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索一种新型的个性化、精密、底板更吻合的舌侧托槽设计和直接制造技术,为临床获得更好的矫形效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CT扫描获得牙模数据,经反求技术转化成牙齿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模型;在CAD上设计个性化舌侧托槽;用选区激光熔化快速成型3D打印设备制造舌侧托槽。结果 3D打印技术制造的个性化舌侧托槽底板能够与患者牙齿的舌侧面精密吻合,通过转换托盘直接将托槽粘接在预先设计的位置上,消除传统舌侧托槽需要依赖粘接剂厚度补偿的弊端。结论通过激光选区熔化3D打印技术可初步制造和设计个性化舌侧托槽。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个性化舌侧托槽的制作及其临床应用。方法预成舌侧托槽与个性化托槽底板铸造为一体。使用这种国产个性化舌侧托槽进行正畸治疗,其中安氏Ⅰ类68例,安氏Ⅱ类27例,安氏Ⅲ类9例。错[牙合]问题有:牙弓前突、开[牙合]、深覆[牙合]、反[牙合]、深覆盖、牙齿拥挤、牙齿阻生等。结果近百例舌侧正畸患者矫治效果良好,该方法对舌侧托槽的定位准确,除了可采取间接粘接以外,在二次粘接时可采取直接粘接。结论个性化舌侧托槽粘接精度优于传统的预成舌侧托槽粘接,牙齿排列更加整齐,能够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4.
3D打印技术自问世以来,在各领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3D打印技术被誉为颠覆性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制造业。该技术与口腔医学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且随着三维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建模技术的进步,如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模型扫描和口腔内扫描技术,以及在牙科领域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都推动着3D打印技术的进步与完善。在数字化医疗和精准医疗模式的大背景下,3D打印技术在口腔正畸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本文综述了3D打印技术在临床口腔正畸诊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比较舌侧全转移技术中托槽粘接的实际位置和托盘设计位置的差异,评价该技术的转移精确度.方法:选择2例错(殆)畸形患者,在石膏模型上定位托槽位置,用全转移技术将托槽和弓丝转移到口内,利用模型扫描和口内扫描获得托槽位置的三维数据,进行三维图像配准后测量数据,用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结果:全转移系统粘接后...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准确建立个性化右侧上颌舌侧正畸矫治体系三维有限元模型,从而为生物力学分析打下基础并提供可靠的研究途径。方法:利用螺旋CT扫描获得头颅DICOM数据,在Mimics中进行牙列的三维重建,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对牙列模型进行曲面修补及拟合,在UG NX软件中构建矫治系统数值模型,最后将其导入ANSYS软件进行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结果:建立了含矫治系统的个性化右侧上颌牙齿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结论:基于逆向工程的个性化舌侧矫治数字化设计方法,将Mimics、Geomagic及UG NX综合运用进行数值建模,极大地提高了建模精度,是一种快捷高效的舌侧矫治系统的建模途径。 相似文献
8.
舌侧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是将自锁托槽应用于舌侧正畸的一种全新的矫治方法.该技术兼容了自锁托槽和舌侧矫治2项技术,既拥有自锁托槽固有的低摩擦力、短矫治疗程和节省门诊椅旁操作时间等优势又同时具备舌侧矫治隐形矫正的美观性.因此,舌侧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具有其他矫治技术所不具备的优点,其先进性不言而喻,必定会在将来的正畸界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就舌侧自锁托槽矫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比较个性化舌侧托槽与成品舌侧托槽的粘结效果及三种粘结剂的粘结效果。方法将48颗离体牙随机分为4组。组1、2、3分别用UniteTM、Maximum Cure、Blugloo粘结个性化舌侧托槽,组4用UniteTM粘结成品舌侧托槽。检测抗剪切力并计算抗剪切强度。结果组1的抗剪切强度(16.62±6.34)MPa显著大于组2(8.56±3.38)MPa和组4(9.73±2.79)MPa(P〈0.01),大于组3(11.32±7.15)MPa(P<0.05)。结论个性化舌侧托槽的抗剪切强度高于成品舌侧托槽,UniteTM粘结剂的粘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舌侧托槽间接粘接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舌侧托槽间接粘接系统,以专业工厂制作替代传统的技工室制作,从而使舌侧矫治技术在临床上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方法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系统形成数字化模型和托槽,利用计算机软件完成模型排牙、托槽定位、设计制作转移托盘等制作程序。结果利用本系统得到的间接转移托盘可以和实际的舌侧托槽紧密嵌合。能顺利就位于病人的原始石膏模型上。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舌侧托槽间接粘接系统能简化技工室操作,缩短技工室的制作时间,提高托槽粘接精确性。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价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3例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成年患者(21~49岁,安氏Ⅰ类4例,安氏Ⅱ1类5例,安氏Ⅲ类4例;非拔牙矫治9例,拔牙矫治4例;)通过问卷调查、矫治后模型、面(牙合)相及X线头影测量分析综合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00%病例认为2D舌侧自锁矫治器无明显异物感;矫治后模型、面(牙合)相的评价优良率为69.22%;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安氏Ⅱ1类错(牙合)矫治前后ANB角、上前牙唇倾度、上下切牙间角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矫治前后上前牙唇倾度和上下切牙间角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时间11~19个月。结论:2D舌侧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无需排牙实验,安全、舒适、有效。能满足临床对成人轻、中度错(牙合)畸形的绝对隐形矫治需求。 相似文献
14.
