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并讨论其防治方法。方法对184例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包括动脉瘤破裂出血6例,血管内栓塞6例,脑积水21例,其它并发症3例。其中死亡5例,肢体功能障碍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破裂出血和脑积水是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要积极防治,熟悉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解剖特点,掌握栓塞技巧和手术操作要求,早期引流蛛网膜下腔积血,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小型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用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8例病人共30个颅内小型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23个,需用支架辅助栓塞5个。并发脑积水者术后及时予侧脑室穿刺外引流2例,蛛网膜下腔积血较厚者术后予腰穿释放血性脑脊液5例。结果 30个小型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1例,支架诱发血管痉挛及梗塞1例。最终,死亡1例,放弃继续住院治疗2例,其余病例均达到1年至4年的随访,动脉瘤复发1例,其余均未复发。结论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小型动脉瘤效果良好,术后积极处理严重的蛛网膜下腔积血及脑积水,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方法。方法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例均在出血后早期(72h内)行动脉瘤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均予尼莫地平,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治疗,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22例,12例恢复良好,9例中重度残疾,1例死亡。结论尽早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或动脉瘤栓塞术,术后予尼莫地平、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是治疗和预防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微弹簧圈囊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19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破裂后的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以及再破裂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因素。因此,早期诊断、早期病因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2000年6月至2004年3月作者对62例(65个动脉瘤)患者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急性出血期(7d)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进行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要点、并发症及疗效的体会。方法:对43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进行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43例患者发现47个动脉瘤,栓塞导致出血的43个。其中38个100%闭塞,4个95%闭塞,1个90%闭塞。术中出血2例,血管痉挛5例,术后血管痉挛3例。术后39例临床痊愈,2例因合并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引流术,2例死亡,随访期间均无再出血。结论:作者体会对颅内动脉瘤可应用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治疗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改良Raymond分级标准评价术后即刻的栓塞结果以及术后6个月第1次的动脉瘤随访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疗效情况。 结果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共47枚,其中2例(4.6%)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均成功栓塞。43例动脉瘤患者中1例(2.3%)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4.6%)术中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术后即刻闭塞情况:Ⅰ级栓塞35例(81.4%),Ⅱ级6例(13.9%),Ⅲ级2例(4.7%);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Ⅰ级栓塞40例(93.0%),Ⅱ级2例(7.0%),1例(2.3%)复发,后期予再栓塞治疗;术后1年mRs评分为0~2分有41例(95.3%)。 结论LVIS支架辅助下栓塞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1-09我院收治的40例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40例患者中,32例预后良好;4例动脉瘤破裂,在治疗结束后1周内发生二次出血,并发脑梗死;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3例经抢救治疗后偏瘫,中度残疾,死亡1例。结论介入治疗神经功能I-IV级颅内动脉瘤患者效果较好,严重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易发生埃及瘤破裂,造成脑梗死,偏瘫及死亡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急性期微弹簧圈栓塞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104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给予腰穿、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100%栓塞84例,95%栓塞14例,90%栓塞6例。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患者功能进一步恢复,所有患者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对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采取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瘤一旦破裂,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5%~30%[1],导致SAH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增高,严重影响预后.我科从2005-11-26~2006-11-26,应用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行早期血性脑脊液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对2007年1月—2016年7月江苏大学附属澳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患者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早期接受腰椎穿刺引流和脑室持续外引流以引流血性脑脊液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后2~7 d并发脑血管痉挛12例(30.0%),经对症治疗后病情缓解;出院后1~2个月,3例(7.5%)患者出现脑积水;术后1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分级结果显示,37例(1级)为恢复良好,2例(2级)为轻度残疾,1例(6级)为预后不良(家属放弃治疗后,因肺部感染而死亡)。至随访结束,39例患者中,37例(94.9%)患者治愈或好转;2例(5.1%)患者智力下降,但未发生偏瘫、失语和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的后遗症。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行腰椎穿刺引流和脑室持续外引流以释放血性脑脊液,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恢复时间,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而廉价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侧裂区血肿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方法本组男7例,女5例,年龄18~63岁,平均49岁。12例侧裂区血肿均经脑血管造影(DSA)或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其中大脑中动脉瘤9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大脑中动脉瘤1例。本研究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处理原则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有10例经开颅动脉瘤夹闭及血肿清除术,1例行经股动脉穿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经DSA检查明确动脉瘤后术前准备时再出血,抢救无效死亡。术后1例患者出现脑梗死,经对症治疗好转,3例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表现为侧裂区的自发性脑内血肿,很有可能是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需尽早行DSA或CTA检查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为首选,术中夹闭动脉瘤并将血肿清除。  相似文献   

12.
