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症状主要为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等,且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姚乃礼教授认为UC以脾胃虚弱为病之本,毒损肠络为病之标,寒热虚实为病之变,主张以健脾通络解毒为治,即固护脾胃正气,攻补兼施,补而不滞,同时运用辛香通络之品缓通肠络、理肠解毒,并随症加以寒热并调兼抑木扶土,每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是中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颇有优势。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当代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疾病性质与古代大不相同,临床表现多以实证为主。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与气郁、湿滞、血瘀密切相关。“通法”作为中医临床上最重要的治法之一,有宣通气机、调畅血脉之效。针对上述病机应当“以通为用”,以通调气机、通利三焦、通络消癥为治疗特点,并重视疾病日久而发生的变证,圆机活法,随证治之。在临床上常选用小柴胡汤加减,取其升降并用,表里通达之意,以通调气机;制定三焦分利治湿的原则以治疗痰浊,且重视血肉有情之品的应用以通络消癥。对病久浊毒内盛,损伤胃气者,专注于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升清降浊,顾护胃气,同时重视补气温阳,以补达通。  相似文献   

3.
谢建群教授临证运用膏方辨治脾胃病具有如下特点:防治结合,立足于补;顾护胃气,调气为先;切中病机,病证结合。谢师临证强调辨证施补,标本兼顾,攻补兼施,提出调治脾胃是关键,调畅脾胃气机应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4.
王国斌教授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专家之一,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脾胃疾病的诊疗方面有独到见解。王师认为:临床上相当一部分胃脘痛的病机是脾气亏虚、胃阴不足,或兼气滞、痰湿、血瘀,虚实夹杂;治则上提出顺应脾胃之性,调畅脾胃气机,通补其不足;治法当补泻兼施。王师依据临床经验以香砂六君子汤加乌梅、木瓜为基础方,酌加疏肝理气、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之药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现将王师临床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老师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强调重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临床常用"四君子汤"补后天之本。若疾病较重者,与他方相合,攻补兼施,祛邪同时不忘顾护脾胃;若疾病较轻者,用四君子稍作加减,从脾胃论治,脾胃和则阴阳自调,正气充足,抗邪外达,疾病自愈。又疾病虽同,其症有别;其症相似,病机各异;人的体质又是千差万别,故中医治病要严格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谨守病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多发性、难治性疾病。介绍王小娟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临床经验思路,以供临床参考。王教授主张“攻补兼施”治疗本病,抓住脾胃虚弱、胃失和降的根本病机,治疗上固护脾胃、降逆调气、疏肝清热,以恢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775-1776
介绍李德新教授基于"调脾胃以安五脏"理论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病的认识、治疗方法,总结李师临床上心脾同治、通补兼施、化瘀有度等心得,以期推广和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8.
对李东垣治疗便秘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探讨,其认为便秘的病机在于阴火灼津,而根本原因在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辨证不离脾胃内伤,提出"润""泄""散""温"四大治则。临证用药以养血润燥,辛润活血为主,多用辛散之风药,升降结合,且善用苦寒之药,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9.
朱世楷教授认为,脾胃病之伤在气机,中焦气机不利,临床百病丛生,然其病机核心是“脾不升,胃不降”.朱老指出胃病多热,脾病多寒,临床虽多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证,但总以“虚”证贯穿于疾病始终.治疗时,补虚固本是基本治则,以调理气机升降为核心,同时应分清疾病寒热、虚实,随证化裁,补虚以静,调气以动,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另外,治疗脾胃病仍应通过西医现代检查手段明确病情,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人体的九窍与五脏六腑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其作用机理多与某一脏或某一腑之经络循行络属某一苗窍有关。自《内经》首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之后,历代医家从脾胃角度对苗窍病证的辨证治疗,多有阐发。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提出“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为九窍不利的主要病机,对后世颇有影响。笔者有见于此,乃搜集近年有关临床资料,以“补脾益窍”法之名统之,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刘霁  胡建东  薛鸾 《河南中医》2012,32(11):1429-1430
干燥综合征病机为阴虚诸窍失养,病位主要在肝肾,常累及脾脏,故对其治疗应滋阴润燥以治其本,适当佐以益气健脾,“赤龙搅海”(又称“咽唾养津法”)是中医传统养生术之一,可补肾精,健脾胃,滋阴补虚,与干燥综合征阴虚诸窍失养的病机相合.因此,将“赤龙搅海”应用于干燥综合征的防治中,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自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立论之后,历代医家从脾胃角度对九窍病的辨证治法,多有阐发。当今已发展到“补脾益窍”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补中益气汤有调补脾胃,益气升阳之功。笔者用其加减治疗窍病,每能应手奏效。现举数案谈谈个人应用及体会。  相似文献   