舌侧托槽间接粘着—C.L.A.S.S.系统制作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舌侧矫治技术[1],随着矫治理论和舌侧正畸器材的不断完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再次引起了患者和正畸医师的关注。这种将托槽粘着于牙齿舌面的矫治技术,在长时间的矫治过程中既不会影响患者唇侧的美观也不会增加唇的突度[2],因此它满足了部分成人患者因职业和社交活动的需要而提出“美观正畸”[3]到的要求。 众所周知,准确的托槽粘着位置是取得良好矫治效果的关键。与唇侧矫治不同,受体位等因素的影响,正畸医师很难通过目测或利用托槽定位器等工具将舌侧托槽直接粘着在正确的位置上,这为以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3D打印及其相应计算机辅助医疗模拟技术能根据患者需要,快速制备适合不同患者个性化要求的生物医用材料,并能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精确控制,以精确修复病变组织或器官,并可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辅助进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模拟操作等,改进治疗方法,提高医疗质量。因此,这种新兴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尤其在生物医用材料开发、生物组织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口腔颌面修复领域中的相关文献,以综述3D打印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动态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16.
舌侧正畸标准弓形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制作舌侧正畸标准弓形模板 ,探索一种拟合个体弓形的方法。方法 将普查所得的5 0副正常模型分为宽牙弓、普通牙弓、小牙弓 ,分别进行定点三维测量 ,用相应的软件处理数据并拟合牙弓曲线 ,再推算舌侧弓形。结果 得出宽牙弓、普通牙弓、小牙弓的舌侧标准弓形图。结论 1 舌侧正畸标准弓形模板的拟合度在 0 95以上 ,可用于临床参考。 2 六次多项式用于弓形拟合 ,在舌侧正畸中是实用而准确的 ,且优于四次多项式。 3 本方法可制作舌侧正畸个体弓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唇侧和舌侧托槽对变形链球菌的黏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从而使医生和患者对这两种矫治器的应用有更明确的认识,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用美国Ormco公司生产的唇侧和舌侧托槽各40个,每种托槽分为10组,每组4个托槽。分别浸泡于变形链球菌的菌液中6h,然后将每组托槽分别在37℃TSB液体培养基中放置24、48、72h,然后用平板培养计数法计算每个样本在以上各时间点的黏附细菌数。结果在6、24、48、72h4个时间段,唇侧和舌侧托槽对变形链球菌的黏附均无显著性差异;唇侧和舌侧托槽对变形链球菌的黏附作用随时间增长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唇侧和舌侧托槽在使用时,都应该采取预防和控制菌斑的措施,保护患者牙体和牙周的健康。 相似文献
18.
舌侧正畸技术将托槽巧妙的隐藏在牙齿的舌侧面,满足了成人患者因职业和社交活动的需要而提出的“美观正畸”、“隐形正畸”的要求。与唇侧正畸相比,舌侧正畸同样可获得高质量的矫治效果,临床上使用舌侧矫治器的患者日益增多。为配合医生开展此项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具体介绍了临床粘接舌侧矫治器中的护理配合的具体操作方法,分析总结了粘接舌侧矫治器过程中的工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22(6):822-822
该书是作者亲身临床经验的总结。此书以实例证明了在隐形舌侧正畸技术这一高端专业领域里最新的治疗学方面的创新。书中介绍的概念,有些是源于多年来的专业实践及学术交流,有些来自众多的出版物,这些概念将被清晰地、循循善诱地加以介绍,以便为正畸医生提供一本实用易懂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20.
该书是作者亲身临床经验的总结。此书以实例证明了在隐形舌侧正畸技术这一高端专业领域里最新的治疗学方面的创新。书中介绍的概念,有些是源于多年来的专业实践及学术交流,有些来自众多的出版物,这些概念将被清晰地、循循善诱地加以介绍,以便为正畸医生提供一本实用易懂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