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病位为中焦脾胃。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中焦失衡”,临床治疗思路为“调中复衡”,治疗核心为通过补虚泻实、调气和血、平调寒热、多脏腑同调的方法恢复中焦平衡。  相似文献   

2.
平调 ,即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平”指平衡阴阳、气血、寒热、虚实 ;“调”乃重在“通”,即调节经络、气血、气机。笔者经临床实践 ,认为平调法在治疗消化道疾病中应用广泛 ,且行之有效。兹将临床应用体会分述如下。1 平邪热瘀阻 ,调胃阴津液以治疗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心下痞”范畴。临床胃镜及病理检验可显示胃粘膜萎缩、异型增生及肠化 ,为胃癌高危患者。依据《内经》“平治于权衡 ,去苑陈”理论 ,用苦寒清热之品平邪热瘀滞 ,合养阴生津之品以养胃络 ,对萎缩性胃炎的粘膜修复收效较好。[例 1]蒋某某 ,女性 ,6 6岁…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述针刺补泻手法的实质。方法:回顾《内经》中所述补泻手法及现代临床运用补泻手法的现状,并分析其内涵。结果;《内经》补泻手法感应标准为针下寒热,其补泻实质为“力”的物理效应。针刺时针力结合力向的变化,将产生补泻两种不同质的效应。现代轻、中、重刺激法实是在“以知为数”的基础上结合神经兴奋与抑制的理论而形成的,易于被掌握,其形成与现代针灸科痛症、瘫症为主要病种的临床现实有直接关系。结论:针刺应接受多元理论指导。传统针刺补泻与现代轻、中、重刺激法各有所长,互相融合是趋势,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变特点的临床常见疾病,胃镜普查证实,在我国慢性胃病发病率高达60%以上。其中萎缩性胃炎约占20%。本文把现代医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藏医学的胃铁垢病、胃火衰弱病,从病机、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等方面做了比较,与此同时根据藏医理论把此病分了寒热两性给出具体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5.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为较常见的老年性皮肤病之一,其病因复杂,症状反复发作,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缺乏明确定论,治疗效果不佳。张学智教授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在临证治疗中以"寒热"为出发点,提出"理论溯源-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物质基础-组方用药"为一体的从"寒热"论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理论思路。尤其指导临床寒热分级、分期论治、寒热平调的治疗思路,以期从"寒热"角度诠释及分析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病本质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学"吞酸""嘈杂""呕苦"等范畴。白光教授认为其病性为本虚标实,与肝、脾、肺相关,气机升降失司是其根本病机;"君、臣、佐、使"理念在"气机升降"理论中同样适用,脾气为君,肝气为臣,肺气为佐,胃气通降为使;临床治疗多以健脾为原则,疏肝肃肺为辅助手段,以达胃气通降的效果;方用半夏泻心汤、参苓白术散、四逆散、乌贝散等加减,寒热平调,补泻兼施,平补平泻,标本兼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口疮病是白血病化疗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曾英坚教授在临床上发现,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具有三焦气化失司,内生火热、寒湿等病理特点,故抓住从"三焦气化"与"寒热错杂"的病机来论治白血病化疗后并发口疮病,以通畅三焦、平调寒热为法,方选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收效甚佳,并附验案1则以示其治.  相似文献   

8.
四逆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逆泻心汤由四逆散和半夏泻心汤舍方而成。疏肝健脾,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行气活络,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尤其是活动期渍疡,临床疗效显著。其立法依据为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寒热互结是发病主因,木郁络阻是重要病机。基于理论分析、临床依据及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而拟定四逆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  相似文献   

9.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病程日久及受多种因素影响,胃癌多在寒邪凝滞的基础上有"癌毒"积热的临床表现,因此寒热错杂是胃癌重要的核心病机。在临床治疗上应以平调寒热为主,同时顾护脾胃,重视气机的升降功能。通过传承百合乌药汤古方,围绕胃癌寒热错杂之病机,再结合肿瘤防治,化裁形成了百合乌药汤加减方。此方旨在平调寒热,辅以活血止痛、调节气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寒热并用法为《伤寒论》方药理论特色之一,临床常用寒热并用法治疗多种疾病,适用面广泛、治疗病种多样,值得继承发扬。本文通过列举《伤寒论》中具有代表性的寒热并用方药从外感病、慢性病、脾胃病及危重症四个方面论述了寒热并用法在现代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辛开苦降”理论是指在方剂中将发散的辛温类药物与沉降的苦寒类药物配伍使用,能够平调阴阳,斡旋气机,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病机主要与脾虚生湿及脾肾两虚密切相关,且易发为寒热错杂之症,治则应该以“和”为主,用药法度选择“辛开苦降”。左金丸作为“辛开苦降“的代表方剂,方中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吴茱萸辛温,开脾温阳,两药合用,寒热并行,切中病机。左金丸通过辛开苦降理论治疗UC,为临床UC的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俞景茂和解少阳法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华  李岚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2):868-869
“和法”是中医治法“八法”之一,是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的一种治疗法则,通过苦辛并进,寒热互用,补泻兼施,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脏腑和气血状态。“和解少阳法”为和法的一种,是疏通表里,治疗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邪正分争的治法。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  相似文献   