13.
胃瘫综合征属于中医学“胃反”“痞满”范畴,脾虚浊蕴、毒瘀交阻是本病病机的关键。沈舒文教授提出补虚通滞、以润为降的治疗原则,针对脾胃升降功能提出“通补为主,守补为辅”使其补而不滞,避免中宫壅涩、气机失调。以补脾和胃恢复中焦斡旋功能治本,散瘀解毒通经络、通滞祛湿畅气机为切入点,同时兼顾破结内邪壅郁、以香治湿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以补为主、以通为用、以化为存的治疗思路,并自拟补土调气方进行治疗。沈舒文教授辨治本病强调扶正祛邪,兼顾标本同治,攻补有度,审慎治疗,为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运用“三期九分法”治疗颈源性眩晕辨证经验,为中医药治疗颈源性眩晕开拓内治法思路。方法:通过病例收集,诊治经验访谈,以颈源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三期九分法”为辨治原则、痛安汤为基础方剂,分别从病因病机、辨治原则、方义探析、典型医案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结果:韦贵康教授认为风、痰、瘀、虚为颈源性眩晕的病机关键,本病病位在脑,与督脉相关,病情进展不同可分为瘀型、乱型、虚型,治疗应“以通为要,分期论治”。治疗早期(瘀型)主以解毒、祛风、祛瘀,中期(乱型)和解、调理、攻补兼施,晚期(虚型)调和气血、通调脾胃、补益肝肾。在“三期九分法”的辨治基础上,灵活运用痛安汤。结论:韦贵康教授基于“三期九分法”的辨治原则,运用痛安汤治疗颈源性眩晕,形成“调则通,荣则通”的脊柱相关疾病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介绍蔡淦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胃癌前病变的临证经验。认为病机以脾胃为中心,与肝脏关系密切,以脾胃虚弱、气阴不足为本,气滞血瘀、湿热邪毒为标;治疗以健脾清化、活血解毒为总则;遵循“治中焦如衡”的法则,通补兼施、寒热并投、刚柔相济、气血共调;衷中参西,病证结合;心身同治,重视调护。  相似文献   

16.
辛开苦降是辛温与苦寒两类药物巧妙配伍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升降,补泻兼施以顾虚实,使寒热得解,脾胃升降恢复正常,泻不耗气,补不滞中。代谢综合征包括形体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血糖调节异常等多种代谢异常,肥胖是基础,内在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后果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湿热内阻中焦系基本病机,临床准确辨证,温清并用、化湿泄热,升清降浊、斡旋气机,辛开苦降适当配伍芳香化湿药,最能切中代谢综合征的病机,可作为治疗代谢综合征特色之法,屡见奇效。  相似文献   

17.
本文梳理了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头面诸窍疾病的思想:(1)"诸窍脾胃,生理相联",诸窍与脾胃不仅存在直接隶属或经络相连,且需要脾胃将水谷转化为清阳之气以上荣;(2)"内伤脾胃,九窍不利",一旦内伤脾胃,头面诸窍亦会受到波及,出现以"清阳不升""湿浊上蒙""火气上攻"为主要病机的疾患;(3)"通利诸窍,首重脾胃",东垣治疗诸窍之疾首重脾胃,主要有"补中升阳以荣窍""除湿安中以通窍""调中降火以护窍"三种治法;(4)"标本兼顾,用药精当",东垣善用甘温药补中以培本,风药升阳以引经,温燥药除湿以通窍,寒凉药降火以救标。  相似文献   

18.
癃闭的发生,多由湿热蕴结、三焦气化不利,肺脾肾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及肝郁气滞所致。临床治疗则因证候的虚实而各异。实证则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水道;虚证则宜补脾肾,而助气化,尚可根据“上窍开则下窍自通”的理论,升提肺气以通小便。然临床上部分病例,以之治疗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医络病理论探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特点、中医病机以及对李胜涛教授依据络病理论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经验进行了部分归纳,总结为老年冠心病临床所见多是痼疾,不可急于求成,盲目投猛剂重剂;通络时更要补通兼施,以补带通,在通络之品中要配伍补益之品,同时强调气血不畅贯穿始终,故调畅气机为先。  相似文献   

20.
赵晨丰  李昶衡  刘竺华 《光明中医》2023,(13):2492-2495
灼口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舌痛症”范畴,此病常见于女性,刘竺华认为此病病位在舌,根在脾胃,与情志相关,心肝火旺是其主要病因,总结出此病病机以火为主,实为心脾积热,痰热内蕴,肝火上灼,虚为虚火上犯,脾肾两虚,久病虚实夹杂则包括痰湿内阻、肝郁脾虚。影响脾胃升清降浊以致煎灼津液成痰热,与舌脉失养合而发为舌痛症,治疗上以清火为原则,采取清心泻脾、败火清肝、滋阴清火、化痰祛热等治法,应用自拟清舌茶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