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是指上下第一磨牙呈近中关系,其对患者的颌面部生长发育、口腔功能、颜面美观及心理健康等有一定影响。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程度会随着患儿颌骨的生长发育逐渐加重,矫治难度进一步增加。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矫治方法多样。文章就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病因、危害、诊断及矫治方法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遗传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遗传因素在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96例先证者和200例对照及其亲属资料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先证者的诊断标准为:ANB<0°,前牙反(牙合),不能后退至前牙对刃,下前牙舌倾.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先证者一级亲属患病率为9%,二级亲属患病率为1.88%,对照一级亲属患病率为0.96%.一级亲属患病率>二级亲属患病率>对照一级亲属患病率.一级亲属的遗传度为0.74±0.092.分离分析认为,该病不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具有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病因的logistic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引起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病因。方法 对5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和50例正常(牙合)人作病因问卷调查,将结果用logistic法分析,提取有效病因。结果 共有慢性扁桃体炎、遗传因素、咬上唇3项病因进入方程。结论 按贡献大小,长期慢性扁桃体炎、经常咬上唇和遗传因素是导致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7.
前方牵引治疗不同骨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前牵引治疗不同骨龄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硬组织变化,并探讨骨龄与前牵引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5例上颌后缩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均采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且根据治疗前头颅侧位片上颈椎成熟程度将其分为3组:生长加速期组(颈椎成熟度Ⅰ~Ⅱ期),生长峰值期组(颈椎成熟度Ⅲ期),生长减速期组(颈椎成熟度Ⅳ~Ⅵ期)。结果:生长加速期及生长峰值期2组间患者的上颌骨前移量没有明显差异;生长减速期患者上颌骨前移量减小,但其牙槽反应增加;3组间下颌向下后旋转、面下1/3高度增加、磨牙萌出量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诊断和治疗设计时应重视骨龄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中牙合平面与前牙覆牙合的相关性,通过控制牙合平面的变化为不同前牙覆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正畸、正颌治疗提供策略依据。方法选取90例安氏Ⅲ类前牙反成人正畸患者治疗前的头颅侧位片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30例成人个别正常的头颅侧位片作为对照组。根据前牙覆牙合的大小将安氏Ⅲ类错牙合分为3组,即开组、反覆牙合组、反深覆牙合组,每组各测量14项指标。对各组间的差异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同时对前牙覆牙合与前后牙合平面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安氏Ⅲ类错牙合中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OP-P角)和前牙覆牙合呈负相关(r=-0.24,P<0.05),前牙牙合平面倾斜度(OP-A角)与前牙覆牙合呈正相关(r=0.23,P<0.05)。结论 不同前牙覆牙合的牙合平面形态各有不同,在正畸治疗不同前牙覆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时,应重视后牙垂直高度的控制及后牙牙合平面的倾斜度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固定矫治器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与机制.方法 8例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12.0~17.8岁,平均(14.5±0.7)岁,全部患者采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及常规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8例严重骨性Ⅲ类错牙争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上颌前牙发生明显的唇向倾斜移动,下颌前牙发生明显舌向移动,前牙建立良好覆(牙合)、覆盖关系,磨牙关系由完全近中变为中性关系,面型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疗程15~25个月.平均18个月.结论 严重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拔除第二磨牙后,通过结合固定矫治器、应用差动力技术,可有效地矫正严重的骨性反(牙合),并且面型可以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比较前方牵引器与FR-Ⅲ矫治器对Ⅲ类错(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 采用前方牵引器和FR-Ⅲ矫治器分别矫治20例Ⅲ类错(牙合)病例,进行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比较。结果 前方牵引器矫治后“A”点前移2.6mm,“Pg”点移动不明显;FR-Ⅲ矫治后,“A”点前移1.3mm,“Pg”点位置后移0.3mm。结论 前方牵引器治疗Ⅲ类错(牙合)畸形骨性变化大于FR-Ⅲ矫治器治疗Ⅲ类错(牙合)患者,而FR-Ⅲ矫治器治疗后软组织改善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MRI观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翼外肌结构,探讨Ⅲ类错(牙合)畸形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潜在危险性.方法利用MRI对24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Ⅲ类错(牙合)组)和10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进行翼外肌成像研究.观察两组翼外肌病理结构及Ⅲ类错(牙合)组病理结构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体征的关系.结果Ⅲ类错(牙合)组翼外肌存在肌肉肥大、挛缩和萎缩等病理改变(36侧),并与健康对照组翼外肌病理改变(2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有翼外肌的病理改变,但多不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结论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比正常(牙合)可更多地引起翼外肌的病理改变,有发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乳磨牙为支抗的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合并后牙反[牙合]畸形患者腭形态的变化。