13.
罗磐真 《陕西中医》1993,14(7):311-312
本文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主症、病因病理等方面出发,提出紧守病机,平调寒热;斡旋升降,以通为用;消因杀菌,利湿解毒;剔萎复新,重在气血的辨治原则,确立了证、因、果全方位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杨洋  魏玮  史海霞 《中医杂志》2016,(5):446-447,450
辛开苦降法是指辛味药与苦味药并用,以达到恢复脾胃升降、寒热平调的作用,是治疗脾胃升降失常而致寒热错杂病证的治疗法则,广泛用于多种脾胃系统疾病的治疗。从辛开苦降法的学术源流、治疗脾胃病的立法依据及临床应用等方面阐明辛开苦降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乌梅丸载于《伤寒杂病论》厥阴篇,历代医家多认为其有温脏安蛔之功,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局限,自清代医家柯琴提出其为厥阴病之主方后乌梅丸才被医家重视,其临床应用亦得以拓展。乌梅丸证之成因,实则归于厥阴风木气运失常,阴阳不相顺接,而非仅为蛔虫内扰所致。以《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分析六经之功能,并结合《伤寒杂病论》原文可证“阴枢”实为厥阴,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有顺接阴阳之功,故其可治疗厥阴枢机不利,寒热错杂之证。《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伤寒杂病论》二者同源,均参考了《汤液经法》所载内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补泻诸方及救逆方之组成有规律可寻,均依文中所载“汤液经法图”而成,与五行理论密切相关。该文通过探索“汤液经法图”组方规律及药物五行归属,以“汤液经法图”组方规律剖析乌梅丸,可证乌梅丸主要作用于肝、脾、心三脏,依黄帝内经五脏藏神理论,此三脏与情志调节密切相关,故以乌梅丸论治厥阴枢机不利、寒热错杂所致之情志病有据可循,文末亦列举概述近年乌梅丸治疗情志病的报道。该文为临床应用乌梅丸治疗情志病提供了思路及依据,扩展了其应用范围,古方亦能为今用。  相似文献   

16.
“间者并行”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贯穿应用于后世医家的诊疗之中,其理论得到丰富和创新。“间者并行”的辨治理念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能够帮助医家把握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的发展传变之规律、邪正之盛衰、寒热之变化、病理之兼夹,归纳了湿热阴伤、脾虚胃壅、虚瘀毒结、寒热错杂四种复杂病机证候,临证灵活运用理气、化湿、清热、解毒、调血、养阴、补虚等多法,同时兼顾多方面的矛盾,兼而治之,实现清湿热与养阴津、理胃气与补脾气、补气血与化瘀毒、调寒热与通壅滞的综合调理,以达升降相因、气血同调、攻补兼施之效。处方用药在分清标本缓急、虚实主次时,对多种治法分层次、有序地组合,有先后、有缓急、有轻重的“并行”调治,以使众药杂投,繁而不乱,面面俱到。以期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截断逆转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黄帝内经》“清浊相干”理论,对脾胃病病机及半夏泻心汤对脾胃病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认为“清浊相干”是由于清浊二气混杂,所引起的阴阳逆乱、气机失衡的病理状态,可以用于阐释归纳脾胃病发病机制。基于“清浊相干”理论,可将脾胃病病机总结为脾胃气乱、营卫失和及寒热相争。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剂,在治法上兼顾辛开苦降、通调营卫、寒热并调,可以通过调节气机升降、兼顾表里阴阳、兼施虚实补泻,从而达到调理脾胃病“清浊相干”病理状态的目的。结合现代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半夏泻心汤能够调节胃肠动力、恢复消化系统黏膜免疫屏障功能,并且具有在寒凉药物及温热药物并用的情况下发挥最大治疗效用的特点,与半夏泻心汤在“清浊相干”理论下发所挥的治疗作用相对应。深挖“清浊相干”理论内涵,并基于该理论探讨脾胃病病机及半夏泻心汤的治疗作用,能够进一步挖掘脾胃病与“清浊”理论的内在联系,为脾胃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思路及理论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医“和”法属于中医八法之一,源于《黄帝内经》,成于《伤寒论》,包括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方面。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难治性消化系统性疾病,西医对本病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但是祖国医学对它的治疗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复杂多样,恐从单个方面治疗难以达到病人预期的效果,中医“和”法能从调和寒热、气血、阴阳等多方面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从而使患者的症状得以明显缓解,甚至使萎缩的胃黏膜得以恢复。文章通过研究近十年来有关“和”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出有关“和”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从“和”法的和解少阳、调和营卫、调和肝脾、调和肝胃、寒热并用、调和气血、阴阳等角度及相关现代药理研究来探究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9.
麻黄升麻汤平调寒热、虚实兼顾,临床应用广泛。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理论出发,探讨麻黄升麻汤与窍病病机的相合性,并结合古今文献记载,概述麻黄升麻汤在窍病治疗上的临床应用,以期为临床治疗诸窍病及扩展麻黄升麻汤的应用范围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为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之代表方剂,属中医和法范畴,本证的证治要点为"但满而不痛",用其治疗中焦脾胃寒热错杂证,使药效各趋其所,多获良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上热下寒、胃热脾寒、胃寒脾热所致的多种中虚痞、满寒热错杂证。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该方治疗属中焦虚实互见,寒热错杂,湿热中阻,气机升降功能失常导致的不寐、咳嗽、胃脘痛、泄泻等,疗效显著,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