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脑胶质瘤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化疗等措施治疗脑胶质瘤。由于术后复发率高、化疗药物靶向性不明显以及不易穿透血-脑脊液屏障等问题,使脑胶质瘤的治疗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如何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增强药物的靶向递送、提高治疗效果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查阅近年来中英文相关文献,本文介绍了血-脑脊液屏障的特点以及靶向机制,总结了现阶段中药活性成分抗脑胶质瘤的作用机制,并对中药抗脑胶质瘤新剂型的应用进行综述。笔者对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与新剂型的应用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中药单体和中药复方用于脑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更理想的治疗方案,为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机制探索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2.
血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blood-CSF barrier)的存在成为了脑部疾病给药治疗的阻碍,而靶向制剂可以使药物选择性的集中在病灶区域,增加药物的浓度,降低毒副作用,成为目前关于脑部疾病治疗的热门方向。该文综述了近五年内应用较广泛的几大类脑靶向配体和其递送策略。搭载药物的纳米粒子通过受体介导、载体介导、转胞吞作用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跨膜转运,将药物递送至脑部,使药物在脑内蓄积成为可能,并具有极大的研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近年来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血-脑脊液屏障限制了某些药物直接向大脑的传递,阻碍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脑靶向纳米递药系统被证实可提高穿越血-脑脊液屏障的效率,实现药物在大脑的高效释放。本文综述近年来纳米递药系统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进展,为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疗效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黄连素/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 BBR)是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研究发现,BBR在5%葡萄糖(Glu)溶液中可自组装形成200~300nm粒径的球状,提高了水溶性、分散性和药物摄入量。近年来研究表明,BBR在体外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而对脑胶质瘤的研究报道甚少。BBR-Glu纳米颗粒通过诱导线粒体凋亡影响脑胶质瘤细胞的能量代谢;导致细胞G2/M期阻滞,可能通过有丝分裂危象提高脑胶质瘤的放射治疗敏感度;作用于细胞骨架,可以降低肿瘤细胞的浸润能力和恶性表型。BBR采用葡萄糖包被后可以通过GLUT1/3的转运穿过血-脑脊液屏障。BBR-Glu纳米颗粒对脑胶质瘤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影响脑胶质瘤的增殖,由于BBR与传统的细胞毒类化疗药作用机制显著不同,通过研究其在体内体外的抑瘤作用的机制,可以联合传统治疗方式,进一步提高脑胶质瘤的疗效。本研究通过纳米化组装构建葡萄糖包被的BBR纳米颗粒,拟观察其有效的突破血-肿瘤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并通过多种不同途径抑制脑胶质瘤的生长,且对传统的放化疗具有潜在增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血-脑脊液屏障是脑胶质瘤综合治疗药物入脑最重要的屏障结构,超声微泡技术能够有效开放血-脑脊液屏障,具有无创、可逆等独特优势。笔者通过对国内外超声微泡技术增强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实现药物进入脑组织的相关文献进行研读,阐述了超声微泡技术开放血-脑脊液屏障的安全性及其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血脑脊液屏障(blood 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blood-CSF barrier)是介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一道生理屏障,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态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血脑脊液屏障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重点论述血脑脊液屏障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1,LRP1)受体转运系统及以血脑脊液屏障为核心组分的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介导的中枢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水平调控与AD发病机制的关系,为AD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脑部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血脑屏障(BBB)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发挥着重要保护作用,同时也阻碍了药物的脑部递送,影响CNS疾病的治疗。而脑靶向纳米给药系统为药物的脑靶向递送提供了可能。本文将从BBB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展开,主要从脑靶向纳米制剂的入脑机制及脑靶向纳米制剂的应用两方面进行简要介绍,概述脑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发一种新型的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靶向递药系统。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载药胶束,将胶束与脑靶向分子Angiopep-2连接,使胶束具有脑靶向功能。结果 体外细胞实验证实该胶束具有良好的靶向性。结论 连接有靶向分子Angiopep-2的纳米胶束具有良好的脑靶向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表面修饰的Fe3O4纳米颗粒作为肿瘤探针进行在体磁共振成像(MRI)的区别。