMSC增殖条件培养基组A450值(2.71 ± 0.15)高于对照组(1.95 ± 0.11);去外泌体组的A450值(2.28 ± 0.34)低于条件培养基组。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培养24 h后各处理组中的迁移细胞数存在差异(F= 46.79,P= 0.001),条件培养基组迁移细胞数(51.6 ± 1.3)高于对照组(28.6 ± 1.4),去外泌体组迁移的细胞数(37.2 ± 2.2)低于条件培养基组。ALP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培养7 d后各处理组中的ALP活性存在差异(F= 78.43,P= 0.001),条件培养基组ALP活性为(310 ± 11),高于对照组(200 ± 24),去外泌体组ALP活性为(240 ± 19)低于条件培养基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各处理组中的基因表达存在差异(FALP= 32.30,PALP= 0.001;FRUNX2= 26.78,PRUNX2= 0.001)。 结论成骨诱导后大鼠ASC条件培养基及其中的外泌体能够有效的促进BMSC增殖、迁移和成骨向分化,具有体外促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典Wnt通路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牙本质样细胞分化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牙髓损伤提供新策略。方法:用牙胚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牙本质样细胞的分化,培养液内分别加入外源性Wnt激活剂Wnt3a/抑制剂DKK-1,检测经典Wnt通路中β-catenin、LEF1、TCF4及成牙本质样细胞特异表达物DSPP、DMP-1变化。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Wnt激活剂/抑制剂处理后,胞浆内β-catenin水平明显上升/下降,其下游核内转录因子LEF1、TCF4基因水平明显上升/下降,而细胞内DSPP、DMP-1的表达明显降低/升高。结论:Wnt信号通路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牙本质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在腭胚突融合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8周龄C57BL/6J近交系小鼠作为研究对象。于E13.5、E14.0、E14.5、E15.5及E17.5 d获取胎鼠腭胚突组织,在腭胚突融合的关键阶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方法检测EMT过程中蛋白变化和细胞凋亡率。每个时间点选择3张图片,应用image J软件进行图片灰度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法检测发现在腭融合的关键阶段(E14.5),腭中嵴上皮(medial edge epithelium, MEE)中出现纤连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前中后腭部MEE细胞也出现细胞凋亡,中后部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前部。结论: 在体内腭胚突融合的关键阶段,EMT过程和细胞凋亡均参与了腭中嵴上皮带的退化消失,且前中后腭部的融合机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探讨腭裂形成过程中腭突间充质细胞的增殖周期的变化及其调节基因P21^cip1/waf1基因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原位杂交、TUNEL染色检测两组小鼠腭突间充质细胞增殖周期调控基因P21^cip1/waf1基因的表达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当归多糖(ASP)对高糖状态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 培养并收集第3代BMSCs进行成骨成脂分化诱导鉴定。将BMSCs分为3组进行培养:正常对照组(葡萄糖浓度5.5 mmol·L -1)、高糖组(葡萄糖浓度25.5 mmol·L -1)、ASP+高糖组(葡萄糖浓度25.5 mmol·L -1+40 mg·L -1 ASP)。CCK8检测各组BMSCs的增殖活性,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成骨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成骨标记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锌指结构转录因子(Osx)、骨钙蛋白(OCN)、Ⅰ型胶原酶(COL-Ⅰ)mRNA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因子CyclinD1及β-catenin的mRNA表达。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大鼠)、糖尿病组(糖尿病大鼠)、糖尿病+ASP组(糖尿病大鼠,ASP喂养),制备大鼠胫骨骨缺损,进行组织学检测,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高糖组、ASP+高糖组的BMSCs增殖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糖组和ASP+高糖组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糖组中BMSCs钙结节数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及Runx-2、OCN、Osx、COL-Ⅰ、CyclinD1、β-catenin的mRNA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ASP+高糖组(P<0.05),正常对照组和ASP+高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组骨小梁数量少于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ASP组(P<0.05),而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ASP组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SP可促进高糖状态下大鼠BMSCs的成骨分化及2型糖尿病大鼠的骨缺损修复,这种促进作用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EX)对A系小鼠胚腭突间充质细胞表皮生长因子(EGF)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DEX(10ng/ml)加入培养的A系小鼠胚腭突间充质细胞,并在培养第1、3、5天时收集细胞,提取RNA,应用RT-PCR技术半定量检测腭突问充质细胞EGF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DEX可显著促进腭突间充质细胞EGF mRNA的表达,并在加入DEX培养第3天时,这种促进EGF mRNA表达的作用最强。结论:DEX显著促进腭突间充质细胞EGF基因的表达,可能干扰腭突间充质细胞EGF基因的表达而影响了腭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地塞米松(DEX)对A系小鼠胚腭突间充质细胞增殖和DNA、蛋白质及PGB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9组,每组设平行4孔(瓶),每组分别加入DEX使其终浓度为0.05ng/ml,0.1ng/ml.0.5ng/ml,1ng/ml,5ng/ml,10ng/ml,50ng/ml,100ng/ml,1000ng/ml,每组均设空白对照,在实验后第1、3、5天分别检测细胞的OD值及PGE2的含量,并在第3天时检测DNA、蛋白质的含量。结果DEX可显著增加腭突间充质细胞的OD值,促进DNA及蛋白质合成,在含量0.5ng/ml时DEX的促进生长作用最强。在培养早期DEX轻度降低腭突间充质细胞PGE2的合成,而在培养后期则表现为显著抑制作用。结论DEX显著促进腭突间充质细胞的增殖代谢,可能干扰腭突间充质细胞的正常生长代谢而影响了腭发育。  相似文献   

19.
局部应用β-catenin增强剂促进大鼠前腭缝扩张成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成骨细胞的发生及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该研究观察大鼠前腭缝扩张后局部应用β-catenin增强剂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取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扩张组和未扩张组,扩张组大鼠上颌切牙安放扩大簧扩张前腭缝,2组动物均于实验当天或第2天开始在前腭缝注射β-catenin增强剂(SB-415286)或赋形剂,每天1次,共2次,分别于第2天和第4天后处死。BrdU缓释凝胶标记增殖细胞并观察其向成骨细胞的分化,HE染色观察新骨生成。应用Image-ProPlus生物图像分析系统对增殖细胞数及新骨量作半定量分析,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注射增强剂对未扩张的前腭缝无影响。扩张后2d,细胞增殖明显,注射增强剂组骨缝边缘BrdU阳性增殖细胞显著多于赋形剂组。扩张后4d有新骨形成,部分BrdU阳性细胞包埋于新骨基质中。注射增强剂后,新骨中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其中0d注射组多于2d注射组(P〈0.01)。同时,注射增强剂后新骨量显著增加,0d注射组增加30%(P〈0.01),2d注射组增加20%(P〈0.05)。结论:大鼠前腭缝扩张后局部应用β-catenin增强剂,促进了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促进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小鼠胚胎腭突间充质 (EPM )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在显微镜下解剖妊娠第 13d的鼠胚腭突 ,用 0 .2 5 %胰蛋白酶进行消化获得游离分散的EPM细胞 ,在DMEM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并采用反复贴壁法纯化EPM细胞。在培养基中加入 10 6M地塞米松 ,采用AgNOR染色、Feulgen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检测地塞米松对EPM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地塞米松处理的EPM细胞银染颗粒数减少 (P <0 .0 1) ,核面积比及DNA合成能力下降 (P <0 .0 1) ,胞浆内线粒体数目减少 ,粗面内质网肿胀。结论 地塞米松对EPM细胞的增殖及生物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影响腭突的正常发育 ,是腭裂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