破裂后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相关并发症分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破裂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方法 68例破裂后颅内动脉瘤采用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对动脉痉挛采用经微导管灌注罂粟碱或球囊扩张解痉:对弹簧圈堵塞载瘤动脉采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对动脉瘤破裂采用中和肝素继续栓塞;对动脉血栓形成采用栓塞后经微导管灌注r-tPA溶栓. 结果 68例中出现并发症8例,占11.77%.其中大脑中动脉广泛性痉挛1例,出现脑梗死,轻度偏瘫;局限性痉挛2例,治疗后无后遗症;弹簧圈部分进入大脑中动脉1例,治疗后无脑梗死;弹簧圈脱落脑梗死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继续栓塞无不良后果;术后1周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1例;血栓形成大面积脑梗死偏瘫1例. 结论 清楚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以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有助于栓塞的成功;合理选择弹簧圈规格及熟练掌握操作技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中及时妥当处理并发症可明显改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不同治疗方法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57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夹闭术治疗291例,血管内栓塞术治疗266例;另外,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应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对aSAH患者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本组开颅夹闭术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46.7%,91/291)与血管内栓塞术组(53.3%,104/266)无显著差异(P>0.05);脑室内出血和急性脑积水对两种治疗方式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无显著影响(P>0.05)。Meta分析共纳入符合要求文献9篇包含5 093例患者,其中开颅夹闭术组3 340例,血管内栓塞术组1 612例。两组治疗方法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优势比(OR)=0.84;95%可信区间(CI)为0.64~1.12;P=0.24]。对于存在脑室内出血的aSAH患者,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几率明显降低(OR=0.56;95% CI为0.35~0.90;P=0.02)。结论 对于存在脑室内出血的aSAH患者,建议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有助于降低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几率。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内血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本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51岁。27例脑内血肿均经脑血管造影(DSA)或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其中前交通动脉瘤7例,后交通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9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大脑中动脉瘤1例。本研究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处理原则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27例患者中有24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及血肿清除术,2例行股动脉穿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行DSA检查确诊动脉瘤后术前准备时再出血,抢救无效死亡。根据GOS分级,本组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3例,Ⅳ级7例,Ⅴ级13例。结论某些特殊部位的白发性脑内血肿,有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需尽早行DSA或CTA检查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为首选,术中夹闭动脉瘤并将血肿清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和探讨动脉硬化性动脉瘤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对16例动脉硬化型动脉瘤病人进行了综合治疗,用GDC进行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其病因;腰穿置管稳压引流缓解症状,防止出现急性脑积水:通窍活血汤防止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结果 在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的情况下,15例动脉瘤完全栓塞,1例98%栓塞,病人头痛时间明显缩短,所有患者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硬化型动脉瘤应采取综合性治疗能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病程、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行血管内治疗的30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术后发生脑疝,脑疝发生率为8.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再次破裂、脑水肿是术后发生脑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对于预测术后发生脑疝的效能: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4(95%CI 0.639~0.829;P<0.001),动脉瘤再破裂的AUC为0.632(95%CI 0.504~0.760;P=0.026),脑水肿的AUC为0.826(95%CI 0.723~0.928;P<0.001);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再次破裂+脑水肿的AUC为0.897(95%CI 0.819~0.974;P<0.001)。26例脑疝中,8例去骨瓣减压术治疗(4例出院时死亡;4例存活,随访1年,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2例),18例未行去骨瓣减压术均死亡。26例脑疝病死率为84.62%。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  相似文献   

17.
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附126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 1 2 6例颅内动脉瘤应用微导管技术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其中 85例 90个动脉瘤用机械式可脱性弹簧圈 (MDS)栓塞 ,41例 42个动脉瘤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 (GDC)栓塞。结果 成功栓塞 1 2 6例 1 3 2个动脉瘤 ,1 2 3例痊愈 ,3例死亡。1 0 0 %栓塞 1 2 4个 ,95%栓塞 6个 ,90 %栓塞 2个。并发动脉瘤破裂 4例 ,并发脑梗死 2例 ,其中 1例痊愈 ,1例死亡 ;1例微弹簧末端逸出并顽固性脑血管痉挛致死亡。 2例复发者再予GDC栓塞而治愈。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但动脉硬化明显 ,导管到位困难者及术前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者不宜行血管内治疗。动脉瘤较大者 ,术后复发率高 ;术前反复蛛网膜下腔出血者 ,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罔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用电解町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成功栓塞208例220个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95%)128个,大部分栓塞(80%-95%)80个,部分栓塞(<79%)12个.并发动脉瘤破裂2例.1例痊愈,1例死亡;并发脑梗死5例,局部溶栓后遗留偏瘫和单瘫;3例弹簧圈末端遗留于动脉瘤外的载瘤动脉内.经抗凝治疗未发生并发症.12例复发再次栓塞后治愈. 结论 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可脱性弹簧图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可脱性弹簧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方法 32例颅内动脉瘤患均采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N)及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治疗。结果 32例中成功栓塞30例,1例椎基动脉瘤术后并发脑血管弃挛死亡,另1例栓塞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机械及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是目前较理想的动脉瘤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