方法:12例替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合并后牙反[牙合]病例,第一阶段Hyrax支架式上腭快速扩大器扩大2—3周至上颌牙舌尖咬在下颌牙颊尖。第二阶段前牵引至前牙覆盖2~4mm,对矫治前后模型进行腭形态测量。结果:腭底宽增加1.98mm±0.97mm,磨牙距增加5.04mm±1.30mm,腭底宽增加量/磨牙距的增加量为41%,上颌牙槽突夹角增加8.57°±4.05°,左磨牙的倾斜角颊倾8.99°±4.06°,右磨牙的倾斜角颊倾8.34°±3.94°,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腭深度改变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是矫治替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合并后牙反[牙合]畸形的较好方法,腭底宽、磨牙距、上颌牙槽突夹角、磨牙倾斜角的增加均有显著性差异。腭的明显变化使畸形的上腭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头颅侧位片测量额窦与上颌窦的面积,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与额窦和上颌窦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8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奉天门诊就诊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33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239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拍摄头颅侧位片,使用Winceph 8.0软件定位头颅侧位片额窦和上颌窦边界,分别测量其面积。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额窦和上颌窦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298、-9.495,均P < 0.05)。研究组中男性患者额窦和上颌窦面积均大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684、-4.183,均P < 0.05)。对照组中男性患者额窦面积大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426,P < 0.05);而对照组不同性别患者的上颌窦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可能会影响额窦和上颌窦的大小,不同性别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额窦和上颌窦大小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牵引弓联合前牵引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替牙早期及恒牙早期两个不同矫治时机对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影响.方法选择26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牵引弓联合前方牵引6个月,术前术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26例患者的上颌骨移位均有显著性变化,SNA增大2.2°±0.3°,A点前移3.3mm±1.3mm,上中切牙切端唇向移动3.8mm±1.2mm,其中替牙早期组表现更多的骨骼、更少的牙齿改变.结论牵引弓联合前方牵引是简便、有效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装置,在替牙早期比恒牙早期取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儿童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舌骨位置及方向的改变.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儿童25例及正常(牙合)儿童25例,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及方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组较正常(牙合)组,在舌骨垂直向测量项目中H-S(V)、H-FH、H-MP显著偏低,在水平向测量项目中H-S(H)显著增加,在反映舌骨长轴的角度测量项目中∠AH-MP显著减小,AR-H-ME显著增加.结论与正常者相比,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舌骨位置更靠前上,舌骨长轴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张桦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6(4):247-250
目的:探讨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早期治疗的预后预测指标,为临床筛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00例成人及青少年分成5组,正常[牙合]成人组20例,正常[牙合]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测量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APDI值、ODI值、KIX值。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KIX的平均值在1.2以下。早期治疗组患者治疗前KIX值均值为1.51,治疗后KIX值均值减小为1.36。早期治疗失败的患者KIX值均值为1.81,治疗后为1.83。各组间比较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KIX指标临界值为1.5,可作为早期治疗和延期治疗的初步筛选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早期恒牙患者的舌骨位置.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每组30例,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安氏Ⅰ类错者相比,安氏Ⅲ类错者的舌骨位置更靠前,且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结论:舌骨的位置变化与下颌骨的位置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颌骨前后向不调指数(APDI)与上、下颌骨矢状向的位置关系,以利于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测试对象共100例,其中正常(牙合)成人组20例,正常(牙合)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及AP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的APDI均值在85°以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APDI均值在90°以上,青少年的各项测量值相对成人小,需行正颌外科的患者,APDI均值超过100°.AP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PDI均值超出正常标准值越多,上、下颌骨骨性矢状向畸形就越严重.APDI值是评价骨性安氏Ⅲ类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较为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