方法:采用两种不同表面修饰的Fe3O4作为磁共振造影剂,并利用其表面羧基与具有靶向识别肿瘤表面整合素受体(Integrinαvβ3)的c(RGDyK)多肽进行耦联,制备出具有肿瘤靶向性的磁共振分子探针。以荷人脑胶质瘤(U-87 MG)裸鼠为动物模型,进行体内MRI研究。结果与结论:两种纳米颗粒均能够产生明显的T2造影效果,表面为聚乙二醇及油胺共同修饰的纳米颗粒的最佳成像时间为注射药物后8 h,而只有聚乙二醇修饰的纳米颗粒的最佳成像时间为注射药物后4 h,导致两种纳米颗粒在成像时达到最佳成像效果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在于其表面电荷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脑胶质瘤是一类恶性程度非常高的肿瘤,常规治疗仅对患者肿瘤进展和总生存期略有改善,急需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载体促使药物跨越血脑屏障和脑内转运成为可能,结合迅速发展的靶向治疗策略,通过纳米载药系统靶向脑胶质瘤上的具体靶点,可提高治疗药物的抗胶质瘤效果.本文主要综述几种纳米载体策略在靶向治疗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很多抗癌药物由于血脑屏障的限制对脑瘤作用比较差,不利于药物的吸收。紫杉醇是二萜类天然产物,其在体外能有效地抑制恶性脑胶质瘤的生长,但并不能显著提高恶性脑胶质瘤患者存活时间,其原因主要是紫杉醇在血浆中消除太快,血脑屏障渗透能力差等导致肿瘤部位吸收过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可靶向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的19个氨基酸的肽Angiopep-2与3分子紫杉醇结合构成ANG1005,ANG1005与LRP-1结合作用后可以促使受体介导的药物通过跨细胞转运进入脑组织中。  相似文献   

12.
纳米粒子为抗肿瘤药物的转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它可以作为肿瘤药物的载体,穿透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间隙并直接进人细胞发挥作用。这些微粒通过修饰后,能与肿瘤组织中的内环境、细胞膜、细胞质或细胞核上的靶点特异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细胞,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使高浓度的药物靶向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文章就纳米粒子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纳米粒子为抗肿瘤药物的转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它可以作为肿瘤药物的载体,穿透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间隙并直接进入细胞发挥作用.这些微粒通过修饰后,能与肿瘤组织中的内环境、细胞膜、细胞质或细胞核上的靶点特异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细胞,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使高浓度的药物靶向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文章就纳米粒子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化疗是肿瘤治疗最常见的手段之一,副作用强且易产生耐药性.纳米技术能够靶向输送有效剂量的化疗药到达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细胞,同时克服肿瘤耐药.肿瘤免疫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低毒副作用、高效、预防转移的优势.基于肿瘤疫苗或抗体等免疫刺激因子的免疫疗法将有望在消灭肿瘤的同时预防肿瘤的转移.采用纳米技术能够保护抗原、刺激因子等不被降解,同时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肿瘤间质、免疫细胞,从而提高疗效.新型的肿瘤化学免疫制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望在有效地杀死肿瘤的同时刺激肿瘤免疫抗原的暴露以激活免疫系统.本文综述了肿瘤化疗、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的潜能,以及展望纳米技术用于靶向运输化学免疫制剂的未来希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麦胚凝集素(WGA)修饰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明胶(Gel)-壳聚糖(Cs)纳米粒,研究其对结肠癌HT-29细胞的作用。方法?以明胶及壳聚糖为载体辅料,采用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制备EGCG-Gel-Cs纳米粒,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BBD-RSM)优化纳米粒的制备处方及工艺,再将经戊二醛活化的WGA修饰到纳米粒表面。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药物在纳米粒中的存在状态,采用细胞毒性及细胞凋亡实验,比较研究纳米粒与原料药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EGCG-Gel-Cs纳米粒的最优处方:Gel与Cs的质量比为4.2,Gel与EGCG的质量比为2.82,反应温度为34℃,包封率为(74.42±0.074)%。EGCG-Gel-Cs纳米粒粒径为(264.13±6.48)nm,经过修饰后纳米粒粒径为(389.70±9.00)nm。WGA-EGCG-Gel-Cs纳米粒对HT-29细胞的细胞毒性和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EGCG原料药。结论?WGA-EGCG-Gel-Cs纳米粒可显著提高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备一种聚乙二醇修饰的壳聚糖纳米粒,评价其局部滴眼给药性能.方法 以伏立康唑为模型药物,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载药的聚乙二醇化壳聚糖纳米粒,对其进行表征后,分别考察纳米粒的药物缓释能力、对眼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及其角膜渗透性.结果 聚乙二醇化壳聚糖纳米粒粒径为(235±23)nm,Zeta电位为(+23.1±0.6) mV,载药量为11.16%,包封率为61.35%.纳米粒体外释放药物非常缓慢,可持续释药48 h;相比于伏立康唑水溶液,纳米粒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明显增加,药物半衰期延长,清除率减少,眼表药物平均滞留时间延长(P<0.05).荧光标记的聚乙二醇化壳聚糖纳米粒可穿透角膜上皮逐渐向角膜基质渗透.结论 与药物水溶液相比,聚乙二醇化壳聚糖纳米粒能够有效减少眼表药物的流失,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7.
脑部疾病化学药物治疗的关键是穿透血脑屏障(BBB).受体介导的胞吞转运是目前递送药物入脑应用广泛且较成熟的策略.在BBB和脑胶质瘤细胞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高表达,angiopep-2(ANG)可与LRP-1特异性结合实现脑靶向性,对脑肿瘤具有双级靶向效应,且靶向效率高于乳铁蛋白和转铁蛋白等靶向分子.本文介绍了ANG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脑靶向制剂中的应用,为脑靶向制剂的研发提供依据,为脑部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核酸适配体是一类能特异性地靶向特定抗原的单链寡聚核苷酸。较之常用的抗体等靶头向性配体,适配体体积相对较小、免疫原性较低且易于体外筛选。目前,以适配体靶向肿瘤的纳米递送系统通常有3类:第1类将适配体修饰于脂质体、纳米粒、胶束等纳米载体上,形成适配体靶向的纳米载体;第2类直接将适配体与药物/荧光物质相连,形成适配体-药物/荧光物质共轭物;第3类将适配体自身作为药物的靶向载体。本文就近期以适配体靶向肿瘤的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用于肿瘤靶向性X线CT造影剂和抗肿瘤药物传递的多功能含碘纳米粒子,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方法:利用沉淀聚合法制备含碘聚合物纳米粒子P(MATIB-co-MBA-co-GMA)-FA-AuNP,该纳米粒子以2-甲基丙烯酰(3-酰胺-2,4,6-三碘苯甲酸)(MATIB)为单体,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MBA),通过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乙二胺(EDA)将叶酸分子修饰到该纳米粒子表面,并原位沉积金纳米粒子(AuNP)。结果:TEM结果显示该纳米粒子分散均匀,平均粒径为135 nm。体外X线CT成像检测结果表明AuNP的掺杂显著增加了该纳米粒子的X线衰减性能。该纳米粒子同时可高效负载抗肿瘤药物(DOX),载药量为51.3%,并具有pH敏感的可控释放性能。体外药物输送结果显示有FA修饰的纳米粒子能更好地携载抗肿瘤药物进入肿瘤细胞。细胞毒性的结果显示该P(MATIB-co-MBA-co-GMA)-FA-AuNP纳米粒子在浓度低于100 μg/mL时未显示明显毒性。载药后,有叶酸修饰的纳米粒子对肿瘤细胞具有更好的杀伤性能。结论:该纳米粒子可同时作为肿瘤靶向性X线CT造影剂和抗肿瘤药物载体,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MRI已经成为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而40%~50%的临床MRI检查需要使用造影剂来提高MRI的灵敏度,因此,MRI造影剂也成为重要的临床诊断药物。本文主要介绍了MRI造影剂及其分类,市售MRI造影剂的优缺点,并对极小磁性氧 化铁纳米粒子、点式核壳型铁钆复合纳米粒子和极小氧化钆纳米粒子进行了评述,这三者因其r1值很高且r2/r1比值很低,T1-加 权MRI成像的效果很好,有望转化为临床医用T1-加权MRI造影剂。本文对将MRI造影剂与各种肿瘤治疗策略相结合的诊断治疗一体化体系进行了评述,如MRI指导的铁凋亡治疗、MRI指导的放射增敏治疗和MRI指导的光热治疗,它们实现了对肿瘤的高效治疗和实时监控,有望成为可行的癌症治疗策略。最后对MRI基多功能诊疗制剂这一领域的未来可能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